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90249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16.45KB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
期中测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4)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5)《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臧克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B.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其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是诗人、文学评论家。
D.《木兰诗》是北宋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18年10月23日,甲(A.天下无敌,B.举世无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这是一座奇迹之桥,它乙(A.创造,B.制造)了诸多世界之最。
这是一座壮美之桥,不仅因为其施工难度和壮丽外观足可担起“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赞yù,更因它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通力共建的超级工程。
它跨越了技术难题,联通了天堑;跨越了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赞yù__________ 框架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
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原句: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修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二、阅读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唐代诗人。
天宝八载,作者在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途中写下这首诗。
B.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长安的位置。
C.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在强调思念亲人的情感。
龙钟即年迈的意思。
D.“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③卿今当涂掌事④蒙乃始就学
7.下面加点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
B.自以
大有所益屠自后断其股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当涉猎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学而时习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
“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
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
“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
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
“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
”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是臂上一块瘀青。
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
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
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
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
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⑦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
“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谁料一语成谶。
⑧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
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
我在院子里独自哭了一场,泪眼蒙眬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⑨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
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
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
它叫匠园。
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
“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
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⑩穆匠。
木匠。
匠园。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穆爷爷一生的故事,“我”在静静地看穆爷爷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穆爷爷。
B.第④段中“愧怍和念想”指的是穆爷爷在没把园子修好时,常常感到愧对师父。
C.第⑦段中“一语成谶”的意思是预言、预兆被应验。
穆爷爷执着于修复木雕,了却心愿后随即心血耗尽而死。
D.第⑩段三个词语呈递进关系,表达了作者要颂扬的不只是穆爷爷一个人,更是整个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小说以“匠心”为线索,情节生动。
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将情节补充完整。
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好手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13.穆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你品味穆爷爷的一生加于分析。
(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节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4.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中的“小声说”指宣传范围较小。
B.选文一、二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D.以上选段写了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具体事例有: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5.“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16.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7.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
现实生活中,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五)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金庸,原名查良镛,50年代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
其小说屡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赞誉。
他的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韩日等文。
2018年10月30日,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朋友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末检测卷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期末 检测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