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docx
- 文档编号:2903272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33KB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docx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1.场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包括的具体的[现象]有:
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
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
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
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
因此里尔克问道: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房子、桥、喷泉、大门、水壶、水果、树、窗户,一一甚至于:
柱子、高塔......]。
所有其他的东西或工具如原子、分子、数学及所有的[原料]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
不过目前我们队工具欲望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更重视。
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也许是矛盾的关系。
有些现象可以包含其他现象。
森林包括了树木,城镇体有房子所构成。
[地景]是这么辽阔的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说,某些现象为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
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如不考虑地方性而幻想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
很自然的,场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思呢?
很自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
我们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是定型的、整体的现象。
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
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要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城镇与住宅包含了大量的特殊场所,当前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很自然的便将此事纳入考虑。
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问题的处理都太抽象化。
场所的形成经常是定量的、机能的感受,意味着空间分布和向度化。
难道机能不是人所共通;放诸四海皆准的吗?
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
近似的机能,甚至最基本的机能,即睡觉、饮食,便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发生。
对场所的需求有不同的特质,以符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条件,因此机能的思路忽略了场所是具体的[这里],有特殊的认同性。
由于场所是复杂的自然中定性的整体,因此无法以分析的、科学的概念加以描述。
数学原理是由既有物中加以抽象化;形成一种中性的、客观的知识。
日常生活世界失落了,应该是一般人,尤其是规划者、建筑师,所真正关注的事情。
还好在死巷中还有条出路,亦即现象学这条路。
现象学被视为重返于物,反对抽象化和心智的构造。
迄今现象学者主要关切的是存有论、心理学、伦理学和有关的美学。
