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docx
- 文档编号:2910669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3.09KB
分级.docx
《分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级
第一节烟叶分级的基础知识
烟叶分级原理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烟叶分级大都按如下体系进行:
分类—分型—分组—分级,我们称之为分级的原理。
首先按照烟叶的调制方法、性质和用途分类;同类烟叶再按照烟叶种植的生态类型区分型;再按部位、颜色等分组;最后依据一定的分级因素,即在各个组内又分成若干个等级,最终分清烟叶的质量。
分类
依据烟叶的调制方法、性质和用途对烟叶所进行的类别划分过程称为分类。
我国大致把烟叶分为烤烟、晾烟、晒烟、晾晒烟、黄花烟等类。
就目前国内的种植情况,烤烟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烟草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晾烟主要指白肋烟,香料烟的调制方法是先晾后晒,可称之为晾晒烟。
黄花烟的调制方法多为晒制,但其用途广泛,可用做斗烟、水烟等。
晒烟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且比较分散,又有晒红烟、晒黄烟之分。
晒烟可用来制作雪茄烟。
分类是烟叶分型、分组、分级的基础。
如果不对烟叶进行分类,同一型内的烟叶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烟叶,容易造成识别烟叶质量的困难,也不可能正确区分烟叶的质量。
分型
分型是对同一类烟叶的再区分。
自然条件、品种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的不同,都会导致内在质量的差异,分型就是要分清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烟叶类型的划分比较笼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对烤烟来说,我国一般分为浓香型(以河南为代表)、清香型(以云南,福建为代表)、中间香型(以贵州,山东为代表)。
分组
分组是对同一类型烟叶的再区分,是进一步分清烟叶质量、划清等级的基础。
分组的主要依据是对烟叶质量影响较大的诸如部位、颜色等外观因素,把质量接近的几个等级划在一起。
美国把烤烟分17组,巴西分18组,我国现行烤烟标准分13组。
分级
烟叶等级是衡量烟叶外观质量的基本单位。
对同一组内的烟叶依据一定的分级因素,利用感官辨别烟叶等级的过程就是分级。
以烤烟为例,我国现行标准分42级,美国分153级,巴西分48级。
第二节、烟叶质量概念
烟叶质量的定义
烟叶质量是指烟叶这一产品的优劣程度(好坏、水平、档次)和特征特性(风格)的综合状态。
烟叶本身的色、香、味,与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使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有密切关系,是一个综合概念。
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使用质量(客户质量),是不断发展的,具有时间性、对应性和区域性。
衡量烟叶质量的主要要素
烟叶质量要素通常划分为外观和内在(包括化学成分和吸食)质量。
更具体的说,可以划分为:
外观性状、化学成分、物理性状、吸食性状、经济性状、安全性状。
烟叶质量要素划分
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吸食质量、化学成分)、使用质量
(一)外观质量
