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偏题扣多少分.docx
- 文档编号:2905044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86KB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偏题扣多少分.docx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偏题扣多少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偏题扣多少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偏题扣多少分
材料作文偏题扣多少分
【篇一:
高考材料作文怎样才能不偏题】
高考材料作文怎样才能不偏题
当下,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之风正盛。
据统计,在2011年-2015五年间的全国和各省市85次作文命题中,材料作文就占74次,话题作文4次,命题半命题作文7次。
尤其是近两年的全国和各省市作文命题中,除了仅有的一次命题作文外,材料作文已是一统天下。
这五年间的全国i卷ii卷的作文命题,更无一例外地全是材料作文。
1.只有一句议论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穆罕默德有句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穆罕默德的原话是:
“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
”这是一个比喻。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
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
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在拥有两块面包的前提下,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两层意思:
1.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
用一块去换而不是用两块去换,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2.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2.有多句议论材料,观点相同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③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这三条材料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意义,勉励人们多读书。
你奔着这个目标去写绝对不跑题。
你从三句话中任意抽取一句话当作你文章的题目或者中心来写,也绝对不会跑题。
应该说这种观点一致的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最容易的。
3.有多句议论,观点又不同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广西桂北一所中学为了激励学生高考,教室里挂出了霸气的标语:
①“宁吃百日苦,不留终生憾”②“提高一分,干掉千人”③“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④“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看到这些标语之后,你有何感受?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在这四条标语中,①③④积极健康,昂扬向上,应该肯定的;第②条,“干掉千人”,却是狭隘不健康的,理应否定。
所以,审题时要从全局出发,有肯定,也要有否定。
只是肯定,或是否定,都是片面的,都不是最佳的写作角度。
如果不认真分析材料,不从全局出发,只是从材料当中任意抽取一句话做观点来作文,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很可能作文会跑题。
4.有叙述有议论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
“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
”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
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本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鱼以思想和情感,让鱼人格化,需要在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立意。
首先,要弄清童话形象所对应的人类形象。
老鱼——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智慧长者;(两条)小鱼——缺乏认知能力(活跃在水中,却不知水是何东西,更不要说与水有关的其他内容)的年轻人其次,需要弄清童话的象征意蕴。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对应的是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
“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对应的是鱼见水识水的事。
寓言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还需要回到生活、回到心灵的层面去思考立意。
简而言之,叙述之后的议论文字,概括了叙事中蕴含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要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
审题时抓住这个观点写文章就不会跑题了。
5.单一叙述性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
“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老鹰到达塔顶毫无悬念,而蜗牛到达塔顶才令人感叹!
所以立意的亮点也就在这里。
我们提倡从蜗牛的角度作文。
1、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6.复杂的叙事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夫有一片菜园,长势煞是喜人,但每到夏天,经常有麻雀乌鸦等一些害鸟前来偷吃,导致产量大减。
农夫忙于其他生计又无暇顾及,因此他常常为此发愁。
农夫有一头踏实能干的驴子,它自告奋勇愿意前去看管菜园。
于是,农夫打算让驴子看守菜园,驱赶害鸟。
他的妻子却不赞同,但农夫没有理会,仍然决定让驴子看管菜园。
驴子来到菜园后忠于职守,既不偷吃,又不偷懒。
只要有鸟飞过来吃菜,它就奔过去把鸟赶跑。
秋天到了,农夫的菜园收获却很少。
原来,驴子在赶鸟的时候,横冲直撞,把菜都践踏死了。
农夫很生气,对驴子又骂又打。
农夫的妻子说:
“驴子虽然有过失,然而你为什么要叫它来看守菜园呢?
要知道它本来就不胜任这项工作啊!
”
审题:
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教师在学生动笔作文前进行写作指导,对作文审题进行了如下的点拨:
1、这是一则寓言型新材料作文,这类作文审题重在对寓言寓意的准确把握。
2、这道试题提供了一则“驴子看菜园”的故事,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整合含意,但允许考生“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并可“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那么,这个故事包括那些侧面(或者说那些角度)呢?
