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材成本和费用.docx
- 文档编号:2907228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7.03KB
培训教材成本和费用.docx
《培训教材成本和费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教材成本和费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训教材成本和费用
成本和费用
第一节成本、费用概述
一、成本和费用的概念和特征
(一)成本和费用的概念
1、费用的概念:
费用作为会计要素或会计报表要素的构成内容之一,是和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将费用定义为: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及维持公司正常营运过程中所发生的劳务、或其他资源(资产)的耗费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成本的概念:
企业会计制度将成本定义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提供劳务、及资源(资产)的各种耗费。
3、成本和费用的概念的关系:
费用和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
也就是说,生产成本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而言所发生的费用,是按照产品品种等成本计算对象对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
两者之间也有区别。
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
(二)费用的特征-费用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费用最终将会减少企业的资源。
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金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费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资产流出,它与资产流入企业所形成的收入相反。
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通常,企业的资金流入(收入)会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相反,资金流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形成企业的费用。
(特别提醒: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的支出是不应归入费用的。
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偿付一项债务,只是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的等额减少,对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因此,不构成费用;又如,预付了款项(如设备、年费等),亦不作为费用,而是作为资产,再逐月消耗掉;而这个“逐月消耗”的过程,才是转作为费用)
二、费用的分类
(一)按照费用的经济内容(或性质)分类;也就是会计科目
费用按经济内容(或性质)分类,可分为A.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B.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C.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
这在会计上称为生产费用要素,一般由以下九个项目组成:
1、外购材料:
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2、外购燃料:
指企业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3、外购动力:
指企业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动力,包括热力、电力和蒸汽等。
4、工资:
指企业所有应计入生产费用的职工工资。
5、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并计入费用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
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折旧费。
7、利息支出:
指企业计入期间费用等的负债利息净支出(即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的余额)。
8、税金:
指计入企业成本费用的各种税金,如印花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9、其他费用:
指属于以上各费用要素的费用。
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哪些生产费用,金额各是多少,以便于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费用占整个费用的比重,进而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要素费用支出的水平,有利于考核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进行分类,首先要将企业发生的费用划分为
直接材料
A.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直接人工间接人工
制造费用直接制造费用
间接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
B.不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管理费用(含财务费用)
研发费用
其他业外支出
1、直接材料:
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配件)、包装物、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以及期他直接材料。
2、直接人工:
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3、其他直接费用:
指企业发生的除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以外的,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
直接费用应当根据实际发生数进行核算,并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直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4、制造费用:
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但不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5、期间费用:
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得到补偿的费用。
由于它仅与当期实现的收入相关,必须计入当期损益,所以称其为期间费用。
主要包括:
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营业费用。
费用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能够明确地反映出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上的材料费用是多少、工人工资是多少、耗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各项支出是多少。
从而有助于企业了解费用计划、定额、预算等的执行情况,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
第二节费用的确认
一、费用的确认原则
费用的实质是资产的耗费,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耗费都是费用。
因此,就需明确什么样的资产耗费应确认为费用。
由于发生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那么费用的确认就应当与收入的确认相联系。
因此,确认费用应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某项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该项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不能作为当期的费用;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一个营业周期),就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
这一原则为费用的确认,给定了一个时间上的总体界限。
正确地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保证了正确地计量资产的价值和正确地计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及损益。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只是为费用的确认作出时间上的大致区分,而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了具体在什么时点上确认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费用。
(三)配合原则。
按照配比原则,为产生当期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应当确认为该期的费用。
配合原则的基本含义在于,当收入已经实现时,某些资产(如物料用品)已被消耗,或已被出售(如商品),以及劳务已经提供(如专设的销售部门人员提供的劳务),已被耗用的这些资产和劳务的成本,应当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
如果收入要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就应递延分配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
因此,费用的确认,要根据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确定哪些资产耗费或负债的增加应从本期收入中扣减。
二、费用确认的标准
根据上述费用确认原则,在确认费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一)按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或称因果关系)加以确认
凡是与本期收入有接因果关系的耗费,就应当确认为该期间的费用。
这种因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性质上的因果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期间收入项目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费,不同收入的取得是由于发生了不同的费用;二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某项收入同时或结合起来加以确认,这一过程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过程。
例如,如果企业销售出去的商品是直接与的产生的营业收入相联系的,那么,该项销售商品的成本就可以随同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而作为该期的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配确认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营业成本,并与本期所确认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二)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
在企业中,有些支出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经济利益,并且,如果对这些支出加以分摊也没有意义,这时,这些费用就应采用这一标准,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予以确认,例如,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等。
这些费用虽然与跨期收入有联系,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不能肯定地预计其收益所涉及的期间,因而就直接列作当期的费用。
(三)按系统、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
