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练兵检测试题1.docx
- 文档编号:2902421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7.42KB
高三语文综合练兵检测试题1.docx
《高三语文综合练兵检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综合练兵检测试题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综合练兵检测试题1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积攒旋律挑肥拣瘦人情事故
B.追朔发韧生死悠关俯首帖耳
C.胡诌诀窍利欲熏心出其不意
D.通缉坐阵难辞其咎涸泽而鱼
答案.D.(D,阵-镇,鱼-渔;A,事—世;B,朔—溯,韧—轫,悠—攸;C全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共中央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是大快人心,而量化幸福的概念更是讲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B.吉林省部分人大代表呼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有效保护松花江水资源和进行污染治理已迫不及待。
C.春节期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将在沪上各大知名百货举办“刷卡有礼”活动,让您在消费时为所欲为,刷卡时更添惊喜。
D.由于组织有序、抢险及时,遇险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广大党员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毁家纾难,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答案.D.(毁家纾难:
捐献全部家产,解除国难。
大快人心:
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与语境不合。
迫不及待,多指人的心情,句中应该用“迫在眉捷”。
为所欲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贬义词,句中应用“随心所欲”。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卡拉OK版权费引发的争议已呈沸沸扬扬之势,争论各方各说各话,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双方都认为营业场所使用音像作品应依法交纳版权费。
B.2007年的校园招聘大战已初露端倪,专家认为,是否具备充足的“职业筹码”将逐渐成为大学生们求职获胜的关键。
C.科技部最近表示赞成正常的学术讨论和争鸣,欢迎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但不赞成用“网络大字报”的形式对严肃的学术问题进行真假的裁定。
D.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2007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并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答案.A.(B句不合逻辑中的照应不当,属于典型的两面对一面,“是否”应与“能否获胜”相照应。
C句成分残缺,应在“欢迎”后加一个介词“对”。
D句语序不当,“研究部署了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与“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应对调)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古代的书院,大半建于山中大野,这种僻远开阔的环境有利于大思大悟,有利于生长真正的见识。
。
纸上的东西与地上的东西相互交融,一些新的创见就会滋生出来。
,写作也是从文本到文本的投射,每个人的语调都差不多。
为什么?
因为这些写作者,并不读山林大地。
没接上地气的文字,没接上地气的学问,终归不会有什么惊人之笔,不会有什么大的价值。
①在这里既是读书,更是读山林土地
②在这里既是读山林土地,更是读书
③我们现在常见的毛病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到文字
④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到文字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毛病
⑤只读书,读一个时期最热闹的书
⑥只是读书,而且都在读一个时期最热闹的书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
B。
(第一个横线强调的是“读山林土地”,因此选①。
第二个横线结合后面的内容考虑,选③更连贯。
第三个横线选⑥更得体)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漫谈地震发光现象
地震发光现象,俗称“地光”,是一种自然光源。
地光的形态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准确而形象地描述。
它们有的形似霓裳入云,态若仙女散花,色带飘荡;有的光如火炬,霞若宝塔,在天边或直照云端,或如天灯高悬、串球盘旋;有的貌似火红幕布,状若银白屏扇,在地平线附近或彩虹竖立、弧光冲天,或光带平铺、光扇叠嶂;而更多的是明亮耀眼的圆球体,像串串葫芦,光点闪闪……
地光作为地震将临的信号早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1920年,我国宁夏海原“空中发现红光如练,瞬时即地震”(8.5级)之后,宁夏的隆德县在辑县志时,不仅记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还引述了古人《震兆六端》中的“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的讯条。
1971年,莫斯科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上,地震学家呼吁加强地光研究,并指出研究大气电,观测大气发光现象,对地震预报很有帮助。
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地光是在地震前1小时至震发时段发生的。
由于白昼光亮较弱,难以分辨,只有在黑夜里光亮明显,容易惹人注目。
所以,常给人防不胜防的恐惧感和发现甚晚之遗憾。
但是,在国内外许多地震中,也有在震前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段里出现地光的实例。
1966年,我国邢台地震的前18天,震中外围区多处出现红色光球:
1970年,通海地震的前1个月,有盆大红色光球滚动;1976年,唐山地震前的5~6小时,天空突然明亮,并持续20多分钟,四周景物豁然可辨。
在综合研究了世界各大地震的发光现象后,地震学家们发现,震前的地光形态、空间分布及地光亮度等普遍存在以下特性:
①形态多以光球,片状和闪电式出现。
②空间分布和亮度上具有初始时分散、亮度弱,越趋发震时越集中、越亮。
