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docx
- 文档编号:2907248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95
- 大小:9.21MB
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docx
《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古城——东平名胜古迹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
隶属泰安市,古称“东原”,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山东航段的交通枢纽,元朝时期东平路曾统治半个山东半岛,境内有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古代八百里梁山水泊遗存水迹)。
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
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
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
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
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
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东平古八景
1、“龙山圣井”:
位于东平县城东南,大清河北岸的龙山之上。
山势奇险,层峦叠翠,如龙蟠伏,故名龙山。
梵宇前有圣井,水甘冽如惠泉。
圣井之上有一石洞,明嘉靖年间刻有饭王浮雕像一尊,高达3米,造型生动,刀法古朴、流畅。
每逢春日,登山南眺,清河对岸十里杏花,汶城塔影,隐约可见。
“龙山学院”从戴坝村西眺,但见山势蜿蜒如龙蟠状,那便是著名的龙山。
该山主峰236.6米,山势峻丽,翠柏森林。
山之南麓旧有“龙山书院”、大云寺殚等建筑群。
大云殚寺有天主殿、二佛阁、三佛阁等,皆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但多已废,止留碑刻数方,刻功精美,字迹可辩。
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与寺相邻,一向颇负盛名,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主讲,许多成名学者曾在此就读,蜚誉各地。
但书院建筑已毁,仅存残迹。
龙山风光秀丽,春秋佳日,登山巅南眺,清河似练,汶水如带,戴坝如东平龙,汶城塔影,隐约可见。
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龙山之阳。
它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
书院原为封建时代名儒学者召集青年讲学的地方,以研究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为主,有时也兼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至明清时,多数书院沦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我国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瞧阳、岳麓号称四大书院。
到了元代,元世祖通令全国各路、州、府均设立书院。
至元三十年(1293年),东平在州城东四十里龙山设书院,名为东平龙山书院。
有诗赞曰:
“有史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
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住茅庵。
龙山圣井甘泉水,天王殿侧建书院。
藤萝乌柏遮天日,松柏长青伴春天。
”的确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现院址遗迹仍清晰可见。
东平龙山书院曾进行两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龙山书院遭火灾,遂在州城内北门里路西重建龙山书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东平遭水灾,书院受损,全州绅民捐资,将书院移建于小东门里(现东平一中校址)。
新建书院,规模宏敞,有讲堂、斋室、伙房、宿舍、办公房、藏书阁等房舍百余间。
光绪二年(1876年),又在书院东侧新建试院(亦称考棚)、堂室、号舍五十余间,为童试(考秀才)场所。
东平龙山书院由州训导署领导,设书院董事会。
董事会成员由本州德高望众的知识分子组成,公推书院负责人一人,元、明两代代称山长,清代称院长。
书院章程规定:
“书院为作育人才之所,而山(院)长即为人才模范。
书院山(院)长由地方官绅自行延访品学兼优之人充任,无论何人不得徇情压荐。
如山(院)长不实心教诲,即当辞谢,另请名师,一切情面嘱托亦不允从。
”书院教习(教师)由山(院)长延请当地学行素著之员生、举人、进士充任。
下设监学一人,负责生员管理;首士一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一人(在众生员中选举产生),负责办理生徒有关学习事宜。