一般来说,寓言中有几个角色,就有几个侧面。
农夫显然是主要角色,他的妻子也贯穿情节的始终,而闯祸的驴子,也要负上几份责任。
所以可以选择这三个角色中的任何一个,然后采取以果溯因法,提炼出作文要表达的观点。
首先来看农夫
农夫在驴子的主动要求下,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和研究,贸然决定要驴子看管菜园,他全然不去考虑驴子的体大身重,在种满娇嫩菜苗的地里,怎样腾挪辗转,以至酿成严重后果,这是何等的鲁莽武断和用人不当。
确实,驴子有勤劳踏实的优点,但却不适合看菜园的岗位,农夫仅凭对方的一腔热情和平时的良好印象就拍脑袋决定,这和诸葛亮安排马谡守街亭的历史教训何其相似。
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
立意一:
领导要知人善任,对人才应该合理使用,只有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人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为一家之主,农夫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是位高权重,这就好比单位领导,有关单位的重大事宜当然要他们主动决定,但既然牵扯到单位发展的重大利益,是否也应该虚心听取一下成员们的意见?
独裁必然导致腐败,专制也必然导致重大失误,民主决策的最大好处也就在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过错。
但农妇对妻子的正确意见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从而酿成后果。
由此,我们又可提炼出:
立意二:
在做决定时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部门领导更应该加强民主管理,避免刚愎自用,才能使组织正常健康的发展。
农夫任用驴子本来就有争议,结果任用期间,整个夏天都过去了,他对驴子的工作情况竟然没有进行任何考察,使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最终还是发生了,联系到最近发生的矿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深圳歌舞厅火灾事件等等,显然,“农夫们”的不作为,官僚主义,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立意三: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负起领导责任,勤于政事,严格管理,加强监督,防微杜渐。
其次,再看农夫的妻子
农夫的妻子在整个事件中有两次表现,一次是事前曾对丈夫的决定表示反对,一次是在事后对丈夫的批评。
应该说这两次他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可以正面得出:
立意四:
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
立意五:
应勇于和不合理现象做斗争。
农夫的妻子虽能于事前提出合理意见,但不能坚持说服丈夫,且事中没采取任何主动措施及时纠正丈夫的错误做法,在明知驴子不能胜任的情况下,在长达一个夏天的时间,任由事态发展,直到严重后果出现,才用一切皆在意料之中的智者口吻对丈夫提出批评意见,难道她非等到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时,才能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吗?
所以,我们又可以反面得出:
立意六:
要有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精神。
立意七:
看法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最后,来看看驴子
驴子在主人碰到难题时,能主动分忧,勇挑重担,还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这种态度还是要加以肯定。
所以可以从正面得出:
立意八:
要有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精神。
但常言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驴子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它虽然有勤劳踏实,忠于职守的优点,但并不是适合任何岗位,而驴子却自我膨胀,最终所用非所长,好心办了坏事。
由此,我们可以反面得出:
立意九:
人贵有自知之明。
立意十:
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经过审题指导,学生明确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要诀,就是“有几个陈述对象(或人物)就有几个立意的角度”。
从众多的立意角度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观点作“命题”或者“话题”,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去写作就可以了。
【篇二:
材料作文如何不偏题】
材料作文如何不偏题
一、关注一个细而不微的变化
201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要求是: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根据材料所提炼的观点作文,即使文章的立意与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到“意合”,而不提及或适当引用题目所供材料,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有偏题之嫌。
比较稳妥的做法是:
既根据材料蕴含的观点作文,做到“意合”,又在行文中根据文章的立意恰当地转述材料,做到“明合”。
如果“暗合”与“明合”两兼顾,那就无偏题、套题之忧了。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大体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题型。
话题作文开放程度高。
材料作文往往只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立意,至于在考试作文中有无提及、转述考题中所提供的材料,题目中并不做硬性要求。
但仔细比较分析2011年高考作文的全国卷,细心的人就会发现,2011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有了一个细而不微的变化。
2011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
“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