是指人们感官可以判断的外在质量因素,包括部位、颜色、成熟度、组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叶片长度、宽度、残伤与破损等。
烟叶外观性状是烟叶化学成分和生理结构在人们视觉和触觉器官的反映。
外观质量主要以眼看、手摸、鼻子闻的经验性感官判定。
(二)内在质量
是指烟叶通过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的特征特性。
主要通过感官评定,即评吸。
(三)使用质量
指不同的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有不同的质量要求。
又称客户质量。
它是以烟叶的可用性为基础的,与烟叶的经济性状有紧密关系。
烟叶的可用性对用户来说比质量概念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是用户购买烟叶的真正标准。
影响使用质量的因素有:
成本、可用性、安全性。
烟叶质量要素划分
£外观性状;
£化学成分;
£物理性状;
£吸食性状;
£经济性状;
£安全性状;
1、外观性状
£成熟度、身份、油分、叶片结构、色度、残伤特征;
£颜色、脉象、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叶面状态。
2、化学成分
烟叶中的化学成分是形成烟叶质量各个要素的基本因素,化学成分与烟叶生理结构共同决定着烟叶吸食、物理、外观、经济和安全等各个要素。
化学成分与烟叶质量关系极其复杂,目前已弄清楚的化学成分有数千种,其中主要的有总糖、还原糖、总氮、尼古丁、蛋白质、总挥发碱、总灰分等。
以烤烟为例:
(1)化学成分的适宜范围
£总糖:
范围在5~~25%之间,以15%为最佳。
£还原糖:
范围在5~~25%之间,以15%为最佳。
£总氮:
范围在1.5~~3.5%之间,以2.5%为最佳。
£烟碱(尼古丁):
范围在1.5~~3.5%之间,以2.5%为最佳。
£蛋白质:
范围在7~~9%之间。
£总挥发碱:
范围在0.3~~0.6%之间。
£总灰分:
范围在10~~20%之间,以15%为好。
(2)化学成分与燃烧性
影响烟叶燃烧性的主要化学成分,已查明的有:
氯、硫、磷、硅、钾、钙、镁等以及纤维素、糖、蛋白质。
氯、硫、磷、硅是阻碍烟叶燃烧的不利因素,特别是氯含量阻碍燃烧最明显,钾、钙、镁促进燃烧完全,使烟灰呈白色,镁对燃后烟灰有凝结作用,烟灰不易时时散落,过量的镁又会使烟灰呈片状脱落。
纤维素有利于燃烧,糖和蛋白质一般都认为有阻燃作用。
(3)化学成分的协调性与品质的关系
糖蛋比(总糖/蛋白质,又称施木克值):
范围在2~2.5之间为好。
糖碱比(总糖/烟碱):
比值在10左右为好。
氮碱比(总氮/烟碱):
比值在1左右为好。
蛋氮比(蛋白质/总氮):
比值在0.4~0.6之间为好。
碱碱比(烟碱/总挥发碱):
比值应在0.5~0.9之间为宜。
3、吸食性状
吸食特性是烟叶中化学物质燃烧后所产生的烟气在人体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反映。
主要包括香气(香气质、香气量)、吃味浓度、劲头、杂气、刺激性、余味等。
1、香气
香气:
是给人以愉快和舒适的气相物质在鼻腔的生理反映。
通常把香气分为香气类型、香气质、香气量三个方面。
香气类型:
通常习惯粗放地划分为清香型(云南、福建)、浓香型(河南、安徽凤阳等)、中间香型(山东、贵州、辽宁、吉林等)。
香气质:
是指质量的好坏。
质量好的香气,芳香宜人,令人乐于感受。
根据人们感官上的差异,分为好、较好、尚好、较差、差。
香气量:
香气的多少即为香气量。
根据评吸,可分为充足、尚足、有、较少、少。
2、杂气
杂气:
烟叶燃烧时除有香气外,还有不良的气味就是杂气。
杂气是不利的因素,越少越好。
通常有以下几种:
青杂气、生杂气、木质杂气、枯焦气、土腥气、松脂气、地方性杂气等。
3、劲头
劲头:
又称生理强度,即燃吸者对烟气的综合感受。
反映“过瘾”不“过瘾”,即劲头大小。
烟碱含量高,尽头大,反之则小。
烤烟一般比晒烟、白肋烟、雪茄烟低,劲头居中。
就同株烟而言,上部烟的劲头较大。
