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
- 文档编号:2905958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62.76KB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田自秉所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
在讲课最开始,需要说的是,讲义中带的章节是重点章节,标有(略)的章节,考生可以作为知识进行了解,但这些章节在考研中基本不会出题。
考生除了对各个朝代的工艺美术史了解之外,对各个朝代的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也要回顾一下,最初的复习若时间充足,建议大家对整本书完整的阅读一遍。
本书一共有十二章,考研考试一般只考前十一章,即从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考到清代的工艺美术历史。
艺术设计专业本门课程考研题型有三种,一是名词解释,二是简答题,三是论述题。
简答题较为简单,一般都是课本上对于各个朝代所出现的名次的通俗解释,一般按照课本的解释背诵即可,较为简单;简答题一般是对某种艺术风格、某种艺术品等特点的的回答;论述题较为复杂一些,一般是两三个、三四个朝代工艺美术特色对比,或者各朝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等,不但需要对各个历史朝代的艺术特的有清楚的记忆,还需要大家进行总结概括。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这一节主要了解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掌握了良种征服自然的武器即石器和火。
母系氏族社会,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仰韶文化,在长江流域形成了河姆渡文化。
以及形成了灿烂的制陶工艺和石器制作文明。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本节主要了解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工艺加工方面已经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文等技术,从而使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并表现人们的生活要求。
原始人爱美的天性及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往往表现具有浓重的宗教意义。
另外,注意原始装饰中图腾的意义。
图腾在原始社会往往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原始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由这种图腾(也就是图腾代表的一种动物或植物)演变而来的,实际上是把自然物人格化,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
这种图腾被刺在身体上或者绘刻在器皿或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
它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第三节石器工艺
(略)
第四节陶器工艺
本节是第一章的重点章节.这一章主要记住彩陶的各种类型及其主要特点、装饰手法,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的主要特点。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
彩陶
彩陶——在新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者棕黄色
的陶器。
彩陶是用手捏制的,当陶坯还未完全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如木片将陶坯表面打磨光滑,然后画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烧制形成。
其中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请大家注意书上的对各个名词的解释,这是考研题目中的必考题型之一。
)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根据彩陶的时间先后,艺术风格特点不同,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主要类型。
1、半坡型
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半坡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半坡陶器,以圜底盆、卷唇盆最为常见。
半坡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等。
捺印——用一种工具在陶器表面印出绳纹、篮纹等花纹的装饰手法。
划纹——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花纹。
堆饰——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和人面纹为代表,还有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纹,还有鸟纹、蛙纹等。
其中鱼形纹又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
复体鱼纹——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由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装饰纹样。
2、庙底沟型
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作更广。
庙底沟陶器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庙底沟型陶器,其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文、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络文等几何纹,也有花瓣纹、羽状叶纹等。
庙底沟型陶器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庙底沟型陶器的特色。
3、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马家窑型陶器的造型,有壶、罐、瓮、盆、钵、豆、碗等。
马家窑型陶器的装饰多用同心圆纹中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和曲线的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其屋里面的装饰也非常丰满。
马家窑型陶器的的艺术特点:
(一)满。
从器物的口沿道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
(二)内彩。
(三)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是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
马家窑陶器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旋动、流畅。
4、半山型
主要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
半山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半山型彩陶的造装饰图案大体分为两种:
(一)用漩涡文组成装饰,这种漩涡纹有的为单独个体,有的彼此勾连。
(二)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割为数个单位。
半山型彩陶装饰多以曲线为主,并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黑白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其艺术风格可以用富丽、精巧形容。
5、马厂型
发现在青海乐都县马厂沿。
马场型彩陶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以双耳罐为主,红黑两彩装饰花纹;中
期彩陶壶居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流行;晚期彩绘趋于简单化,多用波折文。
马场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人形纹、蛙纹、网纹、折线纹、回纹等。
