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19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doc.docx
- 文档编号:2904595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98KB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19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doc.docx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19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19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19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doc
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
①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②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③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④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
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
他是如何做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2、揭示目标:
①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②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③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帙丽(yì)朝服(z
hāo)衣冠(guān)窥镜(kuī)
期年(jī)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
人之耳者。
闻:
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4、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战国策》是战
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
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背景资料: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工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5、感知内容:
①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
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
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
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②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③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
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④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⑤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2、背诵课文
附课文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他妻子说:
“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
“我同徐公比,谁美?
”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
“我和徐公谁美?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
“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
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
齐威王说:
“好!
”就下了命令: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第2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
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2、揭示目标:
①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
②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二、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
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研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
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b、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c、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
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
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a、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①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
“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
小大
家事国事
②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a、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b、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
“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c、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三、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四、自测:
1、学生齐背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五、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3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
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导入本课时内容。
2、揭示目标:
①检查背诵
②品读课文
③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二、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
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
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
①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
第一问的背景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
。
”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
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
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
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
“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
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客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
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
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②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
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
邹忌在三问之后。
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
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
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
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
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
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
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
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
矣”。
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
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
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
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
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
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
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
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①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
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②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
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③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质疑:
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设置疑问,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师生共同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合作解决。
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
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
《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
为什么失败了呢?
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
看来劝谏能否成功。
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
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
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四、自测: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
“耕田之利几倍?
”曰:
“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
”曰:
“百倍。
”“立国家之王赢几倍?
”曰:
“无数。
”曰:
“今力田疾作,不得暖
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愿往事之。
”
(选自
《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
经商,做买卖。
谓……曰:
对……说。
利:
赢利。
力田:
辛勤耕作。
泽:
恩泽。
之:
指
代秦公子子楚。
2、
(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
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五、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教后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最新 精选 初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 纳谏 word 教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