劲头按大小分为小、较小、适中、较大、大等档次,以适中为宜。
4、刺激性
刺激性:
指烟叶燃吸时烟气对鼻腔、喉部、口腔的刺激状况。
主要与挥发性碱类及氮化合物有关。
刺激性也是不利因素,应该是愈小愈好。
鉴别档次有小、较小、中等、较大、大。
5、吃味浓度
吃味浓度:
吸烟感觉到的烟气的浓淡程度就是吃味浓度,它与烟叶内总组分物之间的协调、平衡程度有关。
一般说来它是有利因素,以中等至略大为宜。
太小会觉得少香无味,太浓会掩蔽其他有利因素的发挥。
鉴别档次分为小、较小、中等、较大、大。
6、余味
余味:
吸烟过程中烟气微粒存降在口腔中,人对这些微粒的反映即余味。
余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吸烟者精神状况的好坏。
有纯净舒适、不舒适、稍滞舌以及甜、苦、酸、辣、涩等区别。
纯净舒适味略带甜者为好,不舒适及涩者为差。
4、物理特性
烟叶化学成分和生理结构共同在测试仪器上的反映。
烟叶的物理特性与卷烟加工有关,影响到烟叶的内在质量,主要有燃烧性、吸湿性、弹性、填充性、单位面积重量、烟梗率、出丝率、单位面积重量等。
四、烟叶外观特征
1、化学成分评价
优势:
测定准确、稳定
缺陷:
规律揭示不足、取样代表性受限、分析费用、快速评价受限、对样品损害最大
结论:
可作为否定性评价手段
2、物理性状评价
优势:
测定准确、稳定
缺陷:
规律探索尚缺乏突破性进展、取样代表性受限、不经济、快速评价受限、对样品有损
结论:
可用于对烟叶经济性状和安全性状方面的评价
3、吸食性状评价
优势:
最本质的、最直接的、最终的
缺陷:
受评价人员影响大,易波动;取样代表性受限;大量评价或快速评价受限;对样品有消耗
结论:
可用于工艺配方、科研鉴定,尚不能直接作为分级手段利用
4、外观性状评价
优势:
直观、快速、便捷、经济
缺陷:
不够精确,容易波动,缺乏严谨的科学数据支撑
结论:
是烟叶分级中评价烟叶质量的主要手段
(二)烟叶外观特征的多样性
生长环境、栽培条件、生产技术、调制工艺、品种、烟叶着生部位、肥料及光、水、热等差异,导致烟叶内部化学成分和生理结构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烟叶的外观,形成形形色色的复杂的外观特征。
(三)烟叶外观特征从哪些方面体现
部位特征、颜色特征、成熟度特征、身份特征、油分特征、叶片结构特征、色度特征、叶片大小特征、叶片形状特征、叶面状态特征、杂色特征、光滑特征、残伤特征。
(四)烟叶外观特征反映质量哪些方面
£质量特性:
部位、颜色;
£质量水平:
油分、身份、叶片结构、色度等;
£烟叶质量特性、水平:
成熟度、杂色、光滑等。
(五)烟叶外观特征划分
£用以衡量烟叶质量特性的外观特征称为分组因素,如:
部位、颜色、光滑、杂色、含青状态;
£用以衡量烟叶质量水平的外观特征称为分级因素,如:
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残伤等。
第四节烤烟分组
一、烤烟分组的意义
烤烟分组的定义:
依据烟叶着生部位、颜色以及其他和总体质量密切相关的特征,将同一类(烟叶)进一步划分。
分组的依据及意义:
£不同外观特征的烟叶有不同的吸食特性;
£相同外观特征的烟叶有相同的吸食特性;
£依据外观特征对烟叶分组,可以使具有不同外观特征的烟叶区分开来,将具有相同外观特征的烟叶归入同一组别,有利于卷烟工业的使用;
£分组还可以使分级操作更为简单。
烤烟分组的目的
£满足不同卷烟风格的要求;
(吸食者口味不同——卷烟风格不同——烟叶特征特性不同)
£满足卷烟叶组配方的要求;
(烟叶特征特性不同为配方选择提供技术支持)
£从工业应用角度看,分组往往比分级更为重要。
二、组别划分
£中部柠檬黄、橘黄叶组(CL、CF)
£下部柠檬黄、橘黄叶组(XL、XF)
£上部柠檬黄、橘黄、红棕叶组、完熟叶组
(BL、BF、BR、H)
£微带青叶组(V)
£上部杂色、中下部杂色叶组(BK、CXK)
£光滑叶组(S)
£青黄叶组(GY)(共13个叶组)
1、部位分组
依据烟叶部位特征划分。
部位划分
£按烟叶着生位置,可分为脚叶、下二棚、腰叶、上二棚、顶叶;
£标准中将烟叶分为3个部位组:
