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docx
- 文档编号:2908230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80KB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docx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
欧明俊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词中杜甫”说不是王国维的“专利”,周邦彦不是唯一的“词中杜甫”。
被誉为“词中杜甫”的宋词人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词人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
宋人只以柳永比拟杜甫,“词中杜甫”说主要是清人推尊词体观念的体现,多是论者对所推崇词人的最高评价,实质上是为自己词学理论服务。
“词中杜甫”的价值和地位多是“层累”地造就的,对其“身份确认”多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而是基于目的性的主观价值评判,有“片面的深刻”,但往往远离史实和原生态。
不同时代的词论家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
此说只有一定角度和程度上的合理性,其中以辛弃疾、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合理性程度最高。
应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此说。
[关键词]杜甫;“词中杜甫”;尊体;追认;检讨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曾将周邦彦比拟“词中老杜”。
王国维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学说影响甚大,许多观点被后人当作“定论”接受。
“词中老杜”说也是如此,以至于不少学者将“词中老杜”说视为王国维的“发明”和“专利”。
而事实上,将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的不只是王国维一人,王国维更不是“发明”者。
历代词人被比为杜甫的也不只有周邦彦一人,宋代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代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
将宋代某词人比为杜甫,也不是从周邦彦开始的。
本文是对词学批评史上所有持此说的总检讨,题目不作“词中老杜”说,是为避免读者误以为本文只是评议王国维的“词中老杜”说,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是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从宋代开始,历代主要是清代许多词论家论述过这一问题。
因论者的文学观、词学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论述问题的标准、角度不同,对“词中杜甫”的理解和认定自然不同,论者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这一命题涉及词史、词学批评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不少理论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当代学者中,已有罗忼烈《清真词与少陵诗》、刘扬忠《稼轩词与老杜诗》、陈祥耀《“词中老杜”与苏辛异同》、赵海菱《老杜诗与白石词》等文论及,但皆属“个案”研究,主旨都在证明究竟哪位词人有资格配做“词中杜甫”,而对“词中杜甫”说的源流承传情况,丰富复杂的内涵,以及所涉及的诸多理论问题,因限于体例,皆未展开论述。
另有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和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分别发表于《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2006年第1期)对此命题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笔者拜读后,仍觉“意犹未尽”。
因此,本文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词中杜甫”说进一步做一番总检讨。
同时,对由此引发出的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做出个人的思考。
一
从现存资料看,早在北宋末,黄裳即将柳永比作杜甫,他是以宋词人比拟杜甫的第一人。
《书〈乐章集〉后》说:
“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
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所感。
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
”(卷三十五)黄裳是从歌咏盛世“太平气象”和风格“典雅文华”两方面肯定柳词并与杜诗相比的,并没有说柳永有杜甫的崇高地位。
与柳永同时稍后的范镇早就称赏柳词歌咏“太平”的特色和成就。
他说:
“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叹,乃于耆卿词见之。
”(卷十引)南宋陈振孙也盛赞柳永词于“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P616)他们是从歌咏太平景象、反映时代精神状态角度,将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的。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道:
“项平斋自号江陵病叟,余侍先君往荆南,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
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P22)古人有名有字,《颜氏家训》云: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名和字,一为表面意,一为深层意。
“无表德”意谓不在深层意蕴上着力。
项安世(平斋)从“无表德”、“实说”(即词作白描、质朴、真实)角度将柳词与杜诗并论,示人以学习门径。
他也只是从此方面肯定柳词杜诗的特色和价值,但“无表德”、“实说”并不能代表杜诗的伟大成就,项安世的观点并不恰当。
