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 文档编号:2904170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3.66KB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人类的社会实践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B真实反映C社会反映D主观反映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B人类的文化C人类的思想D先进文化
19、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20、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D实际的生产能力
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2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分配和交换
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这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
B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D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要素的总和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物质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的总和
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D基本政治体制
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
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46、国家的实质是()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D阶级统治的工具
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4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49、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0、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5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5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A是能动而积极的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
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D是无法判别的
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制度的性质B社会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D经济体制的性质
5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5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56、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
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A一直性B一致性C唯一性D统一性
57、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A不可认识性B杂乱性C无规律性D多样性
58、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的B相互矛盾的
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59、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A合目的性的过程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60、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D领导人的选择性
61、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64、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65、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6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7、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A现实的生产力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68、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69、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及其活动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70、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A生活B生存C发展D劳动
71、人的现实本质是()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7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73、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二、多选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性质E生产力水平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
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
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两者成正比例B两者成反比例
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
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
它们分别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
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A实体性因素B主体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
D客体性因素E社会关系性因素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A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度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E观念上层建筑
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
2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2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23、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的含义是指()()()()()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
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
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具体细节
24、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C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D领导层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
E领导层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规定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C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D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E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
26、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A生产力结构B物质结构C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 人类社会 及其 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