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911825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75KB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docx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凉州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一些深层次矛盾显现,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必由之路。
为此,我们深入调查发展现状,分析比较凉州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和优势,提出凉州农业转型升级对策措施。
一、凉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凉州农业伴随全国农业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至90年代初期,处于数量型调整发展阶段。
面对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通过调整粮经结构,扩大面积,增加数量,主要解决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为此,198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好“禽蛋、水产、牛奶、水果”四个翻身仗;1985年,又提出“肉、禽、蛋、奶、鱼、菜、果、花”八鲜进城,旨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本世纪初期,处于质量型调整发展阶段。
针对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按照市场导向,通过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效益,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即“优质、高产、高效”),以解决农产品总体质量偏低而全社会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得矛盾,主要表现为由原来单一的追求高产转向优质高产高效并重。
例如,我市在强调发展城郊型农业和效益农业的同时,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了以“放心肉”、“放心菜”工程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次是自本世纪初期至今,进入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其特点是高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信息集约,高质量农产品供给充足,知识、信息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针对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与市场两大风险,在确保数量与质量的同时,强化区域布局,突出主导产业,从平面式调整向立体式调整推进,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凉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和《凉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动力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都市农业。
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培育五大特色产业、提升二大传统产业、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
围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重点建设50条左右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
凉州市委十届四次会议提出,将都市农业作为凉州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到强调“优质、高产、高效”,进而更加注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凉州农业已从传统农业成功地向现代农业转轨。
二、凉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一)主导产业优势凸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003年以来,全市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等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85.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9%;2009年上半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86.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2.9%,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06年开始,进一步深化都市农业发展,围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全面推进西湖龙井茶等50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规模加快集聚
以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各类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产业规模的集聚化。
2003年开始,全市先后建成了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面积108.44万亩(其中市级专业示范村200个、面积29.25万亩,县级专业村800个、面积79.19万亩);建成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365个,面积66.56万亩,连接基地151.42万亩,带动农户32.98万户;同时建成了省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省级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3个。
2007年以来,全市建成了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乡)32个,其中综合强县4个、产业单项强县10个、产业强镇(乡)18个;围绕主导产业创建了万亩以上市级农业产业状元镇(乡)20个。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如西湖和名胜1.5万亩的西湖龙井茶基地,萧山10.3万亩南美白对虾、15万亩的花卉苗木、100万头的规模生猪基地,余杭2.4万亩中华鳖、5万亩的径山茶基地,临安1.7万亩的高山蔬菜基地,富阳1.3万亩的芦笋基地,桐庐3万亩的蜜梨基地,建德2万亩的大棚草莓、500万羽的蛋鸡基地,淳安10万亩的蚕桑、16万亩的千岛玉叶茶基地。
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了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据调查,农业产业带内主要农业产业(不含畜牧)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占同类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0%、72%、70%,其中,茶叶、水产、蔬菜、蚕桑集聚程度较高;规模基地面积的比重达到15.1%。
2008年与2002年相比,全市农业总产值由168.5亿元提高到273.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90提高到10692元,分别增长62.5%和81.5%。
(三)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竞争能力全面提升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端化。
一是科技创新应用,生产水平提升。
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全面落实,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得到应用和推广;标准化生产被提到议事日程,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9个、面积5.44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面积17.23万亩。
二是农业装备加强,综合实力提升。
全市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10余万亩,与设施农业配套的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大棚作业机械迅速发展,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累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13期,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0万亩,提高了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和土地产出率;生猪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80%以上。