上部叶组(B):
包括上二棚和顶叶
中部叶组(C)腰叶
下部叶组(X):
包括下二棚和脚叶
£部位分组是依据外观特征将具有不同吸食特征和化学成分的烟叶区分开来。
部位外观特征
£叶形;叶色;脉相;叶面状态;身份、结构;叶片质地;
不同部位烟叶质量特征
下部烟叶(X):
烟叶身份较薄,颜色浅淡,油分少,组织疏松,含糖量低,总氮及烟碱低于中部,不溶性氮(蛋白质)偏高,灰分与酸碱值(PH值)高于中部烟叶,品质值低,燃烧快,吸湿性差,填充力高,单位面积重量轻,含梗率高,劲头小,刺激性小,味平淡。
中部烟叶(C):
烟叶厚薄适中,颜色多橘黄与正黄,光泽强,油分多,叶组织疏,糖分及碳分化合物有利成分含量高,总氮、不溶性氮、其他挥发性碱、灰分等不利成分含量低,烟碱、酸碱值适中,品质值高,燃烧缓慢适中,吸湿性高于下部与上部烟叶,填充力小,弹性好,单位面积重量、含梗率居中,劲头适中,味醇和。
上部烟叶(B):
烟叶较厚,颜色偏深,油分低于中部烟叶,叶组织较密,糖分及碳分化合物比下部叶高,总氮显著增高,不溶性氮和挥发性碱也高,灰分略高于中部,酸碱值低,品质值低于中部烟叶,燃烧慢,吸湿性比中部叶低,填充性居中,含梗率低,味浓劲大,刺激性也大。
不同部位烟叶外观特征
下部:
脉相较细,叶形较宽圆,叶面平坦,厚度为薄至稍薄,颜色多柠檬黄色。
中部:
脉相适中、遮盖至微露、叶尖处稍弯曲,叶形宽至较宽、叶尖部较钝,叶面皱缩,厚度为稍薄至中等,颜色多橘黄色。
上部:
脉相较粗到粗、较显露至突起,叶形较宽至较窄、叶尖部较锐,叶面稍皱折至平坦,厚度为中等至厚,颜色多橘黄至红棕。
在特殊情况下,部位划分以脉相、叶形为依据。
不同部位烟叶外观特征
(1)
下部
中部
上部
叶形
叶尖
趋钝
中等
趋锐
形状
趋宽
中等
趋窄
叶色
浓度
趋淡
中等
趋浓
色域
正黄、
淡黄为主
正黄、深黄、金黄为主
深黄、桔红为主
一致性
叶基部趋淡
较均匀
较均匀
不同部位烟叶外观特征
(2)
下部
中部
上部
脉
相
主脉
直径
较细
中等
较粗
形态
较直
前部弯曲
较直
颜色
较淡
中等
较深
支脉
夹角
较大
中等
较小
形态
细
不显露
较细
稍显露
稍粗
较显露
不同部位烟叶外观特征(3)
下部
中部
上部
叶面
状态
皱缩与否
较平坦
皱缩
较平坦
折迭方向
不一定
向背
向内
叶片质地
比重
较小
中等
较大
质地
硬轻飘
软柔顺
硬趋僵
不同部位烟叶外观特征(4)
下部
中部
上部
叶柄
脉槽
较浅
中等
较深
弯曲方向
向下
无弯曲
向上
其它
身份
趋薄
中等
趋厚
结构
趋疏松
中等
趋紧密
烤烟基本色
£柠檬黄——烟叶表观全部呈现黄色,在习惯称呼的淡黄、正黄色色域内。
特点:
只黄不红。
£橘黄——烟叶表观呈现橘黄色,在习惯称呼的金黄、深黄色色域内。
特点:
黄里透红。
£红棕—烟叶表观呈现红黄色或浅棕黄色,在习惯称呼的红黄、棕黄色色域内。
特点:
以红为主或带棕色。
光滑叶的定义
£光滑——烟叶组织平滑或僵硬。
£光滑叶——任何光滑面积达到或超过20%的烟叶。
光滑叶产生原因及其质量特征
现象
产生
部位
产生
原因
质量特征
平滑
多产生于下部
营养
不足
香气量少、
吸食浓度小
僵硬
多产生于上部
成分转化不够
香气量少、杂气重、刺激性大、
余味不协调
青黄叶组与微带青叶组
£青黄烟叶的定义——烟叶表面含有任何可见的青色且不超过三成者。
£青黄是含青的综合状态,可以从含青程度或含青面积两者任一角度判定。
含青程度不超过三成时,不论其含青面积多大,都属于青黄烟范畴;含青面积不超过三成(30%)时,则无论其含青程度几成,也属于青黄烟范畴。
微带青烟叶定义:
黄色烟叶上叶脉带青或叶片含微浮青且面积在10%以内者。
£杂色叶组定义:
杂色——烟叶表面含有的非基本色颜色斑块(青黄烟除外),包括轻度洇筋、蒸片及局部挂灰、全叶受污染、青痕较多、严重烤红、严重潮红、受蚜虫损害叶等。
杂色叶——任何杂色面积达到或超过20%的烟叶。
杂色的种类
£烤红、潮红
£挂灰、蒸片
£青痕、洇筋
£蚜虫损害
£全叶受污染
烤红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调制过程干筋期升温过高或过快,造成的棕色化反应(多酚类氧化为醌类)使烟叶表面呈现鲜艳的红色。
