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农作物品种推广.docx
- 文档编号:2903651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24KB
榆林市农作物品种推广.docx
《榆林市农作物品种推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市农作物品种推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榆林市农作物品种推广
榆林市农作物品种推广
及监管机制的探讨与思考
榆林市种子管理站罗志勇张志珍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粮食生产的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支持。
“十五”以来,我市种子工作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种子管理逐步规范,种子产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良种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了在“十一”期间能够更好发挥种子工作对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功能,就必须在认真调研总结经验,深入细致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市农作物品种推广的新机制、新措施,实现种子产业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一、“十五”期间种子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来,我市种子管理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体系建设为基础,基地管理为重点,服务企业为根本,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为目标的工作方向,取得了种子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种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按照《种子法》的要求,从2002年以来,市上和靖边、定边、府谷、横山、子洲、吴堡等县区管理站先后与公司分设运行。
至2005年底,全市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职工总数达到154人,通过机构分设,强化了种子管理工作职能,连续培训持证种子执法人员63名,持证种子检验员56名,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公正的种子执法检验队伍,维护了正常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二是以杂交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种子基地面积稳步发展。
我市耕地面积广阔,劳动力充足,水资源丰富,排灌方便,日照长,温差大,气候干燥,病虫害轻,对提高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瓜菜等农作物种子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子生产成本十分有利,是全国玉米等农作种子基地生产的最佳生态区,2002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重点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市,标志着我市的基地管理,基地建设,基地生产已达到一个新水平。
市种子管理站在近几年基地管理工作中,坚持实行亲本种子送检,制种田苗期花期联检,种子生产企业信誉等级评估三项制度;各种子企业统一使用市上制定的预约合同和生产管理档案文本;在生产技术上突出抓好适时早播种、早追肥、早收获、早晾晒的“四早”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玉米制种田受冻害影响发芽率的这一突出问题,促进了基地农户增收,种子企业增效。
使玉米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生产杂交玉米种子4万吨左右。
远销省内外。
三是良种覆盖率提高。
良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科技先导,良种的推广应用是促进粮食增产的有效途经。
市、县(区)种子管理部门在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中,改变过去单纯高产型的引种目标,引进试验高产、优质、多抗型的新品种;创新试验方法,采用试验材料分组编号、专家、技术人员田间现场观摩鉴定等方法;积极开展新品种展示,利用市原种场,大地种业试验场,市农科所试验基地展示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农作物新品种让广大农民群众在选用新品种上有直观的认识,解决盲目选种等问题,加快新品种进村入户速度。
随着登海9号、哲单7号玉米、脱毒紫花白马铃薯,晋谷21优质米,东大2号、晋豆21号大豆,榆引201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玉米、马铃薯主栽品种得到普遍更新更换,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由“十五”期间的不足80%提高到90%以上。
四是种子检验取得新实破。
为了切实履行好对全市种子质量管理职能,2003年市上投资20余万元购置检验仪器设备108台(套),通过对检验技术人员专门培训,开通了对全市农作物种子室内检验测试业务,填补了市内种子室内纯度检测技术空白,提高了种子质量的监控能力。
受市农业局委托连续两年对全市上市销售的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进行抽查检验,抽查检验杂交玉米种子率达100%,瓜菜以及其他作物种子60%以上。
抽查检验的范围不仅有市内各种子营销企业,还有各县(区)重点乡(镇)的种子门市部,严把了供种质量关。
三年来,连续检测玉米种子电泳纯度测定样品600多份,四项指标检测样品3000多份;有效地减少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种子质量纠纷,受到农民群众和种子企业一致好评。
五是种子案件查处力度加大。
市、县(区)种子管理部门依据《种子法》、省“实施办法”以及“榆林市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在执法工作中,坚持举报查处与主动检查、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独立办案与部门联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围绕重点作物、重点时段,集中精力查处违法种子案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据统计,在“十五”期间全市共出动种子执法人员2200人次,查处违法种子案件80起,扣押种子100万公斤,罚没款82万元,捣毁制售假劣种子窝点5个;出动检查人员1800人次,检查企业门市1500个,调处种子纠纷案件案46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50万元,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
六是行业管理初见成效。
在省、市开展的“创佳评差”、“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专项活动的促进下,种子部门主动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延伸了为农民群众和种子企业管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基地生产中滞留种子,在严把基地生产准入关的同时,积极向基地群众宣传种子法律、法规,组织引导基地乡、村同种子企业签订规范的预约生产合同,落实经济责任,预防经济风险;在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各生产企业召开基地生产管理会议,研究解决基地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讨论制定种子保护价和生产抵垫,稳定基地生产面积;在基地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组织种子专家组,深入各生产基地进行调研,帮助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落实技术管理措施,确保丰产丰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落实农业科技示范村户,送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到户,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七是种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十五”期间,我市争取到国家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小杂粮种子基地建设、榆阳区国家区试站,榆林市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四项部级种子工程建设项目,榆阳、神木、米脂县种子公司、市种子公司、市原种场省级区试站五项省级种子工程项目。
部、省累计项目投资1200万元,建成专业化高标准杂交玉米种子基地2万亩,小杂粮种子基地5000亩,种子库2000m2,晒场15000m2,种子加工生产线四条,高标准试验示范园区50亩,购置种子检验仪器设备250台(套)。
通过项目建设,使我市的种子基地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测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种子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
