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910350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5.48KB
最新版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研报告.docx
《最新版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研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研报告
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XX省萧县工程咨询研究所
二O一二年十月
第一章总论1
一、项目概况1
二、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2
三、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
四、危旧房界定及户型建设标准3
五、产权确定3
六、主要结论与建议3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6
一、项目建设背景6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8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2
一、项目选址12
二、项目建设条件12
三、区域经济发展概况15
四、城市交通区位18
五、城市品位与市政基础19
第四章工程方案20
一、设计依据20
二、规划设计原则20
三、设计指导思想20
四、总图设计21
五、建筑设计22
六、结构设计24
第五章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27
一、工程材料供应与质量控制27
二、工程施工与管理27
第六章公用工程方案29
一、电气设计29
二、给水排水31
三、弱电设计33
第七章节能节水措施35
一、总图布置35
二、建筑节能35
三、给排水节能38
四、电气节能38
第八章环境保护、卫生、消防40
一、环境保护标准40
二、污染因素分析40
三、施工期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41
三、消防工程44
第九章项目进度、招投标及保障措施45
一、项目进度计划45
二、项目招投标45
三、项目保障措施47
第十章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9
一、投资估算范围49
二、投资估算依据49
三、项目投资49
四、资金筹措51
第十一章项目综合评价52
一、生态效益评价52
二、社会效益评价52
三、经济效益评价53
四、项目对社会的影响54
五、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57
六、项目风险评价58
七、项目综合评价结论58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
(二)承办单位:
萧县凤虎山林场
(三)项目地点:
凤虎山林场场部西侧
(四)项目性质:
异地新建
(五)项目法人代表:
刘仙华(萧县凤虎山林场场长)
(六)主管单位:
萧县林业局
(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萧县工程咨询研究所
(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关于下达2011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预安排计划的通知》(皖政地【2011】1071号)
3、宿政办[2010]51号《关于做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意见的通知》
4、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
5、萧县凤虎山林场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6、萧县凤虎山林场对项目建设的主要意见及预期目标;
(八)编制内容
可行性研究范围涉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及建设投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阶段工作的基础。
二、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占地10899m2,总建筑面积为22659.9m2,,项目总投资2945.8万元人民币。
(二)项目建设内容
萧县凤虎山林场场部办公用房、职工住房、围墙、道路、绿化、硬化、供水、供电等公用工程。
三、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危旧房改造户数
户
192
2
受益人口
人
256
3
总占地面积
㎡
10899
4
总建筑面积
㎡
22659.9
5
绿化率
%
35
建筑密度
%
34.6
6
总建筑高度6层
米
19.2
7
投资规模
万元
2945.8
(含基础设施)
8
建设期
月
10个
四、危旧房界定及户型建设标准
(一)危旧房界定
国有林区危旧房指国有林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建设使用年限久、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屋质量差、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
凡是享受过房改政策和已参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职工,不能列入本次危旧房改造对象。
(二)户型建设标准
按照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要求,参照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的标准,结合全省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会议要求,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广泛征求意见,我场危旧房改造异地新建的基本户型定为100平方米左右。
五、产权确定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个人投资达到70%,将办理个人产权,本次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后的房屋产权将办理成个人产权。
六、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省有关住房保障工作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
符合扩大内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要求。
是实现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基本保障水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
国有萧县凤虎山林场经历了几十年的资源开发利用、有利地支援了我县的经济建设,目前,林区已由木材生产为主转为生态建设为主,为实现国家生态安全与社会发展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场职工居住区规划不合理,住宅建设年代久,存在着房屋破旧,低矮潮湿,环境脏乱,排水不畅,安全隐患大,居民生活极为不便等问题。
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本项目通过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力扶持,对多年积累的、难以实施改造的林区棚户区(危旧房)问题与城区建设布局调整规划统筹考虑、同步推进,既符合我省生态建设的要求,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又能够配合林场的产业布局调整。
在极大改善国有林场职工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有效拉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对改善国有林场居民生活条件、促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中央政府及省财政补助部分建设资金以及国有林场、职工自筹多种资金渠道和省、地方关于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中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可以使项目顺利实施。
因此,本项目是十分可行的。
(二)建议
建议在工程建设中建立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的机制,更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投资、工期、质量,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以提高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效益。
期间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招投标,并加强过程管理,明确权责。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国有林场在建设初期,受国家经济能力的制约,林区开发建设一直采取“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作为林业生产的附属工程,从设计到建设都采取“因陋就简”的发展模式,使林区的生活条件仍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计划经济年代水平。
特别是林场址,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社会生产与经济的主体是林业,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也无法在林区发挥作用。
所以,导致国有林场职工居民住宅在建设布局上过于集中,形成林区特点的“棚户区”、危旧房,由于住宅过密,很难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社区”,给排水、供暖、燃料等无法达到合理的集中供给规模,同时还带来环境恶化,卫生条件较差,道路泥泞,垃圾成堆等诸多问题。
国有林场职工居民住房条件与国家小康建设目标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相距甚远。
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类型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应以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作为衡定标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大多数的地方解决了温饱问题,沿海等地区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
