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024318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6.53KB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三垟中学 虞素微
【单元目标】
1、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2、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3、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4、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
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
下面就教学本单元提一些建议与设想:
1、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为了避免概念化倾向,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完全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例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
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本套教材中,此前虽然曾选编过一些说明类文章,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马》等,但并没有把它们当作说明文来教学,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对阅读说明文的有关要求作一些介绍。
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
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3.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
当然,说明文里内容失实的情况有时是因为作者掌握的知识不正确,有时则因为行文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谈行文问题。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
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
不过,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湖北/杨红梅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课文都与建筑艺术有关。
教学本单元,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充分开发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探究,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一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
鉴于学生过去只接触过较为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知之甚少,教学本单元时应结合各篇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说明文文体知识教学,化整为零地完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引导学生在明确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同时,逐步认识说明文文体特征,掌握读写说明文的要求和技巧。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几项活动各有侧重且颇有情趣,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训练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观察事物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学习说明文,培养阅读兴趣太重要了。
本设计旨在通过学生有体会且感兴趣的三个话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说明文文体特征的认识、对说明文学习方法的尝试。
三个话题,由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由知识到运用,由感性到理性,重点突破实物说明文抓住特征进行说明这一特点。
[教学步骤]
导人激趣:
由猜桥的谜语导入。
话题一:
说说我熟悉的那座桥。
要是让你给同学们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座桥,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观点。
可从理性的角度说个大概,也可结合具体的例子细说。
学生一起归纳陈说角度:
侧重于桥自身,可说修建时间、准确位置、得名原因、地位作用、突出特点、外部形态(概貌、规模、大小、装饰)、周围环境、内部结构、建造原理、改造情况等;侧重于桥与人的关系,可说桥的人文环境、桥边的故事、桥的变迁,尤其要说出“我”与桥的故事和“我”对桥的感情。
小结:
平常写关于桥的叙事性文体,桥本身很少会吸引我们关注的目光,除了我们认为必须交代的几点会略有提及外,桥的自身因素在文章中都是“编外”对象,我们习惯倾力而为的是描述“我”眼中心中的这座桥,尽可能展现它的“个性”,而这种描述往往会因为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而特易打动人。
这是记叙性文体的优势。
但如果要你介绍一类桥,就如中国石拱桥,那又当如何?
话题二:
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研读课文,你发现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此问可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降低思维难度。
)
学生充分研读课文,各抒己见。
师生讨论,明确:
作者是紧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
文章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外,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惊人的成就,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作者既介绍了两座桥的个体特征,又处处紧扣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然后文章对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还补说了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使读者产生鲜明而完整的印象。
小结: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要把握一类事物的特征,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每个事物都有“个性”,同时又都具备同类事物的“共性”。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抓一类事物的特征,就是在诸多的“个性”之中找“共性”。
话题三:
中国石拱桥还有哪些特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特点,据你的观察中国石拱桥还有哪些特点?
你能学用举实例的方法简单说一说吗?
(可降低难度,要学生换其他例子具体谈谈文中所提及的中国石拱桥的一个特点,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
课堂小结:
本次课通过与记叙文的比较和对课文的研读,我们对说明文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如,说明文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
还知道说明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如果说明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说明文一读就明,哪堪细读?
这是学习说明文极易产生的一种误解。
怎么让学生对说明文感兴趣?
出新招!
本设计就意在利用说明文的知识魅力,通过创想中国石拱桥博物馆这一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并大胆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人,交代学习任务: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知识性强。
学习说明文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为我们所用。
今天自主学习《中国石拱桥》后,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提出一个中国石拱桥博物馆的创想计划。
二、自主学习,能读顺、读懂、读透课文。
根据自学情况,组织学生合作解决学习疑难。
如:
1.读顺,掌握词语:
惟妙惟肖、就地取材、交头接耳、巧妙绝伦、奇观、推崇….”
2.读懂,弄清知识:
什么是独拱石桥?
什么是联拱石桥?
什么是双曲拱桥?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其中“28道拱圈拼成”是怎么回事?
……
3.读透,理解全文: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偏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赵州桥究竟有何突出成就使它成为河北四宝(沧州狮子、景州塔、赵州石桥、定府大菩萨)之一?
