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策略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docx
- 文档编号:2904223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85KB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docx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策略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破解命题规律,解读四层四翼【高考考什么】一、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高考命题考查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
(1)重要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分为史实概念与结论概念。
但从历史学科看,主要是以史实概念为主。
如高中必修一教材涉及的高考必考历史概念主要有:
古代中国
史实概念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刺史制、郡国并行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
结论概念
神权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等
近代中国
史实概念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总理衙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九一八事变、遵义会议、七七事变、抗日战争、重庆谈判等
结论概念
天朝上国、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扶清灭洋”“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现代中国
史实概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大革命”“ 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
结论概念
人民民主专政、独立自主、革命外交、求同存异、和平外交、不结盟等
世界历史
史实概念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陶片放逐法、公民法、万民法、“光荣革命”、《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冷战、不结盟运动等
结论概念
小国寡民、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邦联制、联邦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
罗马法律规定:
“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
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
”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C解析:
据题干材料“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迁移罗马法的概念,可判断体现罗马法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故选C项。
(2)重大历史现象:
“历史现象”就是“历史本质”的外在表现,比如某一段历史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现象”,故“历史现象”多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反映出来的重大历史表现,高考命题一般是从历史结论、历史因果关系角度进行考查。
如高中教材所涉及的重大历史现象举例如下:
古代中国
政治文明
早期政治统治的“家国一体”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诸侯争霸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现象等
经济文明
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现象;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现象;重农抑商;朝贡贸易与海禁、闭关锁国;经济重心南移;人口迁移与农作物引种等
思想文明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汉代统治“儒家独尊”和“儒法并用”;宋代以后理学统治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现象;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明清小说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等
近现代中国
政治文明
近代列强侵华下,中国丧权辱国;近代中国求民主、争取民族独立;近代中国政治、外交逐渐近代化;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的分分合合现象;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现代中国从革命外交逐步调整为不结盟的多边外交等
经济文明
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现象;实业救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与逐渐近代化现象;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现象;现代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引发的诸多现象等
思想文明
新思潮萌发的现象;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象;三民主义等重大成果;现代中国教育曲折发展的现象等
世界历史
政治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现象;罗马法发展演变的现象;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实践、到变为现实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演变的现象等
经济文明
新航路开辟影响下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现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变化等现象;经济危机与国际贸易变化现象;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变化;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及模式下的现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合作与竞争现象等
思想文明
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引发的现象;科学理论与科技进步引发的现象;文学艺术领域各种流派精彩纷呈等现象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D解析:
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3)重大历史趋势:
是指某一重大历史现象、历史阶段或者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趋向及特点等。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的历史发展趋势有:
①从中外政治角度看:
中国古代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体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的演变趋势;近代中国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的历史趋势;近代西方代议制政体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趋势;现代中国外交不断成熟、逐步走向多边外交的历史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化走向多极化的趋势等。
②从中外经济角度看: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发展趋势;手工业、商业从政府严格控制到逐渐放松的历史趋势;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趋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趋势;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从自由资本主义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等。
③从中外思想文化角度看:
儒学地位的演变趋势;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趋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等。
阿根廷在20世纪40-50年代,不止一次地采取反美立场,然而在1990-1996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成为美国的一个好朋友”。
这说明()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淡化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式逐渐趋同D.拉美经济独立性弱化B解析:
根据所学,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与材料“1990-1996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吻合,故选B项。
美国与阿根廷不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故A项错误;经济发展模式,依据国情不同,应该是多样化的,故C项错误;阿根廷一国的对美贸易,不能代表整个拉美地区经济状况,故D项错误。
(4)重要历史结论:
是指对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结果及影响最终定论的历史评价。
一般隐含在教材内容叙述中或是从教材主干知识中提炼出来的历史定论。
如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其历史结论如下:
①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主要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特点——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②手工业: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③商业:
商业起源较早,对封建经济的冲击较少;受到政治的压制,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
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
这些均表明当时()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解析:
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取得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不属于税制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商人所获权利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D项。
(5)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
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就是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容的重新整合,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历史知识系统。
历史阶段特征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来掌握,又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论,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依据历史阶段特征,可以从时空角度解决实际历史问题,如可以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寻找历史比较的最佳切入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如“近代化”是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相比较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化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示了“近代化”中所隐含的生产力标准,以这个标准作为尺度,即可突破思维定势,对近代史上诸如《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洋务运动等作出辩证的评价。
具体来说,《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反封建性,“扶清灭洋”具有反帝性,这些都是正义的。
但前者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后者所包含的盲目排外是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相违背的。
因此,尽管它们是正义的,但同时又是落后的,并未起到推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
洋务运动,从主观上来讲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却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促进近代化的标准来衡量,具有进步意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
这表明()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C解析:
据题干可知,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选C项。
2.重视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历史课程知识主要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所以我们要关注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关注与大学课程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是学术界争论比较热和史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中学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也会有意去颠覆);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或是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等。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D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巴黎公社没有联系农民,故利用新材料考查对这一观点的纠正。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
二、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国家公布的最新考试大纲,其中命题的要求有所变化,最突出的就是: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以前是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历史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
它包括三个层次:
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历史审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答)。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
1872年《申报》记载:
“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
”材料表明()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B.商业风气渐开,经商观念逐渐形成C.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开始大量聚集D.知识逐步贬值,士人追名逐利B解析:
据材料可知,上海成为“商贾辐辏之地”,传统重农抑商思想被抛弃,“商业风气渐开,经商观念逐渐形成”,结合史实可知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已经起步,故选B项。
2.调动和运用知识这是解答试题、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关键。
包括: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
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
它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迁移知识、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
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C解析:
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与材料中“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相符,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不符,故D项错误。
3.描述和阐释事物包括三个层次,即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面。
首先,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
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
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C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故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故D项错误。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这是历史学科考查中的最高能力层次。
主要包括: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前面三个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呈现,是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论证问题的前提,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平台,综合论证和探究运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
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年至今);“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至今);“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至今);等等。
——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选择“两分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
阐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6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
1972年,中国与美国开始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1973年-90年代初,70年代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所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
(示例二)提出新的分期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说明:
1945年-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格局的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
80-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等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
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中“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选择一种分期标准或依据,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分法,看看有没有相吻合的,如果有就按照这样的标准与分期法进行阐述说明,如果没有就提出一种新的标准。
三、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各核心素养的地位及其内在联系,具体如下图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B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之一,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C解析:
据材料可知:
唐武德元年的皇帝为唐高祖李渊,李世民是“秦王”,当时尚未称帝,A项错误;根据《旧唐书》中记载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等信息可知,唐军主帅为李世民,B项错误;结合四则材料信息可知,在泾州与薛举的战斗中,唐军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只是材料中《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项错误。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解析:
材料中民间商人由“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即由“最初是不合法的”到后来纳过税就“合法”。
民间商人从“在野外找个土岗”交易到“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可见“纳过税”后他们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依据所学可知,从战国到清末,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
四、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命题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历史学科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1.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
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五千年文明和世界史上蕴含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主干知识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和统一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独立与富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D解析:
据题干时间及信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可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性抗战的开端,故选D项。
2.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备考 策略 破解 命题 规律 解读 四层四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