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步伐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903847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7.96KB
解决步伐问题.docx
《解决步伐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步伐问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决步伐问题
解决“手比脚快”一个简单有效的步伐训练方法
发表日期:
2014-05-3011:
30:
35作者:
QQ_深度A来源:
快乐乒乓网
关于步伐,我此前写过几个帖子,今天针对成年人打球再写一个帖子,讨论一下“手比脚快”现象的原因及是否有“简单有效”的步伐训练方法(毕竟大家不是专业运动员,没有那个时间精力)。
当然,真正意识到步伐重要性的时候,你的水平应该还可以了,否则,对于一个初学者,动作都不协调,手上动作都没定型,和他谈步伐,无异于对牛弹琴。
认识到步伐重要性之后,问题又来了:
我也专门练了步伐呀,但是一到上台打球就用不上!
那些步伐种类那么多,究竟该怎么下手呢?
说到底,这个阶段的朋友更关心的是:
简单有效的步伐训练方法!
就是上台打球时能真正用上的步伐。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说清两个问题:
潜意识、下意识。
首先,说一下潜意识。
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是正常人,上台打球时当来球不在身体附近,都会有一个“潜意识”去尽可能迎着球去击球。
这一点你必须承认,我不相信会有人从准备姿势开始就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下死命令:
脚固定在原位不动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所以,就单步而言,几乎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大家在潜意识的驱动下都学会了。
但是,为什么当来球较远时会出现用手去够球的现象呢?
这就要说到下意识了。
这个时候虽然你潜意识里要迎过去击球,但是你的下意识是用手去击球,或者说手上的动作比脚的动作要快。
换句话说,你手上的动作是下意识,而脚的动作是潜意识。
从生理学、心理学上来分析也是对的:
下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而潜意识需要外界条件的触发,自然前者要比后者快。
就像我们吃饭拿筷子,这就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不需要做什么酝酿准备工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
你前期练习手上动作所花时间远远多于练习脚的动作。
所以,脚要动起来确实是有这种潜意识的,但是“动起来”的下意识却比手上动作的下意识要慢,从而造成:
手快脚慢,移动击球时手脚不协调。
这个时候的感觉就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潜意识想要让脚动起来,而实际情况是下意识的动作跟不上潜意识。
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解决之道也就有了:
让潜意识和下意识合理地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
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你是正常人),不需要专门去训练。
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让我们的脚步移动成为一个下意识动作,让两者“同步”起来,避免出现潜意识和下意识不合拍的情况。
而这个过程可以笼统称为“步伐训练”。
步伐训练的方法很多,每个人采用的办法可能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认为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摸桌角。
具体方法是:
在球台侧面,用持拍手先摸一侧桌角,然后移动步伐去摸另一个桌角,然后再移动步伐回来摸原先的桌角,反复做这个动作。
喜欢看教学视频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方法不陌生,好像柳承敏的步伐训练中就有这么一个内容。
通过我个人实践体会,这样训练,比单纯的去训练步伐要更实用,更接近于实战,也就是说上台打球时更用得上(我原先帖子中就说过这个问题:
步伐训练的关键是要“动起来”)。
结合我上面说的问题,就是能让下意识和潜意识结合起来:
当来球较远时,潜意识里自己想着要去迎球,而下意识里会立刻通过脚步移动达到目的。
至于训练场地,倒不一定非要有一张球桌,只要有一块相对宽敞的地方就行。
至于训练时间和次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由慢到快。
因为如果你真的快速进行几十个来回,还是相当费体力的。
至于移动中采用的步伐种类,无所谓,你可以用小碎步甚至交叉步移动,但就我个人体会,用得最多是并步和跳步,而且这两种步伐在比赛中也最实用。
顺便科普一下并步和跳步:
前者是离球远侧脚先发力蹬地迎球,后者是两只脚几乎同时发力蹬地迎球。
说到这里,我再稍带说一下步伐的“合理性”。
原先我在帖子中谈到步伐训练的关键之处在于“动起来”,如果没有“动起来”这个下意识,谈什么并步、跳步、交叉步,那就是胡扯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你建立起“动起来”的下意识,再来精雕细琢,再来研究步伐的合理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而什么是步伐的合理性?