书院不仅有朝廷颁发的《书院章程》,还有各自的院规。
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蒋作锦(州城西南大渔营人)撰写东平龙山书院条规16条,规定了院长、主讲、教习授课和生徒学习、生活制度及奖惩条例,以及书院经费管理和使用范围、手续等。
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如关于生徒学习、考试及生活方面的规定:
“诸生必须服从院规。
对违犯院规、不敬师长、荒废学业者,进行严格管教,乃至鞭笞和除名。
”“诸生住院,饮酒、赌博者,查出重责不怠,院中并禁闲人游戏。
”对书院教习亦有明确规定:
“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处处做诸生模范。
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夫子之言为左右铭。
”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书院学田收入。
东平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龙山东平气。
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元代农学家、东平人王桢谢职旌德县尹归里后,于元仁宗延年间(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
据传,元代戏曲家、时人称为“小汉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
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
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平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
王汝孝,嘉靖五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改翰林修撰。
他遵父嘱,在龙山书院修碑撰文,感谢母校培育。
碑文曰:
“清河泱泱,龙山苍苍。
桃李天下,母校永光。
”仅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东平就考中了王圣来等3名进士,李树朴等12名举人,孟衍观等31名贡生。
东平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
据龙山大殿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
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
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
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
“学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
”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
东平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计600余年,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之阳。
它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
东平在州城东四十里龙山设书院,名为东平龙山书院。
龙山,为东平古八景之一。
这里有龙山圣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古老别致的建筑群。
有诗赞曰:
“有史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
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住茅庵。
龙山圣井甘泉水,天王殿侧建书院。
藤萝乌柏遮天日,松柏长青伴春天。
”的确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现院址遗迹仍清晰可见。
东平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气。
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元代农学家、东平人王桢谢职旌德县尹归里后,于元仁宗延年间(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
据传,元代戏曲家、时人称为“小汉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
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
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平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
东平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
