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docx
- 文档编号:2909067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9.84KB
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docx
《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
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一环。
有这样一种想法:
认为语文教材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呢?
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训练的时候,其中就融进了思维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
通俗地说。
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
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得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
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
尽管对思维训练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思维训练。
所不同的是,有的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是无意识进行的。
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人物的诸方面思想品质,领会事件的种种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一一认识其本质属性,即思维过程中的分析。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总结人物的性格,总结事件的总体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分别的本质属性合成一个整体。
即思维过程中的综合。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叙写的人物、事件等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形式中的归纳。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这就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结论,即思维形式中的演绎。
上述种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极为普遍。
由此看来,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并不神秘。
问题是,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识的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具有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活动时,有意识的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传授一点儿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那么其教学效果比不这样做绝不相同。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语文教师,具有或增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发达起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怎样进行思维训练呢?
那就是教师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
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
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
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
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乎情理,但缓慢异常,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
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1.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
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
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
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的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教师对学生说:
“无名战士为什么小心翼翼的、一根一根的拨弄着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
”因为奄奄一息的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自己的心愿。
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有气力把这些东西说出来了。
他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一根—根的拨弄火柴这个动作和慢慢的数火柴的微弱声音表达自己的心愿。
此时,他有多少话语要对战友说啊,可是他已经不能说出这些话了。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
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
教师的这一番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并且一个接—个地站起来发言。
学生的发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这七根火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千万不要小看它呀;
这七根火柴能够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它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千万不能损坏呀;
请看清楚,这—共是七根火柴,一根也不能少了呀;
我已经不行了,把这七根火柴交给部队,这任务就拜托你啦;在前进的路上,不管多么艰难,多么困苦,你可一定要完成任务啊!
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并非浅易的问题获得如此的认识呢?
这是因为他们迅速地开动了脑筋。
学生为什么能够迅速地开动脑筋呢?
这是因为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情境.既促使学生迅速地思考,而又便于学生思考。
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
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
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
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
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讲授语法时采取口头练习的形式。
词、短语、句子的练习都可以这样:
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做出语法性质的判断或语法结构的分析。
以句子的练习为例:
开始时,教师口述一个单句,重复三遍,然后由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
几天后,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种训练形式,教师再口述题目时就改为口述两遍,进而再改为口述一遍。
当教师口述一个单句,在只说—遍的情况下,学生已能准确而迅速地指出句子的主干之后,教师再逐步提高练习题的难度。
从要求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到分析句子的六种成分;从一般的单句,到复杂的单句;从单句到复句;最后,教师口述一个句子,要求学生判断其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还要分析句子成分,如果是复句就要指出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的关系。
这样,逐步缩短时间,逐步提高难度,就会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日渐提高。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释语文现象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语法教学的质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大有裨益。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
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
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
如果思路不通或思路阻塞,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
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越高。
训练思维广阔性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
1.全局性启发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
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即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
如果教师的启发,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时,那么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
全局性启发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谈课文时,教师提出: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听了教师的话,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骗”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最准确。
因为,课文中的的两个骗子是骗人的,那个皇帝和两个老大臣、内臣、骑士、百姓等,都是既受骗,又骗己,还骗人。
总之,文中的人物,除了那个小孩之外,都在围绕着—个‘骗”字活动着。
由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而要概括得全面、准确,就必须把思维引向全篇课文,因此这种“全局性启发”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行之有效的。
2.添加式拟题
添加式拟题,指的是:
在课文原有标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拟定意思更加充实具体的新标题。
这样做有两个作用:
由于课文的原标题已排除在外,由于添加标题也是拟出一个排除一个,因此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此其一;由于是给全篇文章重新拟定标题,因此学生的思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进行广泛的思考,此其二。
例如,讲授《故乡》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任务:
读课文之后请学生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或限制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读课文之后,学生站起来相继发言,给课文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标题,并且结合课文作了简要说明。
学生添加的标题主要有:
远去的故乡
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故乡
不值得留恋的故乡
使我气闷的故乡
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
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
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通过学生所拟的标题,不难看出,教师的这个教学设计,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领域。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认识了该事物。
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下面介绍两种训练方法:
1.追根寻源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
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
这里说的“追根寻源”,是指对事物刨根问底,非彻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中叙写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提出:
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好多人,皇帝、两个老大臣、内臣、骑士、百姓都是既受骗,又骗己,还骗人,为什么除了那个小孩子之外,这么多人都摆脱不了一个“骗”字呢?
经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认识到,这些人有的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位,总之是一个“私”字使然。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
“大家说得很好。
正因为这些人都有私心,才成了骗子的俘虏,做出了一桩桩蠢事;只有那个小孩子纯真无邢,才敢讲真话。
这就告诉我们:
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从这个教学实例中不难看出,当学生对课文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2.据理析事所谓据理析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
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未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
而公认的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1][2]下一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维 训练 读写 听说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