”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注意,在2001年的高考全国卷中已出过“诚信”话题作文,2009年高考的全国卷中也出现过
“善良与诚信”,那么2011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与2001年、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何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点:
一、200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属话题类的题目。
而2009年、201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
二、更重要的是2011年高考作文题所提出的要求是: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根据材料所提炼的观点作文,即使文章的立意与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做到“意合”,而不提及或适当引用题目所供材料,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
三、要“意合”还要材料契合
按照上道作文题目的要求作文,不仅要做到“意合”(暗合),还要做到材料契合(明合)。
这一点在上海市2011年的高考评卷中也得到证明。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评卷专家李强说,上海2011年作文试题如果仅仅“围绕着关键词:
辩证、态度决定一切、信念等展开,再也不论及材料,被认为是审题偏差,一般也在36分上下”,这种观点已基本成为语文高考评卷中的共识,这一点也从书刊上登载的高考作文中得到了证明。
例如,一篇题为《让诚信永驻心中》的考场作文,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不诚,无以立根;不信,无以立本。
诚信之至,方可固根本,行天下。
”然后由古及今。
但文章存在一个硬伤:
全文从头到尾只字未提题目所提供的“北京一彩票业主为他人垫资代买彩票,中大奖后如数交给彩民”的材料,没有提及互联网调查人们对这一事件反应的材料,尽管这篇文章语言不错,但结果得分却自然受到了影响。
相反,从一些满分作文来看,作者既做到了立意上的“暗合”(“意合”),又做到了材料上的“明合”。
例如,河北省一满分卷《呼唤诚信》,全文紧紧围绕“呼唤诚信”这一主题来写。
文章开头即写:
“北京市彩票店一业主替彩民垫
资购买中奖后,第一时间通知对方,并成为又一最诚信业主。
然而有人据此在网上调查后却发现,只有五分之一的人选择诚信,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文章末尾又写:
“让我们呼唤诚信吧,北京彩票店业主不就给我们上了诚信一课吗?
我们的社会,从来不乏诚信的土壤。
当诚信的细胞涓涓流淌,我们的社会将变成诚信与幸福的海洋。
”又如满分作文《诚信———不倒的丰碑》,在行文上,文章由赞美“最诚信业主”开篇:
“‘最诚信业主’为我们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那一最简单却占据心灵高峰的细小举动,体现着诚信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社会与人生。
彩票专卖店业主垫资购买了足球彩票,得知彩票中了500万,毅然把彩票交给买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义无反顾地选择诚信呢?
”紧扣材料第一段,赞美诚信品德,引出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自然过渡到问题分析。
而后,用同仁堂坚持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进一步论证诚信的积极意义,由此转入关于诚信建设的论述,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
“最诚信的业主是道德的丰碑,精神的富豪,他们已长成了诚信的大树,把道德与精神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最诚信的业主’。
”二、用材料充当引子或者论据
根据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命题和评卷的情况来看,如果2012年写材料作文,比较稳妥的做法是:
严格按照题目所提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既能根据材料蕴含的观点作文,做到“意合”,又能在行文中根据文章的立意恰当地转述材料,让材料在文章中充当引子或论据,做到“明合”。
如果“暗合”与“明合”两兼顾,那就无偏题、套题之忧了。
针对上面的事例,我们还是要提一个老话题:
写考场作文一定要注意审题。
一讲审题,有的考生以为只审所提供的材料或作文题目,其实这还不够。
审题还包含审题目所提的要求。
以上面所举的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如果考生忽视了题目后面所提的要求,自然要吃亏。
俗话说:
写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当我们的考生想展示那舒展自如的舞姿时,切不可忘了您的身上还“戴着镣铐”。
【篇三:
材料作文怎样才能不偏题】
专家指导:
高考材料作文怎样才能不偏题
当下,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之风正盛。
据统计,在2011年-2015五年间的全国和各省市85次作文命题中,材料作文就占74次,话题作文4次,命题半命题作文7次。
尤其是近两年的全国和各省市作文命题中,除了仅有的一次命题作文外,材料作文已是一统天下。
这五年间的全国i卷ii卷的作文命题,更无一例外地全是材料作文。
1.只有一句议论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穆罕默德有句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穆罕默德的原话是:
“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
”这是一个比喻。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
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
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在拥有两块面包的前提下,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两层意思:
1.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