据龙山大殿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
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
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
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
“学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
东平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计600余年,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稻蒲荷香”:
址在宿城镇稻屯洼。
县志记载:
“汶水溢而北出,至县城东溃而旁出者,北为秧稻,泊汇而为池,居民多种荷花。
”每到秋季,苇蒲鹅黄,稻谷荷莲飘香,景色蔚为壮观。
稻屯洼亦称稻屯湖,位于在县城西8公里处,为县境内北部山丘中小河道及坡水积水洼。
1954年定为大清河特大洪水滞泄区,同时还修建了围堤、沟渠,总面积66.1平方公里。
设计蓄洪库容量1.59亿立方米。
临时爆破口门(宿城镇马口)设计宽为42米,进入流量1000立方米/秒。
稻屯洼原来只是面积较大的涝洼地,粮不能种,鱼不能养,仅有几处芦苇生长和养殖藕荷的地方。
近几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改造,形成了一个浅水的富营养型的淡水域。
今水域内的各种鱼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周围的村民大力发展编织业,“河沟藕”和“稻屯大蒜”更是远近闻名。
如今的稻屯洼已是景色秀丽、旖旎多姿,特别是“金牛农场开发区”的建立,溶旅游、养殖、加工、娱乐为一体,幢幢高楼大厦,处处鸟语花香,更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稻蒲荷香”的美丽景色锦上添花。
3、“危峰云洞”:
金螺山又名白佛山,俗称白虎山。
山顶有两自然石洞,深不可测。
据县志载:
“山石尽白,每起云如盖,异日辄雨。
”故当地有句农谚“白佛山戴帽,庄稼老头睡觉。
”今两洞俱在,吐云如故。
山上石窟内有造像138尊。
其中隋朝所造释加牟尼浮雕坐像,高6.6米,宽4米,形态逼真,为准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佛山石窟造像】在东平县城之西4公里焦村北白佛山。
共三窟,平面均呈马蹄形。
隋窟在中,称“大佛洞”,正中圆雕释迦结跏跌坐像,高4.7米,高螺髻,斜披袈裟,赤足,作说法状。
东西两壁浮雕造像一百零六尊,刻石近千字:
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施主王子华造像”题记。
唐窟在西,称“小佛洞”,洞高1米,浮雕弥勒及二供养人,衣纹流畅,璎珞蟹绎;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像”题记。
东窟又称东廓,圆雕立像十二尊,时代不详,其中一尊高与人齐,面庞长硕,形象生动。
白佛山原名危山,因造像改今名。
东西山峰对峙,大清河流经山前,素称形胜之地。
4、“尧陵揽胜”:
址在梯门乡芦泉山下,相传为尧王墓。
据县志载:
“芦泉山传为尧陵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喷涌,水尤冽,夏不浊,冬不冰。
”夏秋季节,泉水喷涌,如串串珍珠。
泉东南有尧陵禅寺,大殿巍然屹立,几百年前的银杏树,胸围220厘米,仍枝叶繁茂。
1997年曾和女友三人一同拜访过这坐千年古迹。
今天,又一次路过,终于忍不住了内心的冲动,走进了这个院落。
这个院落已经衰败的不成样子,路北10米是已经废了的老乡村公路,从后屯县城到梯门的,现在偶有运石子的车辆经过,老乡村公路的北面6米左右是2007年7月新立的《卢泉屯战斗纪念地》,讲的是1944年县大队和日军及伪军战斗的地方,院子路南紧靠了新乡村公路,去老湖镇及湖西斑鸠店镇的公交车大多从这经过。
13年前三间的大殿还没有损坏,但今天的大殿,顶上已经1/3的漏天,只有雕梁画柱的彩墨仍能显示出时间的久远。
大殿中间的几要柱子上的楷体,记录了嘉靖年间重修时的人的姓氏,也算是功名碑吧。
600年前的银杏,倒是仍然枝茂,但如果不加以保护,真不知是否哪一天被人做了他用。
记得13年前是冬季,明天是阴历的6月初1,最热的季节,整个院子里,一小片一小片的种满了各样的农作物。
记得13年前,有半块碑冒,上面篆体写了唐代御赐等等字样,可惜现在满眼的绿色,不知这半块的碑冒是否仍存。
大殿的正门上方是几个大字《卢泉农中》,想来是文革或是后期的作品,想来后近40年内做过学校。
可惜朗郎的书声已经无存。
大殿周围是一些学校时期的建筑,也已经开始破败。
但立于院子的中央,仍然能感觉到旺盛时的繁华,早年间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戏仿佛不是那样的久远,可是人类的历史,或许就是由短短的几个重要瞬间决定。
大殿的西北,是老东平八大景之一的卢泉喷珠,可惜因了气候的原因,只有雨季时仍能领略喷珠的神韵。
大殿或许近千年了吧(除去重修),殿前的银杏也只是600年,现在的大殿已经经不起风吹雨打,或许5年以后,大殿的遗址上已经是残垣断壁,600年的银杏呢,我们能否让千年以后的子孙仍能看到,而不是仅仅凭借了今天所写的史书去怀念。
5、“黄石悬崖”:
位于东平湖东畔,水牛、蚕尾两山相峙处。
“山岩多黄色,石道两侧,悬崖万仞。
”崖下有梵宇,宇前有清泉。
明清两代建有石亭、石窟造像,今碑记犹存。
东平县黄石悬崖石窟
2010年10月23日东平黄石悬崖游
