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概念.docx
- 文档编号:29023349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04
- 大小:101.81KB
药剂学的概念.docx
《药剂学的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的概念.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的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药剂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药剂学的概念
制剂、制剂学、方剂、调剂学
(二)药剂学的重要性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一)基础药剂学
1.物理药剂学
2.生物药剂学
3.药物动力学
(二)工业药剂学
(三)医院药剂学
1.临床药学
2.调剂学
三、药剂学的任务
1.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2.新剂型的开发
3.积极研究和开发新辅料
4.研究和开发制剂的新机械和新设备
5.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
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7.医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第二节药物剂型
一、剂型的分类
(一)按形态分类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溶液型
2.胶体溶液型
3.乳剂型
4.混悬型
5.气体分散型
6.微粒分散型
7.固体分散型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1)注射给药
2)呼吸道给药
3)皮肤给药
4)黏膜给药
5)腔道给药
二、剂型的重要性,
(—)给药途径与剂型
(二)剂型的重要性
1.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的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第三节药剂学的发展
一、第一代制剂
二、第二代制剂
三、第三代制剂
四、第一代制剂
五、第五代制剂
第四节药典与药品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其它国家药典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颁药品标准
第五节处方
1.法定处方
2.协定处方
3.医师处方
第六节GMP和GLP
一、GMP
二、GLP
第二章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和优化技术
第一节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一、概述
二、文献检索
1.光盘检索
1)IPA光盘检索
2)DrugandPharmacology光盘数据库
3)Medline光盘数据库
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5)中国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
2.网络检索
(1)Rxlist-TheInternetDrugIndex
(2)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andBiopharmaceuticshomepage
(3)VirtualLibraryPharmacy
三、分析方法研究
(—)UV光谱法
(—)荧光分析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四)薄层色谱法
四、处方前工作中的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一)溶解度和pKa
(二)分配系数
(三)熔点和多晶型
1.溶出速度法
2.X射线衍射法
3.红外分析法
4.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差示热分析法
5.热台显微镜
(四)吸湿性
(五)粉体学性质
五、稳定性研究
六、药物配伍研究
(一)固体制剂的配伍研究
(二)液体制剂的配伍研究
1.pH—反应速度图
2.液体制剂
七、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与处方前工作
(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
(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动力学参数
(三)药物与制剂的溶出
1.体外溶出试验
2.半体内试验
3.体内试验
第二节药物制剂的优化设计
一、概述
二、优化参数
三、正交试验设计
四、均匀设计
五、单纯形优化法
(一)简介
(二)应用实例
六、拉氏优化法
(—)简介
(二)应用实例
第三节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
一、新药的分类
二、申请新药需上报的项目
三、申报新制剂的四个主要内容
(一)处方工艺、辅料等
(二)稳定性试验
(三)溶出度试验
(四)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药用高分子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现象和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2.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
3.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2.硫酸化物
3.磺酸化物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卵磷脂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脂肪酸甘油酯
2.蔗糖脂肪酸酯
3.脂肪酸山梨坦
4.聚山梨酯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一)形成表面活性剂胶束
1.临界胶束浓度
2.胶束的结构
3.cmc的测定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
1.HLB值的概念
2.HLB值的理论计算法
(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1.胶束增溶
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
(四)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与中性无机盐的配伍
2.有机添加剂
3.水溶性高分子
4.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五)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应用
1.增溶相图
2.解离药物的增溶
3.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
4.抑菌剂的增溶