£质量特性:
香气减少、杂气(糊焦气)增加。
潮红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调制后的烟叶吸湿导致烟叶出现棕色化,使烟叶表面出现暗红色。
£质量特性:
香气减少、杂气增加。
挂灰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调制过程变黄末期或定色初期烟叶水分排除不及时,造成棕色化现象,使烟叶表面出现灰色斑点或斑块。
£质量特性:
香气少,杂气重(生杂气)、余味不协调。
蒸片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调制过程定色期升温过猛导致烟叶细胞膜破裂造成棕色化反应,使烟叶表面出现灰色或褐色斑块。
£质量特性:
香气差、杂气重(生杂气、蛋白臭等)、刺激性增加、余味差。
洇筋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调制过程干筋期烟叶主脉水分未完全排出,调制后主脉水分扩散到叶片部分造成的棕色化反应,使烟叶表面出现棕褐色斑块。
£质量特性:
香气减少,杂气有所增加。
青痕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烟叶在鲜烟状态时受到机械压(擦)伤,调制后留下的青色斑块。
£质量特性:
青色斑块部分的叶片香气差、杂气重、余味不协调;其他部分叶片质量不受影响。
蚜虫损害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烟叶在田间受到蚜虫危害,调制后烟叶出现大面积褐色斑点。
£质量特性:
香气减少,杂气增加,余味差。
全叶受污染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
烟叶在田间或采收后受到灰尘、花粉、水泥或石灰粉尘的污染,造成调制后烟叶表面出现大面积非基本色(多种颜色)。
£质量特性:
香气减少、杂气增加并往往有异味、余味不协调。
各种杂色特点比较
我国烤烟标准中杂色组别及等级设置
£中下部杂色组,一级、二级
£上部杂色组,一级、二级、三级
第五节烤烟分级因素
分级因素的划分
£在《烤烟》国标中,分级因素确定为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和残伤等七个因素。
£品质因素:
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
£控制因素:
残伤
导致成熟度不正常的原因
£营养缺乏、过剩或营养不协调的烟叶,无论采收、调制措施如何,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成熟的烟叶;
£而生长发育正常、营养协调的烟叶,如果采收时机的把握出现失误,无论采用任何调制措施补救,也不可能生产出成熟的烟叶;
£生长发育正常、营养协调、采收适当的烟叶,如果调制技术出现失误,也不能使烟叶正常进行后期的成分转化,因此也同样不可能生产出成熟的烟叶。
成熟度与烟叶质量关系规律
£淀粉随成熟度的提高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总糖随成熟度的提高逐渐增加然后降低;
£蛋白质随成熟度的提高逐渐减少;
£烟碱随成熟度的提高有所增加;
£石油醚提取物随成熟度的提高逐渐增加;
随成熟度的提高
£香气质由差变好,过熟时逐渐变差;
£香气量逐渐增加,过熟时逐渐减少;
£杂气逐渐减少,过熟时逐渐增加;
£刺激性逐渐降低;
£烟气浓度逐渐增加,过熟时逐渐减少;
£余味逐渐协调,过熟时逐渐变差。
£填充能力随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
£燃烧性随成熟度的提高而趋强;
£叶面密度(单位面积重量)随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
£叶片厚度随成熟度的提高而趋薄。
《烤烟》国标中成熟度档次
完熟、成熟、尚熟、欠熟和假熟等
完熟:
指田间达到高度的成熟且调制后熟充分的上部烟叶。
这种烟叶内部干物质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消耗较多,叶片结构疏松,身份中等,手持有轻飘的感觉,油分减少,有明显的发酵后的甜香气,颜色多橘黄色或浅红棕色,有明显的成熟斑,有时伴有赤星病斑。
目前我国这种烟叶数量极少。
成熟:
烟叶在田间及调制后熟均达到成熟。
这种烟叶不应该有任何的含青或明显的挂灰、蒸片类杂色,不应该有大面积的光滑现象,色度无异常现象,叶片结构和身份应该符合烟叶所属部位的规律特征。
尚熟:
烟叶在田间刚达到成熟,生化变化尚不充分或调制失当后熟不够。
原因可能是:
£营养成分不够协调
£发育不够充分
£采收稍早或是调制出现失误。
£外观:
这种烟叶外观也许有一定的含青现象,也许有较大面积的光滑现象,也许有较明显的挂灰或蒸片等杂色,也许颜色偏浅淡,或者叶片结构、身份、色度等方面出现不符合其部位规律特征的异常现象。
欠熟:
烟叶在田间未达到成熟或调制失当后熟不够。
原因可能是营养欠协调,也可能是发育严重异常,还可能是采收或调制出现严重失误。
外观:
这种烟叶或者有较大程度的含青,或者有较大面积的僵硬(光滑),或者身份、叶片结构严重异常,也可能有严重的挂灰或蒸片等杂色现象。
叶片结构是烤烟标准中另一个重要的分级因素。
£定义:
指烟叶细胞排列的疏密程度。
£实际上,叶片结构也是一种状态,是调制后烟叶细胞发育和排列的综合状态。
影响烟叶的填充性和燃烧性,一般说,叶片结构越趋疏松,则填充性和燃烧性越强,填充性和燃烧性是构成烟叶质量的重要内容,所以叶片结构和烟叶质量有密切关系。
£叶片结构受烟叶着生部位和成熟度的影响最大。
同样条件下,烟叶着生部位越高,细胞密度越大,细胞间隙越小,叶片结构逐渐由疏松渐趋紧密;同样部位情况下,成熟度越高,细胞发育越大,细胞内干物质消耗越多,细胞间隙越大,所以随成熟度的提高,叶片结构越趋疏松,而成熟度差的烟叶则叶片结构较为紧密。
疏松、尚疏松、稍密、紧密
身份受烟叶部位和成熟度的影响,同样条件下,下部烟叶身份较薄,随着部位的上升,烟叶身份逐渐趋厚;同等部位情况下,成熟度越高,烟叶身份越趋中等。
£《烤烟》国标中身份分为中等、稍厚、稍薄、厚、薄等档次
油分定义:
烟叶内含有的一种柔软液体或半液体物质。
£到目前为止,受实验手段所限,尚无证据能够证明油分到底是哪种或哪些物质在外观的反映。
£经验认为,油分可能和烟叶内部的碳水化合物及石油醚提取物有一定的关系,但尚未得到实验的证实。
£油分是评价烟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油分被分为多、有、稍有、少四个档次
色度
£饱和程度指单位体积烟叶色素量的多少;
£均匀程度指烟叶色素分布的均匀与否;
£光泽强度指颜色的鲜亮程度;
£色度划分为浓、强、中、弱、淡等档次。
不同颜色烟叶的色度判断要点
£橘黄色烟叶----饱和程度、均匀程度和光泽强度应该同等重视;
£柠檬黄烟叶----1.均匀程度2.光泽强度3.饱和程度;
£红棕色烟叶----1.饱和程度2.光泽强度3.均匀强度。
大等级划分(上、中、下低等烟)
£根据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残伤等七个外观品级因素区分级别。
£分为下部柠檬黄色4个级、橘黄色4个级;中部柠檬黄色4个级、橘黄色4个级;上部柠檬黄色4个级、橘黄色4个级、红棕色3个级;完熟叶2个级;中下部杂色2个级、上部杂色3个级;光滑叶2个级;微带青4个级、青黄色2个级,共42个级。
42个级包括:
£上等烟:
(11个)C1F、C2F、C3F、C1L、C2L、B1F、B2F、B1L、B1R、H1F、X1F。
£中等烟:
(19个)C3L、C4L、C4F、X2F、X3F、X1L、X2L、B3F、B4F、B2L、B3L、B2R、B3R、H2F、X2V、C3V、B2V、B3V、S1。
£下低等烟:
(12个)B4L、X3L、X4L、X4F、S2、CX1K、CX2K、B1K、B2K、B3K、GY1、GY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