课文为了清楚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三、课中活动,提出自己对中国石拱桥博物馆的创想。
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奇思妙想”。
知识介绍部分应是重点,示例:
1.中国石拱桥概述(历史、特点、贡献),平实的语言,比较法。
2.中国石拱桥范例(重点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详细解说其特点,顺带介绍其他名桥),图文辅助,解剖示意,解说法。
3.中国石拱桥的发展(以时间为序介绍发展状况),罗列法。
4.中国灿烂的桥文化(桥美景、桥故事、桥诗、桥传说、桥旅游),引用法。
四、活动评价。
生评与师评综合。
[教学设计Cl
[创意说明]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有名的篇章,它以丰厚的知识、明晰的结构、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准确周密的语言,深受学生喜爱。
教学时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文的说明技巧,然后进行语言学用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朗读,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
你的课文根据是什么?
三、选读,揣摩语言,体会技法:
作者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技巧?
精选实例解说其特点……
妙用比方形容其外形……
巧作比较鲜明其个性……
穿插描写摹绘其状貌……
遍引资料突出其成就……
适时赞扬评价其地位……
广列数字添说明准确性……
偶用术语增说明专业感……
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四、语言学用实践:
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说明技巧来说明自己熟悉的某一事物。
教师示例:
赵州桥的雄伟气魄和巨大作用,早有宋人杜德源赞之: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
恒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
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
”(我的示例用了引诗文的方法。
)
学生说例,教师点评。
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网站:
w硎•6a()PIB.Om儿ri电e/。
上有中外名桥、桥梁欣赏、桥梁新闻、桥梁知识、相关文学作品等。
2.课文联读材料:
建议找几篇名家写桥的文学作品与本文作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刻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如卞之琳的《断章》、陈从周的《桥乡醉乡》等。
桥之美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
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施美育渗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画家,他不能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却想用自己的笔造出一个虚幻的、视觉的、水中的、墨中的、色中的人间天堂。
他常常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踏遍水乡、绿洲、高原、山村、丛林、雪峰,陶醉在灵魂与大自然的感应中,活在灵魂与大自然碰撞的激情里,在坚韧地默默行进中,一步步接近视觉天堂,一步步揭示艺术的奥秘。
他,就是吴冠中。
吴冠中简介。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吴冠中先生带给我们的“桥之美”。
二、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2.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
让学生粗略把握本文内容梗概、写作角度、语言特色、描写风格等。
三、朗读课文,感受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
教师示例:
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
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学生发育,充分感受课文内容:
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解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
师生交错着说,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可单纯地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
参考示例:
我喜欢“细柳拂石桥”一段。
浪漫的江南,一座石桥就有一个故事,一座石桥就是一段历史,小巧玲珑而又古朴典雅的它们,本身就是一首首迷人的诗。
况早春,乡间的细柳刚刚绽开新嫩的幼芽,生命的蓬勃在微风中鼓荡,鲜美、轻盈、顽皮、欢愉,飞扬着灵动,敲击着沉寂。
细柳拂石桥的组合,就是厚重与空灵、宁静与鲜活、阴冷与清亮、阳刚与轻柔的组合。
这样深远的意境,即使不见晓风残月,画家也销魂!
小结。
积累熟记文中精彩的描写句。
五、细读课文,理解画家笔下的“桥之美”。
读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仅仅就为了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向我们展示桥之美吗?
细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揣摩文中蕴含深意的句子,深入理解其“人生小品”的特点。
如: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
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以“人生如桥”为话题说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1
1.推荐阅读:
v/w,A/.artch/nanet.cc~n/artlife/wuguanzhong/main.htm。
吴冠中传略,画语,年表,作品欣赏,学术资料、画家动态等信息。
v/w、v.artbmk,cn/~s.asp?
cbs:
广西美术&xl:
1197,吴冠中美文美画系列
进“绿土地视角”站,阅读《作家的自说自画与画家的自画自说》。
高层次的班级可结合本文作者吴冠中、《竹影》作者丰子恺、《珍珠鸟》作者冯骥才等人与文的特点,展开专题探究活动,了解目前文画回归结合的动态。
2.课文联读材料
桥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廓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
远处,管弦的声音。
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风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呢。
——选自《陆蠡文集》
使用说明:
本文短小,却刻画出一幅宁静纯美的古诗词般独特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空间的立体素描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将这一意境营造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与课文中的描写手段非常相似,在引导学生做艺术鉴赏时可作引子,在安排有语言学习的课上亦十分好用。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适于多媒体教学。
它是叶老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语言形象感极强,作者的解说本身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照片。
学生只要一读课文,就会对造园艺术卓绝、风景优美如画、文化意蕴深厚的苏州园林充满神往。
所以本设计因势利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口,注重文化积累和运用,使学生对苏州园林之美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
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二、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
1.听完介绍,你对苏州园林有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
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
学生可说:
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在花墙和廊子,美在角落的装饰,美在门窗的雕镂,美在淡雅的色调……
2.寻读课文,评说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
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3,选读课文,想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说几句描述性的话。
有人说:
读艺术家谈艺的文章,就像请了个内行当导游,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被艺术家引入胜境,乐而忘返。
选读你喜爱的句段,想象一下苏州园林该是什么样的,说几句描述性的话。
再看苏州园林的宣传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你认为苏州园林还有哪些可“说”之处?
