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docx
- 文档编号:2911345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88KB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docx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
某县推进陕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做法和体会
XX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6.2万人。
其中贫困人口32976户107280人。
全县总土地面积202.05万亩,耕地32万亩,其中水田14.09万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
XX年,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XX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全力打造整齐有序、户型统一、独具特色、靓丽典雅的现代生态民居。
XX年,全县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1360户5440人,呈现出“城乡面貌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精心谋划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我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贯东西,汉水、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形。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真实写照,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狭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和致富问题,必须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为此,我们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按照我县“一城四镇、3个10万”人口布局,全县一次性规划建设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242个,10年累计搬迁安置1.46万户6.02万人。
对集中安置社区和新村,实施道路、堤防、供电、排污、市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一次规划到位,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实施基础设施配建,并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将其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新型社区和新农村。
彻底解决了危险地段住户和贫困户的移民搬迁、防灾避灾、长远安居、增收致富问题,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的后劲支持。
二、强化服务指导,激励发动,营造良好搬迁氛围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关键。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激发主体意识。
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
组织调查摸底指导小组和移民搬迁核查工作组,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宣传资料发放到户:
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
政策规定宣讲到户:
镇村干部和指导小组成员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
群众疑虑解答到户:
把移民的有关问题一一向群众宣讲清楚,认真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在政策引导上实行“两不变”、“四优先”、“四减免”。
“两不变”,即移民搬迁后,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四优先”,即迁移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贴息贷款,迁入地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四减免”,即:
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用,转学、借读等费用。
各镇成立专门工作组,在协调用地、组织施工、建材运输、技术指导方面进行帮扶,对基础差、无条件搬迁的农户安排干部结对帮扶。
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财政贴息、扩大抵押物担保范围等方式,加大信贷支持。
三、完善制度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把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坚持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入手,做到严把“五关”。
严把搬迁对象关。
对搬迁对象的确定,严格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和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保证移民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
严把建房选址关。
根据省、市要求,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均须办理项目立项、用地预批、地质灾害评估、洪涝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规划许可、建设许可及消防、防雷评估等前期审批或评估手续,我县避灾扶贫移民建房都严格执行省市的要求,保证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严把建设标准关。
为了尽可能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统一要求特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标准一律为砖木结构平房或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住宅图样以县住建局设计的《新民居》八种户型风格建设。
严把整体搬迁关。
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必须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
严把资金监管关。
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扶贫补助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动态监测制”、“移民资金‘一折通’兑付制”,“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制”,“项目资金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年底由县考核办牵头,会同县扶贫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成立工作组,深入村组,逐户检查,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将补助资金足额兑付到户。
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对移民搬迁有关文件、资料,包括移民户花名册、自愿搬迁申请书、迁出地和迁入地协议书、宅基地审批证书、购买房契约证书、领款凭证、验收报帐表、移民搬迁新旧房照片等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卡”、“一村一簿”、“一镇一册”管理,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做到了底子清、帐目明、项目实施情况实。
完善制度监管,全程阳光操作,确保了移民搬迁规范有序推进。
四、强化部门协调,资金捆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吸纳效应,我们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扶贫搬迁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
聘请资质单位对迁入社区、迁入新村内道路、河堤、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商店、卫生室、广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行业规划衔接协调,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
立足于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县级资金配套,努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国土、水利、住建、交通、民政、财政、教育、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重点保证集中迁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按照基础设施缺啥补啥的原则,对每个社区实行资金捆绑,进行全方位配套,使搬迁户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XX年,全县对重点移民安置社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22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面貌。
建成了城关镇五一村、双乳镇三同村、龙垭镇三柳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观音镇水田村等一大批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精品工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搬迁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突出后续扶持,发展产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品业,富一方人”。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茶叶、烤烟、蚕桑、蔬菜产业,夯实基础,拓宽渠道,促进移民持续增收。
二是按照“存量劳动力提升技能,增量劳动力先培训再就业”的思路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移民搬迁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能,为移民搬迁户创业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三是促进转移就业。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移民户向产业工人转变;加强衔接协调,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
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稳步推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凝聚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合力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群众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坚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精心谋划,统筹部署。
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对重点迁入社区,重点迁入村,落实一个帮建部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行蹲点指导;各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夯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主动为移民搬迁做好服务。
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对集中安置点移民,结合实际,组建了社区组织或其他服务机构,负责移民社区的社会治安、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劳务输出、环境卫生等各项服务工作。
对分散安置的少数移民,按属地原则,将其纳入所在村组管理,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
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创新思路,狠抓关键,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监管规范和优化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科学搬迁、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
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统筹规划是科学搬迁的前提。
科学的规划是移民搬迁的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
高起点规划是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突出特色,既体现了搬迁致富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城乡一体”的时代要求。
全县242个迁入安置区全面对接“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城四镇、三个十万”人口布局、工业园区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并对其中的137个重点集中迁入社区综合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使扶贫搬迁真正做到了“定位准确、推进有序,不走弯路、好中求快”,为实现统筹城乡,科学搬迁奠定了基础。
——机制创新是科学搬迁的动力。
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落实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把扶贫搬迁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势推进。
全面打破镇域、村域界限,因地制宜,灵活形式,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以种田为生、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人口居住在山上而耕地在山下的村实行“村内调剂,下山安置”;对茶叶、蚕桑、烤烟等主导产业基地农户,实行“产业开发,基地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
实行统规自建、统归统建,开发农民经适房、农民廉租房,满足不同的移民需求。
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让“惠农政策跟着移民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学搬迁、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后续发展是科学搬迁的核心。
围绕“稳得住”、“能致富”,因势利导为移民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引导和帮助有能力和一技之长的移民经商、创业,发展种、养产业;组织移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输送移民到工业园区或外地务工。
提高移民素质,拓宽增收渠道,促进了移民长期稳定和进一步发展。
同时,“搬迁”与“致富”的双赢,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动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
——加强领导是科学搬迁的关键。
坚持将移民搬迁作为改善基础、壮大产业、促进增收、构建和谐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纳入部门、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督促协调,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全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苦抓实干,县、镇、村逐级制定落实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搬迁的积极性,为有序搬迁构筑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宣传发动是科学搬迁的基础。
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宣传移民搬迁相关优惠政策,营造了浓郁氛围,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率,化解了矛盾,增加了互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释放出了巨大潜能。
同时,也对各级干部严格执行政策,接受社会监督,奠定了群众基础。
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对我县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富民强县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大搬迁这一历史性机遇,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迎难奋进,苦抓实干,全面提升移民搬迁工作水平,倾力打造富裕、繁荣、生态、和谐、幸福的新X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进 移民 搬迁 安置 工程 做法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