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说明书.docx
- 文档编号:2907039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89KB
建筑工程设计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说明书.docx
《建筑工程设计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设计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说明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设计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篇综述篇
第一章工程概述
一、工程背景
XXX道路工程经XXX批准,由XXX筹资建设。
本工程是XXX配套道路。
由于XXX项目已启动,作为配套道路的本工程必须同步实施。
为此,加快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
1.工程范围
XXX道路工程共分主、次两条道路(按规划要求均为次干道,为本工程描述方便,称之为主、次干道),主干道西起洪塘中路,南至北外环路,按本次招标要求,设计全长1268.49米,道路标准断面宽36米,断面布置为:
4.5米人行道+10.5米车行道+6米绿化带+10.5米车行道+4.5米人行道。
次干道西起主干道(K0+920.277),东至西外环路,全长449.26米。
路基断
面同主干道,主、次干道设计车速均为40公里/小时。
2.设计内容
按招标文件要求,本次投标设计需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主要包括:
道路工程,主要是平面线形、纵断面、横断面等设计。
排水工程,主要是雨、污水平、纵断面设计标高、管基等设计。
桥涵工程,主要是主干道1×20米及次干道1×13米简支梁桥各一座。
交通工程,主要是交通标志标线、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组织方案设计及停车站站点等设计。
其它设计,主要包括景观、附属配套道路配套设施,其中道路景观设计,主要是指道路空间景观、绿化及设施的方案设计和主要街景景点等设计。
道路配套设施主要是指沿线照明、环卫、路名牌等公共设施及人行道、无障碍等设计;
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等设计。
3.设计总原则
(1)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条文。
(2)为车辆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行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同时具备良好的景观,体现道路的性质与功能。
(3)设置合理、完善的排水管线,为道路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
(4)工程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便于实施,缩短工期。
(6)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设计,最终达到“人、车、路、环境”四者完美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第二章设计依据、标准和规范
一、道路性质与技术标准
1.设计依据
(1)XXX。
(2)XXX
(4)地质勘察报告。
2.设计标准
(1)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XXX道路为城市次干道,路段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标准横断面宽为36米。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2年。
路面结构计算荷载为BZZ-100。
(2)排水设计标准
按规划要求进行设计排放。
(3)桥梁设计标准
设计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人群荷载计;
XXX道路桥梁规划梁底标高为2.93米;
二、设计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3、《城市桥梁设计荷载准则》(CJJ11-93)
4、《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
11、《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J021-89、022-85、023-85、024-85)
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实用手册》(GB5768-1999)
16、其它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第三章气象水文与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XXX道路位于XXX,沿线均属第四纪滨海淤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地貌类型单一。
XXX道路其他区域基本上为稻田,地面高程为1.85m左右。
二、水文气象
XXX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分明,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多雨。
