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人大学教案25页.docx
- 文档编号:2909927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9.74KB
浙江数人大学教案25页.docx
《浙江数人大学教案2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数人大学教案25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数人大学教案25页
第一章基本概念
一.服务
1.服务的含义
马克思:
服务这个名词,一般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犹如其他商品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
核心:
服务是一种劳动。
这种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的,是无形商品。
霍尔(1977)提出的较为理论界公认的定义:
服务是指人或隶属于一定经济单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所发生的变化。
核心:
服务既可以改善消费单位的商品的物质形态,又可以改善某些人的肉体或精神状况。
服务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商品或个人增加价值。
《辞海》定义为:
服务亦称“劳务”,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
核心:
服务=劳务。
实际上,服务和劳务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经济范畴。
我国学者:
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需要并收取报酬的活动。
核心:
服务是一种活动,提供者与接受者直接接触并收费。
这个概念并不恰当
教科书中定义:
个人或社会组织为消费者直接或凭借某种工具、设备、设施、媒体等所做的工作或所进行的活动。
核心:
服务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服务提供者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既包括非物质手段和方法,也包括物质手段和方法;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间接接触),满足服务接受者的需求。
2、服务的特征
1不可感知性
2不可分割性
3品质的不一致性
4不可储存性
5所有权不可转让性
3、服务业的分类
(一)根据服务有形程度的不同(Philip Kotler,1980)
1纯有形商品
2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
3附带少部分商品的主要服务
4纯服务
(二)根据顾客参与程度的不同(戚斯,1978)
1高接触性服务
2中接触性服务
3低接触性服务
(三)根据服务实际效用的不同(王新奎,2001 )
1追加服务(complementary services)
伴随商品生产和交易所提供的补充服务。
是商品在市场上进行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
制造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服务因素。
2核心服务(individuality services)
消费者单独购买,能为消费者提供核心效用的服务。
(四)根据是中间服务还是最终服务进行划分(格鲁伯和沃克,1989)
1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
又称“生产性服务”,是指作为其他商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
也就是“面向生产的服务”,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
2消费者服务(consumer services )
又称“消费性服务”,是指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服务。
本书定义的服务的含义
本书定义:
个人或社会组织为消费者直接或凭借某种工具、设备、设施、媒体等所做的工作或所进行的活动。
核心:
服务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服务提供者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既包括非物质手段和方法,也包括物质手段和方法;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间接接触),满足服务接受者的需求。
二.服务业
1.服务业的含义
1产业:
主要从事相同或相近事业的一些企业群。
2服务业:
专门从事生产服务产品的行业和部门的综合。
3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服务业的含义:
一.服务业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
抽象——相对于农业、工业而言
具体——服务业所生产的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一样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服务业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门类繁杂,行业众多。
不同行业存在很大差异。
三.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其概念不同。
四.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注意:
几个概念的异同
1、传统服务业
2、新型/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
一.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二.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三.现代服务业的主体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特征的服务行业。
也就是那些技术与人力资本投入密度相对较高的产。
2.服务业的分类
根据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我国三次产业的范围是: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注意:
服务业是否等同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凡不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
这样的划分过于宽泛。
服务业的界定更严谨,是以其能够提供或生产各种类型的服务为标准的,其范围仅仅是服务行业和服务部门。
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专门的服务业统计分类体系,只有第三产业的分类和统计。
注意:
制造业的产品服务部门能否列入服务业范围?
格鲁诺斯(C.Cronroos)认为能,还把制造业的产品服务部门看做“隐性服务部门”或“隐性服务业”。
佩尼(L.Payne)认为不能。
在制造业的产品服务还没有分离出来变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之前,还不宜将它们列入服务业范围,否则会造成“服务概念的混乱”。
第二章服务业与服务经济理论
一.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1服务业的兴起
1.工业社会早期,服务只是供少数王公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享用。
2.20世纪30-40年代以前,服务只包括生活消费服务,以家庭为单位的各种家庭服务则都是由传统家庭主妇来承担。
3.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生产性服务从工业中分离出来,服务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有了迅速提升。
大大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服务业的发展途径
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规律性的趋势:
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演进。
这种演进趋势是专业分工逐步细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选择理由:
内部提供产生的净成本 > 从市场购买产生的净成本—市场化
内部提供产生的净成本 < 从市场购买产生的净成本—内部化
相关知识介绍:
1.成本 = 制造成本 + 交易成本
2.制造成本也就是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是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3.“交易成本”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R.Coase)提出。
4.交易成本分为:
一.外生交易成本。
二.内生交易成本:
如机会主义所带来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获取信息和讨价还价成本等。
3.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又称“分包”、“外包”、“企业活动外置”(outsourcing)。
——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
促进因素
1、企业活动日趋复杂,使得企业与外部供应者进行谈判比对雇员进行监督更为方便、低廉。
2、专业化的加强和技术的变革,使得外部化更为有利。
3、信息和交通费用的下降导致服务的市场交易费用下降。
4、雇员的非工资费用日趋增加,在外购买服务更合算。
制约因素
1、技术革新加快,保密要求加大。
2、计算机及有关电子设备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监督雇员的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
3、交通通讯费用的下降+厂商规模的扩大,使内部化成为可能。
二.服务经济理论
1、服务经济
含义:
服务经济是指以服务活动为主导经济活动类型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就是一国从以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生产为主转向以服务产品的生产为主,经济结构呈现服务化特征。
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服务经济崛起,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是频带传输。
2、服务经济的特征
1、服务业产值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趋上升。
2、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大幅度增加。
3、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并将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等生产型产业结合得越加紧密,“服务化”特征明显。
5、服务经济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经济的特点。
结论:
从中可以看出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服务经济理论
(一)发展历程
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注意到了经济结构的上述变化,开始对服务经济进行理论探讨。
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服务经济理论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各行业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90年代以来,服务经济理论重点探讨服务业的开放和发展,并且更多地引入人力资本研究。
(二)主要内容
宏观层面——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变革;服务业与就业等关系。
中观层面——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产业集群;服务业与城市化;服务业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关系。
微观层面——服务企业。
1、A.费希尔(1935)
对各国经济发展史深入考察,将产业结构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
结论:
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不断地从农业转向工业,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
2、C.克拉克(1940)
搜集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提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一个国家内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则不断增长。
——“配第—克拉克定理”
3、E.索维(1966)
劳动力依此从农业转向工业,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每一次带有升级含义的转移都相应地增加了收益,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升级。
总之,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制造业,再转向服务业。
4、V.富克斯 (1967)
首次提出“服务经济”的概念。
认为:
如果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超过50%,该社会就进入了“服务化”社会。
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进入“服务经济”社会,这种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如同由英国开始扩展到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从农业经济的转变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一样,具有“革命”的性质。
5、丹尼尔·贝尔(1974)
提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人类将过渡到主要以服务产品为消费对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全社会大多数人口在第三产业就业。
知识、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占据首要位置。
专业和技术人员在社会中有卓越的社会地位。
价值体系和社会控制方式从经济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
——“后工业社会”理论
6、库兹涅茨(1971)、钱纳里(1975)、富拉斯蒂埃等人
通过分析更大样本的时序数据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人大 教案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