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三docx.docx
- 文档编号:2905614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6.13KB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三docx.docx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三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三docx.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三docx
泰州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请注意:
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形形色色的美术字为汉字的美推波助lán。
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
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xié,动静相宜,错落有zhì,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古老的中国汉字dù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魅力四射。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早已明确,加强南海资源开发,既是宣示主权的正当而有效的方式,也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
B.秦刚说:
“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对别国说三道四、搞‘双重标准',无益于国际人权合作。
”
C.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写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单是“吃”就写了很多,包含着丰富的意思和情趣。
D.它是被人遗弃的家鸽?
还是因为负伤才不得不中途耽搁下来的野鸽呢?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安倍选在我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其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B.马航MH370失联已一个多月,事件真相至今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C.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D.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依依不舍,期待着能在新的校园萍水相逢。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鲜克有终。
②为山九仞,。
③,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乞人不屑也。
⑤古代诗词中,很多诗句都体现了关怀民生、心忧天下的崇高情怀。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以“,”揭示了繁重的赋税给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5.名著阅读。
(6分)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是_________到修路工地视察时说的。
“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
我还以为你当上了委员或委员一类的首长呢?
”这是__________对保尔说的。
(2分)
(2)阅读下图一,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①图一中杀虎的梁山好汉是。
细心的你应该已发现,该图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请指出。
(2分)
②请联系作品中的另一个典型情节,说出这位好汉的性格特征。
(2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
围绕“治理环境污染,共创文明城市”这一专题,你班开展了“网上读写”活动。
(1)【图文转换】活动中,小王收集了一幅漫画作品(见上图二),请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说其含义。
(图片中文字依次为“高污染企业、企业利润、环保罚款”)(3分)
(2)【标语拟写】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有关文件意见,我校在校园内全面禁烟。
现请你围绕“无烟学校”的主题拟写一则富有人性化的宣传标语,要求在20字以内。
(2分)
(3)【口语交际】有一天,你在小区内看见一位阿姨正准备将垃圾就近倒在路边时,你拦住这位阿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姨听后微微一笑,将垃圾送到了远处的垃圾箱中。
(3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苏轼的《莲》一诗,回答问题。
(6分)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①西湖泛②野航。
旋③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④月为香。
【注释】①抵:
至,到。
②泛,浮行。
③旋:
不久,随即。
④风味:
美好的口味。
7.
(1)下列与本诗描写的对象不相同的是()
A.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B.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州。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D.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2)试分析“旋”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3)简要赏析“露为风味月为香”这一句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4分)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
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
“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
人或谗之,平亡去。
后事项羽,赐爵为卿。
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
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
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
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
平曰:
“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
问曰:
“子之居楚何官?
”曰:
“为都尉。
”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诸将尽讙曰: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
①里: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②宰:
主持割肉的人。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及诸侯叛秦()②平亡去()
③使使归项王()④愈益幸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2分)
译文: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2分)
译文:
11.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
(2分)
(三)阅读《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一文,完成12—14题。
(10分)
①早晨排队买油条,有人提出一个很幼稚的问题:
为什么要把两根面黏在一块儿下油炸?
问师傅,得到的答案令我吃惊:
之所以两根贴一块炸,是因为单根炸的话油条膨胀不起来!
②食品科学硕士玉子桑科普:
油温较高时,面接触油的表面会迅速定型阻止膨胀,而两根油条中间柔软未定型的接触面可以不断向外膨胀变大,故两根面并在一起膨胀效果会更好。
油温较低时,单根油条也能在外层变硬前充分膨胀。
③网友搬出《宋史》典故:
南宋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
④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赖喜美对媒体表示,油条之所以能膨胀,原因是面块里添加的膨大剂会在油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瞬间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气,让面块在短短几秒内膨胀起来,最后定型。
虽然氨气气味会让人不适,但是由于氨气溶于水,油条中氨气的成分相对较少。
而当气体生成时,面块的膨胀靠的是其中的面筋所具有的弹性与延展性。
面筋是面粉里不溶于水的蛋白质。
制作油条尤其需要延展性强的面粉,因为在油条下锅前还需要将其拉长,以增加受热面积。
⑤赖喜美表示,当面块下锅后,其表层会在几秒内被热油炸熟,迅速固定成型,以至于限制了膨胀能力,使得单根油条炸出来的口感不松脆,形状也不好看。
因此,做油条时,应该以两片面块相叠,中间压一下让面块黏合。
当油条膨胀时,黏合处因较厚所以传热较慢,即使表层已经炸熟,结合处仍处于柔软状态,同时膨大剂仍在不断释放气体,面块还是可以继续膨胀,使得整个油条变得越来越蓬松。
⑥此外,油条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小心。
她说,在下锅前拉长面块时,若不小心压到面块的边缘,便会影响油条最终的膨胀效果。
而油炸过程中,厨师还需要不停地翻动油条,才能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12.⑴文章第①段以生活中的场景开篇,有哪些好处?