如果费用的经济效益有望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发生,并且只能大致和间接地确定其与收益的联系,该项费用就是应当按照合理分配程序,在利润表中确认为一项费用。
如:
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属于这一情况。
一般地,我们将这类费用称为折旧或摊销。
三、费用的计量
(一)费用是通过所使用或所耗用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来计量的,通常的费用计量标准是实际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其他各种费用,应当以实际发生数计入成本、费用。
(二)费用是资产的一种转化形式。
有些资产将会使几个会计期间受益,这样,在计时通过系统、合理的分摊而形成的费用时,是要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和规定使用年限来计算。
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有些费用可以立即确认,这时,可以按其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总之,企业应按实际成本来计量费用,不得以估计成本或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四、正确确认和计量费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如果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并且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就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
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费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费用与收入的关系
费用指直接或间接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相应的耗费,不是以取得营业收入为目的的各种耗费都不作为费用。
如购买各种股票、债券所发生的支出、捐赠支出等。
因此,工业企业的费用往往指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和期间费用,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二)费用与损失的关系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通常情况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收入,即耗费和收入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是有些耗费并不一定产生收入,如存货盘亏、投资发生的损失,这些耗费从严格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损失,而不能确认为费用。
但在会计实务中,有些损失和费用不好区分,都将其作为费用处理,如坏帐损失、属于非常损失之外的存货盘亏损失等。
(三)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生产费用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一定时期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
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区别在于:
生产费用包括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而产品成本只是生产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生产费用着重于按会计期间归集所发生的费用,而产品成本则着重于按产品品种归集费用,一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可能包括几个会计期间的生产费用。
(四)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关系
生产费用需要直接或间接地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则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产品、产成品成本的各项费用。
它们都是一种耗费,都必须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但是它们补偿的时间不同。
期间费用直接从当期收入中补偿,而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要待产品销售时才能得到补偿。
(五)本期费用与跨期费用的关系
本期发生的耗费,不一定都能在本期冲减收入。
其中一部分在本期冲减收入,属于本期费用;另一部分要分摊给以后会计期间,冲减以后会计期间的收入,称为跨期费用。
(六)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关系
生产成本是生产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在产品尚未出售前表现在存货中,待销售中,表现为主营业务成本,从而使一定时期的主营业务成本与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
第三节产品成本的核算
一、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一)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划清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一般划清5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1、划清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划清产品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划清本期产品与下期产品应负担的费用界限;
4、划清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5、划清本期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这5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都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大小成正比。
这5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
(二)选择适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1、费用经过归集汇总后,就要计算产品成本。
企业要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选择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生产的特点按其组织方式,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价生产;按其工艺过程的特点,有装配工生产和连续工生产。
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由产品的生产特点来决定的。
2、生产特点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等方面,这四个方面称为成本计算的因素,这四个因素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对费用进行确认,确定产品成本的核算范围。
2、将应计入本期产品成本的各种要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
3、对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该种完工产品成本。
4、结转已销售产品的成本。
二、生产成本的帐务处理
(一)基本帐务处理
为了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品(包括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劳务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企业应当设置“生产成本”科目,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贷方反映完工转出的各种产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的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加工完成的各项在产品的成本。
为了分别核算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企业还应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明细科目。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企业基本生产车间这完成企业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生产费用,用以计算基本生产的产品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企业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服务而进行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所发生的生产费用,用以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这里要注意,为辅助生产所提供的劳务仍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内核算,因为它不属于独立的劳务提供活动,这与后面要讲到的“劳务成本”科目的核算内容是不一致的。
在这两个明细科目下,还应当分别按照基本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对象(如产品的品种、类别、定单、批别、生产阶段等)设置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并按规定的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企业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属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属于企业辅助生产车间为产生产品提供的劳务等直接费用,应当在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后,再转入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其他间接费用先在“制造费用”科目归集,月度终了,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成本。
1、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通常是按照产品分别领用的,属于直接费用,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项目。
但是,有时一批材料为几批产品共同耗用,则要采用简便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
在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材料定额消耗比例或材料定额成本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1)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之和
(2)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费用除按以上方法分配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分配,如产品的产量、重量等。
2、人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人工费用包括工资和福利费用。
分配工资和福利费用,也要划清计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用界限。
其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工资和福利费用应该按成本项目归集。
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
在计件工资制下,生产工人工资通常是根据产量凭证计算并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在计时工资制下,如果中生产一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如果生产多种产品,应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通常采用按产品工时比例分配。
