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我和苏轼同游赤壁作文.docx
- 文档编号:2910634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43KB
作文范文之我和苏轼同游赤壁作文.docx
《作文范文之我和苏轼同游赤壁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我和苏轼同游赤壁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我和苏轼同游赤壁作文
我和苏轼同游赤壁作文
【篇一:
高中优秀作文--与苏东坡的对话】
与苏东坡的对话
诸敏兰高一(5)班
很想回到北宋,听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轶事;体会苏东坡“高处不胜寒”的心境;欣赏苏东坡口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蕴;一同与苏东坡享受“庭前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溶溶月色。
我亦会将对苏东坡的情感倾注于此。
苏东坡,你是天下百姓共同见证的大文豪。
词派豪放,正如你那不羁的性格,潇洒而爽有,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和他望尽“灯火阑珊处”;笔风飘逸,正如你在世俗间不贪恋荣华富贵,却又一心一意为民做主,秉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为官态度;画格出类拔萃,正如你对山水的喜爱和赞叹,一笔一勾描绘祖国山河的宏伟蓝图,在舟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排遣心中的忧郁与苦闷,立下全心为民的伟大报负。
也正是因为你才华外现,锋芒毕露,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践踏,令人黯然神伤。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那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蕴道尽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后来,苏东坡悟出了一个道理:
一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毛病之所在。
这使苏东坡在真正意义上成熟了,脱胎换骨了。
可记否被谪黄州时写下的《赤壁赋》。
黄州赤壁美景令千千万万人趋之若鹜。
褐红色的陡峭石有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上有小舟可供荡浆仰望。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便有了气势,有了游玩和冥思的价值。
而你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意味,是黄州自然美的构造者,这令我尤为钦佩。
你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关中大汉,吟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咏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享尽“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的悠适。
苏东坡,你一生三次被贬谪,可谓坎坷浮沉,备历险难,而你却可以将人生中遇到的坎坷视为偶然留下的脚印,将乐观洒脱旷达的精神和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令我想起一句诗——“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
【篇二: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运用范文:
苏轼《赤壁赋》】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
我站在
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
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
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
我镇静地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地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
”
“说得好!
”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漂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
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
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美丽的飞翔,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
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
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
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
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
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
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
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
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拒绝平庸
我也用微博。
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
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
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
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唯有发于心、慨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
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
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
“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
‘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不禁抚掌而叹: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
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抨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
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
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
未必可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至少成一家之言矣。
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
“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
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
”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我深以为然。
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
古语有云:
用行舍藏。
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
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
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
?
然而这样的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
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
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
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我的话苏子不曾听到,然而苏轼就已明白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了。
他像每一个古人一样,尊崇而艳羡陶潜。
然而我却因此而为他感到更多的悲伤。
因为我知道。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
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
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辨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
六斗不够,八斗呢?
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
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果然当苏子自以为毫无外物可阻,悠然无所累之时,山中的寺僧说了一句“放屁!
”苏子愤而上山寻僧,却只寻来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
我现在还能想象苏子当时的面红耳赤。
所以我说,对苏子说,对柳永、李白、辛弃疾等一并说,学习庄子吧。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物物不以物而物。
请你们不要再痛苦,不要再悲伤,用行舍藏,摒弃那句“达则兼济天下”而引起的无限忧愁,安安心心地“穷则独善其身”,为中华儿女留下不朽的篇章吧。
【篇三: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
一材多用之苏轼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方方《喜欢苏东坡》
一、考场作文中的运用
[例文1]
我们一直都拼搏在充满坎坷的小径,为了平稳,为了安全,我们需要一把坚强的拐杖。
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多姿,只需要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引领我们前进。
正如“竹杖芒鞋”的苏轼,他并不在乎雨的瓢泼,只因为他手中有把拐杖。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亦有一把坚强的拐杖,正是这把拐杖的存在才能使他走完这命途多舛的人生。
一把坚强的拐杖,使得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坎坷,让我们到达胜利的终点。
——四川资阳《拐杖》
[例文2]
升起心中的太阳,需要感悟可敬的生命。
文天祥告诉我,当你跌落人生低谷时,没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告诉我,当你内心充满阴霾时,无所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白告诉我,当你满心惆怅时,笑一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束曙光照耀着你,如风如雨,让你升起心中的太阳,感悟自己可敬的生命。
——山东潍坊《我心中的太阳》
[例文3]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4]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
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
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
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
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
——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
[例文5]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
不屈。
——广东卷《纪念》
[例文6]重庆卷: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例文7]浙江卷:
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
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例文8]
亲情不仅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长长牵挂,它也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沉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
二、诗词名句
1、写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写杭州西湖美景,怡然自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3、写暮春时节芳草连天,洒脱豁达: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写时光飞逝,顺适自然的态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7、写坎坷崎岖的仕宦经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
8、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三、素材活用
(一)生平事迹
1、名震京都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运用】
2、仕宦风云
熙宁四年(1071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但是,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运用】
(二)真题回放
1、15年中考作文题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
化名代替。
2、16年四调作文题
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
系。
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3、16年元调作文题
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起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
师傅见状对他说:
“悟远,雨有声吗?
”
悟远说:
“当然有了,师傅,你听这雨声。
噼里啪啦的,多壮观呀!
”
师傅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
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挡,砸在了屋檐上,砸在了雨棚上,才反弹出的有力的声音。
所以,你听到的水是雨声,而是雨遇到了阻挡后发出的声音。
”
悟远听后,豁然开朗:
“师傅,我明白了。
只有遭遇挫折,才会出掷地有声的回响。
”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四、补充材料
苏轼的人格精神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文豪之一。
他多才多艺。
他的词,名篇众多,脍炙人口,汪洋恣肆,清新豪健,自开豪放一派。
同时,他的书法,他的画,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这是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他的人格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他,就是苏轼——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范文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