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攀枝花市滨江大道水文站至渡口桥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909325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0
- 大小:448.85KB
精编攀枝花市滨江大道水文站至渡口桥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精编攀枝花市滨江大道水文站至渡口桥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攀枝花市滨江大道水文站至渡口桥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攀枝花市滨江大道水文站至渡口桥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攀枝花市滨江大道水文站至渡口桥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项目总论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名称
滨江大道上段(水文站——渡口桥)
1.1.2项目背景
滨江大道西起于渡口大桥,东到密地大桥,全长10.54公里。
因为配合攀枝花市沿江小区开发建设(凤凰小区、湖光小区和白桦小区)的需要,该项目的建设实施了分段修建的计划,即先完成途径开发小区的下段(“炳四号线”与“沿江线”),最后完成上段(即本项目),打通滨江大道全段。
1.1.3项目承办单位
攀枝花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年)》攀枝花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7年9月。
(2)《攀枝花市道路网规划(2000~2020年)》,攀枝花市交通局,2000年10月。
(3)《攀枝花市公路基础设施五年建设规划(2003-2007年)》,交通局,2003年2月。
(4)《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共攀枝花市委。
(5)《攀枝花市2003~2007年国民经济五年翻番的规划》中共攀枝花市委。
(6)《攀枝花市对内对外开放“十五”规划》,中共攀枝花市委。
(7)《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1998)及其讨论稿(1996),交通部。
(8)《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1998)及其讨论稿(1996),交通部。
(9)《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讨论稿),交通部,1988
(10)《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交通部,1996
(1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设计资[1993]530号,国家计委、建设部
(1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37—90
1.1.5项目建设的理由
滨江大道是攀枝花市规划建设的沿江快速城市主干道,它起于渡口大桥,沿金沙江南岸,从东西向横贯整个攀枝花市中区,止于密地大桥。
滨江大道建成通车后,将在金沙江南岸与目前唯一横贯市中心片区的城市主干道(渡金线)形成复线路网,极大地改善市区交通拥挤的状况,为过境车辆提供一条便捷的快速通道,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的抗灾能力,保护了沿江的生态自然环境,美化了城市的形象。
此外,滨江大道的建设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可开发利用空间,提升沿线城市土地的价值,加速沿线房地产业的开发与建设,从而促进整个攀枝花市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因此,滨江大道的建设对整个攀枝花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改善、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滨江大道全长约10.54公里,其中的下段8.34公里(水文站—密地大桥段)已于2002年建成通车,为了使全线早日贯通,滨江大道上段工程项目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1.2项目概况
1.2.1线路(推荐方案)起讫点、经由地
滨江大道上段起市水文站西侧,接后段沿江线起点处(沿江大桥),沿金沙江南岸而上,经501电厂、市公交公司二总站、江边金沙公园后穿越渡口大桥与江南四路相接。
1.2.2建设规模及预期目标
“滨江大道上段”全长2.204公里,拟按城市主干路Ⅱ级标准建设,计算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标准宽度采用:
前段25米,后段19.25米,绿化带与人行道结合;预测滨江大道全线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折合成标准小客车,特征年交通量2006年为9912辆/日,2010年为18249辆/日,2015年为41899辆/日,2025年为60838辆/日。
本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滨江大道的全线通车,在攀枝花市金沙江南岸形成一条快速过境通道,缓解目前通道上道路交通拥挤的状况,促进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加速全市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改善沿线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2.3主要建设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线路位于金沙江南岸“V”字形河谷地带,两岸原始地形多为斜坡,坡面呈南北向展布,东西向倾斜,属河谷切割及剥蚀斜坡地貌。
沿线主要地层分布情况为:
①地表人工填土层,局部地段为建筑及生活垃圾:
多分布于金沙江岸坡上,厚度一般在3~7米左右;②第四纪坡洪积层:
多分布于金沙江河漫滩部分;③“华里西期”辉长岩:
埋深一般在4~8米,局部地方直接出露于地表;岩层稳定坚硬。
(2)筑路材料的供应。
筑路用土、砂砾和石料可沿线开采利用;粉煤灰、矿渣可直接分别道本市煤矸石电厂和矿渣厂廉价购买;水泥、钢材分别在附近的渡口水泥厂和攀钢有大量生产供应。
(3)社会环境。
拟建线路顺金沙江南岸而展布,经过的地区人口居住较稠密,企事业单位较多(市水文站、501电产、公交二总站、金沙公园、金仕达娱乐城)。
1.2.4项目投入总资金与效益情况
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2000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5151.7万元。
主要建设材料用量:
钢材1598.6吨、钢绞线245.5吨、木材792立方米、水泥11641.7吨。
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14.67%,大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净现值为2568.38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29;投资回收期为17.46年。
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1-1
指标名称
单位
主要技术指标
备注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路Ⅱ级
计算行车速度
公里/小时
40
设计交通量(远景)
辆/日
60838
小客车
占用土地
亩
108.3
估算总金额
万元
12000
平均每公里造价
万元
5455
路线总长
公里
2.204
路基宽度
米
25
前段
19.5
后段
路基土石方数量
千立方米
120.32
混凝土路面
平方米
26018
平曲线最小半径
米/处
200/1
最大纵坡
%/处
2/1
桥涵设计荷载
汽车—超20,挂车120
大、中桥
米/座
540/1
小桥
米/座
30/1
涵洞
道
6
人行通道
道
1
第2章现状与发展
2.1项目研究区域概况
2.1.1地理位置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川滇两省交界处,金沙江与雅砻江回合处,介于北纬26°05′~20°21′、东经101°08′~102°15′之间,东、北两面与凉山州的会理、德昌、盐源三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红三县为邻,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749公里,南接云南省昆明市350公里,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古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2.1.2发展沿革
攀枝花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开发我国西部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而建设发展起来,以钢铁、能源、钒钛资源开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经三十八年的艰苦奋斗,现已成为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和新的经济支撑点,川滇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攀枝花市原为特区,196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1987年1月,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
2.1.3项目影响区域划分
“滨江大道”是攀枝花市中区沿金沙江南岸拟建的一条滨江城市主干路。
它由已建成的“炳四号线”、“沿江线”以及现拟建的“滨江大道上段”三段组成,连通“渡口大桥”和“密地大桥”,全长10.53公里。