因此,刘熙载评论道:
“柳耆卿词,昔人比之杜诗,为其实说,无表德也。
余谓此论其体则然,若论其旨,少陵恐不许之。
”(P107-108)刘氏认为,柳词只在体制形式上可比杜诗,思想内容上是没有资格与杜诗相比的,所论极是。
胡薇元则认为:
“宋人云:
‘诗当学杜,词当学柳。
’盖词入管弦,柳实能手。
”(P4027)从“可歌”角度肯定柳永是宋词人的代表,可比唐诗人中的杜甫。
谭献《复堂词话》评柳永《倾杯乐》(木落霜洲)云:
“耆卿正锋,以当杜诗。
”(P3990)“正锋”是书法用语,意谓书写字时,毛笔宜紧直,笔尖在纸上垂直运行,易渗水,这样写出的字厚重有力,不轻佻,不散漫,易产生浑厚劲健的效果。
谭献认为柳词中浑朴厚重的优秀之作可比杜诗,持论较为谨慎,并未将柳词价值盲目夸大。
朱祖谋《手书柳永词》说:
“屯田词,自李端叔、刘潜夫、黄叔旸诸家评洎,多以其俳体为诟病久矣。
惟张端义《贵耳集》引项平斋言:
诗当学杜,词当学柳,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云云。
柳得一知音,不惜歌苦矣。
”(P145)朱氏欣赏推崇柳词,因此认同项安世的观点。
王国维则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犹为未当也”。
他论定只有周邦彦词可比杜诗,认为柳词比杜诗是不妥当的,所论较有道理。
宋人只以柳词比拟杜诗,但没有整体上相比。
宋人原本鄙视词,视为“小道”、“末技”,很少有人将词人比拟前代诗人,更不会比拟杜甫,这是时代观念,是可以理解的。
论者欣赏柳词,比作杜诗,只是看重其某些侧面,这种比拟是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的。
视柳永为“词中杜甫”,只是宋代和清代个别学者的观点,并没有被学界广泛接受。
清人又将苏轼比拟“词中杜甫”。
首倡者是阳羡词派的开创者陈维崧,《〈词选〉序》说:
“东坡、稼轩诸长调,又駸駸乎如杜甫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
”(P761)仅以苏词中的长调比拟杜诗中歌行体。
陈维崧词学苏、辛,将苏轼与杜甫相提并论,正见苏轼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他的这一观点影响后来词论家。
陈维崧同以苏、辛词比杜诗,认为如杜诗的不只是某一词家,这种观点是深刻的。
刘熙载说: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又云:
“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
”(P108、113)从风格角度将东坡词比拟太白诗,又从内容上将东坡词比拟老杜诗。
角度、标准不同,皆有道理。
他并不拘泥于将东坡比拟某一家,是比较科学的态度。
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即十分赞赏刘熙载的观点。
清末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认为,词至南宋姜夔、张炎,“始称极盛,而为词家之正轨。
以辛拟太白,以苏拟少陵,尚属闰统。
”(P3227)“闰统”意即非正统、非正宗,江顺诒承袭浙西词派的观点,以姜夔、张炎为词之“正轨”,而以苏、辛词为“变体”、“别格”,但承认苏词与杜诗的相似性及其成就。
历代词论家,只有清人以苏词比拟杜诗,持此论者并不多,也只认为苏词与杜诗在某些方面相似。
从总体上看,东坡词更近李白诗,清代不少学者皆持此观点,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
“太白之诗,东坡词可以敌之。
”(P222)苏词与杜诗,只有某些方面可比,而与李白诗,则是整体上可比,将苏轼比拟“词中李白”,相对来说更有道理。
清代不少词论家皆将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
清初先著、程洪在评张炎《齐天乐》(分明柳上春风眼)一词时说:
“美成如杜,白石兼王、孟、韦、柳之长。
”(P1367)但没有展开论述。
周济《词辨》自序谓董士锡于清真词“推其沉著拗怒,比之少陵”。
(P781)董氏为张惠言外甥,承张氏词学,但他只是从艺术风格的“沉著拗怒”方面将清真词比拟杜诗。
周济认同董士锡的观点,自己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首次提出“清真,集大成者也”的著名论断。
浦起龙《读杜心解·发凡》云:
“篇法变化,至杜律而极。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
“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
”(P1632)律诗之“法”至杜甫“而极”,词之“法”至周邦彦而“大备”,两者确有可比性。
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又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观点,但并未将清真词誉为“词史”,他看重的不是“词史”,而是“集大成”。
周济是常州词派的真正开宗立派者,推尊词体,认为周邦彦词达到“浑化”之境,是词的最高境界,也是后世学习的最佳典范。
周济虽未明确说周邦彦是“词中杜甫”,实际上是认为周邦彦如同杜甫一样,在词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的观点影响再传弟子冯煦,冯煦《蒿庵论词》说:
“《提要》云……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
予则谓商隐学老杜,亦如文英学清真也。
”(P3594-3595)即是把周邦彦比作“词中杜甫”。
陈廷焯《词坛丛话》把周邦彦推为“圣于词者”的五家之一,说周氏“真千古词坛领袖”。
(P3723)在《白雨斋词话》中,陈氏对周邦彦有系统的论述,如卷一云: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
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
”卷二云:
“顿挫之妙,理法之精,千古词宗,自属美成。
”将周邦彦推到词史上的最高地位,但没有将他与杜甫相比。
卷八又云:
“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
然有诗人所辟之境,词人尚未见者,则以时代先后远近不同之故。
一则如渊明之诗,……求之于词,未见有造此境者。
一则如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
求之于词,亦未见有造此境者。
”“至谓白石似渊明,大晟似子美,则吾尚不谓然。
”(P16、29、221-222)他不赞成前人将周邦彦比作杜甫。
陈氏认为“变古”而使后人不能再“复古”,才是词中的最上乘。
他说:
“诗至杜陵而圣,亦诗至杜陵而变。
”“诗有变古者,必有复古者。
然自杜陵变古后,而后世更不能复古,何其霸也!