4-9月主要受温暖湿润的热带或赤道海洋气团控制;11月-次年3月主要受干冷的副极地或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区内历年平均降水量1322mm,主要为4-9月的春雨、梅雨和台风雨。
多年平均气压1014.1。
多年平均雾日30.9天,年最多雾日55天。
多年平均湿度79%。
多年平均气湿16.3℃。
三、区域稳定性
本工程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东北域,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带北段,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北东向、北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北西向张性断裂、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互相交织,形成区域主要构造格架。
XXX地区位于XXX——小港北东向、长兴——奉化北西向、宁海——镇海北北东向、昌化——普陀东西向等四组较大断裂的交汇处,这些断裂规模、下切深、延伸远、发展历史长,构成了XXX市区和邻区错综复杂的断裂格架。
XXX市地处我国华北地震带与东南沿海地震带之间的过渡带内,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其特点是强度小,频率低,是相对较稳定地块。
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场地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区内。
在勘探范围的15m深度以内,尚未发现易液化土层。
四、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揭露的地层成因年代、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作为工程地质层组的划分依据。
由浅至深的顺序评述如下:
1-2层粘土:
灰黄、褐灰色,硬-软塑状,由上至下土质渐差,厚层状构造,中-高压缩性,为浅部物理力学性质相对稍好的土层。
2-1层淤泥质粘土:
灰色,流塑状,厚层状构造,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差。
4-1层淤泥质亚粘土:
青灰色,流塑,薄层状,高压缩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约厚10米。
4-2层淤泥质粘土:
灰色-青灰色,流塑,薄层状或鳞片状构造,高压缩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约厚15米。
6-1层亚粘土:
灰色,软塑,薄层状构造,中偏高压缩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相对较好,厚2~3米。
勘察结果表明:
1-2层淤泥质土是路基主要压缩层,该层有机质含量0.79~1.70%,6-1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好,可作为桥梁桩端持力层。
区域资料表明,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第二篇道路设计
一、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1、在尽量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线形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根据规划和设计规范要求,确定标准横断面。
3、保证路面横向排水需要,并且不影响行车安全。
4、保证路面在衔接处高程顺畅,不影响竖向设计整体性。
与平面、纵断面协调保证景观的连续效果,并与总体规划相协调。
5、便于施工放样,便于雨、污水管线布设。
二、线形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车速V=40km/h。
2、最小平曲线半径R=200m,超高缓和段长50米,在进入圆曲线前过渡完毕,超高值为3%,内侧加宽1米。
3、最大纵坡为1.2%,最小凸曲线半径2000米,最小凹曲线半径为4000米。
三、路基路面设计
1、地基参数选取
根据地质报告,一般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16Mpa,填河段土基回弹模量E0=8Mpa。
XXX地区属软土地基,为粘性土,地下水位较高,根据XXX市材料供应情况,普通路段垫层材料设计采用塘碴,为了加强基层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材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道路结构设计
车行道结构采用:
3厘米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I型)+4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型)+5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I型)+3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50厘米厚溏渣垫层。
人行道结构采用:
6厘米厚荷兰砖+3厘米厚1:
3干拌水泥沙浆+1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25厘米厚溏渣垫层。
各层设计弯沉控制值
层位
结构层名称
车行道计算弯沉(1/100mm)
AC-13I沥青砼
细粒式沥青砼
37
AC-20I沥青砼
中粒式沥青砼
38.5
AC-20II沥青砼
粗粒式沥青砼
42
