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任务书.docx
- 文档编号:2910298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6
- 大小:361.29KB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任务书.docx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任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任务书.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任务书
院校编号
07-39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
院校名称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举办单位青海省农牧厅
主管部门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教育厅
所属省份青海省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建设计划工作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四月
填写要求
一、请依据批准立项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如实填写;
二、各级项目进度均须明确年度目标、可监测指标及经费预算;
三、请按照本任务书格式填写,其中第3A、3B、3C、4A、4B、4C、5表须按照立项项目逐项填写,分项分页;
四、本任务书请用A3纸打印,一式20份(教育部、财政部各10份)上报。
表格目录
1.项目基本情况1
2.院校综合建设进度表9
3A—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畜牧兽医专业)15
3B—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进度表(畜牧兽医专业)17
3C—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畜牧兽医专业)26
3A—2.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7
3B—2.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进度表(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9
3C—2.省级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38
3A—3.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草原与饲料专业)39
3B—3.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进度表(草原与饲料专业)41
3C—3.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草原与饲料专业)48
4A—1.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49
4B—1.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进度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50
4C—1.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55
5.院校其他项目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56
6.资金投入预算汇总表58
7.专家论证意见59
8.院校举办方承诺60
9.地方政府支持承诺61
10.审核意见62
1.项目基本情况
院校
基本
信息
法人
代表
信息
姓名
部门及职务
联
系
人
信息
姓名
部门及职务
办公室
电话
传真
办公室
电话
传真
手机
手机
通信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大街13号
邮编
812100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建设总
目标及
项目分
年度建
设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创业、求实、奉献”的学院精神,紧紧围绕“立足青藏高原、牢牢扎根农牧业,紧紧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更新高职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建设。
瞄准高原农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拓展建设专业群;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农牧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符合农牧业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在企业参与下整体设计、深化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围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密切校企融合,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自身培养和引进能工巧匠相结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优秀教学团队;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
通过三年建设,学院将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成为省内外农牧类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青藏高原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示范窗口,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建设总目标:
紧密围绕为青藏高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依据《青海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饲草饲料业”的战略方针。
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社会在办学上的有机融会,广泛吸纳、整合资源,创建深化适合高原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校县合作”、“合作公司股份制”等办学机制;重点打造4个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通过实施“技能递进五段式”、“学用结合、技能递进的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工学结合为核心,能力培养为突显的长效教育机制;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准确定位课程建设中工学结合的融合点,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一批基于高原养殖实际生产流程、天然草场管理流程等为导向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支能担当得起成就青海职教改革与跨越重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成满足教学,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参与农牧业产品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并不断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青藏高原行业特色鲜明、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五大基地”(农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牧业科技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农牧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研究基地、农牧业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示范基地,面向“三农”的技术服务基地)和青海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成为我国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先锋。
建设思路:
立足青藏高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政府支持、行业企业加入、学院实施”的建设机制下,重点建设好具有青藏高原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中央财政支持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专业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及4个专业拓展的相关专业群,使其内涵建设特色显明。
以校企融合为基础,推进“技能递进五段式”、“学用结合、技能递进的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等有自身特色的农牧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彻底打破传统框架,重构“以畜牧业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的标准,同他们密切合作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
以本地域内的农牧企业为中心,逐步向省外养殖、畜产品加工等大型企业拓展,构建辐射状的校企合作网络,与企业建立“互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即学院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派技术专家到学院挂职任教,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共建学生学习激励机制;以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加强资源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多方共建融“产、教、学、做”为一体的“生产性、开放式、共享型”实训基地。
针对农牧业行业“艰苦”的特点,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强化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目标:
1.打造4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专业
畜牧业是青海长期的支柱、优势产业,学院从青海东西部产业布局出发,紧紧“盯”住农牧业不放松,主动适应青海农牧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打造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农业经济管理4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标志性品牌专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为非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带动专业群7个专业的协调发展,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农牧业发展服务。