结合观看的宣传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略有感受即可,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园林文化知识点示给学生,以提升其文化素养。
学生能说的有:
建筑的风格、各种名称(园名、亭名、山名等)的特色、室内的装潢(家具、盆景等)、园内的文化意蕴(名诗名画、楹联、故事等)。
四、抄读积累,品鉴本地园林。
’
1.文化积累。
想一想,抄一抄,你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整理一下,我们课堂上鉴赏苏州园林还用了哪些方法。
2.迁移运用。
播放学生都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要求用你本次课学到的知识品鉴园林的艺术成就。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依据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是给课堂准确定位的前提。
本文不同于一般推介性的文字,也不是记游散文,而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
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深入研究,高屋建瓴地提炼;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并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对这一特征作了客观说明。
所以本设计还是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吸纳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课文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作者珍爱摄影集《苏州园林》开始说起,简介苏州园林。
二、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
1.速读课文,依次检索:
①引出说明对象的段,收束全文的段,主体部分。
②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段,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
③分说苏州园林特征的段,分说各段的中心句。
2.整理信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以总率分、以分述总、结合紧密、清晰自然所体现出的结构的美感。
3.苏州名园多,可作者此文中对诸多名园只宇未提,这样妥当吗?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本文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不在单个园林艺术特色上纠缠,而是高屋建瓴地提炼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不写各个园林怎么美,而是以欣赏者的口吻向我们解说苏州园林美的成因,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非凡才智。
三、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精美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
请结合课文,任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语言美的体会。
教师示范,导游口吻美——文首用“一百多处”显其多,用“标本”显其精,用“鉴赏”显其雅,极具炫耀诱人之效。
结尾像—个高明的导游,当游客已会欣赏时,他悄然缄口淡出,大巧若拙,仅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就此打住,对朱游者又卖了一个有巧不见巧的“关子”。
学生研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表达穿插美(说明之中带有生动的描写,叙述中又时时穿插精妙的勾勒与评论)……
词句照应美(分说段中的词句与总括段中的照应与补充)……
词语选用美(动词的运用、副词的运用、描写性形容词的运用)
抒情渗透美(作者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在评价性语言中)
积累自己喜爱的语句。
四、小结。
苏州园林的美绝不仅给人视觉的美感,苏州园林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绝不是作者三言两语能尽述的,叶老先生只不过是交了一把钥匙给我们,帮着我们打开了这扇美的奥秘之门,真正要领略其中美景,还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颗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何不组合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比较阅读两文,理解两文内容。
二、比较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的异同。
1.根据课文介绍,略说其“同”。
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艺术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都属综合艺术品,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都能代表祖国的历史文化,同时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2.根据你对两文的理解,详说其“异”。
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略显严正而刻板);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三、比较《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两文的异同。
教师点示比较的角度:
文体、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作思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写作目的、作者身份、作者情感等方面。
可用发现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入课文,有理有据地具体说明。
四、小结,交流课堂体会收获。
[资料整合平台]
推荐阅读:
1,苏州园林网,http:
//wvvw,szgarden.
2.著名园艺家陈从周教授的《说园》(陈从周是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方面的大家,《说园》是一本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
叶圣陶先生曾盛赞《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和其他传统艺术一脉相承,陈从周从山水画、书法乃至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哲学态度等等方面,指点我们理解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
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
故宫博物院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把“故宫博物院”搬进我们的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已不是神话。
利用制作精美、知识准确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帮助教学,一定会比“仅凭教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更快捷更高效。
[教学步骤]
一、上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浏览“故宫博物院总说”,导人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课文内容的侧重点:
本文虽名为“故宫博物院”,作者却按下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藏品、文物不表,只集中笔墨介绍了故宫建筑群,意在让读者对故宫有一大体了解。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故宫的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外形、面积、规模),故宫建筑群的特点(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故宫的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
3.初步感知课文结构:
先介绍故宫建筑群的特点,然后具体解说各建筑的位置、作用、特点,并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的总特征,最后总说赞叹。
三、点击“紫禁城游览”之“故宫导引”,重寻作者行踪。
1.对照课文,从四条游览线路中选择最贴近作者行踪的一条(“两小时游览”路线图)进行参观。
2.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推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有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第三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