”他寄期望于来哲,“谁为杜陵,别出旗鼓,以开来学哉?
”(P16、29、221-222)呼唤“词中杜甫”的出现,即表明心目中没有一人可配称“词中杜甫”。
陈廷焯没有将“词圣”与“诗圣”并列,只是就词论词,见解独到。
正统文学观念,词不如诗,词人亦不如诗人。
周邦彦词成就再高,也只能与词史上其他词人相比,但无法与大诗人相比,更比不上杜诗。
王国维晚年对周邦彦词推崇备至。
他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中“以宋词比唐诗”,认为“词中老杜,则非先生(按:
指周邦彦)不可”。
王国维欣赏清真词的“精工博大”、“浑然天成”、“模写物态,曲尽其妙”,欣赏“文字”、“音律”之美,肯定其影响深远,“入人至深”。
他认为周邦彦在宋词中地位最高,“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比拟杜甫,是对周邦彦的最高评价。
但王国维只是在文字音律、艺术风格及其影响深远几方面立论,并没有看重杜诗的“诗史”、“忠爱”等方面。
王国维早先对周邦彦及其词颇有訾议,《人间词话》中以“雅正”、“深远之致”、“创意”为标准衡量清真词,评价并不高。
这与后来对清真词的高度评价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是以不同标准衡量的,自然结论有异。
必须指出,历代词论家心目中有好几位“词中杜甫”,绝不只是王国维所说的周邦彦一位,王国维也不是“词中杜甫”说的第一人,他的观点影响大是事实,但“发明权”不是他。
对“词中杜甫”说的历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我们皆应高度重视,充分体认。
汪东《唐宋词选评语》云:
“词至清真犹文家之有马、扬,诗家之有杜甫,吐纳众流,范围百族,古今作者,莫之与竞矣。
”(P79)邵瑞彭《〈周词订律〉序》云:
“尝谓词家有美成,犹诗家有少陵,诗律莫细乎杜,词律亦莫细乎周。
”(卷首)皆将周邦彦比作杜甫。
夏承焘《周邦彦的〈满庭芳〉》一文认为,在“格律”方面,周词可比杜诗,而“思想性”方面是无法与杜诗相比的。
(P72)罗忼烈《清真词与少陵诗》一文,分别从文字、声律、风格、章法、修辞、技巧等方面,论述清真词与杜诗的相近处。
结论是:
若论思想内容,任何词人的词皆不能和少陵诗相提并论,“若论文艺技巧有如上述各种诸家(按:
指苏轼、柳永、姜夔)之于老杜容或得其一体,但终不及清真全面,所以董晋卿,尤其是王国维,以周邦彦比拟杜甫是比较适合的。
”(P19)罗先生的观点能自圆其说,不过仍有可讨论处,不谈“思想内容”,仅从“文艺技巧”方面立论,似乎太偏重“技巧”了。
叶嘉莹《论周邦彦词》一文认为,周邦彦词被称为“集大成”,且被比拟为“词中老杜”,实在大多是就其“写作功力”方面之成就而言,而并不是就其“内容意境”方面而言的。
(P197)周邦彦词承前启后,在艺术上“集大成”,也只在此方面可与杜甫相比。
这样立论比较稳妥,与夏承焘、罗忼烈两先生的观点也是基本上一致的。
当代学者多直接承袭王国维观点,如钱鸿瑛《周邦彦研究》第八章标题即是“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杜甫将律诗规范、定型,是律诗的“集大成者”,影响甚大,被誉为“诗圣”。
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正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相似,柳永、张先、苏轼等只是词体的开拓者、革新者,周邦彦则是词体的总结者、定型者,其词为词体创作确立了范式,历代词人模仿学习的最多。
从对后世影响上看,周邦彦的地位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也是无法取代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邦彦堪称词史上的“集大成”者。
但必须指出,也只有形式格律、文字声韵、艺术技巧方面,从影响大、易学方面,周邦彦才可比杜甫。