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一览表
序号
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群相关专业
1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
畜牧兽医
兽医、动物生产
2
动物防疫与检疫
兽医卫生检验、宠物医学
3
草原与饲料
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
4
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财务信息管理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
青藏高原最突出的需要是给畜牧业以能工巧匠,让他们克草原之害、治牛羊之病、育优良之种、减牧业之灾、让牧民过上好日子。
因此学院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已任,秉承“专业只为职业,教学只为实战”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职业、是否具备实战能力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尽其所有资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其毕业后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出色的精英。
基于这一点,学院主动加强与青海三角城种羊场、省大通种牛场、天露乳业有限公司、西宁富农草业生物有限公司、江河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得利斯集团公司的深度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并实施“技能递进五段式”、“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基本技能分析,与行业、企业共同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技能为主线,融理论知识、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围绕课程内容与要求,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为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20门,其中3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0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4%以上。
3.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
围绕青海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整合校内实训资源,努力建设一批设备精良、功能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进一步完善各个实训室的实训教学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并满足相应专业群的资源共享。
建设养殖实训基地、种植实训基地、家畜繁殖改良中心、动物医院4个校内实训基地,确保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学时)占校内外实训的80%以上。
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经过建设,使校外实习基地数量由目前的29家增加到70家,确保所有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加强实习实训的内涵建设,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制定管理规定、运行办法和考核办法;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内培外引”的人才战略工程。
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整体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
通过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参与行业企业标准和项目审定、参与课程建设、主持课题、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践、继续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
到2009年底,4个重点建设专业(不含专业群)共聘用、培养专业带头人8人,聘用骨干教师4人、培养20人;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03人(其中行业专家16人)。
使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16人,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26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
1.1。
形成4个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强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
项目建设期间,构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图书资料借、藏、阅一体化管理、自动化检索,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
建立信息资源发布、网上办公、教务管理等各种应用系统,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
对现有校园网络改造升级,提高校园网安全性、可靠性,使校园网成为教学、办公、远程教育的信息平台。
在校园网基础上,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
新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数字语音教室。
全面改善学习、培训条件,使核心课程教学全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综合中心。
6.创新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围绕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内涵建设,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完备的长效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学院将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生产过程育人为出发点,坚持教育行政部门引领,示范院校建设内涵为指针,学校为核心,行业企业与社会参与,建立健全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明确职责,依法管理,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人事工作机制;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创新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管理流程、制定运作规范和操作细则,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制度文件,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考核、评价,信息管理过程中,建立起更加切实可行的齐备文件,使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
在运作上,注重实效,规范资料积累、数据分析、结果反馈、改进措施。
发挥学院职能部门、监督机构的作用,做到自我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管理局面。
在管理上树立标杆,引领高原职业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7.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
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学院在农牧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培训、生产示范、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为全省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及农牧民10600人次。
根据学院与湟源县签订的“共建湟源县畜牧养殖示范乡镇”的协议,学院为乡镇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校乡联手培养养殖示范户40个。
广泛与省内外开设农牧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青藏高原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对口交流,引领、带动青藏高原职业教育及周边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先锋;与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同类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联合培养、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资金预算:
项目总投资59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800万元(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321万元占11.46%、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555万元占19.82%、师资团队建设393万元占14.04%、实验实训设备设施1399万元占49.96%、实验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建设132万元占4.72%),地方财政投入资金2800万元,行业企业投资1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00万元。
分年度建设目标:
2007年建设目标:
制订项目管理的保证体系和相关制度,确定项目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启动3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1个自主建设的专业建设项目。
2008年建设目标:
以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在重点专业中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启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内涵建设。
重点加大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重点专业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启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建开发《养羊与羊病防治》、《动物检疫技术》、《草原与饲草地保护技术》等17门核心课程的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设10门院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将其中5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2)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完成4个校内实训基地土建工程建设,启动实训基地内部配套的准备工作;完成各实训室部分仪器设备的购置工作,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到50个。
