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及货币供给关系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911056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1.15KB
中国经济增长及货币供给关系分析.docx
《中国经济增长及货币供给关系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增长及货币供给关系分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增长及货币供给关系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国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姓 名
^_^
学 号
^^^^^^^^^^^^^^^
专 业
经济学
2012年5月16日
摘要
长期以来,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金融界研究领域中最热点的问题之一,也是各国学者努力探索的难题,而且不同学者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往往不同,本文也主要探讨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了得出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M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1992-2010)。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的货币供给M1对GDP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是在2个季度以后才显现出来,由此可见货币政策的传导还具有滞后性,本文最后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及传导机制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滞后性
Abstract
Overtheyears,therelationshipbetweenmoneysupplyandeconomicgrowthhasbeenoneofthehottestissuesinthefieldofmonetaryfinancialsector.Atthesametime,scholarsfromvariouscountriesaremakingeffortstoexplorethishardproblem,butempiricalresultsobtainedbydifferentscholarsareoftendifferent.Thispapermainlyexplores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smoneysupplyandeconomicgrowth.Thispaperuses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ssoastodraw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smoneysupplyandeconomicgrowthwithquarterlydata(1992-2010).Inthispaper,wefoundthatmoneysupplyM1haspositiveimpactonpromotingChina'sGDP,butthateffectcomestoappeartwoquarterslater,sowecanlearnthelageffectofthemonetarypolicy.Finally,onthebasisoftheempiricaltest,thispapergivesomesuggestionstoimproveChina'smonetarypolicyfromtheaspectsofthelageffectandtheconductive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
Keywords:
moneysupply;economicgrowth;lageffect
目录
引言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
(二)文献综述1
(三)内容安排2
一、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3
(一)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概念3
(二)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3
1.货币中性论4
2.货币非中性论5
3.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论5
二、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6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6
(二)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6
1.单位根检验6
2.协整检验7
3.误差修正模型8
4.Granger因果检验9
三、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局限性9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9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11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11
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障碍12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14
(一)实证结论14
(二)政策建议14
1.货币政策时滞的考虑14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14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货币供给是极其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货币供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注定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过度的货币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的恶化,使一国经济内外失衡;而货币供给不足也会压抑经济的健康增长。
因此稳定并且适度的货币供给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无疑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中介目标的选择都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西方经济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货币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着争论。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通过对自1867年的近百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托宾(1970)通过实证研究法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短期产出的波动会产生影响。
而斯姆斯(Sims,1972)第一次在货币的实际效应争论中引入了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美国的数据明显表明货币是引起名义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货币的历史行为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国民生产总值。
而巴罗(Barro,1978)的实证分析则表明,预期的货币增长对产出具有中性,这符合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观点。
随后,米什金Mishkin对巴罗观点予以修正,指出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巴罗在建立季度模型滞后阶数上只选取了8阶滞后,而事实上17阶滞后系数在统计上仍有意义,因此人们对其结论产生怀疑,但有人对米什金的结论予以重新估计,结论具有不稳性,且再一次得出预期货币供给对产出具有中性的观点。
在西方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对我国国内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曾令华(2000)通过对1987-1999年中国的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得出我国名义经济增长与M1、M2的增长率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实际经济增长率也是随着货币增幅的变化而变化的。
黄先开、邓述慧(2000)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季度数据,分析得出,我国不论是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还是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显著的,说明货币供给在推动我国经济的运行中存在关键的作用。
汪红驹(2002)应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1979-2000年间的货币需求函数,结果发现实际余额与实际GDP和一年期存款利率存在协整关系,M2与实际GDP和1年期存款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存在协整关系。
刘霖、靳云汇(2005)用协整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经济增长率、M1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物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得出短期内货币供应扩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三)内容安排
本文的研究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货币供给是否能够影响经济的运行;二是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运行体中的经济变量,即政策如何传导的问题。
如果货币供给真的能够以确定的方向影响实际产出,那么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来影响实际产出,进而可能操纵经济运行;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增加实际产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努力,将只会促使价格水平升高,导致通货膨胀,而对经济的产出、就业和社会福利改进没有作用。
本文利用模型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实证检验发现,季度数据M1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从短期来看,季度数据M1是GDP的Granger原因。
本文的第一章构架理论分析框架,包括长、短期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期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适当地认识货币供给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用。
第二章运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分析1992年市场经济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解决措施。
最后一章给出论文结论,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同向联系成立,货币供给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概念
货币供给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供给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厂商和政府等部门持有的货币存量总和,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银行系统来供应。
它是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划为:
M1=现金+银行活期,
M2=M1+定期存款,
M3=M2+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
M4=M3+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货币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给量,M2是广义货币供给量,M2-M1是准货币,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而增设的。
本文选取我们狭义货币供给量M1作为衡量货币供给的指标,用GDP衡量经济增长。
GDP被萨缪尔森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由于GDP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经济单位的生产成果为对象进行核算的,它的核算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并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
货币供给是极其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货币供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注定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过度的货币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的恶化,使一国经济内外失衡;而货币供给不足也会压抑经济的健康增长。
