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docx
- 文档编号:2904216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42.30KB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docx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131024
课程总学时:
40
课程学分:
2.5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
文秘
制定单位:
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
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
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
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
中国
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
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素质目标
使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消化吸收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4.课程重点、难点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重点、难点各章分布均匀。
课程重点在于理清脉络,厘清中国传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如下的态度。
如何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并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记忆与理解能力的要求并重,教学方法宜多采用启发方式,教学形式上以讲授为主,配合以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方式,力求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
5.教学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讲授32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表格字体为宋体五号,行距为单倍,下同。
】
序号
内容
讲授学时
课内实践学时
1
导言
2
2
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
3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4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传统伦理道德
3
5
儒家学说
4
6
道家学说
3
7
中国古代宗教
5
8
古代教育
3
9
中国科技文化
3
10
中国文学
1
11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
合计
32
6.实施建议
6.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1)教材选用(或校本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田广林版《中国秘书史》教材在该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教材内容丰富,板块
安排合理,易于学生消化、吸收,适合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
(2)参考资料选用
参考教材:
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2.《中国传统文化释要》,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中国传统文化精义》,钟明善、朱正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5•《中国传统文化》,顾建华主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6.2其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998年。
参考网站:
1、中国文化,网址:
http:
//
2、中国传统文化网,网址:
httP:
//
3、家国网,网址:
http:
//
6.3教学方法手段
课程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教师授课为主,多媒体及教具运用、课堂演示、教学
辅导、习题课、讨论课、案例分析、课堂提问、自学指导、作业与考试安排为辅;实
践课以文化考察与分析为主。
6.4考核评价
(1)考核类型
考查
(2)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的目的:
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与灵活运用能力状况,检验教学
目标完成状况,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后续教学。
考核评价的内容:
课程考核力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采用书面理论知识考核加实践表现考核方法。
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掌握熟练,具备一定知识运用与分析能力。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考核方法:
动态测试(40%),终结性测试(60%)
动态测试内容:
作业成绩评价(10%)、实践环节评价(20%)、课程综合表现评价
10%)(包含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
终结性测试:
3千字左右书面考察报告或论文(60%)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1.教学内容
1.文化的涵义
2.文化的分类
3.文化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5.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教学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有关文化的命名由来,把握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定义。
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等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
正确树立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基本态度。
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准确含义。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基本内容,并将绪论所学习的概念,贯彻整个的各章节。
1.文化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
1.教学内容
1.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2
1.6.1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6.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
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状况,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重点:
1.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渗透
3.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难点:
1.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3.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教学内容
2.1中国文化的发生
2.2从神本走向人本
2.2.1殷商神本文化
2.2.2周人的文化维新
2.3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2.4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2.5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2.5.1玄学的兴起
2.5.2佛教的传播:
佛教融进了南北朝文化系统
2.6隋唐:
隆盛时代
2.8明清:
沉暮与开新
2.教学要求
通过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
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识。
重点:
1.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策及文化成就难点:
1.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及诸子百家的学派特征
2.隋唐文化气派及艺术成就
3.两宋士大夫文化特征及成就
4.明清文化特征及成就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传统伦理道德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体精神,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充实自我。
重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2.中国传统美德
难点:
1.各种文化精神的事实描述和价值评判
2.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如何批判地借鉴传统伦理道德
第四章儒家学说
1.教学内容
4.1孔子及其思想
4.2
4.1.4中庸之道
4.3孟子及其思想
4.4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5朱熹及其思想
2.教学要求了解儒家的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人物,掌握孔子、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
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儒家思
想的智慧,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第五章道家学说
1.教学内容
5.1老子及其学说
5.1.1老子
5.1.1老子思想概况
5.2庄子及其学说
5.2.1庄子
5.2.2庄子思想概况
2.教学要求了解道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
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第六章中国古代宗教
1.教学内容
2.
3.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了解和掌握中国道
教发展过程、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深刻认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重点:
1.道教的创立及其发展
2.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难点:
1.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教的形成、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古代教育
1.教学内容
7.1发展历程
7.1.1西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
7.1.2汉代到明清教育的发展
7.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7.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7.4.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以及中国古
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重点:
1.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2.教学原则
难点:
1.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2.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第八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1.教学内容
8.1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8.1.1天文
8.1.2数学
8.1.3医学
8.2四大发明
8.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8.3.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8.3.2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2.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与感受中国古代科
技文化中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初步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
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
第九章中国文学
1.教学内容
9.1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
9.1.1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
9.1.2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9.2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9.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
的文化内涵、人文魅力,以便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应该
认识到古代文学中阻碍科技进步、人的解放的不利因素,对传统文化应持科学的扬弃
态度。
重点:
1.文学的文化地位
2.文学的发展历程3.文化的文学具现4.文学的辉煌成就5.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难点:
1.文学的文化地位
2.文学的辉煌成就
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教学内容
10.1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0.1.1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10.1.2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
10.2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10.2.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10.2.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0.2.3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10.3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10.4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理解中国文化走向近代
的艰难历程,掌握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的正确方向与原则。
重点:
1.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2.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难点:
1.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2.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三、课内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内容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践学时
实践类型
必开/选开
1
文化考察一
针对特定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分析
4
综合型
必开
2
文化考察二
针对特定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分析
4
综合型
必开
2.实践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二次综合型的文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文化现象的能力,达到帮
助消化、吸收、运用文化知识的目的,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文化考察要求学生已经掌握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分析运用能力,因此,
考察活动宜安排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后半段进行;文化考察时综合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是针对特定章节的实验性教学安排,因此不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某一部分,而是强调综合知识的运用;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文化现象,组织学生的考察活动,教师亲临现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践一文化考察一
【1】能力培养要求:
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和思考,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化现象研究、分析、比较的能力。
【2】实践内容、目的、要求:
实践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文化现象考察、分析能力。
实验要求:
考察过程由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学生选取的文化现象与考察角度可以不一致。
最终的考察报告必须独立完成。
【3】实践主要配套设备及台(套)数:
文化考察场所安排、计算机设备若干台
【4】实践报告要求:
提交一份1千字左右的考察报告
实践一文化考察二
【1】能力培养要求: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和思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化现象研究、分析、比较的能力。
2】实践内容、目的、要求:
实践内容:
选取特定文化现象,进行较为深入文化考察。
实践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掌握良好的文化现象考察、分析能力。
实验要求:
考察过程由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学生选取的文化现象与考察角度可以不一致。
最终的考察报告必须独立完成。
3】实践主要配套设备及台(套)数:
文化考察场所安排、计算机设备若干台4】实践报告要求:
提交一份2千字左右的考察报告
3.实践教材(指导书)、参考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实践成绩评定与考核方式
4.1考核方法
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出勤、考察报告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4.2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课内实践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课内实践课的成绩按2次实验的平均成绩计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 概论 课程标准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