5.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化学稳定性
(六)表面活性剂的其它应用
1.起泡剂和消泡剂
2.去污剂
3.消毒剂和杀菌剂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
第二节药用高分子
一、高分子的结构特征
1.高分子的基本结构
2.高分子的链结构
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二、高分子的应用性能
1.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2.溶胀和溶解
3.溶胶和凝胶
4.玻璃化温度
5.粘流温度
6.力学性质
三、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淀粉及其衍生物
(二)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1.微晶纤维素
2.纤维素酯类衍生物
3.纤维素醚类衍生物
4.纤维素醚的酯衍生物
(三)其它天然高分子材料
1.明胶
2.壳多糖及脱乙酰壳多糖
(四)丙烯酸类高分子
1.卡波沫
2.丙烯酸树脂
(五)乙烯类高分子
1.聚乙烯醇
2.聚维酮
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六)其它合成高分子材料
1.聚乙二醇
2.聚乳酸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第四章流变学和粉体学简介
第一节流变学简介
一、概述
流变学
二、弹性形变和粘性流动
(一)弹性形变
(二)粘性流动
三、牛顿流动
四、非牛顿流动
(一)塑性流动
(二)假塑性流动
(三)胀性流动
(四)触变流动
五、流变性的测定
六、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节粉体学简介
一、概述
粉体学
二、粉体粒子大小
(一)粒子大小(粒子径)
1.几何学径
2.比表面积径
3.有效径
4.平均粒径
(二)粒子径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Coultercounter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粒度分布
三、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
(二)比表面积的测定
1.吸附法
2.透过法
3.折射法
四、粉体的密度及孔隙率
五、粉体的流动性
(一)粉体流动性表示方法
1.休止角
2.流出速度
3.内摩擦系数
(二)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1.粒度
2.粒子形状和表面粗糙性
3.吸湿性
4.加入润滑剂
(三)改善流动性的方法
1.适当增加粒子径
2.控制含湿量
3.添加少量细粉
第五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一节概述
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
三、化学动力学概述
第二节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
一、水解
(一)酯类药物的水解
(二)酰胺类药物的水解
1.氯霉素
2.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3.巴比妥类
(三)其他药物的水解
二、氧化
(一)酚类药物
(二)烯醇类
(三)其他类药物
三、其他反应
(一)异构化
1.光学异构化
2.几何异构化
(二)聚合
(三)脱羧
第三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pH值的影响
(二)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三)溶剂的影响
(四)离子强度的影响
(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六)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温度的影响
(二)光线的影响
(三)空气(氧)的影响
(四)金属离子的影响
(五)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六)包装材料的影响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
(一)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
1.制成固体剂型
2.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3.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二)制成难溶性盐
第四节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
(一)固体药物与固体剂型稳定性的一般特点
(二)药物晶型与稳定性的关系
(三)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固体药物分解中的平衡现象
二、固体剂型化学降解动力学
(一)成核作用理论
(二)液层理论
(三)局部化学反应原理
第五节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一、影响因素试验
(一)高温试验
(二)高湿度试验
(三)强光照射试验
二、加速试验
三、长期试验
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五、有效期统计分析
六、经典恒温法
七、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
(一)固体剂型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
(二)热分析法在研究固体药物稳定性中的应用
第六章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包合技术
一、概述
包合物、主分子、客分子
二、包合材料
(一)环糊精
(二)环糊精衍生物
1.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
2.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
三、包合作用的特点.
1.药物与环糊精的组成和包合作用
2.包合时对药物的要求
3.药物的极性或缔合作用可影响包合作用
4.包合作用具有竞争性
四、常用的包合技术
1.饱和水溶液法
2.研磨法
3.冷冻干燥法
4.喷雾干燥法
五、包合物的验证
1.X射线衍射法
2.红外光谱法
3.核磁共振谱法
4.荧光光度法
5.圆二色谱法
6.热分析法
7.薄层色谱法
8.紫外分光光度法
9.溶出度法
第二节固体分散技术
一、概述
固体分散体
二、载体材料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
1.聚乙二醇类
2.聚维酮类
3.表面活性剂类
4.有机酸类
5.糖类与醇类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1.纤维素
2.聚丙烯酸树脂类
3.其它类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1.纤维素类
2.聚丙烯酸树脂类
三、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
1.熔融法
2.溶剂法
3.溶剂—熔融法
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