③在震中外围所见的地光方向,或指向震中呈环形展布,或指向断裂构造带呈带状分布,或指向某特定地质体呈块状分布。
在未来震中区所见地光方向零乱,但密度和强度要比外围区所见到的大。
④8级以上地震,地光发光点分布范围可超过500千米;7~8级地震,地光发光点分布范围约200千米;6~7级地震,地光发光点分布在100千米范围内;5~6级地震,地光发光点只限于震中附近地区,而且数量有限。
根据这些特性,人们可以粗略地预测出即将发生的地震的大概方向、时间、地点和震级。
可见,地光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临震信息。
对它的详细研究和观测,不仅有助于短期临震预报,对探索地震成因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百科知识》2006年第22期)
5.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地光”的表现的一项是()
A.光如火炬,霞若宝塔,在天边或直照云端。
B.地光常给人防不胜防的恐惧感和发现甚晚之遗憾。
C.通海地震的前1个月,有盆大红色光球滚动。
D.唐山地震前的5~6小时,天空突然明亮,并持续20多分钟,四周景物豁然可辨。
答案:
B.(属于“表现”给人的感觉)
6.下列对“地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光是一种地震发光现象,是自然光源。
B.地光的形态多以光球、片状和闪电式出现,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准确而形象地描述。
C.地光在空间分布和亮度上具有初始时分散、亮度弱,越趋发震时越集中、越亮。
D.我们所见的地光方向,或指向断裂构造带呈带状分布,或指向某特定地质体呈块状分布,或指向震中呈环形展布。
答案:
D(D项属于“在震中外围所见的地光方向”)
7.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在黑夜里的地光光亮明显,容易惹人注目,但白昼一般不会发生地震发光现象。
B.地震震级越大,地光发光点分布范围就越小。
C.对临震信息地光的详细研究和观测,有助于探索出地震的成因。
D.根据地光的特性,人们可以预测出即将发生的地震的方向、时间、地点和震级。
答案:
C.(A“白昼不会发生地光”说法错误,只是白昼光亮较弱,难以分辨;B从文中地光特性④可知:
震级越大,地光发光点分布范围就越大;D表述太绝对,只能说“人们可以粗略地预测出即将发生的地震的大概方向、时间、地点和震级”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
祖成,假平阳郡守。
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
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
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
元固不肯从。
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
“汝何为不肯浴?
”元对日:
“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元所得者,送还其主。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日: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元对日:
“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
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
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
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
每言:
“天人师乎!
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
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
”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
乃遍告家人。
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
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
乡里咸叹异之。
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北史·列传七十二》)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异而舍之异:
感到诧异
B.诸小儿竞取而食之竞:
竟然
C.遂请七僧,然七灯然:
通“燃”,点燃
D.有诏表其门闾表:
表彰
答案:
B.(竞:
争着)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张元“讲孝道”的一组是()
①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②元即收而养之③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④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⑤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答案:
C.(①表现其讲礼仪;②表现其有仁爱之心)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只稍稍涉猎经史,却精通佛家经典。
B.张元拣到邻居落在自己家园中的杏子,不是像其他许多小孩一样吃了,而是送还给杏树的主人。
C.张元看见一只被人丢弃的狗仔,就把它拣回家喂养,因为他觉得如果看见了而不收养,那就是没有仁爱之心。
D.张元作为孙子不孝顺,导致祖父失明。
后来虔诚地作了七天道场,才使祖父的眼睛又复明了。
答案:
D.(“张元作为孙子不孝顺,导致祖父失明”不正确,这句话仅仅是张元虔心祷告的谦词)
第
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4分)
译文:
。
(2)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
(3分)
译文:
。
答案:
(1)村头小路上有一只被人丢弃的狗仔,张元就把它拣回家豢养。
(2)如今用烁光普照法界,希望祖父的眼睛能够见到光明,张元请求代替祖父失明。
1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端居【注]】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
闲居。
本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1)起句中“悠悠”二字准确生动,富有意蕴,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答:
。
(2)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
“‘敌’字险而稳。
”这评语很精到。
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为什么诗人却要用“敌”字?