马场型彩陶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6、彩陶的装饰艺术
(1)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的接触面。
(2)根据器皿的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3)在装饰布局上,已经注意从不同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性。
(4)从彩陶图案整体看,以几何纹样为主,也有人形、鱼、鸟、马、鹿等动物纹、
山纹、水纹,以及少量并不太明确的叶纹和花瓣纹。
这些花纹都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
彩陶装饰图案产生的原因:
(1)编制的模拟。
一方面因为陶器表面往往有编织纹的遗留,另一方面因为编织
纹有规则而又富于变化。
(2)劳动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对几何纹的规律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图腾的表号化。
图腾的简化,往往形成表号化,从而也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
形式。
(4)自然物的抽象化。
原始人对于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特别是和生活有直接联系
并具有深刻影响的事物,从写诗道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从而构成各种几
何纹样。
彩陶图案中形势法则的应用类型:
(1)对比法。
彩陶工艺在装饰上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
(3)开光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部位,开光法的特点是突出主体,增加层次。
(4)双关法。
可分为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类。
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争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是黑白两色都可以成纹样,褐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
(5)多效装饰法。
即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时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的时候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
二、
黑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和东部沿海兴起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
多的黑色陶器为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其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又称为“龙山文化”。
黑陶的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这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
黑陶的工艺具有黑、薄、光、纽的四个特点。
黑是指的它由乌黑的色彩;薄是指的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光是指的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指的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黑陶比之彩陶是以造型取胜。
黑陶工艺的装饰一般不用彩绘,除了用镂空手法之外,大都朴实无华。
但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
三、几何印纹陶
几何印纹陶是因为它的装饰纯系压印的几何纹而得名。
几何印纹陶可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
印纹软陶是分泥质和砂质,火度较低,
胎做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印纹硬陶火度较高,胎做灰色。
器形有罐、尊、豆、盘、杯等。
装饰的几何纹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
第五节 其它工艺(牙骨雕、染织、编织等)
双鸟纹骨匕——河姆渡出土,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
第六节 结语 (注意,几乎每一章的结语都是重点,容易出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
(一)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工艺美术的装饰,是适应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
彩绘和刻画的装饰,多数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
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统一的。
(二)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石器的制作,从打制进为磨制,陶器的制作从手工到轮制,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
(三)形式感的应用。
在原始社会的石器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均衡的体现,节奏是规律的变化又是力量产生的形式。
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和应用。
(四)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当人们在技术条件受到限制,或者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识别的作用,通常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想象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化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艺术手法。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这一节主要回顾商代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突出特点以及对工艺美术的最主要影响.
夏商是我国的奴隶制时期,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最主要的是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之中分离出来,商代的手工业分工已经很细,许多奴隶都隶属于手工业的氏族。
第二节
青铜工艺
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为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大都直接模仿自陶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做锥柱状。
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较简单,多为单层组织。
常见的有饕餮纹、夔纹、龙、虎以及人形纹等,一般不用回文作地纹。
商代后青铜器器体较厚,装饰花纹变得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一般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
一、青铜器的制作
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陶范法(泥模法)——根据要制作的器形,先用泥土塑造出一个样子,称为模。
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划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