因此稳定并且适度的货币供给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无疑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中介目标的选择都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货币中性论
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
我们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
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
即国民收入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
假定k(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入或实际国民收入的比例系数)或V(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2)新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新古典学派认可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
由于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考虑到过去的失误,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改预期,以便在今后的行为决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预期失误的规律;而由于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当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到商品价格低到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时为止;当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工资就会降低,直到工资低到使厂商愿意为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
这样,政府的经济政策,不管是被人们所预期到的,还是没有被人们预期到的,都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真正的影响。
具体来说,已经被人们准确预期到的经济政策,只要他们希望维持原先的经济地位,就必然会采取措施设法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从而使这些政策无效。
2.货币非中性论
(1)威克赛尔的货币非中性论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其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因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就是投资回报与银行贷款利率相等,此时企业家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生产规模,货币此时是中性的,否则货币非中性。
(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
凯恩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萨伊定理以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坚持货币中性论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货币可以发挥刺激经济的作用。
他说:
“货币是一种饮料,可以刺激经济体系,促其活动,则我们必须记得,在此饮料发挥作用之前,还有几重难关。
”凯恩斯又论述了货币发挥刺激作用的条件:
“设其它情形不变,则增加货币数量固可以减低利率。
但设公众之灵活偏好比货币数量增加得更快,则利率不会减低。
设其它情形不变,则减低利率固可增加投资量。
但设资本之边际效率比利率下降得更快,则投资量不会增加。
设其它情形不变,则增加投资量固可增加就业量。
但设消费倾向也下降,则就业量未必增加。
最后,若就业量增加,则物价将上涨;其上涨程度,一部分定于生产函数之形状,一部分须看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是否上涨。
产量既增,物价既涨,则又转而影响灵活偏好,故如欲维持特定利率,则必须再增加货币。
”后来作为凯恩斯主义者的阿尔文•汉森和詹姆斯•托宾以及唐•帕廷金等人对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理论研究做出一定发展。
汉森认为,“货币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制止经济扩张”。
托宾通过资产效应说明货币非中性,而帕廷金则从“实际余额理论”的角度说明了货币是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
总而言之,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货币价格工资调整粘性的基础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
凯恩斯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量的枢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对投资发生影响,使得宏观经济活动因为货币供给的变动而改变。
3.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论
除了上述货币中性论和非中性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而在长期则是中性的,坚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货币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
(1)货币学派的观点。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经济增长中“货币最重要”,物价、就业、产出等变化都是源于货币的变化,只有正确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他们认为货币量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无须通过利率传导,所以最重要的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但货币学派所谓的“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也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经 济趋向于充分就业,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变动,因此,货币学派认为对于长期经济的变化而言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是中性的。
根据这一观点,货币学派提出政府制定最佳的货币政策就是使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率增长,并且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速率,即实行“单一货币规则”。
货币学派认为只要坚持这一规则,就能排除由于货币供给反复无常的变动使经济造成的不稳定,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因此,只要货币供给稳定增长,名义GDP也能稳定增长。
(2)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承认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承认预期对于总供给的决定也是重要的,但不承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无效性和货币中性的结果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预期到的和没有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都能影响总产出和经济周期,只不过在不同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二、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992—2010年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的宏观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货币供给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1来衡量,本研究样本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网站所获取的数据全都是存量数据,而本文所需要的是流量数据,于是先将这些存量数据换算成每个季度的流量数据,然后再进行实证分析。
(二)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需要检验其平稳性。
如下表是GDP和M1的平稳性检验。
表2-1GDP和M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t值
临界值(1%水平)
临界值(5%水平)
临界值(10%水平)
GDP
2.7706
-2.5945
-1.9448
-1.6181
M1
-0.5274
-2.5945
-1.9448
-1.6181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皆小于相应的t值,从而不能拒绝H
,表明GDP和M1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
为得到GDP序列的单整阶数,在单位根检验(UnitRootTest)对话框中,指定对一阶差分序列做单位根检验,选择带截距项(intercept),如下表所示
表2-2变量GDP的ADF检验
ADFTestStatistic
-22.4412
1%CriticalValue
-3.5226
5%CriticalValue
-2..9017
10%CriticalValue
-2.5879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皆大于相应的t值,从而拒绝H
,表明GDP和M1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即GDP是一阶单整的,GDP~I
(1)。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检测到M1序列也是一阶单整的,即M1~I
(1)
表2-3变量M1的ADF检验
ADFTestStatistic
-10.7655
1%CriticalValue*
-3.5226
5%CriticalValue
-2.9017
10%CriticalValue
-2.5879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2.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M1和GDP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先作两个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resid的平稳性。
以下是以GDP为被解释变量,M1为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表
表2-4GDP对M1的回归
DependentVariable:
Y
Method:
LeastSquares
Date:
05/16/12Time:
08:
58
Sample:
1992:
12010:
4
Includedobservations:
76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
Prob.
X
5.0078
0.4331
11.5631
0.0000
C
20155.0234
2423.5614
8.3163
0.0000
R-squared
0.6437
Meandependentvar
37154.4605
AdjustedR-squared
0.6389
S.D.dependentvar
27952.7259
S.E.ofregression
16796.9452
Akaikeinfocriterion
22.3217
Sumsquaredresid
20878165277
Schwarzcriterion
22.3831
Loglikelihood
-846.2263
F-statistic
133.7060
Durbin-Watsonstat
0.9934
Prob(F-statistic)
0.0000
资料来源:
eviews3.0计量分析软件
估计的回归模型为GDP=20155.0234+5.0078M1+resid,为了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对残差序列resid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估计结果见下表
表2-5无趋势项的ADF检验
ADFTestStatistic
-9.003634
1%CriticalValue*
-3.5213
5%CriticalValue
-2.9012
10%CriticalValue
-2.5876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皆大于相应的t值,从而拒绝H
,表明GDP和M1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GDP和M1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在Eviews3.0中,点击Genr功能键,生成GDP和M1的差分序列:
DGDP=
GDP=GDP—GDP(-1)
DM1=
M1=M1-M1(-1)
然后以D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DM1和resid(-1)作为解释变量,估计回归式,结果如下表
表2-6DGDP对DM1和resid(-1)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Variable:
DGDP
Method:
LeastSquares
Date:
05/16/12Time:
09:
21
Sample(adjusted):
1992:
22010:
4
Include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增长 货币 供给 关系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