八是民营种子企业较快发展。
“十五”期间,是种子生产经营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也是我市种子产业恢复性增长的关键时期,我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主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机遇,积极支持组建民营种子企业,先后申报省厅批准成立大地种业、飞宇种业、金日种业等13家民营种子企业。
民营公司的总资产达到7000多万元,从业人员360人,2006年组织基地生产面积8万多亩,占到全市总面积70%以上,表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是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力度较大,种子企业综合实力增长较快,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的一个新阶段,种子产业对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明显增强,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子产业的发展:
一是靠政府支持推动。
市农业局主动加强对种子工作领导,支持解决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种子工程项目申报实施等重大工作问题。
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种子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靠管理服务促进。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主动履行职责,严格管理,公正执法,为企业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培养打造诚信企业,对信誉优良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效益引导拉动。
市县(区)重点建设的种子基地乡、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拉动了种子基地开发建设。
四是种子企业发展带动。
我市初具规模的种子企业主体,年经营量达到6000万公斤,向种子基地投入收购资金量1.56亿元,在转化农村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效益,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诸多方面发挥了日益明显的带动作用,种子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增效的新型产业。
按照全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良种推广和种子产业发展的要求,回顾对照我市的种子工作,我市在农作物品种推广及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种子管理体制还未彻底理顺。
全市仍有榆阳、神木、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六个县(区)种子管理站和公司没有分开。
特别是榆阳区作为全市重点杂交玉米、瓜菜种子生产基地,种子管理机构缺位,难以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要求。
现已分设的种子管理机构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管理职能不到位。
2、国有种子企业改革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域成立的13个市、县(区)国有种子公司,习惯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保护,虽然还从事着种子生产经营,但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自主选育的品种,缺乏经营品牌,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人员负担,银行贷款压力,企业负债,职工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别企业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3、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投入不足。
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种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子管理机构不可推卸的职责。
但我市市、县种子管理站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仅仅处在落实引种和试验阶段,没有专项的示范、展示推广经费,不能快速有效地转化种子科技成果,延缓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4、种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种业发展需求。
目前全市种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成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基地乡村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难以实现快速直观地传播种子供需信息、通报种子质量状况、推荐良种栽培技术、曝光违法违规行为等社会化服务。
二、“十一五”期间对种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在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颁布实施及2003年10月陕西省“实施办法”施行以来,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封闭型良种推广格局被打破,国有种子公司供种的主渠道被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民间资本大量进入种子行业逐步取代,至上而下的种子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管理范围拓宽。
种子经营供给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由专营到多营的转变,管理对象既有农业内部单位,也有农业外部企业,经济成分不同,管理方式多样。
二是管理内容增加。
种子监管除涉及生产、经营行为外,还延伸到产权保护、广告、标签、档案管理等内容。
三是管理难度增加。
种子生产的科技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违法违规行为更加隐蔽。
四是对管理要求的提高。
随着种子地位提升,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企业维权意识增强,对管理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明显提高。
加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种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提升,种子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全市的种子工作也将面临着新要求、新挑战。
1、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的力度。
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是各级种子管理站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也是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市是以种植杂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区,种植粮食作物有五科24种1796个品种,油料有八科11种20个品种、蔬菜40多种100多个品种。
品种老化,效益低下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为此,种子部门要主动创新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展示示范和推广工作,从主栽作物品种入手抓好试验、展示及示范点建设,争取领导重视,加大支持投入,加快种子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提高良种覆盖率,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2、必须进一步加强种子质量监管。
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体现在为种子企业的支持服务上,落实在提高基地生产的种子质量上。
以“坚持三项制度,加强三全监管”为基本工作措施,提高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坚持执行亲本种子播前送检制度,二是坚持执行种子基地生产田间苗期、花期检验制度,三是坚持执行种子生产企业信誉等级评估制度。
一要加强全程监管,对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的质量监管;二要加强全面监管,对种子的产权、品种、质量、市场、标签、宣传、档案等进行全面检查监管;三要加强全力监管,市、县(区)种子管理部门统一思想,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进行全力监管。
3、必须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杂交玉米、小杂粮、马铃薯、瓜菜等农作物种子生产条件,是全国全省的杂交玉米、小杂粮、马铃薯、瓜菜种子生产基地。