(2分)
⑵阅读第④小节完成空格,体现油条形成的过程。
(2分)
13.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2分)
A.油温较高时,单根油条膨胀效果没有两根并在一起膨胀效果好。
B.《宋史》典故是为了科学说明油条两根贴一块炸是历史原因造成,并告诉我们油条的别称。
C.制作油条的面粉延展性越强,增加受热面积可能性越大,膨胀可能性也越大。
D.油炸过程中,厨师不停地翻动油条,是为了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理由:
14.从品语言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做解答。
(4分)
问题:
解答:
(四)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15~17题。
(10分)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
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
“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经典好书,如同“好米”。
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秘鲁作家略萨说: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
”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
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
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
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
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
只是别忙,须从容读。
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
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
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
坚持读书,须有定力。
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
据他的友人回忆说:
“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
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5.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运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
(4分)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孙犁的《老家》一文,完成18—2l题。
(20分)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
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④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⑤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在说不清楚。
⑥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⑦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⑧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
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
“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
⑩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
“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
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
“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
⑿朋友告诉我:
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
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
“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
闷热,小雨。
18.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4分)
(1)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2)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9.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8分)
(1)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4分)
(2)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
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4分)
20.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说文章第⑻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老家”在文章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故乡的景与人,二是旧屋,三是与家人相关的生活。
这些在孙犁的眼中和心中都没有什么变化。
B.“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C.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
“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孙犁的乡愁带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甚至散发着生活的苦味。
初中教材中余光中的乡愁也有一样的味道,他和孙犁一样并没有把对家乡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只是写现实的生活。
三、作文。
(60分)
请以“风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模拟试卷答案
1.澜谐致镀
2.D3.D
4.①靡不有初②功亏一篑③更喜岷山千里雪④蹴尔而与之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
(1)朱赫来冬妮娅
(2)①李逵李逵杀虎所用武器为刀,而不是板斧。
②示例:
初见宋江时,直问戴宗:
这黑汉子是谁?
可见他毫无心机,粗鲁豪放,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联系情节1分,分析1分)
6.
(1)污染企业所得利润很大,而环保罚款力度太小,他们不会在乎。
(2)示例:
无烟校园,健康你我。
(2分)(3)示例:
阿姨,您好!
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您这样做不仅影响小区的环境,也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啊,还是把垃圾送到垃圾箱吧。
(语气委婉。
称呼、不良影响、建议各1分,计3分)
7.
(1)C
(2)“旋”意为立刻、随即。
写出了诗人动作的迅速敏捷,表达了诗人求购莲子的心情的急切。
(3)“露为风味月为香”一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运用比喻,把莲子的滋味和香气,比作如露四月似月那样新鲜滋润、淡雅、甘醇、香甜,使诗充满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产生令人神往的艺术效果。
8.
(1)等到逃跑派更加
(2)B
9.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
10.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饭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
11.项羽虽赏罚分明,但对待部将过于苛责,缺乏包容意识;刘邦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敢于大胆选用。
参考译文:
起初,阳武人陈平,家境贫寒,喜好读书。
乡里中祭祀土地神,陈平担当主持分配祭肉的人,将祭肉分得非常均匀。
里中的父老们于是便说:
“好哇,陈家的小子做主分祭肉的人了!
”陈平却道:
“唉呀,如果我能够主持天下,也会像分配这祭肉一样公平合理的!
”到诸侯国反叛秦朝时,陈平在临济事奉魏王魏咎,任太仆。
他曾向魏王献策,但是魏王不听。
有的人就在魏王面前恶语中伤他,陈平于是逃离魏王而去。
后来陈平又为项羽做事,项羽赐封给他卿一级的爵位。
殷王司马反楚时,项羽即派陈平去攻打并降服了殷王。
陈平领兵返回,项羽就授任他都尉之职,赏赐给他黄金二十镒。
过了不久,汉王攻占了殷地。
项羽为此怒不可遏,准备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
陈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还给项羽;随即毅然持剑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武去投奔汉王,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
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然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
陈平说:
“我是为要事来求见您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
”汉王即与他交谈,颇喜欢他的议论,便问道:
“你在楚军中任的是什么官职呀?
”陈平说:
“任都尉。
”刘邦当天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
将领们因不服气都喧哗鼓噪起来,说:
“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
”汉王听到这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
12.⑴引出说明话题;增强兴趣,吸引读者阅读(2分)⑵氨气膨胀(2分)
13.B错误。
(2分)《宋史》材料是丰富说明内容,增强行文的趣味,引出下面科学的论断,并不能科学解释油条两根一起炸的原因(2分)
14.提问从说明文语言角度(2分);解答(2分)。
15.(3分)不能。
(1)文章是总分结构,②③④段论述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一一对应;
(2)读书的三个法则排列顺序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选择好书是读书的前提,只有耐心细读才能领略书中的“风景”,只有持之以恒,读书之用才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无穷。
(只作判断不得分,判断并作分析,判断正确得1分,理由1点1分,意近即可。
)
16.运用比喻论证(1分),把读书比成一场旅行(1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贵在耐心地观点。
(或:
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书只有耐心细读,才能领略书中处处皆风景,享受读书的幸福。
)(1分)
17.(4分)A句不能,因为本文要论证的是读书要“选择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三个观点(1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主要强调“兴趣”对“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的必要性,“兴趣”与本文阐述的话题和论点无关。
(1分)
B句能,可作为反面材料(1分),从反面论述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1分)。
18.寒暄:
问寒问暖。
这里是陌生人之间见面说的客套话。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正在”写出了新事物新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出现,“终归”写出了旧事物必然消亡的结局。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客观规律透彻把握以及对老屋对故乡的难舍之情。
19.
(1)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2)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过渡和衔接作用。
用递进关系的复句由回忆转入现实的记叙。
与文章开头的梦境叙述相照应,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21.【答案】B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泰州市 中考 语文 模拟 检测 试题 答案 解析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