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 文档编号:2909527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4.25KB
湖南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湖南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湖南怀化二模·24)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东方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湖南衡阳二模·24)“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
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不服从周王的命令,故C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湖南岳阳二模·2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
【解析】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项结合,故A项正确;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只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只涉及宗法制,故C项错误;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只涉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湖南怀化一模·24)“百姓”一词,辞海注释:
“书尧典: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
‘百姓百官’,郑注:
‘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周语富辰曰:
‘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
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百姓”词义的变化
【解析】《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是说(尧)能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事情;“百姓百官”其中“百姓”就是指百官;“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说明百姓就是贵族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贵族;“百姓兆民”中“百姓”和“兆民”相对,“百姓”指贵族和官员,“兆民”指人民,指由百官来统领百姓;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有姓,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随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阶层随之衰落,才和平民无异,故A项正确;尚书所记载的时间是尧舜到春秋,而非战国,百姓也并非指平民,故B项错误;尚书由春秋时期孔子编撰,所记载的是奴隶社会的历史,故C项错误;“国人”是指西周时期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主要是平民而非贵族,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湖南郴州二模·2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
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图①中楚国的上方有周、镐京,可知时间是西周;图②江南西道、江
南东道等,可知时间是唐朝;图③湖广布政使司的设置,可知是明清时期;图④长沙国、桂林郡、南海郡等,可知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按照时间排序,选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5·湖南长沙一模·24)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说明( )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
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国政权的壮大
【解析】在材料秦国并没有和其他诸侯国对比经济实力,所以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可知当时秦国聚敛资源能力较强,故B项正确;“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湖南岳阳一模·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
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3.(2015·湖南益阳一模·24)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
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湖南衡阳一模·2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现代化的理解,在秦朝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中,注重的是礼法并重,故A项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湖南株洲一模·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认为,中国“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50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
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
之中,它必然瓦解。
”中国历代王朝能否通过这个瓶颈取决于( )
A.第二、第三代君主的品德与才能
B.冥冥中存在着的万古不变的周期律
C.当时自然经济能否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
D.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君主的品德与才能不是决定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万古不变的周期律不符合事实,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只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回答全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湖南岳阳二模·25)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道、侯国等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
1551
缺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
297
—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1122)
26路
288
—
1234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表格中所涉及的不同时间中的“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是材料表格的表面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古代监察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湖南益阳一模·25)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
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B.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D.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解析】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是设立三省六部的目的,故A项错误;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出现三
省扯皮推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故B项正确;政事堂仅仅是三省集体办公,不涉及政务公开,故C项错误;决策权属于
皇帝,不涉及作出集体决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湖南永州三模·25)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 )
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
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这一观点肯定了科举制在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历史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本质上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措施,该观点没有揭示,故B项错误;该观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兴衰历程,故C项错误;该观点只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湖南怀化一模·2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
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洛克
【解析】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
,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
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5·湖南永州三模·26)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改变,故A项错误;“名若不正
”,“任若不久”“三岁一易”,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威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事权分割,但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湖南岳阳一模·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解析】行省制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地方割据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作者认为行省制是“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能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见作者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湖南株洲一模·4)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
