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 doc.docx
- 文档编号:2910418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5.71KB
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 doc.docx
《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 doc.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doc
第四节对比鉴赏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
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答:
答案
(1)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解析
(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
(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1)答题思路是:
风格+例子+简析。
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
(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2008年高考题
1.(08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
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
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
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
2.(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1)耐寒拟人
(2)①《木芙蓉》:
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
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
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的作用。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过华清宫
吴融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
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意思答对即可)
2.(07浙江)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
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⑴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答案燕子兴亡
⑵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①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
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答案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花拟人化。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
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
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
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两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4.(07辽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了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尤其注重对诗歌中“景”和“情”两者关系的考查。
对写景设问时,往往要求概括诗歌中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或效果等。
解答时要仔细辨别,深入体味,把握诗歌写景的异同。
对抒情设问,往往要求指出诗歌中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或手法,抒发了什么情。
解答时要注意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重点在于讲清“写景”和“抒情”的关系。
5.(07江西)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心满故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⑵这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
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与通常的单首诗歌的鉴赏题不同,本题是两首诗歌的比较。
解答方法是:
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回答问题。
注意:
同题诗作应该是各有千秋,千万不要动辄否定其中某首诗歌。
6.(06重庆)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⑵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⑴“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⑵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是两首清代诗人的七言绝句的对比赏析,一首是清代
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以元旦为主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一首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该诗表现了一位改革者辞官后决心继续投身社会变革、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尤其是“落红”两句,比喻自然
贴切,传诵千古。
这两首诗都共同表达爱国的情感和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渴望与理解。
第一小题有两问,回答
第一问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要准确筛选信息。
从全诗来看,第一句提出,后面三句具体描写,
所以答案就在这三句;第二问,“新雷”就是初春的第一声雷,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所以只有新
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第二小题,是比较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诗言志,诗人的
情感都是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与景物上的,所以,要从两首诗的景物描写上去体会。
第一首诗,关键词是“春生”
“千红万紫”“新雷第一声”,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第二首诗,关键诗句是“落红不是无
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护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7.(05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⑴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⑴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
⑵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解析本题将李、柳两位诗人的两首诗在写法上、技巧上、思想内容上对比着赏析,形式新奇,考查方法灵活,难易适中,是一个少见的好题。
只要考生能够认真审题,把握好诗歌的大意,再借助于命题人对李诗的分析,对应着去赏析柳诗,得到高分应该不是难事。
解题要注意到的几点:
一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大意,为鉴赏打下基础;二是要分析好题干提示语,明确写作背景。
更要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方向找出二者的不同点;三是要把握好命题人对李诗的赏析,分析其赏析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技巧。
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8年联考题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
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20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
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
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
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
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20090409
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
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
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
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
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
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
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
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2008年联考题
1.(08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注]狂。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
教唆人做坏事。
⑴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徐诗的情感基调。
答案清雅(或者答“高雅”“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 doc 备考 精华 年高 考四年 联考 语文 资源库 对比 鉴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