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03658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6.47KB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
永安三中高中部高二(下)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2018、4、3)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训约十四条》记载: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可知,族规是基于血缘关系,其直接作用是维护宗族关系及内部秩序,故A项正确;B、C两项不属于直接作用;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仅涉及“家”的层面,故D项错误。
2.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
3.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族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
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法盖仅贵族有之”信息说明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渗透整个社会,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与宗族贵族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B;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是按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君主制指最高权力者的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D是秦朝开始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故选B。
5.“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兴盛的原因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材料“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大概意思是通过武力取得了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人民信服,所以,②④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排除①③;故选D。
6.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
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材料“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说明这种行为动摇了井田制。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
7.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将孔子法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故C项错误;各派将孔子任意塑造,说明当时思想比较自由,故D项正确。
故选D。
8.“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
B.自然经济的形成
C.家国观念的形成
D.“封邦建国”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以殷盛,国以富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一统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9.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
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
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错误。
10.史载: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封邦建国
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
D.元朝广设行省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以看出是对诸侯国的描述;从“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看出是对郡的描述。
既存在郡县又存在诸侯国的情况出现在汉朝初年,从“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看出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在西周时期不存在郡县;B选项错在秦朝不存在诸侯国;D选项时期不对。
11.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
“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
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2.汉代有一典型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A
13.汉初歌谣唱道: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A错误;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是治国方略的不同,依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不能说明哪个方略更好,B错误,D正确;D与材料无关。
14.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这一弊病根源于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答案】A
【解析】“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说明“征发无度,税无定准”,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排除D。
15.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答案】C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不涉及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中央高度集权是官僚政治的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抓住材料“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随意侵夺人民权益,故C项正确;抓住材料“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可知与D项表述矛盾,故D项错误。
16.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可见因谣言而影响官吏升降的并非是全部,故A舆论只能影响官吏的“黜陟”,而不是决定,A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不能说明监察体系臻于完备,排除B;西汉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确立,使其民本理念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因此民间舆论的载体---歌谣自然成为政策取舍的重要参考,得到统治者的格外关注,故C正确;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D。
17.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答案】D
【解析】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A项倾覆与再建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A项错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可以概括为恢宏与古朴,如长城、兵马俑等,在精神文明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B项鼎盛与革新反映了宋明理学的特点,故B项错误;创新与再造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D项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征的概括比较准确,故D项正确。
18.“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封建政府赋税和百姓衣食之源在于农业,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可以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再据此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19.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郡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商朝是内外服制,周是分封制;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承秦制”所以郡政阶段是指秦汉时期;东汉开始有州,唐为道州县三级,宋为路州县三级,故唐宋时期为州政阶段;元朝开创省制,明朝废除行省制,清朝恢复行省制,故省政阶段是元朝、清朝时期;故可知排除ABD,所以选C。
20.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这一行动
A.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地位
B.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理念保持一致
C.论证按血缘关系分配的政治权利
D.印证诸侯在封地内有很大独立性
【答案】A
21.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2.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
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陈平
丞相
游士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A.西周:
“封建亲戚”
B.秦朝:
“独尊儒术”
C.西汉:
“布衣将相”
D.隋唐:
“金榜题名”
【答案】C
【解析】西汉是因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西汉初年的朝中将相大多来自平民百姓。
故答案为C项。
西周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排除A项;秦朝焚书坑儒,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官,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排除D项。
23.《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汉书》中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皆无得名田,以便农”可知商人不能占有品质好的土地,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
故本题选择C项。
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的信息,故A项排除。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D项排除。
增加赋税收入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排除。
2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通过协调贫富使其和谐相处,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既不是强制去富也不是济贫,更非劫富济贫。
故选A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
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
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
(1)物质文明:
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
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
(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
(2)观点:
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论证:
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
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解析】
(1)物质文明:
结合所学,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即可。
(2)观点:
根据“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概括得出观点:
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论证:
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
“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
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
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
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解读探究型历史试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墓葬的情况,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观点进行解读说明,解读时可以从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解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政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移风易俗,心甚为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福建省 永安市 第十二 中学 学年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