5.研磨法
四、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2.固态溶液
3.共沉淀物
五、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2.热分析法
3.X射线衍射法
4.红外光谱法
5.核磁共振谱法
六、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效原理
(一)速效原理
1.药物的分散状态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二)缓释原理
第三节微型包囊技术
—、概述
(—)药物微囊化的特点
1.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小对胃的刺激性
4.使液体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和贮存
5.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6.缓释或控释药物
7.使药物浓集于靶区
8.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二)药物微囊化技术的进展
(三)囊心物与囊材
1.囊心物
2.囊材
(1)天然高分子囊材
(2)半合成高分子囊材
(3)合成高分子囊材
二、微囊化方法
(一)物理化学法
1.单凝聚法
2.复凝聚法
3.溶剂—非溶剂法
4.改变温度法
5.液中干燥法
(二)物理机械法
1.喷雾干燥法
2.喷雾凝结法
3.空气悬浮法
4.多孔离心法
5.锅包衣法
(三)化学法
1.界面缩聚法
2.辐射交联法
三、微囊的性质
(一)微囊的形态、结构与粒径
1.微囊的形态与结构
2.微囊的粒径
(二)影响微囊粒径的因素
1.囊心物的大小
2.囊材的用量
3.制备方法
4.制备温度
5.制备时的搅拌速率
6.附加剂的浓度
(三)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1.微囊中药物释放的速率与机制
2.影响微囊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四、微囊质量的评价
(一)微囊的囊形与粒径
(二)微囊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三)微囊中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四)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
第七章制剂工程(单元操作)
第一节粉碎、过筛与混合
一、粉碎
(一)概述
(二)粉碎机理与粉碎能量
1.粉碎机理
2.粉碎能量的消耗
(1)Rittinger学说
(2)Kick学说
(3)Bond学说
(三)粉碎方式及设备
1.粉碎方式
(1)闭塞粉碎与自由粉碎
(2)开路粉碎与循环粉碎
(3)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
(4)低温粉碎
(5)混合粉碎
2.粉碎机
(1)球磨机
(2)冲击式粉碎机
(3流能磨)
二、筛分(分级)
(一)概述
(二)筛分效果的评价
1.总分离效率(牛顿分离效率)
2.部分分离效率
3.筛分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筛分设备
1.摇动筛
2.振荡筛
三、混合
(一)概述
(二)混合机理
1.对流混合
2.剪切混合
3.扩散混合
(三)混合度的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或方差
2.混合度M
(四)混合的影响因素
1.物料的粉体性质的影响
2.设备类型的影响
3.操作条件的影响
(五)混合设备
1.旋转型混合机
(1)水平圆桶型混合机
(2)V型混合机
(3)双锥型混合机
2.容器固定型混合机
(1)搅拌槽型混合机
(2)锥型垂直螺旋混合机
第二节制粒
一、概述
制粒及其目的
二、湿法制粒及设备
(一)湿法制粒机理
1.液体的架桥原理
2.从液体架桥到固体架桥的过渡
(二)湿法制粒方法与设备
1.挤压制粒
2.转动制粒机
3.高速搅拌制粒
4.流化床制粒
三、干法制粒及设备
1.定义
2.压片法和滚压法
四、喷雾制粒及设备
1.雾化器
2.热气流与雾滴流向的安排
五、液相中晶析制粒法
1.制备方法
2.球晶制粒机理
第三节干燥
一、概述
二、干燥原理与计算
(一)干燥原理
(二)物料中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湿基含水量
2.干基含水量
(三)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1.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
2.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
(四)干燥速率
1.干燥速率曲线
2.干燥速率的影响因素
(五)水分的测定方法
三、干燥方法与设备
(一)干燥方法
(二)干燥设备
1.厢式干燥器
2.流化床干燥器
3.喷雾干燥器
4.红外干燥器
5.微波干燥器
四、冷冻干燥
(一)冷冻干燥原理
(二)冷冻干燥机
第四节空气净化技术与滤过技术
一、概述
空气净化、工业洁净、生物洁净
二、洁净室的净化标准与测定方法
(一)洁净室的净化标准
1.含尘浓度的表示方法
2.常见的净化方法
(1)一般净化
(2)中等净化
(3)超净净化
3.洁净室的洁净度标准
(二)含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1.光散射式粒子计数测定法
2.滤膜显微镜计数测定法
3.光电比色计数测定法
三、空气滤过
(一)空气滤过机理及影响因素
1.空气滤过机理
2.空气滤过的影响因素
(二)空气滤过器及其特性
1.空气滤过器
2.滤过器的特性
四、洁净室的设计
(—)洁净室的布置
(二)洁净室对内部结构的要求
(三)洁净室对人、物的净化要求
1.对人的要求
2.对物的要求
(四)洁净室的气流形式
1.层流
2.乱流
(五)洁净室的送风与回风
1.送风
2.回风
(六)各级滤过器的组合与局部净化
1.各级滤过器的组合
2.局部净化
第五节灭菌与无菌技术
一、概述
1.灭菌、防腐、消毒
2.灭菌法分类
二、物理灭菌法
(一)干热灭菌法
1.火焰灭菌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
(二)湿热灭菌法
1.热压灭菌法
2.流通蒸气灭菌法
3.煮沸灭菌法
4.低温间歇灭菌法
(三)射线灭菌法
1.辐射灭菌法
2.紫外线灭菌法
3.微波灭菌法
(四)滤过灭菌法
三、F与Fo值
(一)D值与Z值
1.D值
2.Z值
(二)F值与Fo值
1.F值
2.Fo值
四、化学灭菌法
1.气体灭菌法
2.药液法
五、无菌操作法
1.无菌操作室的灭菌
2.无菌操作
六、无菌检查法
第六节滤过
一、概述
二、滤过机理与影响因素
1.滤过机理
(1)介质滤过
(2)滤饼滤过
2.滤过的影响因素
三、滤过器
1.砂滤棒
2.垂熔玻璃滤过器
3.微孔滤膜滤过器
4.板框压滤机
5.压滤器
第七节中药材的浸出技术
一、概述
二、浸出原理
(—)浸出过程
1.浸润、渗透阶段
2.解吸、溶解阶段
3.扩散阶段
4.置换浸出阶段
(二)影响浸出的因素
1.浸出溶剂
2.药材的粉碎粒度
3.浸出温度
4.浓度差
5.操作压力
6.药材与溶剂的相对运动
7.新技术的应用
三、浸出方法及设备
(一)浸出方法
1.煎煮法
2.浸渍法
3.渗漉法
4.水蒸气蒸馏法
(二)浸出工艺及设备
1.单级浸出工艺与间歇式提取器
2.多级浸出工艺
3.连续逆流浸出工艺
四、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
(一)蒸发
1.影响蒸发的因素
(1)传热温差
(2)药液的蒸发面积
(3)传热系数