根据本项目建成后对攀枝花市各片区影响程度的不同,把影响区域划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
其中,直接影响区域定为市中区、弄弄坪片区、仁和区、密地及倮果片区;间接影响区定为金江及红格片区、西区及以远、盐边及以远。
2.2项目影响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1社会发展状况
(1)建制人口
攀枝花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和盐边三区两县,有78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743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52%,占攀西地区的12.6%。
攀枝花市共有3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86.6%。
2002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30.43万户,总人口104.84万人,人口密度141.0人/平方公里。
(2)矿产资源
攀枝花地处“攀西大裂谷”中南段,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著称,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
矿产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80多亿吨的钒钛磁铁矿,并伴生有20多种稀贵金属。
截至2001年,全市共发现矿产76种,矿产地490处(含矿点、矿化点),探明储量的矿产39种,已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42种。
主要矿产储量:
钒钛磁铁矿储量79045万吨,伴生的钛储量70491万吨,占中国储量比例为90.54%,世界储量比例为35.17%,居世界第一位;;钒储量1670万吨,占中国储量比例为62.6%,占世界储量比例为11.6%,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其次,锰矿石储量23.39万吨、有色金属镍5.41万吨、铜1.99万吨、铝土92.86万吨、优质炼焦和动力煤储量66402万吨,非金属矿总计6.40亿吨;白云岩7741万吨、大理石5700万立方米、花岗石(花岗岩、安山岩、闪光岩)5500万立方米、苴却砚石1200万吨。
(3)水资源
攀枝花市境内水资源丰沛,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92.9万千瓦。
全市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83.%,可开发量达到410.1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1.5亿千瓦时,每平方公里占有年均发电量365.19万千瓦时,为全国的17.7倍,四川省的4.0倍,攀西地区的1.27倍。
攀枝花地区水能资源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过境的金沙江、雅砻江以及过境支流安宁河、惠民河、新庄河。
到2001年全市已建成地方小水电站228处,装机266台,容量58749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38亿千瓦时,其中的二滩水电站是我国二十世纪内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
(4)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有以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米易龙潭溶洞、望月楼和岩口溶洞群组成的自然景观;有被誉为“象牙微雕”式的钢厂、“高峡平湖”的二滩水电站、呈片区组团式布局并以路“经”桥“纬”相连的城市景观;有诸葛亮“五月渡泸”遗址、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民风民俗和具有异国情调的“欧方营地”等人文景观。
目前已推出了红格温泉阳光度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滩水电站等工业旅游和万里长江第一漂等重点旅游项目。
2.2.2经济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攀枝花市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九五”计划和“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38.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为1990年的3倍,11年平均增长9.5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231元,比上年增加1230元,居全省第二位。
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1.0:
68.6:
20.4调整为2002年的6.2:
68.5:
25.3,同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6和0.2个百分点,见图2-1。
攀枝花市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见表2-1。
攀枝花市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表2-1
年份
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其中:
(亿元)
人均GDP(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总产值(亿元)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6
84.77
40.19
16.50
1.57
12.32
2.61
1946
30.17
3.14
1987
86.45
41.33
17.97
1.80
13.24
2.93
2348
32.34
3.38
1988
87.88
42.58
19.82
1.89
14.39
3.54
2255
34.30
3.38
1989
89.62
44.08
21.05
2.06
15.42
3.57
2349
36.96
3.57
1990
90.85
44.81
21.64
2.38
14.85
4.41
2382
38.17
3.83
1991
91.72
45.49
26.05
2.28
18.57
5.20
2840
43.67
4.14
1992
92.63
46.69
28.58
2.32
20.45
5.81
3085
47.89
4.38
1993
93.43
47.24
33.61
2.11
25.91
5.59
3597
54.23
4.63
1994
94.10
47.72
37.61
2.50
27.68
7.43
3997
62.22
5.08
1995
96.15
49.67
41.03
3.23
28.26
9.54
4267
70.14
5.61
1996
97.82
51.18
44.24
3.42
30.09
10.73
4523
72.54
6.04
1997
98.93
52.18
48.39
3.73
32.39
12.27
4891
81.25
6.39
1998
100.51
53.48
51.25
3.86
35.89
11.50
5099
86.47
6.35
1999
101.80
54.22
52.94
3.82
36.91
12.21
5200
96.62
6.45
2000
103.01
54.91
56.65
3.90
38.85
13.90
5499
113.51
6.70
2001
103.91
55.45
61.30
4.06
41.88
15.36
5899
124.66
7.09
2002
104.84
56.00
67.92
4.15
47.03
16.74
6483
141.18
7.53
年均增长率(%)
1986~1990
1.75
2.76
7.01
10.96
4.78
14.01
5.18
6.06
5.09
1990~1995
1.14
2.08
13.62
6.30
13.73
16.69
16.75
12.94
7.93
1995~2000
1.39
2.03
6.66
3.84
6.57
7.82
12.6
10.11
3.61
2000~2002
0.88
0.99
9.50
3.16
10.03
9.74
8.58
11.52
6.01
注:
1.资料来源于攀枝花统计年鉴
2.表列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均为90年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民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攀枝花是中国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四川重要的糖料、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供应基地和全国南菜北调基地,每年向东北、华北、西北和成渝地区输出早熟蔬菜10万吨左右。
(2)工业快速增长
攀枝花市是以冶金工业,能源工业,钒钛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工业生产围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把改革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实行债转股,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84.01亿元,增长11.6%(不变价)。
“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1%。
(3)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攀枝花市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总体达小康水平。
