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906455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6.33KB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模板.docx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模板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_模板
【课课练】
A 组
一、选择加粗字的正确读音(在正确的音节下面打“√”)。
隋朝(shuí suí) 洨河(jiāo xiáo) 参加(cān chān)
而且(ěr ér) 而且(qiè qiě) 雕刻(kē kè)
二、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xiàn chuàng jǔ jiǎn qīng chng hu
( ) ( ) ( ) ( )
jiān gù lán bǎn lì shǐ yí chǎn
( ) ( ) ( ) ( )
三、多音字组词。
爪zhǎo( ) 似sì ( )
zhuǎ( ) shì( )
四、形近字组词。
抵( ) 垮( ) 使( ) 砌( ) 县( ) 匠( )
底( ) 跨( ) 史( ) 彻( ) 具( ) 匹( )
五、查字典,按要求填表。
要查的字 音序 音节 部首 再查几画 字义
创举
坚固
遗产
六、选词填空。
坚定 坚强 坚固
1.小红军充满着革命必胜的( )信心。
2.这座房子看起来很( )。
3.王程是个( )的孩子。
七、造句。
1.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
一、把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不同的新字,再组词。
咸 ______ ( ) 兰 ______ ( ) 夸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二、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财富。
( )
2.牢固,结实,结合得紧密,不易被破坏。
( )
3.在正式动工前,根据预定的目的、要求,制定的办法、图纸等。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固— 减轻— 节省—
四、扩词练习。
( ) ( ) ( ) ( )
计 ( ) 栏 ( ) 固 ( ) 史 ( )
( ) ( ) ( ) ( )
五、模仿例句,用加粗词造句。
1.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填空。
赵州桥非常( )。
桥长50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 ),两旁( )。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 ),下面没有( ),只有一个( )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 )上。
大桥洞顶上的( )两边,还各有两个( )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 )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 )流过。
这种设计,在( )史上是一个( ),既( )了流水对( )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 ),又减轻了桥身的( ),节省了( )。
◆
《赵州桥》练习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译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联系修改自己的作文。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任务的才思敏捷。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
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列宁说: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
高尔基说:
: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没译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
伏尔泰说:
“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依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
歌德说:
‘读译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别林斯基说: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自由交谈:
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三、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一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的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四、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读书的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小结:
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指好书。
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好似“好书”。
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五、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课后反思: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激情,拓展思路:
1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依次都有内容的要求。
有的同学说,要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
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全班交流:
最想写什么?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
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事实,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
体裁伤害,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二、自主习作
三、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
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
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
修改后在读一读。
四、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
。
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
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二、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三、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
总结方法。
四、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
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五、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
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六、趣味语文
1自读二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
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七、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
读选读课文。
课后反思:
*******
《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胡玲萍
教学目标
1.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了解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
能根据课文内容画示意图,并能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2.认识”概——具”句式和段式,能找出概括写的部分。
3.教育学生学习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出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中的方位词,画示意图。
2.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教学难点
1.找准方位词,画示意图。
2.理解课后题中两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初读了《三味书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出示图片)这就是三味书屋,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屋,这样一个普通的书屋,为什么中国人知道它,外国人也知道它?
(是啊,因为那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成长的摇篮)
三味书屋的陈设怎么样?
请小朋友对照插图按要求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自学。
要求:
a.三味书屋里有哪些东西?
用”____”画出概括写的词。
b.这些东西分别在什么位置?
用”“画出表示方位的词。
2.汇报交流。
板书:
正中墙上 一幅画
画前正中 先生的座位
周 围 学生的座位
东北角 鲁迅的座位
3.课文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
方位)
4.这些东西分别在图中的什么位置上?
请小朋友边读书边动手画示意图。
(图示如下)
提示:
这表示三味书屋的平面图,四面是墙,”“表示中墙,”“表示门。
作者站在秆玄通方看三味书屋?
(门口是立足点)
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地方?
(正中墙上是着眼点,其它方位都是由这个方位引出来的)
5.对照课文评价是否画对。
6.课文用什么方法介绍三味书屋的?
读第二节第一句。
这个句子前后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地指出墙上的一幅画,然后具体介绍了画上的内容。
这种关系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下面介绍先生和学生的座位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7.引读。
师读概括写的句子,生读具体介绍的部分。
8.文中有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座位?
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板书:
早)
9.看图复述,老师请小朋友当小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三味书屋。
注意;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按方位顺序来说,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讲得更生动。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思考:
①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② 哪一句是概括写的?
哪几句是具体介绍的?
2.讨论。
齐读概括写的句子,说说句中的重点词是什么。
(板书:
来历)
3.指读3、6句。
有一天早上,鲁迅上学为什么迟到?
(板书:
迟到)
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
4.这里的”料理家务”指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①齐读。
②”几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③”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④”奔”是什么意思?
“奔走”是什么意思?
⑤”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是什么意思?
⑥鲁迅为什么要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了上学不迟到,鲁迅几乎每天都这样匆匆忙忙地奔跑着,可这一次,鲁迅还是迟到了。
5.鲁迅迟到了,寿老先生是怎么批评他的?
(板书:
严厉)
”严厉”是什么意思?
寿老先生严厉的语气该怎么读?
6.面对寿老先生的批评,鲁迅是怎么做的?
①找出句子读。
②”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不声不响)
③”默默地”写出了鲁迅认真思考的神态,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想象。
提示:
联系上文鲁迅为什么迟到?
联系下文他的行动,迟到对不对?
以后怎么才能不迟到?
7.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鲁迅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
勤奋好学)
8.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小结:
勤奋好学的鲁迅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9.鲁迅刻这个”早”字有什么作用呢?
齐读最后一句。
(板书:
作用)
10.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句卡: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o
①”刻”可以换成什么词?
②如果换成”记”字,和”刻”比较一下,哪个好?
为什么?
⑧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
鲁迅先生就是从三味书屋开始,一生铭记”早”字,时时早,事事早,抓紧时间学习、工作、战斗,毫不松驰地奋斗了一生,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字的故事告诉我们,成才离不开少年的勤奋。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教案述评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特级教师王金兰
胡玲萍老师执教的《三味书屋》获1996年11月台州市教学能手比武二等奖。
她编写的.教案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教案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明确、集中、具体、可操作,形成了素质型的课时目标。
目标的三项内容既有语文基础素质、语文基本技能素质,又有语文道德素质。
”目标1”是本课时的重点训练目标,它是根据本组训练重点”按方位顺序写”而确定的,目标具体,可操作。
”目标2、3”是常规训练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和思想性。
二、.教案中设计的让学生”读段画简图”的练习有新意。
这一训练符合课堂教学”二主一线”原则,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训练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动脑筋找方位;动手画简图,教师只在反馈评价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训练落在实处。
这种训练方法,值得提倡和推广。
三、重难点的突破于过程教学中。
书后的两个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案中,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句子的理解方法:
先理解重点词,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根据句子和段的”概括——具体”、的结构形式进行句、段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学会按结构段式读段、写段的方法。
《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
5.分段归纳。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
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学生接读: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学生接读: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
学生接读: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
(5)讨论用词。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赵州桥 练习 设计 之一 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