(3分)
答:
。
(3)在后两句中,作者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试作简要赏析。
(3分)
答:
。
答案.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2)“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重于客观描绘。
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重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意思对即可)
(3)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意思对即可)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
答案:
(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决胜于千里之外(每句1分,错一字本句不得分)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寒山寺的钟声
严阵
你到过寒山寺吗?
你听过寒山寺深夜的钟声吗?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苍茫的寒江余音远去之后,当开花的土地经过成熟又经过收割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茏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曾多次来过寒山寺,也曾多次谛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可是直到最近我都不能说我已经听懂了那里的钟声。
因为那钟声里有一座“天一阁”,它藏满了历代古籍,历尽了人间兴亡。
因为那钟声里有一块“无字碑”,它记载着人情冷暖,体味了世态炎凉。
因为那钟声里有一面镜子,它能在瞬间为你映照出你留在所有的道路上的所有的脚印。
因为那钟声里有一把尺子,在不用任何语言的评述中,客观地为你衡量出你的所长和你的所短。
默默地听那岁末的午夜时分悠然远播的钟声吧,那钟声里也浮动着一种春的气息,一种你似乎感觉到又似乎尚未感觉到的一种生机,一种要萌动出无数新芽,一种要爆裂出无数新蕾的欲望,一种要在枝头上迎接风雨布满果实的力量。
那钟声里也含满微笑,含满四方美丽的风景,含满相交者相识者相知者相爱者的那些春花秋月的思绪和桂子荷花的情愫。
我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而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
由此我也开始明白:
和平来自和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由此,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来听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多少年来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样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因为不论世上的事也好,村上的事也好,家里的事也好,只有首先有了和解,才会开始得到和平。
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
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
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
此时此刻,这钟声是来自寒山寺,也是来自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灵深处,因为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和平、和解、和谐便一直是我们心中永远萦绕不息的钟声。
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也才会成为今天中国的一种愿望。
(《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6日)
14.为什么“我曾多次来过寒山寺,也曾多次谛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可是直到最近我都不能说我已经听懂了那里的钟声”?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这样写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
答案:
因为寒山寺钟声历经世间沧桑更替,遍尝尘世人情世态,折射人生成长历程,丈量一生优劣成败。
这样写的作用:
内容上突出了寒山寺钟声的博大精深,表达上为下文写自己的“领悟”做铺垫,引出下文的议论。
15.文章中“我”所“领悟”到的寒山寺的钟声具有哪些内涵?
请分条概括。
(6分)
答:
。
答案:
是一种和解的钟声。
它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良知的觉悟。
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它来自和解。
是一种和谐的钟声。
它具有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一种良好愿望。
16.文章最后一段提及“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4分)
答:
。
答案:
照应上文,呼应题目,使结构严谨。
又由此引出下文“钟声是来自寒山寺,也是来自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灵深处”的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
17.从全文看,本文的人称表达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答:
。
答案:
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
用第二人称来写,仿佛和读者作面对面的对话,既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性,让读者读起来备感亲切;又便于抒怀,作者作为抒情主人公,更易作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真情实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六、(15分)
18.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
(4分)
巴基斯坦外交部1月12日就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内格罗蓬特11日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称“基地”组织头目藏匿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某个“安全隐蔽的场所”并通过位于巴境内的总部指挥“基地”组织成员在全球的行动的说法发表声明予以否认。