但要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使全社会的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
“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同时国务院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求,确定进一步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国有林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的目标要求,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
同时也是国家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举措。
为此,党中央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积累,确定我国社会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本项目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提高国有林场职工生活水平,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萧县凤虎山国有林场经营面积5.3万亩,林场职工256人,职工住房多为建场初期建造,建设标准低,结构差,基本属于危房,面积约为11269平方米。
2011年,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国家安排我场危旧房改造计划192户,概算总投资2945.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2万元,目前已落实到位。
为保证我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党政联席会议同意我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实行集中异地新建,选址在县城区,省人民政府皖政地【2011】1071号文以无偿划拨方式批准该项目建设用地10899平方米,户型建筑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
该项目委托徐州市市政设计院完成了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及地质勘察,并经县规划委员会批准,完善相关手续后正式实施。
目前,我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目前,国有林场建设重点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布局调整上缺乏资金推动。
长期以来,林场居民的居住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目前国有都昌县武山林场居民房屋多是七十年代建成的,结构以泥瓦平房、砖木为主,墙体及门窗保温性差、屋面保温、防水性不好,冬季漫长,室内温度不足;夏季漏雨潮湿,室内卫生环境差。
经鉴定大部分已是d级危房危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区住房困难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林业发展、改善职工生活的基本条件”、“要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本项目的建设是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是改善国有林场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入,资助林业职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工程,既是加快林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建设文明林区的需要;又是提高林区群众生活质量,确保林区群众更大程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的重要措施。
是一项体现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凝聚力工程。
(二)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确保林区社会的稳定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保持我国社会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有利于拉动当地建筑业、建材业发展,带动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林区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三)有利于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
本次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充分考虑到我县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要求,并结合各林场所撤并调整规划。
对于居住在山上林场居民而言,依然采取明火取暖、做饭,火源管理难度大,既对林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也给周边森林防火带来巨大压力。
通过集中建设居民区,使林区职工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居住规模。
由于人员的集中,有利于林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有利于林业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和林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林业企业调整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促进林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林区社会的需要
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中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精心组织,配套建设,高标准实施的原则,通过科学设计,达到节能、舒适和方便生活的目标。
在提高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职工医疗、社区服务等生活质量,使林区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进而全面推进和谐林区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对国有萧县凤虎山林场危旧房进行改造是一项体现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凝聚力工程,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优化调整国有林场产业布局,建设文明林区的需要,其建设对于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和保持林区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本项目位于萧县环境优美的城西南地块,北依虎山怀抱,东邻萧县光荣院,紧靠马武路。
北距虎山小学、萧县龙耘中学仅200米之遥,该项目地块依山傍水,绿荫环绕,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二、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环境
1、气候条件
萧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年均气温14.4℃;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11.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8.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0毫米,2、水文条件
萧县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中部。
萧县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丰枯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
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
全县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3、地质地貌
萧县主属黄淮海冲击平原,地面高呈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高度介于32-50米之间。
地形大致可分为两个单元,即东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丘陵,其余为黄泛平原。
山丘、谷地占总面积22.2%,平原占77.8%。
土壤为潮土类、褐土类、石灰土类、棕壤土类、砂疆黑土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盐碱土、土淤土为主,其中淤土平均有机质1.35%、碱解氮含量为70mg/kg、速效磷含量15mg/kg、速效钾含量120mg/kg、PH值为7.0,两合土平均有机含量1.25%、碱解氮含量60mg/kg、速效磷含量12.5mg/kg、速效钾含量100mg/kg、PH值为7.2,沙土平均有机质含量1.1%、碱解氮含量为50mg/kg、速效磷含量8mg/kg、速效钾含量75mg/kg、PH值为7.5。
萧县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4、工程地质条件
萧县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
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拔一般为2.5-32.5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
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
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
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
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萧县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
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
