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905724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50.33KB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9-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7-
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27-
章末总结-29-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观察并举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
(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体现与关系。
(综合思维)
3.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的途径。
(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含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
(1)供给服务:
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2)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3)文化服务:
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4)支撑服务: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平时所说的保护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1.自然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 )
2.抽取地下水是利用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的表现。
( )
3.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就是维护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 )
4.人类排放的废弃物都会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及时净化。
( )
5.发展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D.支撑服务
提示:
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抽取地下水是获取水资源,属于供给服务。
3.√ 支撑服务的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4.×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在不超过自然环境承受力时才会得到及时净化。
5.C [旅游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表现。
]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202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为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做到“开门”修法,编规划,面向全社会征集关于编制《“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意见建议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条例的意见建议,呼吁全体公民积极建言献策。
问题1 (区域认知)我国有辽阔的海洋国土,它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海洋资源,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
供给服务。
问题2 (综合思维)海洋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维持全球的水热平衡,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
调节服务。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
支撑服务。
[归纳提升]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主要类型
内容
实例
供给
服务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开采煤炭、油气资源,修建港口
调节
服务
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植被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作用
文化
服务
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漠风光
支撑
服务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壤环境
结合下列景观图,回答1~3题。
甲 乙
丙 丁
1.图中为天然环境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D.丁图
2.四地景观中,目前主要体现文化服务功能的是( )
A.甲图B.乙图
C.丙图D.丁图
3.四地景观中,因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破坏比较显著的是( )
A.甲图B.乙图
C.丙图D.丁图
1.A 2.A 3.C [第1题,甲图为瀑布景观,乙图为农业生产景观,丙图为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黄土沟壑景观,丁图为城市景观。
第2题,甲图中的瀑布景观目前主要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因此主要体现文化服务功能。
第3题,丙图中的地貌景观为沟壑纵横,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较差,其形成主要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有关。
]
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既是一个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更是一个金山银山的财富宝库;内蒙古森工集团既是绿水青山的忠诚守护者,又是金山银山的高效创造者。
2020年8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首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成果发布。
该评估以2018年为核算基准年,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6160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为5298.82亿元,湿地生态系统为860.92亿元……翔实的数据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问题1 (综合思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上看,这句话反映了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
供给服务。
问题2 (综合思维)你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
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怎样的辩证关系?
提示: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体现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归纳提升]
1.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辩证关系
表现
内容
实质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
人类与
环境相
互排斥
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
环境相
互依存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人类与
环境相
互转化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
(1)箭头①②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获取供给服务,不能超出其供给能力。
(2)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
(3)箭头⑤⑥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服务。
(4)箭头⑦⑧表示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支撑服务。
读下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
A.台风、寒潮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两者无法协调
B.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C.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人类
D.若箭头a、b力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4.D 5.D [第4题,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寒潮都是自然现象。
第5题,当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
人地协调观——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当地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洞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
2.右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
A.挡风B.防水
C.阻沙D.遮阳
3.该地可能位于( )
A.河南B.黑龙江
C.新疆D.福建
1.A 2.B 3.A [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
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
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第3题,结合前面的特征分析,可以推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区。
]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的形成系统考查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等知识内容,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黄土直立深厚等特有的性质为人类开挖窑洞提供了基础,是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典范。
题组1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及可持续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
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人类活动,体现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的是( )
A.开垦荒地B.游山玩水
C.建设湿地公园D.建立自然保护区
2.建设长江上游的防护林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的( )功能
A.供给功能B.调节功能
C.文化功能D.支撑功能
3.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 )
A.地震、火山爆发
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围湖造田
1.A 2.B 3.A [本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第1题,开垦荒地是为了利用土地资源,属于供给服务。
第2题,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
第3题,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
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
题组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5.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天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4.A 5.D [第4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
第5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
教材P3思考
提示:
(1)采用间伐的方式,砍伐森林、获取木材是利用森林的供给服务。
(2)城市中建设森林公园是利用森林的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3)保护热带雨林是利用森林的支撑服务。
教材P4~5活动
提示:
1.水坝建设可以强化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同时又会对调节服务、支撑服务,造成不利影响。
2.为了保障河流的运输功能,修建水坝时应同时修建船闸;为保证河流中鱼类的洄游,修建水坝时应专门预留洄游鱼类通道。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谈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
(综合思维)