是不是有人认为的越复杂、越多,就越高明呢?
非也!
恰恰相反,越是简单、越是节省体力、步数越少的步伐,才越是“合理”的步伐(前提是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们单位有一位球友,号称“满场飞”、“打不死”,因为学生时代是足球队主力,特能跑,后来打乒乓球,技术动作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就一个优点:
能跑。
这种人有步伐吗?
不能说他没步伐(要不也不会得到“满场飞”、“打不死”的雅号),甚至可以说他的下意识和潜意识结合得还很好!
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步伐缺乏“合理性”!
从锻炼身体这个角度倒是不错,但是从比赛这个角度,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他的水平多年来就只能处在较低层次。
而我上面推荐的这个“摸桌角”训练方法,一方面能让下意识和潜意识结合起来,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用心琢磨,自然会逐步让自己的步伐更合理。
好了,关于“手比脚快”现象的原因及“简单有效”的步伐训练方法,我就谈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乒乓技术解密之直拍反手攻球技术解析
发表日期:
2014-05-2214:
33:
17作者:
田立朋来源:
阿邦网
反手近台攻球的站位离台近,击球时出手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突然性强,速度快;而在中远台,对于在正手位进攻后回反手位或相持中保持连续进攻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直拍反手攻球技术相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直拍反面横打技术来讲攻击力显得还是较弱。
显然,对于直拍只会单面打的选手而言这一技术是很重要的,比如韩国选手金泽株和柳承敏,是最典型的例子。
直拍反手攻球的技术要点:
准备反手击球时,为了方便发力,可以使用小碎步调节使右脚稍前。
身体左转同时向左后方引拍,转体同时沉右肩,肘关节和右肩略前顶,球拍和手臂基本保持在一条线上。
拍形应前倾,握拍手的食指稍用力压拍,拇指放松,中指和无名指前端顶住球板。
击球与还原:
转腰,重心转至右脚,击球时发力。
向前上方挥拍,在高点期击球的中上部。
击球点应在身体的侧前方。
动作结束后,及时还原,把结束动作与还原动作结合起来。
注意问题:
站位正确。
引拍时要有转腰的动作,利用身体的重心发力,否则发力不好。
受身体的限制,发力时应注意多使用前臂和手腕的力量。
拐背技术与迎面技术
由于乒乓球运动是在一张长方形球桌的二边进行的对抗运动,所以极大部分来回球的旋转轴以Y轴为主轴旋转,(即是以上下旋为主的旋转)并由于第二副轴旋转以及空气流动,球落台后桌面给球的推力等因素的影响,球会发生变轴旋转现象(变轴旋转是指乒乓球在飞行过程中自转轴不断地连续的发生变异),并发生变轨。
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拐头。
(或往左拐,或往右拐)
如图:
回击这样带着拐的来球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迎着拐面击打,另一种是从拐背下手。
从这两种不同地方触球并击球的技术我们命名为迎面技术和拐背技术。
迎面技术:
迎着拐面击打的技术,称为迎面技术。
它实际上是顺或逆着赤道旋转击球,持转度高,能耗大,控制度低,是纬向击球。
拐背技术:
在拐背击打的技术,称为拐背技术,它实际上是触球高纬度区并作出与经线有一个夹角的击球,持转度低,能耗小,控制度高,是经纬向击球。
拐背的产生是由于来球落台后所发生变轴旋转引起的,有些拐背拐的大一些,有些拐的小一些。
一般而言,以侧旋为主或者顺逆为主轴的来球拐的大一些,而以下旋为主轴旋转的来球拐的小一些。
以侧旋为主的来球会向侧旋演变,以顺逆转为主的来球会向顺逆转演变,而以下旋为主的来球会向顺逆转渐变。
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在来球的上升初期旋转比较弱,而越往后旋转越强,所以在上升早期比较容易控制,这个说法当否?
难道在球与球台相撞以后,旋转减弱而后再加强吗?
在这时间段里,并没有额外的力推动,这怎么可能发生呢?
