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卷九.docx
- 文档编号:2906085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6.66KB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卷九.docx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卷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卷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卷九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中考模拟)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初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当时在位的统治者是
A.刘彻B.李世民C.刘秀D.武则天
2.下列人物中,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最终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的是()
A.陈胜B.吴广C.张角D.曹操
3.(2018·云南初一期末)东汉末年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皇帝
4.(2018·湖南初一期末)黄巾起义的爆发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B.东汉刘秀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
C.八王之乱
D.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
5.(2019·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中考模拟)刘秀被毛泽东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三最”皇帝。
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
A.下令释放奴婢B.“兵皆罢归家”C.惩处贪官污吏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6.(2018·山东初一期末)导致政治腐朽不堪,从而动摇了东汉统治的是
A.外戚官宦交替专权
B.州牧割据
C.黄巾起义
D.光武中兴
7.(2018·北京初一期末)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8.(2016·安徽初一期末)东汉“光武中兴”的出现的原因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加强监督官吏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9.(2018·东莞市光明中学初一期末)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正直的官员受到陷害
B.继位的皇帝年幼
C.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D.帮助皇帝夺权的宦官有功
二、填空题
10.(2018·临清市刘垓子中学初一月考)西汉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
东汉的建立者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三、判断题
11.(2019·黑龙江初一期末)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四、综合题
12.(2018·甘肃初一期末)材料: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军预言
请回答:
(1)引文中的“甲子”指的是哪一年?
“苍天”和“黄天”各指代什么?
(2)这则预言暗示了什么?
这次起义有何作用?
13.(2019·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中考模拟)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
(帝王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2)图一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
图二中的皇帝施政的措施有哪些?
结局如何?
(专权篇)
材料二
(3)材料二中的漫画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篇)材料三“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
——《后汉书·皇甫嵩传》
(4)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
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造成的影响。
14.(2018·吉林农安县第三中学、农安三中初一月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周)
材料:
他是周朝的国王,在位期间,与民争利,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最终于公元前841年引发动乱。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引发的“动乱”指的是什么?
(秦朝)
(2)请你写出秦朝的暴政三例。
(3)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的两位领导者是谁?
(东汉)
(4)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统治黑暗,人民无法忍受,最终于184年爆发了哪次农民起义?
领导者是谁?
这次起义有何影响?
(5)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15.(2018·信阳市第九中学初一期末)王朝兴替,朝代更迭,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兴盛之道)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1)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在战国末期,秦国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将下表空白处填写完整。
(铭记衰亡之痛)”
材料三: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过秦论》
译文:
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就使得整个秦王朝崩溃了,皇帝死在他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4)材料中“一夫作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5)列举秦朝“不施仁义”的一项表现?
材料四:
读下表
东汉后期部分皇帝即位年龄及在位时间表
皇帝
即位年龄
在位时间
殇帝
1岁
1年
安帝
13岁
19年
冲帝
2岁
1年
质帝
8岁
1年
桓帝
15岁
21年
少帝
14岁
1年
(6)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造成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7)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根据“东汉初年”可把ABD项排除,刘彻是西汉时期的,李世民、武则天是唐朝的。
故选择C。
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达到10万多人。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C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由于遭遇大雨,耽误日期,无法准时到达,是突发情况,没有经过10多年精心准备,AB不符合题意;曹操不是农民起义领导人,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3.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直接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故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不是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ACD三项的内容都是刘秀的政策,不符合题意;“兵皆罢归家”是汉高祖采取的措施,B项符合题意;故选B。
6.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巨大的冲击,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C符合题意;外戚官宦交替专权、州牧割据是引起黄巾起义的原因,故AB不合题意;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盛世局面,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7.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突出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注意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ABD都是“光武中兴”的出现的原因,但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此题需要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9.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
二、填空题
10.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解析: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农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答案为: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三、判断题
11.正确
【解析】
【详解】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本题说法正确。
四、综合题
12.
(1)公元184年。
“苍天”暗示东汉王朝;“黄天”指太平道。
(2)东汉政权的灭亡。
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公元184年爆发,因此“甲子”指的是184年。
黄巾起义反对的东汉王王朝的统治,因此“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
因张角是以太平道形式组织和发动的黄巾起义,因此”黄天“代表的是太平道。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预言暗示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13.
(1)图一是王莽,图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2)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4)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从此一蹶不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人物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王莽,建立了新朝,图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他建立了东汉,并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依据图一的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图二中的东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4)材料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史称黄巾起义,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4.
(1)周厉王。
国人暴动。
(2)沉重的赋税、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为残酷、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等。
(3)陈胜、吴广。
(4)黄巾起义。
张角。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5)统治者和人民和谐相处,才会促进社会发展等。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他是周朝的国王、公元前841年引发动乱”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周厉王的暴政;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周厉王的残暴统治,终于引起了人民反抗,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
(2)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非常严苛。
(3)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统治黑暗,人民无法忍受,最终于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5)开放性题目,统治者和人民和谐相处,才会促进社会发展等。
15.
(1)葵丘会盟。
(如写时间必须正确)
(2)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
(3)丞相
(4)陈胜、吴广起义。
(5)秦暴政中任意一项即可,如修建骊山陵。
(6)外戚、宣官交替专权。
(7)开放试题,围绕国家兴亡的关系说明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2)依据课本所学,秦国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大大促进了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得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3)依据题干“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图片结构图,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皇帝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4)根据材料三的意思“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就使得整个秦王朝崩溃了”反映了秦朝末年的起义,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的暴政使人民无法生存,不断发动起义,起来反抗。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按律当斩,他们当时的领队人陈胜、吴广领导人民发动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5)依据题干“秦朝‘不施仁义’”即秦朝实行暴政。
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
为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奴役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加重人们的徭役,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6)依据材料四表格中皇帝不断更换,在位时间短,年龄比较小。
结合课本所学,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权,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7)依据前面的材料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国强大,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后来建立统一的秦朝;秦朝的暴政导致人民起义,最终导致朝代的更迭;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灭亡。
从齐国、秦国、秦朝、东汉的国家兴亡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汉的兴衰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卷 课时 学年 最新 年级 历史 上册 东汉 兴衰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