计算公式如下:
(1)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实用工时之和
(2)某种产品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实用工时×分配率
按照规定的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目前制度规定14%)从产品成本中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可与工资费用一起分配。
3、外购动力费的分配
动力费应按用途和使用部门分配,也可以按仪表记录、生产工时、定额消耗量比例进行分配。
分配方法可以参照上述方法。
4、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进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分配。
直接分配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费用总额/辅助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总量(不包括对外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量)
各受益车间、产品或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该车间、产品或部门的耗用量×辅助生产单位成本
(二)生产成本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及成本计算方法。
2、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工业企业,可以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下设置“废品损失”明细科目,以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废品损失。
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
上述废品的报废损失,是指不可修复的废品的实际成本减去回收材料和废料价值后的净损失。
废品的修复费用,是指可以修复的废品在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修理费用。
应由造成废品的过失人负担的赔款,应从废品损失中减去。
经检验部门鉴定不需要返修而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其成本与合格品相同;其售价低于合格品售价所发生的损失,应在计算销售损益中体现,不作废品损失处理。
产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损坏变质的损失,应作为企业管理费用处理,也不列作废品损失。
3、需要单独计算停工损失的企业,可以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下设置“停工损失”明细科目,以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因停工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这里的停工损失包括停工期内所支付的生产工人工资和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所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费,以及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如果是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内的费用,应当采用待摊、预提的方法,由开工期内的生产成本负担,不作为停工损失。
三、制造费用的帐务处理
(一)制造费用的核算内容
制造费用是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制造费用作为一种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应归属的成本核算对象,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发生的产品成本中去,它必须按费用发生的地点进行归集,月度终了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间进行分配,然后才能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去。
制造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例如机物料消耗,车间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折旧费、修理费、经营租赁费和保险费,车间生产用的照明费、取暖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以及季节性停工和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2、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或者核算上不便于单独核算,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经营租赁费和保险费,生产工具摊销,设计制图费和试验费。
生产工艺用动力如果没有专设成本项目,也包括在制造费用中。
3、车间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费用,包括车间人员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管理房屋和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经营租赁费和保险费,车间管理用具摊销,车间管理用照明费、水费、取暖费、差旅费和办公费等。
如果企业的组织机构分为车间、分公司和总公司等若干层次,则分公司也与车间相似,也是企业的生产单位,因而分公司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费用,也作为制造费用核算。
(二)基本帐务处理
为了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设置“制造费用”科目。
该科目的借方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贷方反映企业分配的各项间接费用,除季节性生产企业外,期末一般无余额。
季节性生产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一般可按制造费用的全年或停工月度预算数和产品的全年计划产量,计算确定计划分配率,据以进行分配。
如果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产品的实际产量与预算数、计划产量相关较大时,应当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
年度终了,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数与分配数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明年开工生产作准备的可留待明年分配外,其余都应当在本年内高速产品成本;发生数大于分配数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实际发生数小于分配数的差额,用红字登记。
具体核算如下:
(1)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
(2)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
(3)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应付福利费”、“银行存款”等科目。
(4)车间支付的办公费、修理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发生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
(6)按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规定,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制造费用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造费用不同于管理费用
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应严格区分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界限。
制造费用也称为间接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是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的一种,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经营活动而发生的。
2、企业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应当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按生产工人工资;
(2)按生产工人工时;(3)按机器工时;(4)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5)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生产工人工资及应提取的福利费之和);(6)按产品产量。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但是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如果需要变更,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制造费用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应分配的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分配标准之和)×100%
某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分配率×该产品的分配标准
四、劳务成本的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劳务成本是指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
前面在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核算部分也出现提供劳务的概念,它是分别在“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等科目中核算的。
那么,这里的提供劳务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是否有重复核算的可能呢?
答案是否定的。
记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的劳务是在生产产品(或商品)的过程中或为生产车间提供的一项劳务,它不属于独立的提供劳务行为,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与生产产品(或商品)等有关的劳务。
例如,对外提供的加工劳务,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提供的修理劳务等等。
而“劳务成本”科目核算的劳务一般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一项独立的劳务,它并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不依附于某一生产产品或生产过程。
如,企业对外提供的装修、装饰劳务,与销售产品(或商品)无关的运输劳务,为某个生产线提供的劳务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劳务成本不包括企业接受的建造合同劳务所发生的成本。
为了核算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企业应当设置“劳务成本”科目。
该科目的借方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劳务成本,贷方反映企业结转的各项劳务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完成劳务的成本,或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时,尚未结转的劳务成本。
本科目应按接受劳务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发生的各项劳务成本,借记本科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训教材 成本 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