要是说有外力,那么只是空气对其产生的影响,而空气的阻力只会使转速减缓。
很显然,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那么为什么在早期比较容易控制这种来球?
在早期接球,一是借到了上升的力量,二是你对此时发生的旋转特性判断比较正确。
而稍后,由于旋转的渐变,情况就变得复杂,这才是使得我们难以驾驭的主因。
对付各种不同旋转的渐变(变轴旋转)有没有较稳当的办法?
一种是需要你熟练掌握各种不同来球的变异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旋转特性,虽说有些复杂,但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而另外有一种简单稳妥的方法,是在应对各种旋转变异时,用一个基本统一的接法。
我们可以这样做,在来球上升期,从拐背处下手,把球拍的拍头指向球网,触球侧下部然后往前运动。
这个方法,基本可以避免来球各种旋转变异,把来球的旋转化为无形。
这种控球的方法,正是经纬击球技术的实战应用。
总体而言,拐背技术相对拐面技术要巧妙得多,熟练的掌握这个技术,会对我们提高控球技术带来莫大的好处。
“转、垂、领、甩”,反手弧圈的要诀
发表日期:
2014-05-3011:
02:
12 作者:
快乐乒乓网 来源:
快乐乒乓网
许多朋友问反手弧圈有没有比较简洁一点的口诀,好记,好领悟。
我想应该是有的,但也不会是绝对的。
口诀旨在抓住技术动作的主要环节进行一个粗略的描述,它所反映的是技术动作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全部,因此,口诀只能是作为我们领会技术动作的要领,用来熟知某一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掌握技术动作的大致趋向。
现实中,我们对技术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使用技术会有不同的心得,因此,对某一技术动作总结出来的的口诀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我们在理解人家提炼出来的口诀时应当注意的,也就是说,对于口诀,我们要灵活的去加以领悟,切勿机械理解,尤其在技术动作的细节上,更要注意自己去深入体验和加以琢磨。
我认为,反手弧圈可以用“转、垂、领、甩”四个字来加以理解,其中,前两个字是动作的起始部分,也就击球之前的动作要领,后两个字是击球时动作的基本形式。
转,是指动作起势,即拉球之前先转髋而不是先动手。
其中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左髋向后转动的同时,右膝向前弯曲的程度比左膝要大,这样便于拉球的时候右腿能蹬伸用力。
转髋的幅度不要太大,开始控制在两脚不发生转动的范围内,以便于拉球动作的稳定性。
熟练后,可以适当加大,但身体的重心要尽量保持在前脚掌上。
另外,转髋时要注意收腹,不要展体。
垂,是指持拍手的动作。
转髋启动的同时,持拍手在预备姿势的基础上随转髋将前臂外旋并自然向左侧髋部处下垂,完成击球前的引拍动作。
注意前臂下垂时肘关节不要外展,而要靠近右腹部(以右手持拍为例)。
领,是指击球挥拍时肘关节的运动在先而不是在前臂的挥摆之后,即通肘关节为支点来带动前臂的挥拍。
现实中,反手弧圈力量太小,拉不出高质量的球,大都与没有领肘动作有关,也就是说,击球瞬间纯粹是使用前臂与手腕的摆动来拉球,没有整合自下而上的身体其它部分的力量。
甩,实际上是重点强调发力击球时的动作形式。
领与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了反手弧圈击球时的两个基本特征,没有领就不可能有甩,有了领而不会甩,领也体现不出效率。
仔细体会我们会发现,甩之前身体会有一个适度的拧紧状态,当进入到击球环节的时候,首先是转髋,即左髋向前爆发式的扭转,将下肢与腰部的力量传递到上肢,并通过以肘关节支点的骨杠杆运动(领),整合到前臂末端(即板头),这种集全身各个身体部分的力量,在瞬间爆发出来,并最后通过前臂体现出来的动作形式,非甩莫属。
当力达末端,球顺势而出后,动作也随即完成。
上面我们对“转、垂、领、甩”四个字所对应的动作分别尽享了表述,目的的便于大家能更好的体会拉球动作的主要环节内有哪些重点内容,但实际上,拉球动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动作口诀仅仅只能当做我们认识技术动作的一个借鉴,而不是规范,更不是准则。
同时,我们这样分析也是建立在静态或者说是我们认为理想条件的基础上的,比赛中使用技术的空间会发生变化,因此,灵活的掌握反手弧圈技术仍然是我们练习时努力的方向。
乒乓球技术:
业余球友如何练好前冲弧圈球
发表日期:
2014-05-2816:
06:
45作者:
西瓜来源:
动米网
弧圈球,做为乒乓球的高级技术之一,会与不会冲拉下旋是区分乒乓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任何乒乓球选手,或是业余爱好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基本技术训练后,都会追求正手有一板非常过硬的弧圈技术,以丰富自己的进攻体系。