三是农业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
2008年底,全市农产品拥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16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70只、浙江名牌农产品7只,凉州“贡牌”西湖龙井茶叶和千岛湖“淳牌”有机鱼荣获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西湖龙井被授予“浙江特别荣誉名茶”称号。
目前,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6万亩、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610只,认证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品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2008年,基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1%。
(四)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都市农业建设,在巩固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不断拓展其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实现了农业一产向三产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一是经济功能。
包括安全供给保障和工业原料供应的功能。
重视粮食生产和生猪、蔬菜、常规鱼等“菜篮子”基地建设,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促进了传统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
在全国率先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09年建成高产稳产的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83个,面积11.6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3.82万亩,总产105万吨;建立了5000亩的市级叶菜生产功能区,每年为凉州提供1万余吨应急叶菜;建成30个总规模32万头的肉猪储备基地猪场;完成生态型标准化水产养殖塘改造3.5万亩。
二是社会功能。
包括产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的功能。
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加工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地拓展了农业的社会功能。
据调查,全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超过15万人,连接基地151万亩,带动农户33万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超过5万人,每年从企业中得到的总收入超过4亿元,连接市内外基地443万亩,带动农户38万户,显示了强劲的农业社会功能。
三是生态功能。
包括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功能。
不断创新农作制度,减轻农业污染,促进了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形成了一批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涌现了万强农庄等24个创业创新典范;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707家,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24个、生态畜牧示范小区23个、规模化养殖场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点216个。
四是文化功能。
主要包括地域文化传承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
将现代农业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8年,已建成上规模、上品位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和农家乐旅游村285个,从业人员1.5万人,2008年接待游客112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3亿元。
同时,旅游农业已成为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新亮点和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有效载体。
三、影响凉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
(一)产业本身发展的薄弱环节分析
1.茶叶。
我市茶产业拥有四大优势:
即源远流长的文化优势、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优势、标准化生产加工的技术优势、高品质高产出率的效益优势,并形成了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千岛玉叶茶等优势主导产品。
但仍存在品牌鱼龙混杂、无性系良种率偏低、基础与配套设施薄弱、专业市场建设滞后、茶叶的深度开发率低、采茶劳力短缺价高、绿色壁垒影响出口等七大产业发展瓶颈。
其中西湖龙井茶主要问题是优良群体种的提纯复壮和保护、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传承、生产过程的质量规范管理、特色品牌的保护与提升还需进一步加强;径山茶主要问题是茶园品种老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有待提高;千岛玉叶茶主要问题是公用品牌的管理和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发展投入不足。
2.蔬菜。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实施都市农业以来,凉州市的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具有科技人才集聚,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布局多样等特点,并形成了山地蔬菜、近远郊鲜销蔬菜、以萧山区为中心的加工出口蔬菜等优势主导产品。
但仍存在蔬菜基地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环境堪忧、质量安全隐患猶存等发展瓶颈。
其中,山地蔬菜产区主要问题是基础与配套设施薄弱、产品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近远郊鲜销蔬菜产区主要问题是种植面积锐减、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稻区蔬菜发展速度缓慢;加工出口蔬菜产区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绿色壁垒风险大。
3.水产。
凉州市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养殖捕捞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美称,近年来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仿生态鳖、南美白对虾、珍珠等优势主导产品。
但仍存在空间拓展受限制、养殖与加工业发展不平衡、水域环境污染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贸易壁垒与出口受阻等发展瓶颈。
其中仿生态鳖主要问题是质量安全隐患、市场价格波动;南美白对虾主要问题是自然灾害性天气、国际市场价格和出口风险。
4.畜牧。
我市畜牧产业呈现区域规模化生产凸显、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强、科技应用水平较高、产业化水平较高等发展态势,并形成了生猪、蛋禽等优势主导产品。
但仍存在畜牧业用地不足、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难度大、饲料资源缺乏、疫病防控形势严峻、质量安全不容乐观、产品加工率较低、市场风险大等发展瓶颈。
其中,生猪重点是疫病防控和污染治理严重制约持续发展。
5.水果。
我市传统名果名闻遐迩,水果产业先进技术应用水平和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全省领先,并形成了大棚草莓、蜜梨、柑橘等优势主导产品。
但依然存在设施水平参差、加工能力缺乏、品牌营销落后、优良品种开发不够、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瓶颈问题,如大棚草莓主要问题是优质种苗繁育压力较大、一般农户对设施投入不足等;蜜梨主要问题是抗旱设施较差、精品果规模生产能力欠缺等;柑橘主要问题是品种结构老化、管理和营销水平有待提高等。
6.蚕桑。
我市蚕桑产业在基地规模化水平、“蚕桑西进”工程绩效、科技应用水平、品牌建设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桑枝条综合利用、丝绸加工水平均处全省前列。
但仍存在桑苗繁育基地不足、蚕品种更新不快、蚕种生产能力下降、蚕茧收购秩序不规范等瓶颈问题。
7.中药材。
