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docx
- 文档编号:2905565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3.23KB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docx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政治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1课时 体味文化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归纳
(1)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其中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有意识形态的文化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之分。
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这种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区域性等。
(3)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
离开了人的实践,精神是不会变成物质的。
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
(4)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但当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
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文化为人所特有。
(5)有文化是指人的文化素养,文化程度高是指人的知识文化程度高。
不能认为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警示
(1)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并非意味着人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2)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故对其作用理应进行辩证分析。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通过展览抗震救灾图片,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1.(P4)
(1)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2)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提示
(1)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2)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P5)
(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
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提示
(1)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通常有文艺演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有社区文艺表演、普法宣传等。
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及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谈。
(2)赞同。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
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是肯定的。
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P6)
你能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吗?
提示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例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4.(P6)
你能否借助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提示 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5.(P7)
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提示 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
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6.(P8)
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提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如,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2008年6月8日是我国首个法定休假日端午节,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
各地端午节和“文化遗产日”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据此回答1~3题。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指( )
A.人类全部实践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人类全部的意识形态
D.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涵义,文化是指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C、D观点错误。
2.2008年我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宣传保护文化遗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
这说明( )
A.文化起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
B.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物质现象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只有先进文化才是一种物质力量
答案 C
解析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说明文化的特点之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B、D观点错误。
3.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之外,满、蒙、藏等28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
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9个民族过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
这一现象说明( )
A.在经济落后地区是难以发展先进文化的
B.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C项符合要求,A、B项点错误,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奈良是中日文化同源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仍然是大和民族的精神食粮。
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访问日本古都奈良,探访中日古代友好交往历史。
这里的“文化”是( )
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②观点错误,应排除;由材料可知,③不符合题意。
5.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月球上的环形山 ②“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影像 ③青年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服务 ④公共汽车上小学生给老人让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是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应排除;②③④均符合文化的内涵。
6.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素养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 A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类和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故选A。
7.你见过或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
谈谈你的感受并分析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
开放图书室、微机室,设立多处报栏,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赛,播放优秀影片,举行学校运动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
(2)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使我获得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劳动技能,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3)文化现象不同于经济、政治现象,它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同时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联系身边实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去感悟文化的价值,理解文化的内涵,注意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1.运用文化内涵知识来区分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2.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3.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4.奥运健儿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都属于文化现象,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第2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1.怎样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怎样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1)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拓展
如何理解“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句话?
这句话揭示了本框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表现在:
一方面,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误区
有人说:
“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
(1)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做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警示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1)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2)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所以,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延伸
正确理解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文化软实力。
(1)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等。
(2)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3)文化霸权主义就是指否认别国民族文化,认为本国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4)文化是“软实力”,但其作用并不“软”。
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1.(P9)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提示
(1)经济活动包括:
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政治活动包括: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文化活动包括: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其中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归类。
(2)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2.(P12)
根据上面的材料,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提示 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材料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较好的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1.2009年2月3日《文化周刊》载文指出: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B.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步的
C.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故B、C、D错误,选A。
2.近年来,湖南省借助活力四射的湖南卫视,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生产力在该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主要体现了( )
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文化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答案 C
解析 B观点错误,A、D不能体现,材料主要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2009年1月17日,《市场报》指出,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6%以上,而我国却不到2%。
这告诉我们( )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竞争力落后,必须提高文化竞争力。
B符合要求。
4.改革开放30年,江苏省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这是其保持发展活力的秘诀所在。
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口袋富了不忘富“脑袋”,这是因为( )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优秀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口袋”指经济,“脑袋”指文化水平,②③都不是原因所在。
5.2009年1月20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奥巴马年轻有活力,又是黑白混血,代表了美国现在新的政治时尚和多元文化。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后在哈佛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他天然具有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成功运用了因特网,通过因特网把年轻人带动起来,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选票。
多元文化背景对奥巴马竞选获胜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 )
A.文化是政治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D.文化教育对政治起促进作用
答案 B
解析 A、C、D观点错误,应选B。
6.在2008年的诸多报刊杂志中经常出现“软实力”概念。
“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
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
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A、C观点错误,D不符合题意。
7.材料一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他们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战略。
材料二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为此,我国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答案
(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2)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建设的原因和措施。
原因重在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思考,特别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措施应立足教材,答出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措施即可。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各省市为何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通常定位三个角度: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对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各地的成功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科技与教育在文化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而展开。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2)文化竞争力是维护经济安全的精神武器。
冷战结束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
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提升文化软实力
材料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材料二 2008年9月,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市举行。
孔子文化节是纪念世界名人孔子之盛典、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舞台、开展中外交流合作之良机、联结四海友好情谊之纽带,同时起到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提示
(1)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要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
③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④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1.文化的科学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即美丽的石头会唱歌,说明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全中国人民,使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这体现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
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这说明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6.奥运会的举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政治 必修 第一 课文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