3.运用资料,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综合思维)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
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3.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1)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
(2)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4.自然资源的属性
(1)自然属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2)社会属性:
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特别提醒] 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源资源,既包括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特征:
数量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
2.原因
(1)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2)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3.利用要求:
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特别提醒] 许多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对其造成破坏,使其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总体特征:
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2.衡量标准
3.利用表现
(1)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2)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有差别。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表现
2.影响
(1)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2)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1.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 )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使用能源的数量减少,种类增多。
( )
3.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 )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日益广泛。
( )
5.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了自然资源的( )
A.有限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D.多用性
提示:
1.× 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或非可再生的分类是依据资源形成特点划分的。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所使用能源的数量、种类都在增多。
3.× 工业社会,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
4.√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提高,利用范围不断扩大。
5.C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因此开发利用时要因地制宜。
]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及其丰富,其天然气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国际天然气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素有“天然气王国”之美誉。
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成为俄欧之间能源合作的物质基础,加之地理位置邻近,更使双方之间的能源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过高,对俄罗斯的依赖太大,不利于能源安全,国家应加强对国内能源的开发,如煤和核能,还应开发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能和地热等能源。
问题1 (区域认知)俄罗斯的天然气多于西欧,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种属性?
提示:
地域性。
问题2 (综合思维)天然气从自然属性与自我再生性质看,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
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可再生吗?
提示:
从自然属性看,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从自我再生性质看,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属于气候资源,生物能属于生物资源;从自然资源的增值性能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均属于可再生资源。
[归纳提升]
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
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
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属性
含义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整体性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因地制宜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综合利用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充分利用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读图。
回答1~3题。
1.该自然资源是指( )
A.湿地 B.油田
C.冰川D.煤田
2.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
A.盆地和湖泊周围B.沿海与大陆架上
C.大陆边缘与岛屿D.高纬区和高山区
3.近几十年,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B.大气的臭氧层变薄
C.人类的需求量加大D.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1.C 2.D 3.A [第1、2题,由图示知,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极洲等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据此推断该自然资源为冰川。
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是冰川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利用
江西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的美誉,全球每年70%的中重稀土、60%的黑钨都产自这里,并已形成从地质勘探、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应用到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的稀土和钨完整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稀土、钨产品加工基地,已成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赣州稀土市场现在主要在国内,从稀土的开采到稀土分离再到稀土的冶炼到最后的深加工及应用(主要用于稀土永磁电机、节能灯具、汽车尾气净化器、陶瓷材料、抛光材料等)形成一条产业链;还有一小部分稀土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等。
问题1 (区域认知)赣州市稀土资源的开发初期主要呈现什么特征?
试推测此阶段稀土的开发利用水平及原因。
提示:
无序开采,开采能力较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较低,因此此阶段稀土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问题2 (综合思维)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市的稀土开发利用状况出现了哪些变化?
提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市的稀土开采技术提高、开发规模扩大,加工、利用技术水平提高,已形成一条产业链,并出口到国际市场。
[归纳提升]
1.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
主要影响
数量的有限性、稀缺性
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环境供给的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人类在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条件下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有限
要求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数量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应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资源稀缺带来的限制
质量的
优劣
不同的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衡量标准不同,但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的不同的用途
空间分布的不均匀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总是表现为某些地方某类资源分布较多,而有些地方则分布贫乏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导致了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2.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赖度
大
较大
减弱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水、土壤、生物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4.阅读下面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Ⅰ、Ⅱ、Ⅲ三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第Ⅰ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阶段____________;第Ⅲ阶段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资源的依赖性很__________,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
(3)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的储存状况,以及________的便利程度。
(4)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________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解析]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
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在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答案]
(1)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2)自然环境 自然 大 冲积平原 三角洲
(3)矿产资源 交通运输
(4)后天性
题组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自然资源不能够被永续利用”的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 )
A.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多的
B.可再生资源是不会枯竭的
C.某些资源如淡水等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D.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的
D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的。
]
2017年5月19日,我国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可燃冰(天然气的水合物)试开采获得成功。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缓解能源的紧张状况
B.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
C.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D.解决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择性 必修 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 知识点 考点 汇总 配套 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905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