答:
。
答案:
①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内格罗蓬特1月11日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称“基地”组织头目藏匿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某个“安全隐蔽的场所”,②他们通过位于巴境内的总部指挥“基地”组织成员在全球的行动。
③巴基斯坦外交部12日发表声明,④该声明对他的这种说法予以否认。
19.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暨南京市家长网校于2006年5月19日在南京成立,网站同时试运行。
网站试运行以来,点击率已突破20万人次。
网站以专家的指导性、家校的互动性、内容的创新性为特色,服务于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已经成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请为该网校拟一句宣传口号,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生动。
(在10-20字之间)(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与父母携手同行,助孩子健康成长
20.新闻评论,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
要求:
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90字。
(6分)
2006年10月8日,西安邮电学院校区食堂前,一则《通知》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
因为考试成绩差,学年学分没修够,336名学生经学校初步审定被作出退学处理。
10月10日,最终确定的学生将面临两种选择:
或者退学回家;或者缴清退学试读培养费,降级试读一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考试没通过,可能会有智力、体力、情绪等各方面的原因。
对于一些极端恶劣的“坏学生”,学校实在没“招儿”,可以劝其退学,但对一般的学生来说,仅仅因为成绩差就被劝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2)学校劝退学生的做法,可以鼓励、鞭策更多学生努力学习。
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学校又没有任何威慑性的制度与措施,任凭学生混日子,那么,高校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就成了空谈。
(对此新闻的评价可褒可贬,答案只有言之成理即可。
但观点必须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许多节日都被商业化、被物化了,成为一些商家眼中的“卖点”,已经背离了节日的本质,成为商家赢利的最佳时机,它们有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叫“黄金周”。
巧克力玫瑰花、年年出新的时尚昂贵的礼品……商家成为节日的最大赢家,而本应占据节日主流的感情内容却被悄悄偷换。
实际上,不光我们有这样的烦恼,现在西方的很多节日,像圣诞节、情人节,商家介入得也越来越多。
曾有德国媒体报道,圣诞节前,大小商店里都有白胡子红衣服的圣诞老人在兜售商品,令人十分恼火。
这实际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霸权越来越大,它一定要在人类文化中挑选营造卖点,形成“节日经济”,用礼品的价码来掂量人间情感的分量,人们美好的感情被染上了铜臭气。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略。
(评分标准参见2006年全国高考卷Ⅱ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
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
父亲张延俊,在州郡做官。
逐步升迁为功曹主簿,都因非常纯朴而受到乡邻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只稍稍涉猎经史,却精通佛家经典。
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天中午炎热,想把张元放到井中沐浴。
张元却怎么也不肯听从。
祖父说他贪玩,就用手杖敲打他的头说:
“你为什么不肯洗浴?
”张元回答说:
“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是为了覆盖隐秘之处的,我不能随便把身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祖父感到惊异就放了他。
南边的邻居有两棵杏树,杏子熟后有许多落在张元家园中。
其他许多小孩争着拣杏子吃,张元拣到杏子,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
村头小路上有一只被人丢弃的狗仔,张元就把它拣回家豢养。
他的叔父愤怒地说:
“养这个东西干什么?
”抓起狗仔想再次把它扔掉。
张元回答说: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重视它们生命的。
如果是上天所生,上天所灭,那是自然的法则。
如果被人丢弃而死,那就不符合道义了;如果看见了而不收养,那就是没有仁爱之心。
因此我才把它捡回来喂养。
”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准许他喂养。
不久,竟然有一条母狗衔着一只死野兔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开。
张元十六岁时,他的祖父已经失明三年了。
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昼夜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
后来他诵读《药师经》,见有“盲人得以复明”的话,就请来七个僧人,点燃七只灯,七天七夜诵《药师经》,做道场。
每天都说:
“天人师啊。
张元作为孙子不孝顺,使祖父失明,如今用烁光普照法界,希望祖父的眼睛能够见到光明,张元请求代替祖父失明。
”像这样作了七天道场,张元夜里梦见一个老翁,用金鎞治疗祖父的眼睛。
梦中他欢喜跳跃,于是就惊醒了,张元就把梦中的情景告诉家里人,过了三天,祖父的眼睛果然复明了。
后来,祖父卧病两年,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不脱衣帽,早晚服侍。
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而后复苏。
同他的父亲一样,三天滴水未进,邻里都感叹不已,认为张元很奇异。
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二百多人把张元的事情上报,皇上下诏令表彰其家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综合 练兵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