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狂背2.docx
- 文档编号:290424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4.94KB
高中历史考点狂背2.docx
《高中历史考点狂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考点狂背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考点狂背2
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公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包括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私);
(2)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私);(3)国家土地所有制(公)。
)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耕作特点——精耕细作;3、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己自足)。
四、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脆弱性--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4、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5、重要性--赋役来源、兴衰基础、主导地位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
★
1、官营手工业(代表最高水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私营手工业;3、家庭手工业。
二、古代主要手工业部门:
(一)、冶金业:
★
1、青铜铸造业:
商周时期:
繁荣(如司母戊鼎)
2、冶铁技术:
春秋晚期:
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
铁农具推广。
东汉时期:
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
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
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二)、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好。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雍正时期,还发明了珐琅瓷。
2、*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三)、丝织业:
最早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
三、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点:
1、发展趋势: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世界地位:
出现较早,长期领先世界。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汉:
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控制严格:
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空间),按时开市闭市(时间)(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专职官员市令或者市长管理。
2、唐:
坊、市分开,定时开市,闭市。
3、宋: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有早市、夜市
二、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
1、唐:
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2、宋:
开封、临安
3、元代:
①大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4、明清:
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三、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
2、比同期欧洲发达。
3、商品市场分为市和草市。
4、始终处于封建政府压制和控制之下。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资本主义萌芽★★★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时间:
明朝中后期2、地点:
江南地区3、部门:
丝织业4、标志:
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5、实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被雇用和被雇用)6、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进步的趋势。
2、萌芽只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出现,稀疏又微弱。
3、未能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三)、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其发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在缺乏资金、市场和政策的扶植和保护。
二、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一)、“重农抑商”:
1、最早提出:
商鞅变法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积极作用:
强化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消极作用: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二)、“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初“海禁”:
主要防范倭寇,禁止民间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2、清朝“闭关锁国”:
主要是打击抗清势力其次是防范“外夷”(西方殖民者)。
3、影响: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变动: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标志: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一)、产生:
★★★★★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地点:
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3、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4、途径:
(1)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2)部分手工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
5、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指的是其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双重压迫(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造成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指的是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均(轻工业重,重工业轻)
6、代表企业:
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7、意义:
(1)是中国社会从未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
(2)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气息。
(二)、初步发展:
★★★★★
1、时间:
甲午战后——一战前
2、原因:
(1)甲午战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代表企业:
(1)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2)荣宗敬、荣德生在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
(3)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
(三)、(春)短暂春天★★★★★
1、时间:
一战期间
2、原因:
(1)辛亥革命的鼓舞。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族资本家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3、春天的表现:
轻工业(纺织业发展最快,面粉业其次)发展显著。
4、短暂”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5、作用:
(1)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2)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夏)迅速发展(黄金时期)
1、时间: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
2、原因: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表现: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五)、(秋)沉重打击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
(六)、(冬)倒闭破产
1、时间: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
2、原因:
(1)国民政府实行恶意通货膨胀政策;
(2)官僚资本的压迫。
(3)繁重的捐税负担。
(4)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局限性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双半”社会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这就决定了它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c50s――70s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二阶段: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
“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时间:
1953年。
2、主要内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二、三大改造★★★
(一)内容:
1、农业、手工业
(1)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2)原则:
自愿互利
(3)过程: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二)实质:
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三、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
1956年秋北京
2、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3)制定了正确地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意义: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四、“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是我国“左”倾错误的开端。
2、“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直接后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五、经验教训:
1、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要保持社会安定团结;5、要抓住发展机遇。
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目的:
解放、发展生产力。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过:
安徽、四川————全国。
2、内容:
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
(1)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城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心环节: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