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思考题.docx
- 文档编号:2909402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96KB
《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思考题.docx
《《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思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思考题
《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思考题
刘海斌
一、
1、探究教学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有何关系?
答: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1.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
在传统的过于强调单一、被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形成的是被动、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
它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转变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学习不再被看成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
它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为什么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光说不会做的人,一个只掌握理论,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的人,是不能投身于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因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以及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探究教学能力
1.教师专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
新课程实施将全方位触动教师,促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出多方面要求。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
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在,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专业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答:
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社会背景、学习模式的类型、学习方式的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今天学习的主要收获是了解和掌握了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特征。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认知取向。
它体现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从三者看,两种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不同的。
1.接受式学习是一种老师将书本知识内化后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有其基本的特征:
(1)受动性 学生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对学习缺乏自主权。
教师由学校安排,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是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确定的,学习结果是教师按统一标准评价的,学习时间、场所、形式等都是学校决定的。
对这一切,学生不能作主,既没有选择的权利,又没有选择的机会。
(2)学科性 接受式学习崇尚“唯学科主义”,教师只注重按学科的特点及其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一味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无需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必问为什么?
只要知道知识的结果,不必了解知识形成过程。
接受式学习只重视对书本间接知识的学习,只重视课堂的学习,而忽视生活世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3)客体性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及学生的一切活动。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配角,他必须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课上的不好,老师常会埋怨学生没有配合,不会配合。
与教师合作几乎成了学生一种奢侈性的享受。
(4)依赖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依赖教师,学习内容靠老师提供,学习情境靠老师创设,学习过程靠老师设计,学习的重难点靠老师点拨,练习的作业靠老师布置,学习成绩靠老师评价。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缺乏独立性。
(5)封闭性 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局限在书本之中,学习的场地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评价掌握在教师手上。
在这种封闭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失去了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兴趣、动机和机会。
2.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自然和社会中选择有意义的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活动。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综合性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是完整的生活世界。
而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之间是交融的,并构成有机的整体。
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生活世界中最普遍的关系。
学生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过程。
因而,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的内容超越了学科知识体系及分门别类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探究学习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要求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并以此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探究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探究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它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做”、“考察”、
“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 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要,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主决定活动成果呈现的形式,自主评价和反思,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对其活动进行必要的组织和指导。
(4)开放性 探究学习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而学生群体是开放的。
它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而生活世界是开放的。
学习过程,即从选题、课题探究方案设计、具体的各个探究活动、展示成果等全过程都是开放的。
(5)生成性 这是由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取向及课程的开发决定的。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活动要求师生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活动中注重捕捉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成生性目标”及“生成性主题”的价值。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也会不断加深,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人们对探究学习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具体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具有实效性。
(6)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叫做“问题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
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是围绕“问题”一步一步展开的。
这里所谓的问题,是指那些对学习者来说还没有具备直接的解决方法,他既愿意接受解答这种问题,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又有一定的困难。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选题、课题论证、课题探究、成果展示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虽然有根本的区别,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就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言,“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
二、
1、指导学生搜集探究信息时,教师除具备本单元提及的能力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
(一)对指导学生搜集与处理探究信息能力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要素1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2巧妙设计搜集信息任务的能力3细心制定搜集计划的能力4选择和提供恰当搜集范围的能力5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资料时,先后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
答:
1、动静结合、加强沟通。
2、口述问题,建立模型3、过程反思,突显关键一是如何筛选关键信息;二是回忆解题的思路。
三、
1、请举一个你的教学实例,说明你是怎样启发、指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解决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的?
答:
探究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合成氨厂”厂长,要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就必需设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并降低成本。
从技术层面研究如何提高合成氨产量呢?