弧圈技术一般自不转球起开始训练,然后是侧旋球拉冲,上旋球拉冲,下旋球拉冲,结束于最后的对冲对拉(有的教练不一定这样安排,因人而宜啊~~~)。
对拉对冲虽然是最尖端的技术,但是,下旋球的拉冲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试图从中间最为关键的环节入手,以纯文字方式来解释下旋球如何前冲的技术要领。
基本站位:
与球台距离约45厘米左右,(根据个人习惯和身体比例自调,可以更远些~~~)两腿张开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身体微前倾,含胸,收腹,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脚中心点的直线与球台底线夹角约成30-40度角(角度越大,越便于发力,越小越便于连续,可根据自己需要调节)。
基本动作:
拉球时,身体向右后方转动(以右手持横拍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随之向右下方下沉,右腿稍弯曲,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低,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将球板引至右大腿膝盖稍偏后一点,板型前倾(手指、小臂、大臂,身体放松),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强弱不同而有所调整。
击球时,腿首先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开始转换(这个转换是逐渐完成的,不是一下子完成,转换速度最快的时候就是击打的时候),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和击球方向相同,然后腰也发力,用腰带动大臂,并传到小臂。
击球时,急速收缩前臂并辅以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摩擦也就越重,击打力量也就越大。
要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发力协调起来,学会由轻渐重,由慢到快,由快到突然加速的拉球动作,学会将力集中使用,瞬间爆发的发力方法,这些都至关重要。
弧圈球,首先要会发力,会发力后再找到发力时机与撞球时机,弧圈球技术就有了基本的基础了!
打乒乓球几种实用战术小结
发表日期:
2014-05-3013:
03:
47作者:
QQ_放飞心情来源:
快乐乒乓网
我们在打乒乓球比赛时常会用到一些战术,下面我就将这些战术小结一下,希望能对有机会来观看本文的球友有所帮助,也祝球友们球技大涨。
一、发球抢攻战术
发球抢攻是我国直板快攻打法的"杀手锏",是力争主动、先发制人的主要战术。
各种类型打法的运动员都普遍采用发球抢攻来抢占每个回合的上风。
发球抢攻战术因打法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常用的发球抢攻战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手发转与不转
2、侧身正手(高抛或低抛)发左侧上(下)旋球。
3、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4、反手发急球或急下旋球。
5、下蹲式发球。
二、接发球战术
接发球战术与发球抢攻战术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接发球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以及各项基本技术的应用程度。
事实上,接发球者只是暂时处在被控制状态,如果你破坏了发球者的抢攻意图或者为他制造了障碍,减弱了对方抢攻的质量,也就意味着已经脱离被控制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了。
控制与反控制是辩证的统一。
常用的接发球战术
1、稳健保守法
2、接发球抢攻
3、盯住对方的弱点处,寻找突破口。
4、控制接发球的落点
5、正手侧身接发球
三、搓攻战术
搓攻战术是进攻型打法的辅助战术之一,主要利用搓球旋转的变化和落点的变化为抢攻创造机会。
这一战术在基层比赛中被普遍采用。
搓攻战术也是削球型打法争取主动的主要战术之一。
常用的搓球战术有:
1、慢搓与快搓结合。
2、转与不转结合。
3、搓球变线
4、搓球控制落点
5、搓中突击
6、搓中变推或抢攻
四、对攻战术
对攻战术是进攻型打法在相持阶段常用的一项重要战术。
快攻类打法主要依靠反手推挡(或反手攻球)和正手攻球(或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多变的特点来调动对方。
常用的对攻战术有以下几种:
1、紧逼对方反手,伺机抢攻或侧身抢攻、抢拉。