将模烘干,再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形并显出花纹,这就是外范。
在外范中心再制一个内范。
外范与内范的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
内外范之间用许多的支钉或者子母榫相扣以免错列。
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就可以浇铸铜液了。
二、青铜器的造型
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用途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1、烹饪器。
有鼎、甗、鬲几种。
司母戊鼎——商代晚期青铜制品,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
鼎身呈长方形,鼎身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朴素无纹。
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装饰以兽面纹。
鼎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量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观又起到加固作用。
此鼎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2、食器。
以簋为最多。
3、酒器。
有爵、斝、角、觚、壶、觯、卣、罍、觥、尊、盉、彝等多种。
商代后期,几乎完备了各种酒器的造型。
4、水器。
有鉴、盘等。
5、杂器。
有禁、俎、匕等。
6、兵器。
有戈、矛、斧、刀等。
7、乐器。
挠等。
8、工具。
三、青铜器的装饰
商代动物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中没有的想象的动物纹,一般
称怪兽纹,如饕餮纹、夔纹、龙、凤纹等。
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如牛、羊、鸟、蛇、鱼、龟等等。
在几何纹中,主要是回纹,也有方格纹、连珠纹、乳钉纹、弦纹等。
饕餮纹——商代青铜器主要纹样,多装饰在器物显要部位。
一种似牛、似虎的抽象的夸张的手法形成的兽面纹,大眼、有鼻、双角,也有用相对的两个“夔”纹组成。
外貌凶猛而庄重,气氛神秘,充满宗教色彩。
四、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
1、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这种单独纹样以饕餮纹为主,或者双夔纹组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又是以头部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格式。
一方面因为对称的格式产生庄严感;另一方面与器形的制作方式用模块之作花纹,用左右对称的方式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3、商代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
以饕餮纹为主纹,以回纹做地纹。
4、商代青铜器的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运用刻花法。
三叠法(三层花纹)——除了主纹和地纹外,在较粗的花纹或者主体花纹上,再勾刻细线。
第三节陶瓷工艺
青铜器的发展并不能代替各种生活用品,青铜器的成本高,只能为奴隶主占有和使用。
因此广大奴隶仍然使用各种陶器。
商代陶瓷工艺分为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品种。
釉陶在此时期出现,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薄,呈灰白色,又称为原始瓷器。
第四节雕刻工艺
商代雕刻工艺有石雕、玉雕、牙骨雕等。
商代的玉雕已经从实用转向欣赏,成为奴隶主的装饰品。
玉器制作在技术上已经用轮轴和沙浆来进行磨制,较长的钻孔用两头对钻的方式因而误差很小。
第五节其它工艺
商代时期,蚕已经从野蚕发展成家蚕,漆器也已经出现。
第六节结语
(一)商代事典型的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的宗教观念已经由原始社会的多神教转化成一神教。
统治阶级特别迷信鬼神,因而商代的工艺美术装饰也往往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二)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奴隶主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因而商代的工艺美术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的反映。
商代造型多采用安定而又庄重的直线,装饰也采用对称而又规整的格式。
这是服从于祭祀的要求,也是适应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需要。
(三)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从实用出发。
根据不同用途制造不同品种。
(四)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代崇尚“礼”制,即等级与秩序,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就是各种器物如青铜器、玉器的制作都体现森严的等级差别,以适应理制的要求。
周代社会特点是:
分封制、世袭制、等级制。
第二节青铜工艺
周代的青铜工艺的发展,前期大体上是继承商代的风格,后期才形成自己的特点。
在商代发达的酒器制造工艺,到周代逐渐没落。
商代重视酒器的组合,周代则是重视食器的组合。
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周代青铜乐器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钟。
总的来说,青铜器的种类相对减少,而数量却大大超过了商代。
周代青铜器最突出的特色是出现了长篇的铭文。
从铭文可以看出这时期制器的目的:
(一)多数是因为祭祀祖先用。
(二)歌颂周王美德。
(三)对贵族功绩的赏赐。
(四)还有交换、嫁娶、诉讼等等。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是窃曲纹。
周代纹样打破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呈S形,但又没有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另外还有鸟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瓦纹等。
周代装饰的另一特色是不用地纹。
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流朗畅达、富于韵感、有节奏美。
周代装饰花纹发展为二方连续,产生一种秩序感。
第三节陶瓷工艺
(略)
第四节染织工艺
十二章纹样及其含义: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宗彝、火、粉米、黼、黻。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也具有能兴雷雨的意义;龙,取其变;华虫,即华丽的鸟,取其文;宗彝,是一种智兽;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有背恶向善之意,也有君臣离合之意。
第五节漆器工艺
(略)
第六节玉雕工艺
周代的玉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体现等级名分制度。
也作为陪葬品、佩戴品。
周代玉器作为礼器的种类有:
圭、璋、壁、琮、璇玑、璜、玦等等。
周代玉器是作为伦理道德、等级名位的标志,是统治者的一种尊贵的特殊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
第七节结语
商代特别迷信且崇尚武力,周代则提出了“德”的观念,同时看中现实,强调“礼制”。
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反映了等级差别,适应礼制需要,而在装饰上有显著的秩序感,器物多成系列,造型逐渐趋向简洁轻便,向实用性过度。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的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代。
是奴隶制逐步衰落、瓦解,封建制逐渐建立、发展的时代。
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各地区的经济获得发展,但是发展得不平衡,又区域性和地方性。