事实:
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特点是N2和H2在通常条件下稳定,相互间难以反应,即使在高温下氨的产率也是很低的;正反应又是一个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
原理: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以及使用催化剂可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增加压强可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可使反应向着正方向移动。
演绎式假设:
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影响化学平衡条件,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以及使用催化剂可使合成氨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增加压强可使氨产量增加,但温度不能太高。
提供实验数据验证:
列出合成氨反应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平衡混合物中氨含量变化数据。
结论:
增加压强(20MPa-50MPa),较低温度(500℃左右),使用催化剂。
反应物不断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同时不断补充N2和H2使反应物保持一定浓度。
可以保证产量,降低成本。
2、请你结合自己一次成功的教学案例,谈谈在探究问题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
案例1:
某教师复习铁和氧化铁性质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写出铁、氧化铁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案例2:
某教师在讲完第八章第一节后,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某3.2g有机物A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了4.4g二氧化碳气体和3.6g水蒸气,试确定有机物A的化学式。
案例1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其实根本没有动笔,成绩较差的同学翻开书抄了一遍。
该问题除了要求学生会写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其它方面根本没有意义,而且既然是在复习阶段,应整体概括出铁与氧化铁的主要化学性质,而不能单一地复习它们与酸的反应。
况且学生如此的课堂情况,是否就达到了教学要求很值得反思。
案例2中问题,教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时间解答,解答情况是全班推算出有机物A化学式的学生寥寥无几。
很多同学都是设法去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进行解题,但根本没法下手,对于刚接触有机物的学生来讲,又对质量守恒定律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复习,问题的设计难度太大,甚至有些同学推出了化学式,也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①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问题设计要体现基础性,问题设计基础性的一方面是指要体现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但很多教师误认为这种基础是纯粹、简单的书本知识本身,不要忘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②在“标准”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
“让每一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无所不在的化学,去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未见过的内容、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在理论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常见的现象或习惯的对立面中。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将基础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来设计,把知识呈现在丰富多彩的、学生能感受到的生活情景中,因为在一种近乎真实的化学问题情景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想寻找论据迫切解决问题,有探究的欲望,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①问题设计基础性的另一方面是指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不可否认,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总会有一定的差别,非智力因素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生往往掌握同一个知识点有块有慢,有好有差。
实践证明,问题过于简单,几乎不存在任何障碍,学生不思考就能得到答案,难以持续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问题过于复杂,学生不仅不能顺利解决问题,自信心还容易受挫,不利于长时间地让学生充满兴趣。
只有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最适度的问题。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起点立足于后进生,层层推进,将问题逻辑化、开放化,使后进生学习能走在自身的心理机能发展前面,并将落脚点定格在优等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层面上,从而达到后进生“跳一跳能栽桃”,优等生能“吃饱”的教学效果。
四、
1、你认为教师的组织与调控探究活动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培养与训练?
为什么?
答:
我认为探究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中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如何不脱离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
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中本学科具体要求与趋势相一致?
这些问题似乎在逻辑与思辨的层面上较容易解释。
但在实践的角度,解决起来并非易事。
其中既有对探究性学习本质的深层理解,以及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的准确了解,又有对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如课程目标、学科标准、教材教法等)的科学把握与变化的预测,还有就是将这两个方面有机整合加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据于上述,我们经过实践探索与反思,真切地感受到,学科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其中相关的学习方式的心理过程与学科学习内在线索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和教学中尽量使它们相互匹配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在适应学生认知方式和提供学生参与探究机会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由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转型”期,教育教学处在可塑期,情感发展处在丰富期,这些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其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过程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启蒙与发展相结合就是要扎实的抓好启蒙,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同时,以引导高层次思维为核心,将目光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表现、鼓励学生冒尖求异,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知识学习与体验相结合指导过程既有必要的传授讲解,更多的是学生的操作体验,充分开掘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含量,将概念、规则、方法自我加工,升华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激发兴趣同形成基本规范相结合 就是在激发并维持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不放任自流,讲求一定的科学规范,开展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态度。
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学习与教学的固有规律就预示着在这一领域展开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知识体系与培养需要三者的平衡,依托学科本身所富含的可利用学习材料,采取开发与渗透的策略。
更多地设计结构化了的探究活动来实现这一思想。
这一基本策略可具体表述为如下操作:
学科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基础性培养,应以系统设计的思想加以整体的把握,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科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我们以科学探究学习的核心,即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抓住学科学习内在恒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如语文学科中的质疑能力、鉴别能力、批判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数学学科中的抽象能力,计算与逻辑演绎能力,经验归纳与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
对现行教材内容加以适当重组,为此,我们探索并运用学期课程统整的思想,所谓“学期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把一个学期作为基本周期,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的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有层次性,在充分考虑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培养、道德养成等基本要素的前提下,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统整,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类课程的统整,同时适度的进行跨学科,以及课内外的统整等。
通俗的讲,这个经历,就是教师基于课程开发的视角,在进行具体课时方案设计之前的先导性宏观教学设计活动,实践证明,在这么一个操作框架内,开展学期课程统整,是课程改革需求之下,学校和教师站在比较高的层面自然形成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探索行为,因此具有独特的背景含义
2、新课程的探究教学组织与传统的讲授教学组织有哪些不同?