至于杜甫的忠爱,忧国忧民,杜诗的思想深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蕴含的文化意味,博大精深,沉郁顿挫,一代“诗史”,大家气象,品格之高等等,则是周邦彦词无法企及的。
因此,将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只有一定角度和程度上的合理性。
二
清代以来词论家中,亦有人将辛弃疾比拟“词中杜甫”。
陈维崧在《〈词选〉序》中最早将稼轩长调词比拟杜甫歌行体诗,作者论词崇尚辛弃疾,因此比拟杜甫。
刘熙载说:
“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
”(P113)则重其“品格”。
蔡嵩云认为东坡词于诗似太白,“稼轩词沉郁顿挫,气足神完,于诗似少陵,然有其感慨而无其性情,亦不能学也”。
(P77-78)是从艺术风格角度将稼轩词比拟杜诗,强调学习杜诗、辛词,既要有其“感慨”,又要有其“性情”。
现当代学者如缪钺、顾随、叶嘉莹、杨海明、刘扬忠、陈祥耀等,皆认为辛弃疾最有资格比拟“词中杜甫”。
缪钺《论辛稼轩词》指出,“宋词之有辛稼轩,几如唐诗之有杜甫”(P144)。
顾随《稼轩词说》云:
“词中之辛,诗中之杜也。
”(P60)《驼庵诗话》亦云:
“以作风论,辛颇似杜,感情丰富,力量充足,往古来今仅稼轩与之相近。
但稼轩有一着老杜还没有,便是干才。
”(P756)顾随从艺术和“作风”两方面将辛弃疾比作杜甫,争取词史“正统”地位。
叶嘉莹《论辛弃疾词》一文认为,所有诗(包括词)首重“内心之感发”,都是要显示作者襟抱的,真正伟大之作者“是以自己全部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来写他们的诗篇,而且是以自己整个一生之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
”唐代诗人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杜甫,词人中,自当推崇“辛弃疾为唯一可以入选之人物。
”(P235-238)杨海明《唐宋词史》一书从题材广泛角度,认为稼轩词比东坡词更似杜甫诗。
刘扬忠《稼轩词与老杜诗》认为:
“综合思想内容、胸怀气度、艺术境界及风骨体制等重要方面来进行比较,在宋词诸名家中,差堪与杜甫并肩而立的只有号称‘词坛飞将军’的辛弃疾。
”陈祥耀《“词中老杜”与苏辛异同》指出,不能机械看待“词中老杜”问题,“只能论其大体,论其精神实质;不能抓住局部问题,只论表面形式。
”柳永、苏轼、周邦彦、姜夔、王沂孙皆比不上杜甫,“要说‘词中老杜’,自然应推辛弃疾。
”(P593-594)上述诸家,多强调从精神实质,从总体成就和地位上进行比拟,认为以辛弃疾比拟“词中杜甫”最为合适,这样立论是较合理的。
清人又多以姜夔比拟“词中杜甫”。
吴蔚光《〈自怡轩词选〉序》云:
“文极于《左》,诗极于杜,词极于姜,其余皆不离乎此者近是。
”(P765)许宝善《自怡轩词选·凡例》说白石是“词中之圣也”,皆把姜夔比拟杜甫。
张其锦《〈梅边吹笛谱〉序》引老师凌廷堪的话说,慢词北宋为初唐,“南渡为盛唐,白石如少陵,奄有诸家。
”(P574)作者仅以慢词立论,不涉小令。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说:
“词家之有白石,犹书家之有逸少,诗家之有浣花。
盖缘识趣既高,兴象自别。
”(P2530)认为姜夔词在整个词史上成就最大,可比杜甫。
宋翔凤《论词绝句》云:
“诗从杜曲波愈阔,词到鄱阳音大希。
”(卷三)他在《乐府馀论》中又说:
“词家之有姜石帚(按:
姜石帚与姜白石非一人,此处所论当指姜白石),犹诗家之有杜少陵,继往开来,文中关键。
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P2503)从整体上推崇姜夔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词史地位,又认为姜夔词忠君忧国,比兴寄托,也如杜诗一样。
戈载说:
“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