6、“城堤秋水”:
州城郊南沙河,旧谓银河,“秋水澄澈,净无纤尘,游鱼可数。
”
7、“昆岩瀑雪”:
昆山,一作困山,在东平湖西侧,山上有马跑泉、小虚观塔,下有饮龙泉,两泉瀑布如雪。
8、“会河帆影”:
会河又叫会通河,即京杭大运河,贾舶漕艘,帆影不绝。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
腊山,位于东平县西部,东临东平湖,西距黄河6公里。
其主峰海拔258.4米,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
加之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天光照水,碧波浩渺,百舸扬帆,美不胜收,构成独特的游览风景区。
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1997年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之一。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0,848亩,绵延30华里,公园景点众多,72座山峰各有特色。
“小岱峰”以其悬崖陡峭,奇松、怪柏众多而一枝独秀。
从腊山脚下过云路桥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沿途可观赏古戏楼,廊坊、聚孝堂、聚义厅、邹龙江墓、祥龙观等名胜古迹。
祥龙观又名“三清宫”,典型的金朝建筑,道观为八卦图式建筑。
正殿为老君堂,西楼为“三清宫”、邱祖阁,东楼为藏经阁,南屋为道士伙房。
祥龙观乃为金朝著名道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身布道之处所。
出祥龙观,沿云梯而上可通达玉皇殿和碧霞元君祠。
云梯乃青石级盘道,建于唐代。
它如两架飘然而挂的天梯,悬挂于山颠。
云梯两边或苍松怪柏,或峭壁悬崖,真是一步一重天,步步景色奇。
电视剧《林冲》、《阮氏三雄》等在此拍了外景。
云梯西侧,有一庙宇被丛林所掩,庙貌犹新。
此庙借助天然石洞建造而成,内塑有药王金身。
药王乃孙思邈,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和医学家,相传药王历游名山,曾在此山采药济世,为方圆百里百姓治病,达数年之久。
庙前有一石井,井水终年清澈。
玉皇殿紧靠悬崖而建,均为石壁瓦舍。
玉皇殿内,有唐时栽植的侧柏一棵,苍劲挺拔,树丫奇形怪状。
该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内塑有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四大天师,墙壁四周有诸多天神绘画,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
玉皇殿的北面便是老虎洞,相传《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藏在洞中躲过了官府的缉拿。
老虎洞对面便是太白庙,相传太白庙是太白金星下凡之处。
整个大殿被悬崖所环抱,由奇柏所簇拥,加上八仙台、仙人桥等景点衬托,古庙险峰,奇柏险石,交相辉映。
出玉皇殿拾级而上,可达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亦称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庙内塑有碧霞元君、金童玉女、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等神像。
庙前悬崖边缘有石栏,有一汉时石刻麒麟,金童座骑、青龙、白虎、夜叉、风火轮等,栩栩如生。
腊山这块石刻保存完好,国内罕见。
凭栏俯视,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沿碧霞元君祠东侧石级而下,便是天街。
漫步天街令人有超凡脱俗之感。
过天街三叉路口,一路下山便回到云路桥,云路桥是横跨红韵涧的一座石桥。
另一路东去,走盘山路过观湖门可去龙王口、瞰湖亭。
瞰湖亭三面湖水环抱,由此亭瞰东平湖波光粼粼,一碧万顷。
腊山历史悠久。
历史上周穆王恋腊山之壮丽来此狩猎;隋代瓦岗军首领李密依腊山之险要,曾在此屯兵;这里又是水泊梁山的北路门户,由此可寻觅梁山好汉的踪迹。
早在北齐,隋、唐时期,就有高僧名道来此建庙造观,到宋、元、明、清时,已是寺院遍布,僧侣云集。
当时,名气比较大的有建福寺、月岩寺、磨香寺、青龙观、祥龙观等,不仅原貌如故,而且还留下了许多的佛雕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饱览腊山的迷人风光,1998年投资900万元修建了索道,投资1300万元兴建了聚孝堂、聚仙阁、老君堂、盘路牌坊等十几处景点,令腊山公园秀姿倍增。
腊山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实,再加上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游人到此,如入仙境乐而忘返。
六工山
六工山,位于东平湖北岸,由12个山峰组成,每2个连成一个工字形,共6个工字形,故名六工山。
主峰海拔189米。
山上的建福寺,曾叫“李密窝”,后叫“理明窝”。
传说,瓦岗军首领李密为官军追逼至六工山,此山山高林密,李密单枪匹马逃进寺院。
那时兵慌马乱,寺里的僧人早无踪影,殿宇内蛛网层层,灰尘遍地。
李密放开缰绳由马跑入山林,自己则躲进了正殿泥塑金身的大佛像后面。
官军追至,四处搜寻,欲进正殿,而看那蛛网尘土,不知结了几年,哪会有什么人迹?