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根据项目区地质普查钻孔揭露地层属第四级河流冲击相地层,分述如下:
①粉质粘土,浅褐黄色,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在埋深约1米以上及2.2-3.5米,粉粒含量较多,部分段为粉土,松散状,结构性差。
②粘土,棕褐色,青灰色,可塑性偏硬,中等压缩性,见少量淡水螺壳,完整。
③粉质粘土,黄绿色,硬塑状,中等压缩性,含有钙质结核,在埋深约6米处较富集。
④粉细砂,浅黄色,级配性差,中密,本层埋深7.1米钻至15.0米未揭穿。
层厚不详。
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在140KPa以上。
三、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萧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统领,着力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已形成了煤炭及矿山开发、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轻等四大产业集群。
2010年,在招商引资的强力推动和项目建设的有力支撑下,萧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增长44.2%;增加值完成34.5亿元,增长25%。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8家,总数达到140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6家,新增9家,5亿元以上企业9家,新增2家,对经济社会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持续提升。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被省命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
“十二五”期间,萧县将围绕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五年翻两番”的工业扩张目标,全面实施“4565”工程,着力培育四大百亿元产业,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建设六个工业集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超500亿元。
“十二五”末,建成150条陶瓷生产线、200条合成革生产线,4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能力,200万吨造纸业生产能力,200万吨小麦加工和200万吨淀粉生产能力,4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力争在煤电化产业领域实现新突破,煤电化总产值实现100亿元。
经省政府批准,在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处设立的占地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是萧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实验区,现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是萧县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正在吸引国内外广大客商投资兴业。
(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萧县是农业大县,110万农业人口,耕地170万亩,人均1.54亩。
近年来,萧县始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农业提升战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年农村经济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亿元,增长5.7%。
粮食丰产丰收,总产72万吨,增长3.4%。
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新增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5.49亿元,同比增长33.7%。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小麦和玉米良种化率达100%,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
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涌现了丰顺菜业、天之润、园艺总场、黄河故道园艺场等现代农业示范典型。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萧县雨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实施了新庄、杨楼、酒店等一批基本农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三)旅游资源丰富
萧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独具。
全县古迹遍布,有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窑群遗迹等。
皇藏峪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审定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2008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皖北地区正在崛起的旅游热点。
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动植物种类繁多,总面积20平方公里,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
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遗址蔡洼、“萧泗铜灵”抗日战争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点之一。
萧县是文化部命名、名闻遐迩的书画艺术之乡。
四、城市交通区位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农业不断发展,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萧县紧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县城距江苏省徐州市仅仅只有15公里,市民高档消费一般都是徐州市或距离20公里的淮北市,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连云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
新建的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在萧县新建萧县北站,并在徐州高铁站与京沪高铁相连。
新规划的徐州-萧县-淮北-宿州城际铁路也将从新建的萧县北站引出。
萧县东临老京沪铁路,陇海、符夹铁路纵横穿过,G30(连霍)、G3(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10、311两条国道和三条省道及星罗棋布的县乡道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与周边地区紧紧相连,十分便利。
五、城市品位与市政基础
(一)城市品位
萧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城市,以山水园林景观凸现城市特色,先后建成了龙山公园、虎山公园、月亮山公园、凤山园林、梅村园林等,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三大指标均有提高。
坚持高水准设计城市街景,一批优秀设计、精品建筑相继出现,城市品位不断提高。
(二)市政基础设施
根据市政规划,本地块内设城市加压给水泵站,电信、网通、有线电视机房等公用设施,配套齐全。
因此,有较为成熟的基础条件,有水资源条件等景观基础,有利于建设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和功能复合的城市发展区。
第四章工程方案
一、设计依据
(一)《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二)《建筑结构载荷规范》(GB50009-2001)
(三)《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五)《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六)《中国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1990)(GB18306-2001)
二、规划设计原则
(一)土地利用集约化原则:
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用地结构,综合布置各项建设用地和办公设施。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地形现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平面布局。
(三)应本着“三同时”的原则,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三、设计指导思想
本项目为危旧房改造项目,在设计中将强调“以人为本”的思路,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交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职工活动、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各项配套设施应当健全。
设计必须满足环保、绿化、消防、人防、节能各方面的要求。
提倡“性能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设计风格,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新颖别致的住宅建筑。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
四、总图设计
(一)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规划,拟建小区全部为职工安置房,各建筑呈带状排列,中间间以绿化及道路。
(二)交通道路组织
小区的道路设计将按照市政规划的路径,由于本项目为经济型的安置房,每个组团内原则上不设地下停车场,停车场采用室外露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版 萧县 山林 场危旧 房改 工程项目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