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04090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63.82KB
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
取义.
(3)影响:
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张:
①哲学思想: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
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
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
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历史地位:
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
1、历史地位: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概念阐释]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及各种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辩论中彼此融合、共同进步.
[名师点拨]
1、全面认识儒家、法家和道家政治思想的关系
(1)三者具有互补性:
儒家提倡“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三者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的“仁政”
今天的“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今天的“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总体认识: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
[轻巧识记]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2、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2、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等主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发展了儒家思想.
3、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
4、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材料二]孟子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荀子认为: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分别归纳材料中儒家的思想主张.
[教你读史]
抓关键词是获取信息的关键,如材料一中的“仁”,材料二中的“明君制民”等.材料三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提示]材料一反映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强调“仁者爱人”.
材料二孟子从“制民之产”、“以事父母”、“以畜妻子”几个方面强调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巩固统治基础.
材料三荀子认为“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强调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会使政权很
危险.
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2)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诸子百家思想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儒家、墨家、法家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教你读史]
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去理解作者对三家思想的认识.
[提示]儒家思想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思想提倡“强本节用”,法家思想强调法治,都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二]法家接受了儒家的正名定分的理论.儒家讲正名定分,名分的具体化,势必用礼数来加以区分……道家认为自有“自然法”才能使之“正”,自然法不可见,于是进一步要求用“人为法”来体现.道家后学用法治来证“无为”大义,就是这一观念的自然发展.……法家吸收了墨家的“尚同”、“壹同天下之义”的思想.
(2)据材料二,简析法家由“儒道墨三家之末流嬗变汇合而成”的理由.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把材料自然分为三层,分别论述了法家与儒道墨三家之间的
关系.
[提示]法家接受了儒家正名分的理论;道家接受自然法和法治;吸收墨家“尚同”“壹同天下之义”,实现国家大一统.
儒墨法道四家思想的相互关系
儒墨法道四家思想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家思想,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建立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法家吸收了墨家的“尚同”观念,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一、儒家和法家在政治主张上的不同点
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臣民,并主张“法不阿贵”.
2、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法家主张强化君主专制.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多元史观解读“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社会各阶层针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唯物史观.
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没有消亡,正是受他们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这体现了文明史观中的文化传承.
题组一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1、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D、礼乐典制
解析:
选C题干中的意思是君主要让百姓能够生存,体现出了民本思想,故C项
正确.
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
C、墨子D、荀子
解析:
选D孟子主张德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题干材料强调“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意即用儒家思想中的礼仪教化,用法家思想中的法制来进行矫正,儒法并用,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3、孔子的政治理想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解析:
选D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
题组二百家争鸣
4、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
选B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
5、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家是()
A、孔子B、庄子
C、韩非D、墨子
解析:
选D材料的大意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这体现了墨子“尚贤”的主张,D项符合题意.
6、某思想家指出: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选C据材料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①属燕国,②属齐国,③属秦国,④属楚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秦国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解析:
选A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
2、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解析:
选C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培养了韩非、李斯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
3、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
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A.儒家B、法家
C、墨家D、道家
解析:
选D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但也是与儒、法思想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
4、墨子与孔子所说的“仁”的不同之处是()
A、墨子的“仁”有等级差别
B、墨子的“仁”无等级差别
C、墨子的“仁”有轻重厚薄
D、墨子的“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解析:
选B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出身低微,因此他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
5、管仲认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
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
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
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
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解析:
选C两句话都提到了“民”,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二者都侧重于“民”,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故C项正确.
6、《韩非子》载: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
解析:
选C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7、《商君书·赏刑》记载: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执法等级有别B、量刑参照功过
C、法律一视同仁D、严刑酷法治国
解析:
选D材料中“罪死不赦,不为损刑,不为亏法,必以其数断”表明商鞅变法的严酷性,即严刑酷法治国的理念,故D项正确.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
C、道家D、儒家
解析:
选B古文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三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班固《汉书·艺文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6分)
(3)据材料三,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
(8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第一句话可概括出原因.第
(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直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直接作用和深远意义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得出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根据“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得出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
答案:
(1)“显学”原因:
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2)主张:
执法公正、平等.
意义:
有利于打击特权阶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3)看待:
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
之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必修 学案第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