由于大量的手工业者从奴隶制中解放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及一步发展,战国时期冶铁已经大量使用。
学术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思潮和文化艺术达到空前的繁荣。
工艺美术领域冶金、陶瓷、染织、漆器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节青铜工艺
商代是酒器的组合,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意义;周代重视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应用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向生活日用器具发展,以实用为主。
在装饰题材上,逐步摆脱宗教的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为几何纹,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
从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战国趋于繁缛。
一、青铜器的演变和创新
连鹤方壶——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制品。
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
盖上有两层向外延展镂空的莲花瓣,莲瓣中有一只立鹤振翅欲飞。
颈两侧各有一条回首反顾的龙行怪兽,构成铜壶的双耳。
四角各有一条缓爬的龙形反顾翼兽;圈足下有两只长有梅花鹿角的龙形走兽,张口吐舌,负重而行;铜壶通身由鸟纹、龙纹、兽纹以及蟠螭纹相互交错,其严谨的纹饰布局与主题灵活游动的龙螭结合,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铜壶用镶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成三层六组。
上面第一层右边是采桑图,左边是射击和狩猎。
第二层右边是人们在楼上宴饮,楼下再奏乐;左边是弋射。
第三层右边是攻防战,左边是水战,河里的鱼都在窜游。
这三层画面每一层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割,使画面处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构图之中。
错金银龙凤鹿方案——战国时期青铜制品。
高37.4厘米,长宽48厘米。
四足以四只挺胸昂首的卧鹿承托一圆圈,圈足上是四条有翼的飞龙,龙体蟠曲向上钩住没一侧的龙角,使连接在一起呈镂空的球状。
每一龙体的交连空隙处,又有一展翅的凤鸟。
每一龙头上顶一斗拱形饰件,上架方案的边框。
二、青铜器的装饰
青铜器的装饰,已从商周时期的在器模上雕纹,发展到印纹阶段。
商代的装饰格式是单独纹样,而且运用中轴对称;周代发展为左右反复的二方连续;春秋战国时期则是构成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同意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
装饰纹样主要是蟠螭纹。
三、青铜器的加工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加工方法有:
(1)焊接
(2)刻划
(3)镶嵌即在青铜器上嵌饰其他物质材料,如松石、金银丝等。
(4)
金银错(错金银)——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者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再用错石磨错平滑。
(5)
鎏金(火镀金)——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即溶化为液体。
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
将金泥蘸以盐、矾等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在铜器上。
(6)镂空镂空一般是采用失蜡法。
失蜡法——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溶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以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用再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特点比较
装饰
图案组织
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商
饕餮纹
夔纹
回纹
单独纹样
对称式,主纹和地纹,多用直线
庄重、严谨
周
窃曲纹
环带纹
重环纹
二方连续
带状反复,直线间曲线呈S形
韵律、秩序
春秋战国
蟠螭纹
宴饮攻战纹
四方连续
上下左右联展,模印,金银错
繁缛、清新
四、铜镜、带钩和铜剑
我国铜镜的演变历史,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宋镜。
宋代因为玻璃镜传入我国,铜镜衰落。
铜镜的制作分为两个体系,一是北方铜镜,制作朴素简略,多为素面,数量不多。
一是南方铜镜,制作纤巧精细,多美丽的装饰花纹,数量较大。
战国铜镜的四个特点:
1、胎薄。
2、卷边。
3、川字纽(弦纹纽)。
后来的铜镜都是乳钉形纽。
4、双层纹。
战国铜镜的装饰花纹:
1、四叶纹。
2、山字纹。
3、双菱纹。
4、夔凤纹。
5、长尾首纹。
6、蟠螭纹。
7、连弧纹。
8、地纹。
第三节陶瓷工艺
战国的陶瓷,一般仍以灰陶为主,又发展了几种有特色的陶器:
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原始青瓷、彩绘陶、陶塑和瓦当等。
暗纹陶——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之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以隐约看出。
彩绘陶——在烧成之后的陶坯上画花,花纹较容易脱落。
彩绘陶主要是作明器使用。
彩绘陶的装饰纹样:
几何纹、云纹、花瓣纹、鸟兽纹等。
战国时期的瓦当一般呈半圆形,上面用印模印有装饰花纹:
涡状纹、r形纹、对鸟兽纹、树木纹、几何纹、星云纹、饕餮纹等。
第四节染织工艺
(略)
第五节漆器工艺
漆器的特点:
体胎轻便,适于使用,光泽美观,进行装饰不受太多的限制,而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且能防腐防潮。
漆器的制胎种类:
1、木胎。
2、木片卷粘胎。
3、夹纻。
4、皮胎。
夹纻——用漆灰和抹布制成,先用漆灰做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的制作漆器的方法。
漆器的装饰方法:
1、描绘。
2、针刻。
3、银扣。
漆器的装饰纹样:
1、动物纹。
2、云气纹。
3、几何纹。
4、社会生活题材。
漆器纹样的团组织:
1、适合纹样。
2、带纹。
3、四方连续。
第六节其它工艺
蚀花石髓——一种玉制品。
石髓也称玉髓,是一种半透明的具有各色蜡状光泽的矿物,硬度为7,一般呈肉红色。
这种蚀花石髓是用化学处理经过腐蚀产生的白色装饰花纹。
它先是用碳酸钠或者碳酸铅一类的溶液作颜料,在石髓上画花纹,然后在炭火中烘烤而成的。
第七节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特点:
(一)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
(二)此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局面,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的特色。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是重叠缠绕、上下穿梭、四面恋战的四方连续,以蟠螭纹、为主要装饰花纹。
(四)工艺美术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总结了一些工艺制作的原则,部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考工记》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
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为了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秦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还修建了万里长城以及豪华的宫殿和坟墓。
这种集权的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生产上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