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03394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54KB
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docx
《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2013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词语:
1、 共色:
2、 许:
3、 缥碧:
4、 甚箭:
5、 甚:
6、 奔:
7、 寒树:
8、 轩邈:
9、 直指:
10、 指:
11、 嘤嘤:
12、 千转:
13、 转:
14、 戾:
15、 柯:
16、 湍:
翻译句子:
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3、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4、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6、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8、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与朱元思书》一文对富春江景物特点概括描写的语句是哪几句?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富春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并体会其写法之妙。
3、作者写夹岸风光时抓住了哪些有江南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富春江的什么特点?
由此你想到《三峡》的哪一句?
6、文中从哪几种感官描写了山景?
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7、你是怎样理解第三段中对各种声音的描写的?
8、文中对山势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10、《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①水清澈、湍急。
②写水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写水流湍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更能突出水的特点。
3、山峰高耸,树林茂密,百鸟争鸣。
4、统领全文。
5、写出富春江水迅疾凶猛,想到《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听觉和视觉。
这样写形象生动,使人感受深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7、对声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又突出了山中的宁静,给人已超然世外的感受。
8、拟人。
写出了富春江的山奇丽多姿,高峻的特点,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
9、①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到此以后,心会变得平静下来。
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的思想。
10、①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也流露出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③同时也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治水必躬亲
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翻译词语:
1、 执一:
2、 妄意:
3、 潴:
4、 势:
5、 相度:
6、 情:
7、 咨询
8、 穷:
9、 致:
10、 是以:
11、 胼胝:
12、 缓带:
13、 横索:
翻译句子:
1、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简要回答问题:
1,“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2,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
(2分)
3.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分)
4.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4分)
5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1、答:
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2、答:
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3、答:
躬亲、清廉。
4、答:
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5、答: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6、治水必躬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心乐之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伐竹取道
卷石底以出青树翠蔓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隶而从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全石以为底
3.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选择题
1.与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例句:
水尤清冽
A.回清倒影B.以其境过清C.为官清廉D.水清见底
2.加点词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居安思危B.不可久居C.居高临下D.居中调停
3.与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例句:
以其境过清
A.以貌取人B.以身作则C.以德报怨D.以人废言
四.简答题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有何妙用?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5、文章描写潭中游鱼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6.简要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写近处所见,明写鱼的数量之多,暗写潭水清澈。
7.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比喻;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头的神秘莫测。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特点:
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文章最后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其境过清”体现在哪里?
请用原文回答。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文中几处提到“乐”字?
这跟全文的感情基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13、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凄清寂静;寂寞忧伤;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作者横遭贬谪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分)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加点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月色入户”意思是__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__,这句话运用了__拟人__的修辞手法。
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欣然起行__,它与“_解衣欲睡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__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__ 地点:
__承天寺__
人物:
__我和张怀民__ 事件:
__夜游承天寺__
5.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庭下……竹柏影也_,描绘了一个_空灵澄澈、宛似仙境_的美妙境界。
7.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⑵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选择.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2.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简答题
1.“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2.本文含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如“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请简要分析此处比喻的妙处。
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5.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6分)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语文期末 考试 文言文 复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