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
220
路基
塘渣
320
3、结构材料说明
路基填筑前,应进行场地清理,清表厚度一般20cm为宜(若清表厚与填筑厚仍不满足最小塘渣厚要求时,清表厚度可适当加厚)。
挖除稻田、旱地种植表土,清理后进行碾压。
塘渣填筑应慢速、均匀、分层铺筑。
在一般地段,塘渣每层填筑压实厚度宜为30cm,含泥量不大于20%。
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摊铺碾
压,塘渣填筑总厚度一般应≥50cm。
沥青砼面层:
沥青要求采用AH—70,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实验技术指标应满足有关技术规范规定。
水泥稳定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控制在5.5~6%,人行道中水泥含量控制在5.0~5.5%。
4、道路结构层设计参数:
道路各结构层力学指标均应满足规范要求。
5、软土地基处理措施:
(1)新建道路一般路基段
本工程路基填方平均填高为1米,经计算全线填方路段工后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一般路段在施工期内沉降基本稳定。
(2)填河段路段处理
本工程建议采用土工格栅及用嵌挤型级配回填材料的办法处理填河段湿软地基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后期的沉降量。
(3)桥头段路段处理
为避免由于路基沉降而引起路桥衔接处的错台现象发生,本次设计在桥头两端各设现浇半拱式弧形搭板,使路堤与桥台平顺连接,搭板长度根据填土高度为5米。
拱形搭板实现桥台与道路的无缝连接,较好地解决了桥头跳车问题。
(3)其他处理
中央绿化中设置盲沟,每隔一段距离将水引入路基边集水井内,防止雨水渗入路基。
第三篇排水工程
一、雨水管道设计方法
1、根据排水区域分析,确定分区排水原则,充分利用1号桥和2号桥以及XXX道路西侧河道,做为排水出口。
地面道路部分采用雨水篦收集降水,管道排水方式;
跨线桥部分采用桥面泄水孔集水,桥侧挂管排入绿化中管道的方法。
2、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I=
车行道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年,平均径流系数0.6,初始汇流时间15分钟。
人行道暴雨重现期为2年,平均径流系数0.7。
雨水泵站经计算设计流量为80l/s。
二、雨水管道位置和规格
1、雨水管道位置
XXX道路雨水管道管位:
东西侧雨水管位于东西侧集散车道内,距外缘石2m处。
2、雨水管道规格和管基
本次设计雨水管径为Φ300—Φ1200,本工程范围内有雨水出水口3座。
雨水管道管径,坡降根据计算进行设计。
Φ700—Φ1200雨水管均采用国家标准钢筋砼I级管(承插口),O型橡胶圈接口,采用180°砼管基。
Φ300雨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管,碎石管基。
窨井采用砖砌窨井。
各类窨井结构及管道基础均套用《XXX市排水管道图册》、《XXX市市政排水工程通用图》。
雨水口采用侧立式,与窨井连接管为Φ300国家标准钢筋砼I级管(承插口),O型橡胶圈接口,i≥1%,360°砼管基。
雨水管道均采用大开挖施工。
3、污水管道
污水管管径为30mm,布置在道路的西南侧,污水管均采用国家标准钢筋砼Ⅱ级管(承插口),O型橡胶圈接口,采用135°砼管基。
过河段设倒虹吸一座。
倒虹吸管长25米。
分两侧分别向洪塘中路和机场路排入。
4、给水管设置在道路的北侧,总长为1768米,埋置人行道下。
三、管道特殊路段处理
由于道路沿线有部分填河路段,管道埋设后会形成管基和检查窨井的不均匀沉降,势必会带来管道破损,为保证填河段管道的使用效能。
设计中采用以下措施:
1、调整检查窨井的位置,使其避开填河段。
2、填河路段内的管道基础均改为钢筋混凝土管基,并在基础断开处设置铰结缝,加强管道的整体性和基础防拉能力,抵抗不均匀沉降。
四、其他处理
1、窨井四周采用天然砂砾处理,回填料采用水泥稳定层。
2、设计采用复合材料井盖。
桥梁工程
XXX道路工程范围内有主干道1×20米、和次干道1×13米号空心板简支梁桥二座。
第四篇桥梁
第一章设计原则及标准
一、桥梁设计原则
1、设计应符合国家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满足初设深度要求。
2、跨河桥梁满足桥梁处规划河道的泄洪、通航要求。
3、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为前提,设计经济合理的桥跨结构。
4、在满足交通功能及近远期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力求结构形式简单,受力合理,尽量采用定型化、工厂化构件,本着安全、美观、适用、经济的原则进行桥梁设计。
二、设计标准
1、根据规划及《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桥梁设计荷载采用:
汽车荷载为城-A级,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人群荷载考虑。
2、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场地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区内;场地类别按Ⅳ类(软弱场地土)考虑。
3、桥梁梁底标高根据桥位处河道通水、通航及道路净高规划要求确定。
第二章桥梁
一、主干道桥梁中心桩号为K1+158.5,桥梁与河道斜交60°;次干道桥桥梁中心桩号为K0+159,桥梁与河道斜交80°。
二、根据河道宽度,主干道桥跨布置为1×20米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桥;次干道桥跨布置为1×13米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桥。