原来,李密冲开蛛网进入殿后,蛛网随即又原样复合。
踏过的尘迹,经一阵轻风吹过,地面也无一丝异样。
官军只好放过正殿,追往别处去了。
后来,因此传说,群众就叫这里为“李密窝”
至北宋末年,寺内有一班不务正业的僧人经常下山,拦路抢劫过往的商客,还祸害山脚下村里的百姓。
他们仗着有点武艺,以“拳”为理,作恶多端。
花和尚鲁智深投奔梁山,正好路过六工山,与这班僧人交手,被鲁智深彻底治服了。
他们跪地求饶,拜鲁智深为师,鲁智深叫他们改邪归正。
从此,“李密窝”又名“理明窝”,六工山也因此成了梁山农民起义军北路的门户。
建福寺建筑雄伟,大雄宝殿尚称完好。
宽5间,深3间,画栋雕梁,斗拱飞檐,工艺高超,结构古朴。
殿前松桧苍然虬枝龙钟,殿内有壁画,石柱上刻有明朱三太子所题的对联。
这一佛教文化遗存,同湖东白佛山,佛崖司里山,梁山法兴寺莲花佛座,昆山月岩寺佛刻等,远近错间,构成佛教文化建筑的一大群落。
建福寺摩崖造像佛龛旁,一块残破石碑上刻“长安”、“弥陀”字样,可知这些大佛像为唐代作品无疑。
佛像结构得体,丰满多姿,刻技精巧,栩栩如生,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佛像本身也具有唐代雕塑艺术注重写实的鲜明特征。
据清代《东阿县志》记载,建福寺为“唐武后时所建,金大定间额,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僧满学重修。
”此说同佛龛石碣的时间一致,且大殿墙壁中砌有金大定(金世宗完颜雍年号)间记述修复此殿和金世宗额的石碑。
新版《水浒》108将齐聚六工山水浒大寨.
六工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景色峻峭秀丽。
它处于东平、梁山、平阴、东阿4县交界处。
上得山来,只见山岭逶迤,堤坝纵横,河道如白练,湖汊似明镜。
山上松柏蓊翳,紫霭蒸腾,遮掩着青砖绿瓦的古刹佛殿。
明代建筑的大殿外,玉皇庙、经楼、戏楼、山门等尚存完好。
明清以来碑石尚有10余幢,隐于棘荆丛中。
登上玉皇庙的阁顶,南眺东平湖,北望黄河,俯视东面山脚,与对面的浮梁山形成一条南北峡谷,两岸青山夹峙河水,这就是著名的清河门,即六工山峡。
其周围山青水秀,沃野饶湖,一望无垠,蔚为壮观。
蚕尾山(卧牛山、水牛山)
清··蚕尾山图。
是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的一幅画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蚕尾山,是东平湖畔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山脉,因清代诗人王士祯(即王渔洋)用此山命名他的集子而使此山名扬四海。
对于蚕尾山,光绪版《东平州志》有载,但记述的位置不十分准确;民国版《东平州志》在对蚕尾山的记述中,基本上沿用光绪版《东平州志》上的说法,对于山的位置记述更加模糊,都与王士祯《蚕尾集序》中记述不相一致。
1989年出版的《东平县志》“蚕尾山”条中记述的山的位置是水牛山北端的一个山峰,明显有误。
前年春天,县文物管理所的几位同志,随中国社科院的学者考察黄石崖古迹,在山下庙宇废墟中发现一方断碑,同行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到一块后惊喜地发现,这方清代石刻上明确的记载着今水牛山就是蚕尾山。
至于何时把蚕尾山更名为卧牛山、水牛山,目前尚难说清。
从1981年文物普查直至以后的文物复查中,多次依照王士祯所记述和碑记中所记述的蚕尾山,细细进行观察,初步断定王士祯所说的蚕尾山就是现在东平湖东畔的水牛山。
梁林村东北海拔295米的大王山为其蚕头,由于山石的效果,两只蚕眼突出,表现出“炯炯有神”的样子。
与其相连的小王山、偏山等,山山相连,水牛山为其末端,这一拱形山脉恰如一条弯曲蠕动的春蚕,蚕头十分逼真,蚕尾更加形象,蚕刺向西南而指。
此山邻湖,山水相映,风光秀丽,再加之黄石悬崖下为宗教胜地,泉水潺潺,王士祯钟爱此山此景,并用蚕尾山为他的集子名称就在情理之中了;王士祯所咏《游小洞庭》诗句也从某一方面证实了他对东平这片山水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今天的蚕尾山,绿树成荫遮天蔽日,平湖碧波近在咫尺,多少游客正踏着王士祯的足迹来东平湖畔观览这一美丽的“春蚕”。
土山岛(聚义岛)
土山岛,位于东平湖中心,海拔50余米。
西距东金山村约4华里,其西北部断续有后山、香山和郭山等三个小岛。