答:
对比化学新课程的探究教学组织与传统的讲授教学组织,不同点如下:
一、两种教学方式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比较
新课程注重培养科学素养,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新课程化学教学在注重化学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并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讲授和实验方式在两种课程中的比较
讲授方式就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把讲述、讲解和讲读三种方式在教学中穿插结合使用。
其优点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讲授式用得相当普遍,满足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需求。
然而,在新课程中,除了要落实知识目标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中,讲授式的地位大大降低,因为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显现。
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对讲授式的教学,我们应继承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讲授可以在如下情况中进行:
用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进行讲述以达到知识目标――知识是形成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可以进行准确生动的讲授等。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实验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这是由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但是,传统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过多的重结果。
而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注重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过程和方法。
在实验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得到培养。
这种意义在探究实验中尤为突出。
对讲授和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在课程中的特点。
第一个步骤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个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合作的精神;第三个步骤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第四个步骤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从讲授的角度看,传统的化学教学讲得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优化了讲授,讲得精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实验的角度看,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为获取知识服务;而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既重知识的获取,又重过程和方法。
三、传统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较
如前所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即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目标就得有相应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传统化学课程,构建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种编排利于传授知识。
传统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讲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实验教学在传统化学教学中也占一定地位。
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是讲授;二是实验。
仅此而已,显得单一呆板。
要实现课程内容,达到三维目标,就得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之相适应。
新课程的教学,以探究为核心,讲授、实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并存,显得丰富而灵活。
教有法而无定法,尽管如此,在今后的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对传统的讲授和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应继承革新,发挥讲授式的优点,强化实验教学,特别应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
2.根据教学方式反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点。
开展教学时应针对具体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3.在使用教学方式时应突出探究教学的核心地位,寓探究教学于其它教学形式中,如开展探究性实验、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等。
4.开展教学时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
五、
1、请设计一个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表,能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
答:
探究教学的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进步和成绩,老师通过探究教学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学校通过探究教学的评价,改进教学管理。
关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体验的生成。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思维活动性如何?
在探究中反思,从而建构知识及能力的表现如何?
探究课教学中的评价表:
A
B
C
D
参与度0.2
按时完成任务出谋策的主要人能取的他人支持
主动参与关心小组的工作,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主动探究,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偶有懈怠
比较被动
探究力0.3
探究有技巧性和较高的思维能力,能很出色完成任务
有技巧性和思维能力,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一般
不能完成探究任务
知识0.2
能很好的达成目标
能建构任务,能运用知识。
能建构任务,能运用知识。
只能部分达成目标
不能达成目标
合作精神0.1
愉快、协调、主动
有合作但协调一般
有活动偶有离群
要别人监督指导
创新精神0.1
有独特的表现能实践实现
有独特的表现,肯动手实践
无独特的表现,实践被动
没有动手实践
交流和改进0.1
交流方案,预测和解释,有较深的质疑
交流选择,能解释和预测,能质疑
少交流,只解答简单的问题
旁观者
2、请举一个你自己的教学实例,说明你是如何引导学生对同伴进行纵向评价的。
答:
一.恰当评价养成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才会交流。
一年级学生不会交流的内在原因是不会倾听。
“倾听”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细心地听取”。
由此看来,它并不是一般地听,而是很用心很投入地听,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无声胜有声地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看到这样几种现象:
学生还没有听完教师的问题,就急急忙忙地展开讨论;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各干各的事情……教师怎样才能用心唤醒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地倾听?
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
同样的评价在不同情况、不同时机下,可能作用就会大相径庭。
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抓住时机,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给学生一个适时、恰当、激励的评价。
1.适时评价——学会静心听
一年级的学生很难静下来,经常让教师不得不提高音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和谐的课程环境。
所以在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注重训练学生静心听,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进行交流。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静下来呢?
教师可采用“事先提醒、事后激励评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静心听,即教师在提问后马上进行榜样点评(有时以个人为榜样,有时以群体为榜样)。
例如在提问前,教师可以交代“下面的问题看谁听得最完整,最仔细”,当讲述问题完后,再加上一句即时评价“***小朋友听得真认真,眼睛一直都看着教师,待会儿其他小朋友回答时看谁能听得最认真,同时也把眼睛都看着他,现在请***来回答。
”短短的几句话,不仅能让学生们静下心专心听题、认真思索,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倾听的同时要把眼睛看着说话的人,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 探究 教学 能力 培养 训练 作业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