相对地反而不太注重日常环境的现象学。
虽然极少数先驱者的作品中有这样的概念,不过并不能对建筑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建筑现象学也就变成当务之急。
一些哲学家以语言、文学作为讯息的来源,对我们的生活世界加以思考。
事实上,谁有办法将科学所丧失的整体性和具体的表达出来。
因此,可能提示我们如何获取必要的理解。
海德格用特拉克所作的诗[冬夜]解释语言的本性。
特拉克所用的字非常适合我们的目的。
这些词句表现出一种整体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强烈的场所观点。
我们不必重复海德格对这首诗所做的精辟分析,不过指出一些足以说明我们问题的特质。
特拉克一般使用的具体的意象都是我们在日常世界所熟知的。
他谈到雪、窗户、房子、门、树、门槛、面包和酒、灰暗、光亮。
同时他把人描述成一个流浪汉。
而这些意象也暗示着普遍的结构。
首先这首诗区分了外部与内部。
外部表现在第一节的前两行中,包括了自然的以及人为的元素,自然的场所表现在下雪,暗示冬天的景象,同时是在夜里。
这首诗的标题将每件事都安置在这种自然的结构中。
动也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日子而已。
就具体的表现而言,冬夜认为的气氛或特性,是塑造行为或事件的一个背景,隐藏了在黑暗摸索时仍能加以确认
的目标的轮廓。
落下同时创造了一个空间感,甚至是:
一种暗示天气与地的存在。
特拉克以最少的字幕,将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带入生命中,而外部也具有人为的特质。
由任何地方都能听见的晚祈钟声来暗示,使得私密的内部成为综合性的、公共的整体的一部分。
晚祈钟声不只是个实际的人造物而已。
它是一种象征,让我们一起一整体性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
海德格说:
“夜里的钟声将凡人引领到天堂”。
内部则表现在后雨行中,被描述成一幢房子,以包被及完善的设施提供人庇护所及安全感。
房子有窗户、门口、让人认识到内部是外部的补充。
我们发现房子里主要的焦点是桌子,可供许多的摆设。
桌子让人聚在一起,比其他构成内部的东西更具有中心的意义。
内部的特性虽然是那么明确的呈现,却是难以言喻的。
内部是光亮和温暖,相对于外部的寒冷与黑暗。
同时几经孕育着潜在的声音。
一般而言内部是一个可理解的物的世界,许多的生命在那儿发生。
地下两节里有更深的一层的景象。
在这里提出了场所和物的意义。
同时人是以在阴森路程上的流浪汉来表达,而不是安全的置身在他位子所创造的房子里。
人在外部,在生命道成长,同时还表达了企图为自己在即有的未知的环境中确认方向。
不过自然也有另外的一面:
停工了成长及繁盛的恩惠。
在繁盛的树的意象中,天、地被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世界。
经由人的劳力,世界被带近内部成为面包和酒,因此内部的阐释变得很有意义。
如果没有天地间神圣的果实,内部将仍旧是空虚的。
房子和桌子的吸收和集结,使得世界更亲密。
居住在房子里因而意谓在世上定居。
不过这种定居并没有那么简单,必须在黑暗的道路上摸索。
同时门槛把你内部和外部隔开,说明差异性和清楚的意义间的缝隙,使得苦痛具体的表达出来变成碑石。
因此在门槛中,居住的问题变成为主宰的地位。
特拉克的诗说明了我们生活世界的一些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场所的基本特质。
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每一种情境都有其地方性和一般性。
冬夜的描述自然是地方性的,北欧的现象。
不过其隐含的内部与外部的观点是一般性的,连接了这些差异的意义。
因此诗使得存在的基本特质具体化。
具体化在此表示使一般可见的事物成为一个具体的、地方性的情境。
所以诗朝着与科学思考相反的方向而行。
科学离开了[既有的物],诗带我们重返具体的物透露了存在于生活世界的意义。
而且特拉克的诗区分了自然和人为的元素,因此指出了一个环境现象学的出发点。
很显然地,自然的元素是即有物中的主要成分,而且事实上,场所经常以地理的术语加以定义。
不过我们必须重复场所不仅仅是地点而已。
关于地景,近代文学提供了各种方式描述自然的场所。
不过我们发现一般以机能的或是视觉的考虑为基础的思路还是太过于抽象。
我们必须再度向哲学求援。
最大差别是海德格介绍了天与地的概念:
“大地扮演着孕育着的角色,开花、结果,在岩石、水中蔓延,植物与动物矗立在其上......”“苍穹是太阳穹窿的路。