现岛上全部覆盖着砂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紫红色土,故名土地山,又称阜山,而史称“无影山”。
据《东平州志》载:
“《水经注》无盐城东北五里有阜山,疑即此山,旧志州西三十里,大阜无峭岩状,所生草木,随日无影,故又名‘无影山’。
”当时无影山的林木繁茂,遮天蔽日。
无影山西曾为九省御道,南北来往车辆如流,人涌如潮。
明朝时,岛上建有一座寺院。
寺在山北面,低于无影山头,若藏起一般,故而叫“藏门寺”,后建为“观音堂”,今寺院遗址尚在。
岛上存在重要碑刻十一方。
据碑文记载,该寺于清康熙、雍正、嘉庆年间均进行过翻修。
直至1958年寺院才被拆除。
寺内有口大钟,与东平州的大钟为“姊妹钟”,撞击其一,此响彼应,互为鸣和。
今寺庙、大钟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壁。
这座小岛上还有“洄源亭”遗址,故另名“亭子岛”。
据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洄源亭为唐代诗人苏渊明任东平太守时所建。
亭子建好后,他宴邻州四位太守于此亭饮酒赋诗,后世传为佳话。
游东平湖观览风光不上土山岛,则不算是游东平湖。
若领略东平湖的无限风光,则须徒足此岛。
古人所记述的“菱、荷、芦、苇苍翠满湖”,“谷阳蚕尾,诸峰罗列排闼送青,清波涟漪,鱼鸟亲人”的妙境,今日依然令人洗目畅胸。
若值秋夜,借皎月一轮,看细浪耀金,渔火闪烁,远山如黛,听鱼戏水波,轻涛拍岸,可以体味当年梁山泊中泛舟的意趣。
土山岛不仅风景绝美,且为从前之交通要道、军事咽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设后方医院和兵工厂于岛上。
数年后,为保证汛期安全,该岛居民已迁往东金山。
近年岛上又有一些居民,岛旁常有渔船停泊,成为自然避风港。
不少游客也常乘舟艇来岛上观赏湖光山色。
1986年秋,当代著名词曲作家晓光、生茂等漫游无影山,兴味所至,喻此岛为第二个哈尔滨太阳岛,并谱写了一曲情景并茂的《东平之歌》,赞美土山岛的美丽风光。
土山岛的古建筑只剩残垣断壁,唯存残碑13方,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汇河流域诸泉
东平汇河一带名泉甚多,有新沦泉、奔喜泉、南奔喜泉、源远泉、安宅泉、半亩泉、卷耳泉、胜水泉、双鸣泉、单眼泉、安圈泉、东席桥泉、河边泉、口头泉、三眼泉、大成泉、浮问泉、张货郎泉、徐家泉、近汇泉、冷河泉、新近汇泉、东席泉、席桥泉、新西席泉、北席泉、润席泉、王老沟泉、永旺泉、新旺泉、新永旺泉、二黄泉、大黄泉、北席新泉、大黄东泉、大黄北泉、孙泉、涌泉、游龙泉、吴家泉、神瀵泉、小王泉、有本泉、静深泉、郝家泉、独山泉、芭头泉、浮泉、烈泉、源泉、高庄泉、高家泉、坎河泉、铁沟嘴泉。
这54泉俱流入汇河,而后入汶河至南旺分水口济运道。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平国故城
东平国故城位于东平县宿城镇境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300余米。
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
特别是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3米以上,东西长180米,宽15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对研究汉代城池建筑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
表明当年城内曾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
历年来从群众动土的断面上考查,可知文化层厚度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
文化层大致分三层,中层的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
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文化 古城 东平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