2、压左突右
3、调右压左
4、攻两大角
5、攻追身球
6、变化击球节奏,加力推和减力挡结合,发力攻、拉与轻打轻拉结合,也可造成对手的被动局面。
7、改变球的旋转性质,如加力推后、推下旋;正手攻球后,退至中远台削一板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可直接得分或创造机会球。
五、拉攻战术
拉攻战术是以攻为主的选手对付削球的主要战术。
为了发挥拉攻的战术效果,首先要具备连续拉的能力,并有线路、落点、旋转、轻重等变化,其次要有拉中突击和连续扣杀的能力。
常用的拉攻战术主要有:
1、拉反手后,侧身突击斜线或中路追身球。
2、拉中路杀两角或拉两角杀中路。
3、拉一角或杀另一角
4、拉吊结合,伺机突击。
5、拉搓结合。
6、稳拉为主,伺机突击。
六、削中反攻战术
这种战术主要靠稳健的削球,限制对方的进攻能力,为自己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它不仅增强了削球技术的生命力,也促进了攻防之间的积极转化,常用的削中反攻战术主要有:
1、削转与不转球,伺机反攻。
2、削长短球,伺机反攻。
3、逼两大角,伺机反攻。
4、交叉削两大角,突击对方弱点
5、削、挡、攻结合,伺机强攻。
七、弧圈球战术
由于弧圈球战术把速度和旋转有效地结合起来,稳健性好,适应性强,许多著名选手已用它去替代攻球或扣杀,常用的战术如下:
1、发球抢攻。
2、接发球果断上手
3、相持中的战术运用。
我们作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这些战术,虽然我们不一定面面具备,但一定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在打球的过程中,对技术所发挥的威力还是有深刻的体会的。
可以这么说吧,撇开战术和人的心理因素外,双方实力的较量,主要取决于各自的技术水平。
如果发球技术和接球技术高于对手,特别是这些技术球使对手很不适应,那么拥有技术的一方就有了取胜的优势。
有了过硬的乒乓球技术(实力),只能说有了取胜的基础,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光有技术还不行,还必须靠恰当的战术安排。
如果没有战术或者战术安排有误,即使你有了很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因为对手的战术遏制了你的技术,使你不知不觉按对方的战术套路在打,从而使你的技术特长无用武之地。
当你优势没有了,取胜的天平就会倾向对方。
如何制定战术,要根据对手的技术特长、打球风格,以及在场上的状态表现。
是打中路,还是压反手打右手?
是打前三板,还是打相持?
要根据对手的战术来调整自己的战术。
总之要使对手围着自己的套路来打,才能取得主动。
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双方实力(技术)差不多情况下,谁的战术安排得好,贯彻得当,谁就能取得胜利,甚至实力较弱的一方也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所以,技术是基础,战术是计谋(手段),只有使技术和战术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实践很管用的乒乓球拉球注意事项!
发表日期:
2013-08-0210:
22:
12作者:
重头再来来源:
快乐乒乓网
我想大家最渴望知道的应该是如何练好正手拉球吧.我想,在此大约整理了几个简单的原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快收前臂
2.摩擦旋转的掌握
3.发力方向的掌握
4.上肢的放松
5.还原与引拍
6.引拍高低
7.用右脚找球
8.用左脚打球用左脚还原
9.练习方法
10.用腰引拍
1.快收前臂:
我在接受像这样正规的乒乓训练之前,曾经遇到一位非常资深的教练,他看了我的动作,第一句话就是提到了拉球必须收前臂的基本观念.在这之后,无论是业余的弧圈高手,或者是专业队的学生,都强调拉球要在触球时"快收前臂",我想对于"拉球瞬间要快收臂"这回事还有疑虑的,我想可以提供给您一个参考.初练时,建议先把触球前的速度放慢,先把球挂起来,感觉球停在球拍上久一点,拍子跟球一起走一段距离的感觉,然后再慢慢的加上快收前臂的动作.要注意,收前臂的时机越晚越好,力量越能集中.有位弧圈高手告诉我:
"球要转靠前臂,球要冲靠腰腿",如果小臂用的不好,怎么练拉球都不可能练的好的.小臂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2.摩擦旋转的掌握:
无论你要拉的多冲多爆,一定要保有强烈的上旋.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跟我说,只要往前撞击就可以拉的更爆而不必顾及旋转.相反的,每次我撞击多了,总是会被要求要多摩擦.我曾经质疑过那专业队的学生为何拉球爆冲的时候撞击声那么大,那学生的回答是:
那是我发力摩擦的结果.是力量集中与发力方向问题,不是减少摩擦增加撞击这么简单.