凉州“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格局,为发展中药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中药材异军突起,但还存在着规模小、管理粗放、良种繁育体系薄弱、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等问题。
8.粮油。
粮油面积虽几经调减,但仍是凉州的大宗农产品,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上,主要存在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用地资源压力大、单位面积产量难有突破性增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积弱不振等发展瓶颈问题。
(二)品牌培育提升的薄弱环节分析
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生产分散、质量不稳影响了品牌的创建。
由于目前凉州的农业经营仍以千家万户为主,在种子种苗的供应、技术标准的实施、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难以做到一致,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创建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以蔬菜为例,据初步调查,规模种植基地比例仅占14%,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要求高与生产组织化、产业一体化程度低的矛盾突出,农产品追溯主体不明显,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品牌创建的基础。
二是品牌多杂、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了品牌效益的发挥。
由于凉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部分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从而对创品牌不够重视,品牌意识淡薄。
如“西湖龙井”茶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获“全国十大名茶之首”、“浙江特别荣誉名茶”之盛誉。
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整体开发推介弱,难以做大做强,2万亩的西湖龙井产区共有企业品牌44个,但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的品牌仅有6家,且没有1个集体或证明商标,同业竞争激烈,“兄弟同室操戈”,品牌效益不明显。
又如蔬菜,据调查,全市共有各类蔬菜注册商标近400个,但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的品牌仅有27个,品牌效益较差。
三是监管不严、治理不力影响了品牌的生存环境。
优质农产品品牌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密切关联,切需通过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然而由于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品牌的力度不够,影响了著名特色品牌的形象。
再以西湖龙井茶为例,政府打假力度不大,企业打假意识不强,更有少数企业和农户受利益驱使从外地购进鲜叶甚至干茶,冒充“西湖龙井”,严重损害了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阻碍了利用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路子。
四是营销不畅、资金不足影响了品牌的发展壮大。
一个品牌的创建及社会的认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畅通的营销渠道和大覆盖面的宣传推介,是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然而均需资金的支持,我市部分农产品质量、品质等特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企业在经营中也创建了自己的品牌,然而农产品加工经营在较长时期内没有获得大规模的工商资本的注入,使农业企业难以建立完善畅通的营销渠道,难以开展全面的宣传推介。
投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三)经营主体发育的滞后问题分析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育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最直接的因素,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等,近年来,虽然组织化、规模化特征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农户仍是我市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四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生产规模普遍偏小。
我市农村人均耕地0.62亩,多数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在5亩以下。
据调查,全市100亩以上的规模化基地,茶叶占30%,蔬菜、水果、蚕桑占10%左右,粮食仅占1%。
二是经营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据农业普查,2006年末,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7%,初高中文化程度占5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同时,农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识普遍不足,农村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才起步。
因此,我市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占主体多数的低素质农户,在缺乏社会化分工的情况下,充当了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角色,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只是勉强支撑而已,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覆盖面小、组织不规范、连接不紧密等问题,同样,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合同、保护价订单较少,削弱了对农民的带动力,影响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四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较慢。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面向农业全程服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组织、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民间研究所)、农资连锁经营服务公司等,但总体上发展较慢,服务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市场化服务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服务组织的持续发展。
(四)农业功能拓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对农业多功能的认识不足。
2008年凉州市农业产值比重仅占GDP的3.7%,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许多人认为农业的作用不大,对“米袋子”、“菜篮子”农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安全、城市农业“绿肺”的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的社会稳定、休闲观光与创意农业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是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
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与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甚至结构性下降,形成了部分农产品“新剪刀差”现象,影响了农业技术应用的到位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限制了农业经济功能的稳定发展。
三是农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规模生产经营程度较低、现代农业主体发育滞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推广较慢,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限制了农业社会、生态功能的拓展。