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解析】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与改变地方无权,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问题没有关系,故A、C、D项错误;任意将自然环境
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8.(2015·湖南郴州二模·2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
明的时代烙印。
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
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图①中楚国的上方有周、镐京,可知时间是西周;图②江南西道、江南东道等,可知时间是唐朝;图③湖广布政使司的设置,可知是明清时期;图④长沙国、桂林郡、南海郡等,可知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按照时间排序,选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2015·湖南株洲一模·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名例律》中指出:
“在律,‘正赃’唯有六色:
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
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
”第138条规定:
“诸监临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第33条规定:
“诸以赃入罪,正赃见在者,还官、主;已费用者,死及流配勿征,余皆征之。
”《断狱律》总第493条规定:
“诸应输备、赎、没、入之物,及欠负应征,违限不送者,一日笞(chi,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十,五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第18条规定:
“即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犯奸、盗、略人、若受财而枉法者,亦除名;狱成会赦者,免所居官。
”第136条规定:
“诸受人财而为请求者,坐赃论加二等;监临势要,准枉法论。
”
——选编自《唐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对官吏经济犯罪类型的规定,归纳其对官吏经济犯罪的处理特点。
(8分)
【考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反腐措施
【解析】
(1)材料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关键词句“若受财而枉法者,亦除名”和“诸监临官受财而枉法者”可以推断出贪污罪和受贿罪;第二小问从《唐律·名例律》第138条规定可以看出贪赃即惩,从第33条和《断狱律》总第493条规定中可以看出计财与分案情论罪,限期追还赃物,从《断狱律》总第18条可以看出宽严相济,《断狱律》总第136条可以看出对特殊官吏加重处罚。
【答案】
(1)规定:
犯罪类型:
贪污罪;受贿罪。
(每点2分,共4分)
特点:
贪赃即惩;计财与分案情论罪,限期追还赃物;宽严相济;对特殊官吏加重处罚。
(每点2分,共4分。
任答2点即可)
10.(2015·湖南怀化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社会防反贪腐,并无新招,只是一些常见办法:
政企严格分开,官员在岗期
间,只从政不沾钱物,只掌政权而无经济特权。
这就能从土壤和源头上对贪污腐败的滋生进行有效遏制;联邦调查与议会弹劾,两只眼睛死盯官员,分头监督,官员难有贪腐良机;官员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媒体就会蜂踊而至,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
更为厉害的是,官员若有不良行为,将官员劣迹录入电脑,随时备查,迫使官员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前途不得不好自为之;官员们都以洁身自好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
——摘自牛牧《美国社会怎样防贪反贪?
》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强调反腐,秦朝建立完备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称“御史大夫”,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
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8分)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进步性。
(4分)
【考点】
(1)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监察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做归纳特点类题目,首先要给材料分层次,一般以分号或句号为一层,其次答案要高度提炼,必须具有简短性、概括性,而不能是具体描述,不能表达累赘,一般提炼一个中心词概括一层意思。
从“政企严格分开,官员……只掌政权而无经济特权”可概括为以国家制度来遏制贪腐;从“联邦调查与议会弹劾……分头监督”可以概括为以监督机制来遏制贪腐;从“媒体就会蜂拥而至,口诛笔伐”可以概括为媒体监督来遏制贪腐;从“将官员劣迹录入电脑,随时备查”可以概括为社会监督;从“官员以洁身自好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可以概括为官员个人道德约束力强从而遏制贪腐。
第二小问进步性,比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说明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进步性,首选应该从本质上进行比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专制皇权基础上的,为专制皇权服务的,而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民主制度基础上,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服务的;其次可以从监察的程度、监察的效果、监察的制度手段等多个角度去比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
(1)特点:
国家制度遏制官员贪腐;监督机制威慑官员贪腐;媒体舆论压力迫使官员不敢轻举妄动;社会风气和官场道德约束。
(每点2分,共8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
进步: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是没有民主意义的、狭窄的监督机制;(2分)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和法律意志。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2015·湖南永州三模·34)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疆界观”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
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幅地图体现的“疆界观”并无本质区别
B.英国的“疆界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
疆界观”不同
D.清朝的“疆界观”的实质是一种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疆界观”;英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
理上的“疆界观”,二者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英国的
“疆界观”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清朝的宗、藩关系,反映的是传统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湖南郴州二模·2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
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图①中楚国的上方有周、镐京,可知时间是西周;图②江南西道、江南东道等,可知时间是唐朝;图③湖广布政使司的设置,可知是明清时期;图④长沙国、桂林郡、南海郡等,可知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按照时间排序,选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5·湖南衡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
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
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元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如士奇等亲。
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明史》卷72《职官》
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
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
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
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的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
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和英国内阁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7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内阁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8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中国内阁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来回答,英国内阁的特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一模二模 历史试题 分解 中国 古代史 01 古代 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