3.发力方向的掌握:
每次球拉的太软,老师们总是要我往前多些,但还是摩擦.每次球拉下网或者不够转,老师们就叫我往上摩擦多些.
4.上肢的放松:
每个老师都强调要放松,但如何做到放松,真的是不容易.我长期的练下来,我的心得就是,蹬腿用腰与否的问题对于上肢的放松影响很大.腿腰发力没用上,你想怎么放松上肢都是空想.真的想练好弧圈球的朋友们不要再怀疑了,也不要再去研究"手上功夫"因为那真的是缘木求鱼的作法.我的教练就告诉我:
"只要用腿腰,手都不动就要能打到到球,如果打不到,你的腿腰就是不及格也代表上肢还不够放松"
5.还原与引拍:
我看很多朋友总是认为自己的拉球不够爆,老是在"触球那瞬间"的细节来找问题,努力研究如何摩擦,却忽略了还原与引拍的重要性.没有还原,就不可能做到引拍到位这回事.引拍没到位,身体力量用不上,上肢非僵起来不可,这样怎么可能练好弧圈呢?
所以挥拍击球结束,手不要停在空中做造型,重心也不要停在左脚不动,从挥拍击球,收拍还原要一气喝成,不只是手要还原,重心更要还原,把重心回到两腿之间(可以在还原过程加个垫步,两脚稍为腾空再一起落下)
6.引拍高低:
再者,很多人引拍都过低了,重心也下座,怎么拉都爆不起来.要想想,引拍过低,怎么拉都是往上摩擦的多,往上发力多,怕拉飞只好磨的更薄,不敢主动去迎球.重心下座,重心动不了,如何迎前发力?
反过来,很多人就是掌握不好起下旋,时常下网,越是用力下网的越厉害,自己都没发觉,引拍时拍子根本没有往下放,往前发力过多,越是用力越惨.
马琳拉完球后的快速还原动作,还有他引拍的位置,甚至我们经常看到马哥拉完球后会跳起!
7.用右脚找球:
其实步伐的学问说来不大,主要还是个练字.但怎么练法?
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不管是定点还是走动击球,都要习惯去用右脚去找球(也可以说是用身体找球).有位老师就这么教我:
每打一颗球,第一个念头就是右脚去踩那么一下,时常提醒自己养成习惯.即使是定点,也要在原地踩那么一下,这样只要来球位置一偏,自然就会移动右脚去找球了.各位可以一试.另外强调一点,右脚踩下去的时候全身要放松膝盖要弯要稍微沉那么一下,要有那种重量下沉到小腿与脚掌的感觉,脚掌要踩实,一位老师形容说就像是脚掌有爪一样扎实的抓住地面,不能踩的含糊.
8.用左脚打球用左脚还原:
其实意思就是"用重心打球"还有"击球节奏的掌握".老师要我手要等左脚踩下去的同时才能有击球动作,要主动踩而不是球打出去了才被动的踩.主动去踩左脚就会逼迫自己去蹬右脚,就会主动去迎前.手要等脚就是节奏问题,用左脚控制右手,做到腿带腰腰带手.其实重心转移就这么简单,就跟走路一样.但可别误解成重心完全转移后才开始转腰击球,而是要在左脚踩下去的同时就完成击球动作,在重心转移的过程转腰击球.要注意拉球的站位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所以并非往人的正前方蹬而是侧蹬.侧蹬的力量主要是靠小腿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决 步伐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