(4)蒸气浓度
(5)液体表面的压力
2.常用蒸发设备
(1)常压蒸发
(2)减压蒸发
(3)薄膜蒸发
3.溶剂的回收
(1)蒸馏
(2)套用稀浸液
(3)药渣中溶剂回收
(二)干燥
(1)常压干燥
(2)减压干燥
(3)喷雾干燥
(4)冷冻干燥
第八章液体制剂
第一节概述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1.均相液体制剂
2.非均相液体制剂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
1.内服液体制剂
2.外用液体制剂
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1.水
2.甘油
3.DMSO
(二)半极性溶剂
1.乙醇
2.丙二醇
3.聚乙二醇
(三)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
2.液体石蜡
3.醋酸乙酯
4.肉豆蔻酸异丙酯
二、液体制剂的防腐
(一)防腐的重要性
(二)防腐措施
1.防止污染
2.液体制剂中添加防腐剂
防腐剂的分类和常用防腐剂
三、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
(一)矫味剂
1.甜味剂
2.芳香剂
3.胶浆剂
4.泡腾剂
(二)着色剂
1.天然色素
2.合成色素
第三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溶解度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药物的极性、溶剂、温度、药物的晶型、粒子大小、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
4.使用混合溶剂
5.加入增溶剂
(三)溶解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溶液型液体制剂
一、溶液剂
(一)溶液剂的制法
1.溶解法
2.稀释法
(二)溶液剂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糖浆剂
(一)概述
概念和质量要求
(二)糖浆剂的制备
1.溶解法
热容法、冷容法
2.混合法
三、芳香水剂
概念和质量要求
四、甘油剂醑剂
(一)甘油剂
(二)醑剂
第五节溶胶剂
一、溶胶的构造和性质
(一)溶胶的双电层构造
(二)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
2.电学性质
3.动力学性质
4.稳定性
二、溶胶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1.机械分散法
2.胶溶法
3.超声分散法
(二)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第六节高分子溶液剂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二、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第七节混悬剂
一、概述
概念和质量要求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三)絮凝与反絮凝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三、混悬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二)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四、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
2.高分子助悬剂
(二)润湿剂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一)微粒大小的测定
1.显微镜法
2.库尔特计数法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三)絮凝度的测定
(四)重新分散试验
(五)流变学测定
第八节乳剂
一、概述
乳剂、内相、外相
二、乳化剂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2.天然乳化剂
3.固体微粒乳化剂
4.辅助乳化剂
(三)乳化剂的选择
1.乳剂类型
2.给药途径
3.乳化剂性能
4.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三、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降低表面张力
(二)加入适宜的乳化剂
(三)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1.单分子乳化膜
2.多分子乳化膜
3.固体微粒乳化膜
(四)确定形成乳剂的类型
(五)有适当的相比
四、乳剂的制备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
1.油中乳化剂法
2.水中乳化剂法
3.新生皂法
4.两相交替加入法
5.机械法
6.微乳的制备
7.复合乳剂的制备
(二)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五、乳剂的变化
(一)分层
(二)絮凝
(三)转相
(四)合并与破坏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一)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1.显微镜测定法
2.库尔特计数法
3.PCS法
4.TEM法
(二)分层现象的观察
(三)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四)稳定常数的测定
第九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一、合剂
二、洗剂
三、搽剂…
四、滴耳剂
五、滴鼻剂
六、含漱剂
七、滴牙剂
八、灌肠剂
九、灌洗剂
十、涂剂
第十节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包装材料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包装材料、标签。
第九章注射剂与眼用制剂
第一节概述
一、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
1.溶液型注射剂
2.注射用无菌粉末
3.混悬型注射剂
4.乳剂型注射剂
二、注射剂的特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5.使用不便且注射疼痛
6.制造过程复杂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1.静脉注射
2.脊椎腔注射
3.肌内注射
4.皮下注射
5.皮内注射
四、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1.无菌
2.无热原
3.澄明度
4.安全性
5.渗透压
6.pH值
7.稳定性
8.降压物质
第二节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一、注射用水
(一)注射用水、纯化水、灭菌注射用水与制药用水
(二)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
(三)热原
1.热原的组成
2.热原的性质
3.污染热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剂学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