盖白石深明律吕之学。
”(卷三)将其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也是比为“诗圣”杜甫。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引朱依真《论词绝句》推崇姜夔“合是诗中杜少陵,词场牛耳让先登”。
(P398)张祥龄《词论》云:
“周清真,诗家之李东川也。
姜尧章,杜少陵也。
”(P4211)皆将姜夔比作杜甫。
陈廷焯《云韶集》卷六云:
“词有白石,犹史有马迁,诗有杜陵,书有羲之,画有陆探微也。
”(卷六)《词则·大雅集》卷三也说:
“白石词清虚骚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
”基本上承继戈载之说。
他们的观点多为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观点的发挥,只不过朱彝尊并未明确提出姜夔词可比老杜诗。
清人将姜夔词的价值和地位推到极致,姜夔明显是清人主要是浙派心目中的“姜夔”。
姜夔的地位在南宋并没有如此“独尊”,宋人不如此看,元明人也不如此看,姜夔自己也不敢奢望身后有如此殊荣。
浙派词论家有意“误读”,拔高姜夔,实为自己词学观服务。
当代学者赵海菱《试论白石词与老杜诗的暗通之处》(《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老杜诗与白石词》(《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两文详细论证姜夔词似杜甫诗,因此可称词中杜甫。
晚清刘师培把刘克庄词比拟杜甫诗,《论文杂记》云:
“刘克庄《后村词》,眷恋旧君,伤时念乱,例以古诗,亦子建、少陵之亚,此儒家之词也。
”(P131)当代学者杨海明《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一文认为,“过去,有人曾把周邦彦和辛弃疾比作词中的‘老杜’,但这主要是指他们词的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和波澜老成。
如果从思想性而言,那就没有什么词人的作品更像后村词那样接近老杜了。
”许山河《爱国的诗篇,时代的悲歌――刘克庄词初探》一文更明确说刘克庄“是词中的杜甫”。
平心而论,刘克庄词在“思想性”方面确与杜诗相似,但成就及影响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
清人还将吴文英比拟“词中杜甫”。
王鹏运《梦窗词稿跋》云:
“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几如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历。
”(P271)沈曾植《海日楼丛钞》说:
“自道光末戈顺卿辈推戴梦窗,周止庵心厌浙派,亦扬梦窗以抑玉田,近代承之,几若梦窗为词家韩、杜。
”(P3613)陈锐《袌碧斋词话》说白石、梦窗“南渡以来,双峰并峙,如盛唐之李、杜矣”。
(P4200)近代词家推崇吴文英,多受周济影响,偏爱梦窗词,本属个人审美嗜好,无可厚非,但将其比拟杜甫,确有拔高之嫌。
因此,现当代研究者多不认同他们的观点。
如将吴文英词比拟李商隐诗,则更为恰当。
陈廷焯将王沂孙比拟杜甫。
《白雨斋词话》卷二说:
“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
”“少陵每饭不忘君国,碧山亦然。
然两人负质不同,所处时势又不同。
少陵负沉雄博大之才,正值唐室中兴之际,故其为诗也悲以壮。
碧山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宋室败亡之后,故其为词也哀以思。
推而至于《国风》、《离骚》则一也。
”同卷又说王沂孙词“惓惓故国,忠爱之心,油然感人,作少陵诗读可也。
”(P40、47)卷八又云:
“无论诗古文词,推到极处,总以一诚为主。
杜诗韩文,所以大过人者在此。
求之于词,其为碧山?