径,月亮变幻的轨道,闪烁的星辰,一年的季节,白昼的光亮和尘埃,夜晚的阴晦和泛红,温和的和恶劣的天候,漂浮的云、蓝色的大气深渊......”。
就像许多重要的关键一样,天地间的分野的重要性。
在大地之上经常意味着在苍穹之下。
他也宣称世界是介乎于天地之间,同时说“世界是凡人所居住的房子”。
换言之,人所能居住的世界变成了内部。
一般而言,世界自然塑造了一个具延伸性和综合性的整体,一处[场所],符合具有独特认同感的地方状况。
这种认同性或精神可以用具体而定性的术语加以描述。
海德格便以次描述天与地的特性,同时必须以这种重要的分野作为其出发点。
如此一来,我们对地景能有一种与存在相关的认识,同时必须加以维持使其成为自然场所的主要名称。
在地景中,有许多次要的场所以及自然的物,如特拉克提及的树。
在这些物中浓缩了自然环境的意义。
不同尺度的聚落是环境中最重要的人为因素,从住宅及农舍到村庄和市镇;其次是聊络这些聚落的路径,以及转换自然成为文化地景的各种元素。
如果这些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是有机的,这意味着聚落扮演着焦点的角色,而环境则被浓缩或诠释在此焦点中。
因此海德格说:
“单独的房子,村庄及城镇是在其中或其周围的建筑物集结各种中间物所形成的成果。
建筑物以居住的地景拉近了大地与人的距离,同时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安置邻里住所的亲密性”。
因此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性和包被性。
真正的意义是“内部”,即“集结”其所了解的一切。
为了达成这种机能,便有与外部相关的开口(事实上只有内部才有开口),而且建筑物借着固着大地、耸向苍穹,与环境产生联系。
最后人为环境包括了人造物或“物”,成为内部的焦点,强调聚落集结的功能。
一海德格的话而言:
“物使世界为物”“使之为物”,是以集结的原始意义加以运用。
更进一步说:
“唯有结合世界的本质时才能变成物”。
在前言中赋予场所结构的许多指标,有一些已经由现象哲学家研究出来,为追求更完美的现象学提供一个好的开端。
第一个步骤是关于自然与人为现象的区分,或以具体的术语而言是“地景”与“聚落”。
第二个步骤则是以大地、苍穹(水平、垂直)和外部、内部间的范畴来表达。
这些范畴有空间上的含义,因此“空间”被重新介绍,不仅仅是数学的概念,而是存在的向度。
最后特别重要的步骤是“特性”的概念。
特性取决于物的情况为何,同时使我们对探索日常生活世界的具体现象有一个基准。
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完全掌握场所精神,古代人视其为“敌对”,必须与之妥协才有可能定居。
2、场所结构前面对场所现象的讨论,产生场所结构必须以此“地景”与“聚落”来描述的结论,并以空间和特性的分类加以分析。
因此空间暗示构成一个场所的元素,是三向度的组织:
“特性”一般指是“气氛”,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
不将空间和特性加以区分,而使用广泛的概念如“生活空间”是可行的。
不过以我们的目的而言,对空间与特性加以区分是比较实用的。
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基本的空间造型在历史上已经以特性赋予新的诠释。
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的是,空间组织对特性的形成有某些限制,同时这种概念是互动的关系。
“空间”在建筑理论中当然不是新名词,不过空间表示许多事。
在现代文学中可区分为两种用法:
是空间为三向度的几何形;或为知觉场。
然而两者都无法令人满意。
在日常经验中从本能的三向度整体所抽离出来的空间可称之为“具体空间”。
事实上具体的人类行为并未在一个均质的等向性空间中发生,而是在品质差异性中表现出来,例如“上”及“下”。
建筑理论一直企图以具体的、定量的角度界定空间。
以此基提恩以“内部”和“外部”的分野,作为其建筑史的主要的观点基准。
林区对具体空间的结构有更深一层的洞察,介绍了“节点(地标)“路径””“边界”和“地区”这些概念,暗示构成人在空间中有方向感基准的元素。
波多盖西最后定义空间为“场所系统”,暗示空间在具体的情境中有其根源,虽然空间能以数学方式加以描述。
这种观点与海德格的说法不谋而合,“空间是由区位吸收了他们的存有物而不是由空间中获取”。
外部与内部的关系是具体空间的主要观点,暗示空间有各种程度的扩展与包被。
因此地景是由各种不同的但基本上是连续的扩展所界定,聚落则是包被的实体。
因聚落与地景有一种图案与背景的关系。
任何包被相对于扩展的和背景的地景而言是非常清楚的,像是一种图案一样。
