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07216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00
- 大小:81.90K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
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
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
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
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
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
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
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
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
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
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
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
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
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
再生产过程。
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
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
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
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
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
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
方面的关系。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
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
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
前者
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
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1
工,就没有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决定交换
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交换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生产的增长和社会分
工的发展。
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
而且决定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性
质。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的目的不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体
现的消费资料所有制、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也就不同。
反过来消费关系有对生产关系具有反
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消费不仅是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而且还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成为生
产发展的动力;还不断生产出生产的主观因素——劳动力。
所以,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互为
条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生产时期支配作用的要素,一定的消费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
一个方面的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
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的有机整体,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这一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
产关系的性质。
所以,政治经济性研究生产关系,解释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考察
生产关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具体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质。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
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
的东西。
它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
客观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指事物内部
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客观性。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性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部矛盾及其
所依赖的客观条件。
如,地球围绕太阳转以至于分出白天黑夜,树叶的下落,不论你愿意不
愿意,喜欢不喜欢,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强制性。
规律即是客观的,这就要求人们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顺应客观规律,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例如,骑自行车。
三是普
遍性。
不论什么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重
现。
(2)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一般经济规律,指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
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不论什么社会都存在。
二是共
有经济规律,指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经济规律。
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存
在的规律。
三是特有经济规律,指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或某一社会经济形态的某一发展阶段存
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3)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也
就是说,经济规律虽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们不能任意“消灭”
规律或“创造”规律,但人们又是可以认识和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这是因为
人有主观能动性。
一旦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成为客观规律的主人。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
2
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
所以,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经济规律就是由政治经济
学正确地揭示的经济规律。
4、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哪些
(1)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科学发现。
这一发现使人
们科学地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
系,即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
借助于道德、良心等意识来说明社会的变化,而是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注重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生产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内在联系
中,阐明生产关系变化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注重对经济权利、经济制度及其历史变迁的研
究。
这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
经济制度视为一般和永恒范畴的历史唯心论方法,有天壤之别。
(2)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范畴,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与肯定等规
律的方法论总称。
其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尤其强调下列方法:
第一,抽象法
第二,矛盾分析法
第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P14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
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1)可以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2)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3)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
(4)能够使我们学会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5)用于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商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商品的价值。
交换
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
(4)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抽象劳动:
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
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目的、对象、手段互不相同
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简单劳动: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
轻松胜任的劳动。
3
(10)复杂劳动:
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必须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11)劳动生产率:
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12)货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3)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4)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
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5)支付手段:
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2、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
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一个不
变的量,它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
的。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消
耗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
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
的价值量就越大。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23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表现在:
一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
的私事;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卖出一部分,或它的个别劳动时间大
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私人劳动就会有一部分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
命运。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代替了直
接的物物交换,如用牲畜、贝壳、盐等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交换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要
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如黄金白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
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
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
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
4
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流通手
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
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世
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
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6、什么是价值规律,其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
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
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
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对于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
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不仅收益
少,甚至会入不敷出,导致破产。
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较多的收益,使自己在竞争中站得住
脚,都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个别劳动时间的耗费。
为此,就竞相革新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竞争,刺激了整个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私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在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
因此,社会生产
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
仍大体上能保持平衡,好象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导着社会生产,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这只“无形的手”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商品生产的内
在规律,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企图
尽可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得一个好价钱,得到较多的收益。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流向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
同时,又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退出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缩
小和供应的减少。
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自发地环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调节
着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供给与需求的各种偏离得以互相抵消,在生产的各种偶然
变动中,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平衡。
价值规律正是这样作为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
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
(3)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想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
位,但是,有些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力量添置新的技术装备,无法改进自己的生产
条件跟上先行者的步伐,处境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破产。
那些生产条件优越、收益丰厚的
生产者,则可以逐渐扩大生产,越来越富。
商品生产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下,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封建社会瓦解时期,很多破产的手工业者丧失独立
生产者的资格,沦为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工人。
同时,有些生产条件优越的手工作坊主,
则添雇帮工和学徒,扩大作坊规模,自己逐步脱离生产劳动,变为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资本
家。
5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1)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
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3)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指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具有的一种成为价值源
泉的属性。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则不同,它在消费过程即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而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
(5)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
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6)实际工资:
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劳务的数量。
它较
确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
(7)相对工资:
指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份额,也叫比较工资。
2、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商品流通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首先是卖出自己的商品,取
得货币,然后再以货币买进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总公式:
G—W—G',从货币开始,首先
是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再是商品转化为货币,要使整个的资本流通过程有意义,它们必须
在量上有所不同——在终极处出现的货币量必须大于在始极处出现的货币量。
换句话说,资
本流通的公式可以更加明确地写成:
G—W—G′。
这里,G′=G+△G,即等于原预付货
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正是这种增殖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总公式有显著的区别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在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媒介,它并不是资本。
而在资
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的货币转化为了资本。
5)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资本总公式中,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
了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资本总公式:
G—W—G′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
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
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
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
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
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
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剩
6
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般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
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资本所有者调整了其剥削雇佣工人的方式,即
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
价值的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
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
的关系。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区分的依据: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
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
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意义:
(1)进一步提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
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
(2)这一划分,得到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
率,它可以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3)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
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
奠定了理论基础。
6、怎样认识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资本的一般性,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普遍的和共同的属性,即预支性,
运动性,增殖性。
资本又有特殊性。
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
社会属性,这体现了资本的特殊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在一
起的,其性质是能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社
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
国家资本或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
7、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二者的关系怎样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第四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