然自宋迄今,鲜有知者。
”(P211)陈廷焯诗宗杜甫,他从忠爱、诚、品高、味厚、意境深等方面推崇王沂孙其人其词,认为可高比杜甫杜诗。
王沂孙在宋末仅为普通词人,元明两代亦少有推许者,自张惠言、周济推崇标榜以来,其人其词价值大增。
庄棫(号蒿庵)偏嗜碧山词,直接影响陈廷焯,陈廷焯更将碧山词价值和地位推向极致。
叶嘉莹《王沂孙其人及其词》评论陈廷焯此论时说:
“虽然就咏物之作的历史发展言之,建安时代的曹植与唐代的杜甫,都是长于在咏物之作中寓含托意的作者,但以王沂孙拟比为曹、杜二家,则未免过于溢美,与近人对碧山词之妄加诋毁者,皆有不尽公允之处,固当分别观之也。
”(P176)是持平之论。
陈廷焯偏爱王沂孙,难免溢美。
清人又将张炎比拟“词中杜甫”。
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八引《宋名家词评》称赏张炎《台城路》(十年前事翻疑梦)说:
“如此等词,即以为杜诗、韩笔可也,岂止极填词之能事?
”(P1255)江藩《〈词源〉跋》云:
“玉田生与白石齐名,词之有姜、张,如诗之有李、杜也。
”(附录)王鹏运《双白词跋》进一步发挥说:
“《山中白云词》直与白石老仙方驾。
论者谓词之姜、张,诗之李、杜,不诬也。
”(P219)实际上,张炎及其词也是无法与杜甫及其诗相提并论的。
“词中杜甫”基本上誉称宋代词人,清代词人中亦有人被誉为“词中杜甫”。
陈廷焯《词坛丛话》将陈维崧比拟杜甫,他说:
“词中陈其年,犹诗中之老杜也。
风流悲壮,雄跨一时。
”又说:
“其年才大如海,其于倚声,……独开门径,别具旗鼓,足以光掩前人,不顾后世。
……以诗中老杜较之,固非虚美。
”(P3731-3732)陈氏特别推崇陈维崧,誉为“圣于词者”五家之一,可高比杜甫。
蒋春霖词多反映咸丰年间太平军战事,表现忧国忧民情怀,风格沉郁顿挫。
谭献评道:
“咸丰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老杜。
”(今集卷五)正是从这些方面将其比拟杜甫的。
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徐珂《近词丛话》、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皆直接承继谭献的观点。
蒋春霖词确可称“词史”,但若论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
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推崇郑文焯《贺新郎·秋恨》二首“足当‘杜陵诗史’,《水云》一集未能专美于前也。
”(P460)钱仲联《光宣词坛点将录》评张尔田《遁庵乐府》云:
“感时抒愤之作,魄力沉雄,诉真宰,位精灵,声家之少陵、玉溪也。
”(P228)这种比拟,只看到某些方面的相似处,没有从总体上把握,合理性程度不高。
三
清代词论家多以诗比词论词,尤喜将宋代名词人比拟唐代名诗人。
如《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将柳永比拟白居易,苏轼比拟韩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把“东坡之词比为太白之诗”。
这是在诗词并列、唐诗宋词并列的观念上展开的,也是有意义的,反映出清人推尊词体的观念。
以诗论词,将词人与诗人并提,就成为推尊词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词中某某”说如得到人们认可,即意味着对词体之尊的认可。
“词中杜甫”说就是众多的以词人比拟诗人特别是以宋词人比拟唐诗人的“词中某某”说中的最典型一说,最值得我们分析评价。
“词中杜甫”是词论家推崇、学习和研究对象时的一种形象说法,有时只有部分相似处,其说并不太严谨,故意见纷呈,莫衷一是。
这种“比拟”论词的方法比较直观,可调动论者的知识储备,带着“前理解”论词,这就要求“前理解”和对评论对象的理解皆需准确到位,同时也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高要求,否则便难以领会,如运用得当,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它又难以掌握,易流于空泛、片面。
其利弊得失在“词中杜甫”说中有充分的体现。
词论家将某词人比拟杜甫时,他首先对杜甫有个基本评价。
“杜甫”实为内涵不同的文化符号,“词中杜甫”亦为“形同质异”的概念,有时指词人,有时指词作。
词论家看重的往往是某一方面或某些侧面,以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看,“词中杜甫”的含义即不同:
或看其人与杜甫的人格及思想上的相似处,如忠君爱民、忧国伤乱等;或看其作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检讨 韵文 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