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聚落便丧失自我的认同性,就好像地景丧失自我的认同性成为无穷尽的扩展一样。
再大一点的环境脉络中,当任何包被成为一个中心时,对其周遭而言可能扮演焦点的功能。
由此中心,空间以各种程度的连续性(韵律)向四面八方延伸。
很显然,主要的方向是水平与垂直,即大地和苍穹的方向。
集中性、方向性、韵律感是具体空间具有的主要特质。
最后必须说明自然元素(如山丘)及聚落可以用各种不同程度的近似关系加以簇集或集结。
所有说明过的空间特质是一种“地形的”性质,与大家所熟悉知的完形理论的“组织原则”相符。
皮亚杰有关儿童对空间概念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原则在存在上的重要性。
组织的几何模式只有在后来的生活中才能逐渐发展出来,以符合特别的目的,而且通常视
可以视为是对基本的地形结构更“准确的”定义。
地形的包被因而变成一个范畴,“自由的”曲线变成直线,簇群变成是格子状。
几何在建筑中采用来表达一种一般性的综合性系统,是暗示性的“宇宙秩序”。
任何包被都由边界所界定。
海德格说:
“边界不是某种东西的停止,而是如同希腊人的体认,边界是某种东西在此开始出现”。
建筑空间的边界被视为是楼板、墙、天花。
地景的边界在结构上很相似,包括了地表、水平面和苍穹。
简单的结构相似性是自然的与人为的场所之间基本的重要关系。
边界的包被特质由其开口所决定,就像特拉克一窗户、门、门槛的意象所做的诗意而直觉的表现一样。
一般边界,尤其是墙,使得空间结构明显的成为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扩展、方向和韵律。
而且“特性”是比空间更普遍而具体的一种概念。
特性一方面暗示着一般的综合性气氛,另一方面是具体的造型,即空间界定元素的本质。
任何真实的存在与特性的现象学必须审视明显的特性,同时对其具体的决定因素加以探究。
我们以指出不同的行为需要有不同特性的场所。
一个住所必须是“保护性的”,一个办公室必须是“实用性的”,一间“欢乐的”舞厅,一座“庄严的”教堂。
当我们游览外国城市的时候,经常被其特殊的特性所震撼,成为经验中重要的部分。
地景也具有特性,这些特性中有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本质。
因此我们谈到“肥沃的”“贫瘠的”“欢愉的”及“可怕的”地景。
一般而言,我们必须强调所有场所都具有的特性,特性是既有世界中基本的模式。
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是时间的函数,因季节、一天的周期、气候、尤其是决定不同状况的光线因素而有所改变。
特性系由场所的材料组织和造型组织所决定。
因此我们必须问:
“我们行走在怎样的地面上,在我们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总之界定场所的是怎样的边界?
”边界如何依赖其造型上的明确性又与其如何被“构筑”有关。
从这种观点注视一幢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它是怎样坐落大地,又怎样耸向苍穹的。
对于都市环境的特性具有决定性的垂直边界或墙,必须特别留心。
由于范士利早就体认到这事实使我们得以蒙受其惠,使得“门面”具有“不休的声誉”。
构成一个场所的建筑群的特性,经常浓缩在具有特性的装饰主题中,如特殊形态的窗、门及屋顶。
这些装饰主题可能成为“传统的元素”,可以将场所的特性转换到另一个场所。
因此特性和空间在边界结合在一起,而我们可以同意范士利界定建筑为“介于内部与外部墙间的墙”。
除了范士利的直觉外,特性的问题在近代建筑理论很少有人加以思索,结果使得理论和具体的生活世界失去了联系。
尤其是科技,在目前被视为是满足实际需求的唯一方法。
而特性取决于物如何形成:
便由科技的实践(建筑物)所决定的。
海德格指出希腊的techne(艺术)表示对真理创造性的“透露”,属于诗亦即“创造”。
因此场所的现象学必须包含构造的基本模式,此即模式间在造型明晰性上的关联。
唯有如此,建筑理论才有一个真正具体的基础。
场所结构的呈现将会很明确,像环境一样,包括了空间与特性的观点。
这些场所是“疆土”“区域”“地景”“聚落”以及“建筑物”我们是重返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具体的“物”。
这正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记得李尔盖的话:
“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要将场所加以分类时,我们必须运用这些用语,诸如:
岛屿、岬、海湾、森林、丛林、广场、街道、中庭以及地板、墙、屋顶、天花、窗户、及门等。
场所以这些名词加以命名。
暗示着场所被视为是真实的“存在之物”,亦即“实存的”原是字义。
而空间则是一种关系系统,并由介系词所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只谈及空间,而是以物在上或下,在前面或后,或都是在......之中,在......范围内,在......之上,由......到......,沿着......,紧邻......来表达。
这些说法表示物在地形上的关系。
最后,特性便由上述的描述所暗示。
特性是复杂的整体,单独的形容词很难涵盖这种整体的复杂观点。
不过特性经常又是那么明白而清楚。
因此我们晓得日常生活的语言结构,正好与我们所分析的场所相
符。
疆土、区域、地景、聚落、建筑物(以及建筑物的次场所)逐渐缩小尺寸,形成了一个系列。
这种系列的等级可称之为“环境的层次”。
系列的“顶端”是极广大的自然场所,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人为场所。
人为场所具有以上的“集合”“焦点”的功能。
换言之,人“吸收”环境,并使建筑物或物在其中形成焦点。
因此物“诠释”了自然,并使其特性明显化,所以物本身变得非常有意义。
这便是点点滴滴的事物在我们周遭中具体的基本功能。
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同层次必须有相同的结构。
事实上从建筑史上看来,这种情形是极少的案例。
风土聚落经常有一种地形的组织,虽然独幢的住宅可能非常地几何化。
在较大的城市里,我们经常发现邻里在一般的几何结构中是以地形的方式加以组织。
稍后我们将回到结构适应性的特殊问题上,不过必须先简单地说明一下环境层次的尺度中主要的“等级”;介于自然场所与人为场所的关系。
人为场所与自然产生关系有三种主要方式。
首先,人要使自然结构更精确。
亦即人想将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加以形象化,“表达”其所获得的存在的立足点。
为了达成此目的,人建造了其所见的一切。
自然暗示着划定界线的空间,即人所建造的一种包被,自然变成“集中化”,人竖起了一座纪念性矗耸,自然仍暗示着方向性,人便铺出了一条道路。
其次,人必须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补足其所欠缺。
最后,人必须将其对自然(包含本身)的理解象征化。
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好比自然的特性换成建筑物,建筑物的特质明显地表达出自然的特性。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这三种关系意味着人集结经验的意义,创造适合自身的一个宇宙意义或小宇宙,具体化其所在的世界。
很明显集结全靠象征,意味着意义转移至另一个存在的“中心”。
形象化、补充、象征化是安顿生活的普遍观点:
就定居的存在意义而言,定居全赖这些功能。
海德格以桥来说明此问题:
建筑物的形象化、象征化以及集结,同时使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他说:
“桥小心而有力地跨溪流,桥不只是连接早就在那儿的河岸,而且只有当桥横跨溪流时河岸始为河岸。
桥有意地使河岸在两侧展开。
桥自一侧发端至另一侧。
河岸并未沿着溪流扩展成为一个一片干旱的陆地,像是毫不相干的边界。
河岸和桥将河岸扩展的地景带给溪流。
使得溪流、河岸与陆地彼此成为邻居。
桥集结了大地成为环境溪流四周的地景”。
海德格也描述了桥集结的情形,因此揭露了桥的象征性价值。
我们无法在此详述,不过得强调地景经由桥而获得其价值。
在此之前,地景的意义被隐藏“起来”。
桥的构筑公然的将意义引导出来。
“桥集结存在有成为我们称之为场所的某些地点。
然而这些场所在桥出现之前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沿着河岸能有许多‘敷地’,必须借着桥使之显现”)。
因此建筑物(建筑)存在的目的是将敷地变成场所,换言之,揭露隐伏在既有环境中的意义。
场所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而永久的状态。
一般而言场所是会变迁的,有时甚至非常剧烈。
不过这并不意味场所精神一定会改变或丧失。
稍后我们将介绍场所产生的前提是必须在一段时间里保存其认同。
“稳定的精神”是人类生活的必须条件。
而其如何能应付动态的变迁呢?