启动实训基地的运行及管理机制等内涵建设。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聘请专业带头人3名、培养3名;聘请骨干教师3名、培养14名;聘用8名行业专家、47名能工巧匠。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17名、师资培训(包括省内短期培训)42人,完成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54人次。
2.重点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
将重点专业的人才模式向专业群内逐步推广,启动10门核心课程建设。
聘用骨干教师2名,培养专任教师5名,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技术骨干4名。
3.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完成工学结合的“分块教学,技能递进”的“131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构建顶岗实习双重管理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校、企、站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完成《会计电算化实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完成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制订配套管理措施;采购部分综合模拟教学实验室设备;新建1个校外实训基地。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聘请专业带头人1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1名;聘请企业高管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行业专家1名、技术能手5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4名。
(4)相关专业群建设:
改革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启动《会计软件操作实务与实训》、《财务管理实务与实训》2门核心课程建设。
4.教学公共体系建设
(1)图书馆建设:
完成图书馆硬件设备购置及监控系统、公共检索系统的建设;完成2.16万册纸质图书和6万册电子书刊购置,实现自动化编目和馆藏书目数据查询功能。
(2)数字化校园建设:
改造升级现有的校园网络,建立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及校园一卡通系统;新建2个容量各为50台电脑的计算机房。
(3)实训教学综合中心建设:
建成1栋10000m2实训教学综合中心楼主体工程,并启动内部配套的准备工作。
5.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校乡联手培养20个养殖示范户,完成4990人次的乡村干部、实用人才等的培训工作,带动1万余户农牧民脱贫致富。
完成10种实用技术手册及相应音像资料库建设。
在原有交流院校的基础上,广泛与青藏高原同类职业院校进行对口交流,引领青藏高原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带动对口交流院校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与不同地区的4所相关院校签定协议,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援,示范和带动被支援院校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资金预算:
建设资金投入总额4256.87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058.87万元(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219万元占10.64%、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383万元占18.61%、师资队伍建设298万元占14.47%、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1084.87万元占52.69%,实验实训运行管理建设74万元占3.59%),地方财政资金2056万元,行业企业投入67万元,学院自筹资金75万元。
2009年建设目标:
全面完成3个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1个自主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形成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4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及实训基地的运行及管理建设。
实现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对外开放和共享;建成4个师德高尚、行业知名、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建成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实训实习资源共享;在青海高职院校及全国同类院校中形成示范,引领青藏高原职业教育及西部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辐射带动全省6州1地1市、46个县农牧业的发展。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重点专业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将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推广到3所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
全面完成17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在5门已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中,将《养羊与羊病防治》、《动物检疫技术》、《草原与饲草地保护技术》3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已建成的院级精品课程中将4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使省级精品课程总量达到6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8门。
开发建设所有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2)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全面完成4个校内实训基地内部设施配套建设并交付使用,使校外实训基地达到70个。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继续聘请3名专业带头人和3名骨干教师,培养4名骨干教师,聘请6名行业专家、29名能工巧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10名、完成师资培训(包括省内短期培训)26人、教师顶岗实践30人次。
全面完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
1,在3个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2.重点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
将重点专业的人才模式向专业群内逐步推广,完成10门核心课程建设,开发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培养专任教师3名,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技术骨干2名。
3.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具体实施工学结合的“分块教学,技能递进”的“1311”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工作;形成校、企、站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书面文件;完成《财务会计实务》、《统计学实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完成《会计电算化实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完成综合模拟教学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采购工作,包括学生桌椅、财务和统计软件、市场营销仿真软件等,投入使用,运行正常;新建2个校外实训基地。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培养“双师”素质专任教师4名;聘请企业高管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专家1名,技术能手6名。
(4)相关专业群建设:
完成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具体实施;完成《会计软件操作实务与实训》、《财务管理实务与实训》2门核心课程建设及相应的课程规划、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课件等建设;支持2名专业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等软件购置、调试和正常使用。
4.教学公共体系建设
(1)图书馆建设:
完善设备和软件设备的综合调试,购置纸质图书0.96万册、电子书刊3万册。
(2)数字化校园建设:
新建4个容量各为100座的多媒体教室;1个容量为60座的数字语音教室。
全面完成校园网、办公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及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房的建设及调试。
(3)实训教学综合中心建设:
配套建设完成室外热电网、外给排水和化粪池等工程及内部设施,实训教学综合中心楼建成投入使用。
5.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校乡联手培养20个养殖示范户,完成5610人次的乡村干部、实用人才等的培训工作,带动5000余户农牧民脱贫致富。
完成20种实用技术手册及相应音像资料库建设,使实用技术手册及音像资料库达到30种。
增加1所对口支援院校,显著提升对口支援与交流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扩大社会服务面向,增强学院辐射面,使学院在青藏高原高职院校及全国同类院校中形成示范。
资金预算:
建设资金投入总额1643.13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41.13万元(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102万元占13.76%、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172万元占23.21%、师资队伍建设95万元占12.82%、实验实训设备设施314.13万元占42.39%、实验实训基地运行管理58万元占7.82%),地方财政资金744万元,行业企业投入33万元,学院自筹125万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 畜牧 兽医 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