按规划要求跨中梁底控制标高均为2.93米,桥梁两侧采用6米长XXX作为路桥过渡段。
三、桥梁横断面同道路。
标准断面布置形式为4.5米人行道+16.5(10.5米次干道桥,下同)米车道+6米隔离带+10.5米车行道+4.5米人行道。
为减少造价,隔离带处均不设桥梁。
桥面设1.5%双向横坡。
五、桥梁上部结构:
预制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板厚0.85(0.55)米。
桥台采用盖梁式,单排Ф100厘米钻孔灌注桩基础。
六、桥面防水采用新型防水剂HM1500,它是一种无机水性水泥密封防水剂,它能渗入混凝土内部,生成不溶于水的凝胶体,填补水泥混凝土内部细小微孔和缝隙,封闭毛细孔道,形成完整、理想又具有一定厚度的防水整体。
七、桥头地基处理:
根据地质报告,桥梁位于软土地区,地面以下约20米范围内为地基承载力低、压缩量大的淤泥质土。
为改善桥头沉降,同时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工程造价。
在软土地基处为避免由于路基沉降而引起路桥衔接处的错台现象发生,本设计在桥头两端各设现浇半拱式弧形搭板,使路堤与桥台平顺连接,搭板长度根据填土高度为6米。
拱形搭板实现桥台与道路的无缝连接,较好地解决了桥头跳车问题。
但在桥头路基回填中,填料选用密度小、透水性好、容易压实的级配中粗砂,将填料的沉降量减少;为加强填料的整体性,填料中加铺钢塑土工格栅。
八、本设计提供2个栏杆方案供业主选择。
栏杆方案一为古典式栏杆,栏片及立柱均采用青石;栏杆方案二为现代式栏杆,采用铸铁栏片,混凝土栏柱。
第五篇交通工程
一、设计标准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3、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设计内容
设计内容为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
1、标志
本项目标志设计的原则,在交叉口设置指示以及指路标志,结构形式为单柱式、单悬臂、双悬臂、F杆。
在指路标志版面采用中英文对照。
按夜间反光要求设计,标志牌底色采用三级反光膜,图案、文字采用高强级反光膜。
在制作时各类标志地图案、文字、颜色均须按GB5768-1999标准严格执行。
2、标线
本项目主线车行道宽度单侧为10.5米,双车道加非机动车道,行车道分界线为长2米,间隔4米的白色虚线,行车道边缘线为白色实线,线宽均为15cm。
3、交通信号灯
交叉口采用交通信号管制,信号周期可根据交叉口交通量分布情况设置。
三、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1、交通标志在施工时,应按图纸桩号进行放样,当路基施工原因或其他原因的变化,标志位置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可视具体情况挪动标志位置,使其更趋合理。
2、为确保标志的视认性,标志的汉字、阿拉伯数字应符合GB5768-1999标准的要求,不得采用其他字体。
3、标志基础一定要使砼标号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安装立柱等上部结构。
第六篇其他设计
第一章景观方案设计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日新月异,城市干线道路作为快速交通线,以其定时性、舒适性及安全性成为国民经济以及现代生活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所带给人类社会的不止是舒适、安全、高效、便捷,还包括环境保护、景观改善、社会效益等。
XXX道路位于XXX道路与南外环路交叉口,其景观设计正是体现这一思路,借以展现XXX经济发展的形象窗口而进行的一次有效尝试。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3)现状1:
1000电子地形图
(4)XXX道路设计招标文件
2、指导思想
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有效改善行车条件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改善公路自身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结合XXX地方特色,使XXX道路环境景观成为集功能性、观赏性、景观游览性于一身的环境体系。
3、设计原则
根据XXX道路现状地形地貌及生态特点,遵循“因地制宜、景观协调、易于养护”的原则,努力克服不利因素,通过植物植栽与景观营造,将XXX七千年文化与景观有机结合,使XXX道路景观在提供一个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的前提下,成为XXX北大门的景观,和展示XXX经济发展的形象窗口。
三、景观构思
XXX道路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对XXX“七千年古文明史”的热爱与向往。
以“凤舞千年、我心翱翔”立意,通过吉祥物――“凤凰”的抽象图案为主题,凝固为篆文的“七”“千”二字,以动感的旋律,隐喻出XXX七千年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也预示着XXX时代经济的腾飞。
同时,通过东西两侧绿化丛林的大面积绿化,折射出XXX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整个景观构图线条流畅,层次丰富,开朗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催人奋进的动感旋律。
色彩上红、黄、绿三色为主调。
特别是大量运用XXX市花-茶花,借以体现地方特色。
中心以张拉膜亭式景观增加层次,丰富了立交景观的夜景特色!