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5.6元,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6.1%。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65.8元,上升0.5%。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6元,比上年增加了102元,增长4.0%。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品性消费比重下降。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4.36亿元,比年初增加10.57亿元,增长12.6%。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增加9.89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增加0.68亿元。
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保障面扩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全部得到保障,离退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护贫解困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
(4)攀枝花市各区县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攀枝花市共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和盐边等五区县,2002年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见表2-2,图2-2~2-3。
2002攀枝花市各区县主要经济指标表表2-2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总产值(亿元)
总人口(万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攀枝花市
138.89
218.28
13.56
104.84
13308
东区
76.06
138.53
0.30
30.60
24939
西区
11.00
20.16
0.51
15.82
7528
仁和
18.64
21.34
3.93
19.34
9718
米易
10.90
8.03
5.05
19.93
5485
盐边
22.29
30.22
3.77
19.15
11688
注:
资料来源《攀枝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提要》,市统计局
2.3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2.3.1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
这对攀枝花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建成特色经济强市,形成四川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几代人的奋斗,攀枝花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攀钢三期工程、工业开发新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
随着攀枝花机场通航、西攀高速公路的建成,一个以电气化铁路、航空、高速公路为载体的对外大通道即将形成,长期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得到明显缓解。
随着一批重点路桥、旧城改造、新区拓展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将不断增强。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攀枝花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
未来十年,攀西地区在水能和矿产资源开发上将要投入巨资,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的市场空间。
攀枝花正实施“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加快构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逐步形成以攀枝花为中心的川滇交界的经济圈。
2.3.2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
“十五”期间,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抓住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实施科教兴攀、可持续发展和大开放三大战略,把能源优势与矿产资源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结合起来,壮大和形成钢铁工业、能源工业、钒钛工业、化学工业、生物产业五大支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提高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十五”期间,攀枝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成特色经济强市,实现富民兴攀。
(1)经济增长速度
“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0%,按2000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时达到185亿元左右,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2)经济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加快经济调整步伐,推动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同时加快非公有值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05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1:
68.4:
24.5调整为5.6:
68.8:
25.6;非公有制经济由6%提高到12%。
(3)人民生活水平
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到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人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使小康生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更大改善。
。
“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到200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13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60%。
(4)经济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及近期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表见2-3。
攀枝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表2-3
年限
指标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率(%)
1995~
2000年
2000~
2005年
2005~
2010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46.52
64.31
103.62
152.25
6.70
10
8.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4838
6246
9420
13297
5.24
1.93
7.14
总人口
(万人)
96.15
103
110
114.50
1.39
1.0
0.8
注:
1.资料来源于《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五计划”。
2.国内生产总值为90年价.
2.3.3社会经济的发展预测
(1)预测的总体思路
社会经济是一个多内容、多目标、多层次的开放性的复杂的大系统,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促进与制约并存,而且这些因素又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是比较困难的。
为此,预测遵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攀枝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寻求经济与社会活动间、数量间变化的规律,并参照攀枝花市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预测未来攀枝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增长速度。
(2)预测内容
本报告主要对研究区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等项指标进行预测。
依据1992~2002年攀枝花市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历史发展趋势变化(见图2—4和图2—7)分别拟合预测模型如下:
●人口预测模型:
线性模型:
Y=1.3063(X-1991)+90.992R2=0.9919
指数模型:
Y=91.199e0.0132(X-1991)R2=0.9904
多项式模型:
Y=-0.0151(X-1991)2+1.488(X-1991)+9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 攀枝花市 滨江 大道 水文站 渡口 桥段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