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docx
- 文档编号:29034683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71.20KB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句积累(共16小题)
【2016年广西省梧州市,2012年天津市】
1.,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5年内蒙古通辽市】
2.美国挑起南海争端,遭到全世界热爱和平人的一致反对,这正如《<孟子>二章》中所说,。
【2015年山东省临沂市】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5年山东省青岛市,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
4.得道者多助,。
(《<孟子>二章》)
【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012年山东省淄博市】
5.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
【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
6.,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4年贵州省黔西南市】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8.故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
9.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的句子是:
“,。
”
【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
10.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
《〈论语〉十则》中的“?
?
传不习乎?
”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孟子〉两章》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说明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
11.,失道者寡助。
(《<孟子>两章》)
【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市】
12.故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
13.《<孟子>两章》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2012年内蒙古包头市】
1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2年青海省】
1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2年四川省雅安市】
1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
【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亲戚畔之4.失道者寡助5.地利不如人和6.天时不如地利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0.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得道者多助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课内阅读(共4份)
【2016年贵州省贵阳市】三、(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委而去之()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亲戚畔之()⑷故君子有不战()
20.翻译句子(2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1.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的重要性。
22.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
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
B.孟子善用对比:
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
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
【答案】19.⑴离开⑵限制⑶通“叛”,背叛⑷所以
20.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1.⑴人和⑵仁政
22.D解析:
《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得道”的表现。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8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郭:
⑵去:
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⑵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0.(2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8.(2分)⑴郭:
外城⑵去:
离开
9.(4分)⑴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⑵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2分)人和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二、
(二)(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①米粟非不多也()②委而去之()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3分)
【答案】14.(2分)示例:
①粮食②放弃
15.(3分)示例:
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2012年广西梧州市】二
(一)(10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 (郭:
外城)B.多助之至(至:
极点)
C.池非不深也(池:
池塘)D.天下顺之(顺:
归顺,服从)
9.下列与“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B.可以一战
C.以刀劈狼首D.以为妙绝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据事论理,论证严密,层次清楚。
C.选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D.选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极具说服力、感召力。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8.(2分)C解析:
护城河。
9.(2分)B解析:
A项,因为;C项,用;D项,认为。
10.(2分)D解析:
选文并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1.⑴(2分)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表述1分,译出“域民”1分)⑵(2分)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表述1分,译出“故”1分)
◎对比阅读(共6份)
【2014年福建省漳州市】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
(16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
“王者何贵③?
’”曰:
“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
“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
”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齐桓公:
春秋诸侯,五霸之一。
②管仲:
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贵:
以……为贵。
④君人者:
指国君或皇上。
⑤与:
亲附,拥护。
⑥非:
非难,责怪。
⑦遂:
终于,最终。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⑵委而去之()
⑶桓公仰而视天()⑷辅之则强()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寡助之至礼愈至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百姓为天
D.三里之城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7.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8.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
(5分)
【答案】5.⑴围⑵离开⑶看⑷辅佐,协助
6.D解析:
A项,极点/周到;B项,巩固/顽固;C项,凭借/把。
7.⑴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⑵百姓埋怨他们的君主,最终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投有过的。
8.示例:
孟子与管仲在治国上都有民贵思想(或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是会灭亡的。
【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
“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管仲回答说:
“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
“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
《诗经》中说:
‘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
【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
(二)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
(13分)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委而去之(放弃)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战必胜矣必先苦其心志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
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3分)
【答案】11.C(2分)解析:
疆界、边境。
12.D(2分)解析:
A项,起,指任用/吐发;B项,违背,不顺/通弼,辅佐;C项,表顺承/表并列。
13.C(2分)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适于所有人、所有的国家。
14.(4分)⑴(2分)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⑵(2分)(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5.(3分)答:
学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
《左传》。
②九族:
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③天:
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
④诱:
教导。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⑴以天下之所顺以:
____________
⑵《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克:
____________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天时不如地利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的重要性。
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12.(2分)每小题1分。
⑴以:
凭借。
⑵克:
战胜,取胜。
13.(2分)B解析:
A项,有利/利益;C项,表转折/表并列;D项,生命/生长。
14.(2分)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
译文:
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5.(2分)每空0.5分。
和天地君臣九族
16.(2分)每空1分。
施行仁政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此题只答后半部分或“以和为贵”得0.5分;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
【参考译文】《左传》中说军队取胜在于团结一致,而不在于兵力众多,这就是说天地和谐就会万物生长,君臣协调就会国家太平,九族和睦就会动可以得到需求,静可以得到安逸。
所以圣人奉守和谐的思想,因为和则存,不和则亡。
我本是楚国的平民百姓,很小就丧失了父亲,靠二兄来抚养、教导,使我的品行不曾因为追求利禄而堕落。
现在仅仅是贫穷罢了,但贫穷并不是人世的灾难,只有和睦才是最宝贵的,你要好好地努力才是。
【2014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5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
1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⑴委而去之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
⑶相攻国者亦然⑷具此而已矣____________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3分)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圣人以治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
前者强调了,后者强调了。
(4分)
【答案】10.⑴放弃⑵限制⑶这样⑷全都
1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
12.⑴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精良)。
⑵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
13.前者:
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
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
【参考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
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
都起于不相爱。
【2012年贵州省安顺市】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题。
(19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
③池非不深也()④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4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答案】13.(4分)①参与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护城河④通“叛”,背叛
14.(4分,每题2分关键词:
“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①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15.(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
取信于民(1分)
16.(4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17.(4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例1:
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
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例2:
八年抗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人教版 初中 语文课 古诗 中考 试题 精编 年级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