各类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规模已呈逐年上升的局势。
为维护正常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种子管理部门一是要加大种子法律法规宣传。
开展组织培训与利用新闻媒体相结合,广泛宣传《种子法》、“省实施办法”和“市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普及提高种子法制意识,使种子企业和基地农民自觉依法维护各自正当权益。
二是要依法把好种子生产准入关。
市、县(区)要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审核本辖区内企业的资质,并积极搞好省级审批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组织和初审工作,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制止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
三是要强化市场检查。
检查是治理的基础,以春节市场检查、秋冬基地检查为重点,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采取处罚、教育、曝光相结合,全面提高检查整治效果。
四是要严格查处违法种子案件。
对于违法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做到“一查到底,决不放过”。
4、必须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种子企业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带动种子产业发展的龙头。
扶持企业发展:
一要公正执法,为企业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二要政策扶持,积极为有实力,有潜力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在种子工程项目,专项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三要主动开展信息服务,及时为企业通报市场动向、生产动态、气象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提出指导性意见,增强工作预见性,提高企业的反应适应能力;四要加强培训,通过开展种子法规、检验规程、加工贮藏、标签标志等专业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法律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五要引导企业深化改革,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组改制,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5、必须进一步提高种子宏观调控能力。
种子宏观调控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种子产业发展规划;二要设立种子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要建立市级种子储备制度,提高抗灾救灾生产能力;四要建立种子信息采集发布系统,优化指导服务;五要充分发挥种子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组织,试行种子风险抵押金制度,为企业和基地农民化解生产风险。
三、理顺和健全农作物品种推广及监管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在“十一五”期间,围绕全市杂交玉米种子、小杂粮种子、马铃薯种子、瓜菜种子四大基地,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引育、种子质量检测两个中心,突出抓好六大体系建设,以适应种子产业发展的需求。
1、种子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健全机构、稳定队伍、明确职能、强化手段、转变作用、搞好服务的原则,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40号文件精神,尽快分设榆阳、神木、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六县(区)种子管理站,健全完善我市种子管理机构。
按照国办意见精神,独立的种子管理机构,实行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确保机构稳定、职能明确、人员稳定,以便完整地履行职能、职责,形成全国统一体系,依据国办40号文件要求,依法赋予种子管理机构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
对品种试验、质量抽检、市场检查、信息服务等常年开展的工作,应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尽量减少事业收费项目,确保公正。
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首先解决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基本办公设施;其次重点配备执法装备,改善种子市场监管、信息服务条件,完善提高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技术推广水平。
2、新品种引育体系建设。
一是整合技术力量,由市农作物品种预审小组,组织市县(区)管理站、公司、市农科所、市农技中心、农校等种子管理、科研育种、推广、教学等部门的专家组成技术协作小组,由技术小组制定引育种目标和工作计划,按照育种目标开展引育种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市原种场、区原种场、大地种业试验场现有的种子试验、展示基地,组织展示玉米、向日葵、瓜菜等作物新品种。
三是在靖边、子洲、米脂、佳县,按照小杂粮优势区域,分别建设小杂粮品种区域展示基地,推进特色小杂粮品种的更新更换。
四是由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由市种子管理站统一组织开展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展示示范,严格把关筛选,为生产提供优良的接班品种。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坚持做好制种优势区的种子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按照生态区域建立相对稳定、相对集中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子基地。
一是在榆阳、神木、靖边、横山一区三县长城沿线风沙区建设20万亩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二是在米脂、子洲、佳县、府谷黄土高原丘陵区建设20万亩小杂粮种子提纯复壮繁殖基地,三是在定边、靖边白于山区建设20万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充分发挥全市的种子基地生产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良种,实现种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互带动,协调发展。
4、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利用国家种子工程建设投资,装备建设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在开展好玉米种子电泳纯度检测业务基础上,引进应用DNA分子标记及转基因品种检测等高新技术。
组织县(区)级种子管理站检验室配备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开展种子净度、水份、发芽率,千粒重四项常规检测业务,形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区)级检验室为网络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抓紧抓好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检查指导,发挥监督检验职能,确保全市种子质量稳步提高。
5、种子市场体系建设。
种子市场体系建设以建设榆阳区杂交玉米种子超级批发市场,米脂县小杂粮种子综合批发市场为重点,稳步推进乡镇供种网点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40个乡镇区域供种点,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种难,费时费工、成本高的实际问题。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严把种子经营资格准入关,依法核发常规种子经营许可证,优化市场经营主体,加强种子经营企业、门市监管,积极倡导“重质量、守规则、讲诚信”的良好经营风尚,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合格良种,依法保护种子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装备建设市级种子信息服务平台,县(区)级种子信息站,乡、村种子信息点,形成省、市、县(区)、乡、村信息采集传播互动网络。
市级平台能够及时发布国内外种子行业信息,公布有关政策法规,普及种子科技知识,曝光违法违规行为,让企业和农民通过信息网络快速了解、查询种子信息,宣传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品种,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科技的快捷、方便、高效优势,提高服务质量。
2006年10月20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榆林市 农作物 品种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