首先,我们得指出在某种限制下,任何场所必须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
场所不只适合一个特别的用途而已,否则将很快就失效。
其次,一个场所很显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诠释”。
事实上,保护和保存场所精神意味以新的历史脉络,将场所本质具体化。
我们也可以说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其“自我的实现”。
一开始的可能性,经有人的行为所点燃并保存于“新与旧”的建筑作品中。
因此一个场所包含了具有各种不同变异的特质。
总之,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个结论,场所是出发点也是我们探讨结构的目标。
一开始场所是以一种既有的且透过自发性经验的整体性呈现出来。
最后经过对空间及特性的观点分析之后便像是一个结构世界。
3、场所的精神“场所精神”是罗马的想法。
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
魂,守护神灵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随人和场所,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特性和本质。
即使是众神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神灵,这事实说明了这种想法主要的本质。
因此genius表示“物之为何”,用康的说法则是什么是物所“意欲为何”。
在我们的生活脉络中重返过去灵魂的想法和希腊神性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古代人所体认的环境是有明确特性的,尤其是他们认为和生活场所的神灵妥协是生存最主要的重点。
从前生存所依赖的是一种场所在实质或心理感受上“好的”关系。
例如古埃及不仅依照尼罗河泛滥情形而耕种,甚至连地景结构也成为公共性建筑平面配置的典范,象征永恒的自然秩序,让人有安全感。
在场所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了生活的真实性,虽然它不曾被如此命明过。
艺术家和作家都在场所特性里找到了灵感,将日常生活的现象诠释为属于地景和都市环境的艺术。
因此歌德说:
“眼睛自孩提便受物所训练是有根据的,所以威尼斯画家在看任何东西时必须看得更清楚,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乐趣去看任何东西。
”直到1960年杜瑞尔还写道:
“如果你想慢慢地了解欧洲的话,尝一尝酒、乳酪和各个乡村的特性,你将开始体会到任何文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到底还是场所精神。
”现代观光业证明了各地不同的体验是人类主要的兴趣之一,虽然这种价值在目前已日渐丧失。
事实上现代人长久以来一直相信科学和技术能让他脱离对场所直接的依赖。
这种观念已证实是种错误的想法:
污染和环境危机突然间成为一种可怕的报应,因此场所的问题重新获得了它真正的重要性。
我们曾经用过“定居”这个字来表示整体的人为场所的关系。
若能更进一步了解这个字的含义将有助于“空间”与“特性”的区分。
当人定居下来,一方面它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某种环境特性中。
这两种相关的精神更可能称之为“方向感”和“认同感”。
想要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晓得甚身置何处。
而且他同时得在环境中认同自己,也就是说,他必须晓得他和某个场所是怎样的关系。
近来关于规划与建筑的理论性文字已相当重视方向感的问题。
我们可以参考林区的著作,她以“节点”“路径”“区域”来表示基本的空间结构是形成人的方向感的客体。
这些元素在知觉上彼此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环境意象”,林区同时声称:
“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给它的拥有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
”因此所有的文化都发展了自己的“方位系统”,也就是“能达到好的环境意象的空间结构”“世界很可能依照着一组焦点来组织,或把它拆散成各种不同名字的地区,或利用记。
忆中的线路来连接。
”这些方位系统经常基于或源自既有的自然结构。
如果这种系统很不明显,意象的塑造将变得非常的困难,因而使人感觉到了“失落”。
失落感的恐惧是来自动态的有机体想要在环境中确定方向的需求。
失落感与能够表现定居特色的安全感恰好相反。
环境品质就是让人免于失落感,林区称之为“意象性”,表示“形态、颜色或排列能产生明确地认同,动人的结构和环境中非常有用的心智意象。
”关于这一点林区指出,构成空间结构的元素是具体的“物”,具有“特性”与“意义”。
然而他将自己局限在探讨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机能,使我们对定居的认识只是些片断的理解而已。
尽管如此,林区的努力对场所理论还是有卓越贡献的。
它的重要性在于他所做的实验性研究,指出了具体的都市结构和完形心理学或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学者皮亚杰定义的一般的“原则或组织”相符合。
我们必须强调定居,尤其要以与环境的认同感为前提,不过这并不有损方向感的重要性。
虽然方向感和认同感是一个整体关系的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 场所 精神 迈向 建筑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