四是农业多功能的协调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农业功能多元化发展是构建“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由于其涉及农业、国土、旅游、贸易、环保、文化、教育、财政等多部门的职责,目前,在规划引导、用地政策、服务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缺乏部门的统筹性和协同性,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加快凉州农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所谓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通过调整、转变和提升,农业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的综合性过程。
也就是说,通过优化配置,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提升;通过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市已经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建凉州特色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要求,针对目前凉州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必须提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必须推进凉州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凉州农业的整体水平。
(二)优化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途径
推进凉州农业转型升级,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立足现状,破解瓶颈,做好“优化、转变、提升”三篇文章。
首先,要明确战略定位和建设重点,以优化产业结构;其次,要引导生产集约化、环境生态化、经营组织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三,要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延伸、功能融合,以提升产业层次;从而构建凉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1.优化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以强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传统基础产业。
以稳定粮油生产,加强生猪、叶菜、常规鱼等“菜篮子”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按照“落实责任、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创新机制、长效建设”的要求,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护提高粮田综合生产能力。
要拓展功能区建设内容,从粮食拓展到蔬菜、生猪、奶牛、常规鱼等产业;要延伸功能区建设范围,从市级延伸至县(区、市)、乡(镇)和村,实现四级联动;要提升功能区建设水平,大力推广各种稳粮增效、种养结合的生态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保、高产高效、农民增收。
二是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为重点,提升优势产品生产水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培育优势特色品种、著名农产品品牌,发展“精品农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畜牧业要着力建设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的优质畜禽商品基地;渔业要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优品种,推广健康养殖;蔬菜要选育、开发、推广优新特品种,积极发展城镇周边的鲜销蔬菜,建设临安、淳安、建德等旱涝保收平衡补淡的山地蔬菜基地;茶叶要巩固、提升、优化十大名茶,做强做大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茶叶品牌,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
蚕桑要优化品种结构,建设优质茧生基地产;水果要保护和提升著名传统品牌,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小水果,打造精品果业;中药材要保护凉州优质中药材地方资源,发展石斛、山茱萸等名贵中药;花卉重点引进新品种,发展节日时令高档盆花。
全市的各优势特色产业,均要以区、县(市)为单位,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对品牌进行整合提升,探索建立“一带一区域一品牌”的创建机制,形成农业品牌拳头。
要加强农业生产环境整治,推广生态模式和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强化质量安全控制,将品牌建设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紧密结合;与集体证明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相结合,每个区、县(市)力争形成2个以上全国著名特色农产品品牌。
要扶持培育重点品牌企业,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培育一批通过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认定的品牌,提高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以开拓农业多种功能为切入点,深化都市农业建设,积极培育现代新兴产业。
要依托各地的农业主导产业、自然资源,努力挖掘与农业相关的地域历史、人文典故,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法,丰富农业内涵,把农业与教育、体验、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组织开展开茶节、桃花节、中药材节、枇杷节、草莓节等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带动农业休闲观光和特色农产品销售。
把目前已形成的休闲观光农业气氛搞浓、水平提高、品牌提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转变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一是创新农业机制,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创新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共赢的产业化利益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合同订单农业,提高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
二是创新农作制度,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农作制度,发展集约、循环、生态农业,深化农业创业创新典范创建活动,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健康养殖、水旱轮作、间作套种(养)、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是培育新型主体,促进农业经营理念转变。
首先,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工商企业、农村经纪人、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开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农业生产企业。
其次,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一批加工流通型为主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尤其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团,要积极扶持引导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
第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引导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自我合作服务;鼓励支持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农村经纪组织、农机租赁组织、科技信息服务公司、民间研究所、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大力发展粮食、农机、植保、土肥合作社,实行农业生产环节的统一服务。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要着力改变目前与农民结合不紧的状况,变松散为紧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之成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取得“双赢”。
3.提升层次,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升。
设施农业市现代农业的象征。
要优化资金、土地、科技、人力、政策等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促进 农业产业 转型 升级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