人行通道与匝道交接的四个通风口,被设计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硬质景观,为整个立交景观增添了实体的景观内容。
四、绿化设计模式
1、道路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车带绿化以诱导视线、防眩、抗污,创造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种植设计。
树种均在1.2M以下,不遮挡视线。
2、两侧人行道
路基两侧人行道每隔一定间距种植一株树木,以诱导视线、防眩创造舒适、安全的行人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种植设计。
整个设计尽量做到简捷明快、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易于管理。
五、树种选择
1、道路中央分车带:
树高低于1.2M,抗逆性强、易植、易成活、易修剪、见效快、自身污染小的树种。
如桂花、茶花、紫叶李、月季、龙柏、结缕草。
第二章附属配套设施设计
附属设施以概念性设计为主,提供多种形式,可根据不同形式运用不同的附属设施、小品。
一、照明设计
1、设计机动车道路面平均维持照度大于15LX,均匀度0.4。
2、路灯采用双侧单挑和双挑结合布灯,灯高12~14米,间距约35米。
中央绿化带中设置2座高杆灯。
3、灯具采用半截光型灯具,灯杆选用合适选型,光源采用高压钠灯。
4、在人非混行道两侧间距约20米,装设庭园灯,光源采用金卤灯,即作为人非混行道照明,兼作为景观点缀。
5、本工程用电负荷约180KW,采用专用路灯变压器,电缆穿管敷设,路灯采用光电和时钟结合控制。
要求末端电压降小于10%。
二、其他附属设施
1、指示牌:
主要放在各人非混行道地下交叉口处,既方便过往人流,又具有强烈的标志、引导作用。
2、垃圾桶:
各人非混行道以大约每100米道路两侧成组布置。
3、草坪喷灌系统:
采用90~360度直角至全圆自动喷灌系统,有选择的在局部地段布置。
4、盲道设计:
盲道设计主要为盲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第七篇施工说明
第一章施工技术重点说明
一、道路路基和路面基层施工要点
1、路基
填基路段填塘渣前,原地面上的杂草、树根、农作物残根、腐蚀土、垃圾等必须全部清除,一般清除厚度为20cm。
路基和塘渣垫层应提前施工,桥头高填路基应近早施工,尽可能将路基填料堆在桥头两侧,作为堆料场,以获得较长的超载预压期。
路基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压实,其分层填筑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一般每层塘渣填筑厚度不应超过30厘米,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上一层施工。
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以便最后削坡,严禁贴坡。
2、路基施工过程中严禁路基浸水,应做好路基排水措施。
3、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最小填筑高度
40cm
路基
深度范围
(0~80cm)
压实度
(%)
95
4、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含量为建议5%~6%。
基层应分层摊铺压实,每层最大摊铺厚度为20cm,最小摊铺厚度为8cm。
摊铺前应根据试验或有关经验确定松铺厚度,当基层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时,要根据有关规范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修补。
基层施工技术要求:
7天抗压强度(MPa)
≥3.5
压实度(%)
≥95
集料压碎值(%)
≤30
水泥稳定层材料及集料的级配范围应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的规定。
施工过程中应限制交通。
二、排水工程施工要点
本工程属软土地基,地质条件较差,开挖时注意沟槽的支撑,保障槽壁稳定。
支撑采用的类型、构造均应根据现场条件,按有关规范、规程执行。
胸腔及管顶回填土应在管座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以上才可进行;沟槽两侧应同时回填,两侧高差不得超过30cm。
管顶50cm以上直至道路垫层底部范围内,应采用塘渣和土各50%分层整平夯实。
管道回填土压实度应大于90%。
本工程所有污水管道,包括各支管和预留管都必须做闭水试验。
窨井处的管道四周采用3:
7石灰土处理,窨井四周的回填料采用水泥稳定层。
管道接口使用的橡胶圈性能应符合:
邵氏硬度50±5Mpa,伸长率≥50%,拉断强度≥16Mpa,永久变型≤20%,老化系数≥0.8。
五、桥梁工程施工要点
1、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
2、土工格栅摊铺前应将场地平整好,摊铺时应尽量张紧但不得损坏土工格栅。
3、桥头地基处理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按设计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固,做到既经济又有效。
4、钻孔灌注桩需穿越淤泥层,施工时应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坍孔。
5、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注意地层变化,在地层变化处均应取样,判明后记入记录表中并与地质剖面图校对。
6、钻孔灌注桩应进行清孔,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厚度应小于设计要求。
7、应防止雨水浸泡基坑,若被浸泡,应挖除被浸泡部分并用与基础同的材料回填。
8、板梁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存梁时间不宜太长。
9、板梁预制时应注意板梁预制方向和角度。
10、预应力张拉程序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应力放张时混凝土强度须符合设计规定。
11、盖梁浇筑及箱涵浇筑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模板或支架不均匀下沉产生裂缝。
12、模板和支架应采用钢材、胶合板或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制作,钢材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中的标准。
13、预制板顶面混凝土要按施工要求进行拉毛处理,浇筑混凝土前用水冲净,以利铺装与其结合。
14、未完成桥面铺装以前不容许车辆在梁板上行驶。
15、台后如采用回填土,必须级配良好,直径在0.25-2mm的中粗砂分层夯填,压实度要求达到95%以上(轻型击实标准)。
16、施工中余土石均应予以清除,以免淤塞河道,影响环境。
第二章施工保证措施
本工程道路、桥梁、管道工程施工将历经各种季节气候,特别是雨季、夏季和冬季,不可避免地给施工质量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影响,特别是对桥梁结构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工程 设计 完整 市政工程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