用一块去换而不是用两块去换,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2.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2.有多句议论材料,观点相同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③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这三条材料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意义,勉励人们多读书。
你奔着这个目标去写绝对不跑题。
你从三句话中任意抽取一句话当作你文章的题目或者中心来写,也绝对不会跑题。
应该说这种观点一致的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最容易的。
3.有多句议论,观点又不同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广西桂北一所中学为了激励学生高考,教室里挂出了霸气的标语:
①“宁吃百日苦,不留终生憾”②“提高一分,干掉千人”③“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④“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看到这些标语之后,你有何感受?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在这四条标语中,①③④积极健康,昂扬向上,应该肯定的;第②条,“干掉千人”,却是狭隘不健康的,理应否定。
所以,审题时要从全局出发,有肯定,也要有否定。
只是肯定,或是否定,都是片面的,都不是最佳的写作角度。
如果不认真分析材料,不从全局出发,只是从材料当中任意抽取一句话做观点来作文,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很可能作文会跑题。
4.有叙述有议论的材料如何审题
材料: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
“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
”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
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
本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鱼以思想和情感,让鱼人格化,需要在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立意。
首先,要弄清童话形象所对应的人类形象。
老鱼——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智慧长者;(两条)小鱼——缺乏认知能力(活跃在水中,却不知水是何东西,更不要说与水有关的其他内容)的年轻人
其次,需要弄清童话的象征意蕴。
我们可以看见老鱼问得看似寻常却饱含关切之情,小鱼却茫然不知,懵懂而稚拙。
材料中的提示语提示我们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提示语与童话的相关点上: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对应的是小鱼们天天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忽视了对水的认知。
“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对应的是鱼见水识水的事。
寓言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还需要回到生活、回到心灵的层面去
练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起你什么感悟或思考?
围绕材料按照要求拟写作文。
从前有个书生,精通佛道。
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刚要睡觉,谁知耳边传来蚊子的响声;正想拿起蒲扇打蚊子,突然心中想起佛道:
切勿杀生。
阿弥托福,书生放下了蒲扇,在一片骚扰中睡去。
第二天,只见他身上红肿,但他依旧面带微笑: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文题解析】:
书生固守佛道,最终引来自身祸害。
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文:
1、探究读书的真谛。
书生死读书,不知变通,没有恰当对待佛道。
2、打破成规成说,学会变通。
书生不懂变通之道,不从实际出发最终被蚊子叮咬。
3、“扬”与“弃”。
材料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所学文化,做到批判继承,为我所用。
注意,以下为偏题类作文:
生命至上;乐观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牧羊人的奇幻之旅》中有这样一段话:
“也许上帝创造沙漠的目的就在于使人能够面对美丽的椰枣树而微笑。
”
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题型:
比喻型材料作文。
沙漠——生活中所有对个人成长或愿望达成有阻碍作用的负面消极因素,隔膜,失误,挫折,打击,失败,否定,痛苦、丑恶、虚假等等;椰枣树——和谐,美好,成功,希望,快乐,幸福等等正态事物。
微笑——对二者关系有正确理解,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负态事物,懂得其对正态事物的激化和催化作用,能有积极转化的心态,进一步有勇敢处理的行动方法。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孙少平说,我迟早要搭上火车,去远方的世界看看;汪国真说,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海子说,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远方像一个梦,远方像一片海,远方有什么等着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议论性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虽内蕴丰富却语言平易简约,提供了关键信息“到远方去”,这就要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远方”的把握,“远方”隐含着“目标”、“理想”、“追求”、“信念”等,这是题意所在。
“到远方
去”中的“远方”如果仅指一个地方,这就很难开掘出深度来,这“远方”的内涵可以指“心灵的远方”、“精神的天空”、“情感的归宿”、“灵魂的家园”等,把思维落脚到这些点上,能够体现出文章的内蕴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范文 材料 偏题 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