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docx
- 文档编号:2905724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4.67KB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docx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
高考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
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意象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炼字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7、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8、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9、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0、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1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分析语言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
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1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
分析诗眼类
(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
为什么?
2高考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
1.意境类:
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
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
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
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
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
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
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
第一种类型:
分析意象类
(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
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
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
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
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
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
分析意境类
(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
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般分为抒情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此外还有结构特点)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情手法有: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两种。
表现手法主要有:
1、衬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2、联想想像: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
3、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5、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烘托:
以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心绪、形象
7、抑扬: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9、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8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第四种类型:
分析主旨型
(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
第五种类型:
表达技巧类
(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
(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
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
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
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
⑴A;
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
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
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释】簪弁:
籍,冠簪;弁,礼帽。
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 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 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 “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解析】【分析】
(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中“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故选A。
(2)“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荷衣”,楚辞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
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分析】⑴B像,“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梅(其一)
高启①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①高启: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
②何郎:
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1)下列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15 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