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域发展第32讲地理环境对域发展的影响优选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901805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21.13KB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域发展第32讲地理环境对域发展的影响优选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域发展第32讲地理环境对域发展的影响优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域发展第32讲地理环境对域发展的影响优选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域发展第32讲地理环境对域发展的影响优选学案
第32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情回顾
考纲展示
命题趋向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7·江苏卷,25~26,28;
2016·浙江卷,7~8;
2016·北京卷,5~6;
2016·海南卷,22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数字地球的含义
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或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热点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3.以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件与有关影像为情境,考查“3S”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016·浙江卷,2;
2016·江苏卷,15~16
1.认识区域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__指标__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__区位特征__,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__边界__。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__过渡__性质,如干湿地区。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_相对一致__。
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__组成部分__,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__地理环境__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__30°N__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__温带季风__气候,大陆性稍强
土地条件
以__水稻土__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__石油__等矿产资源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__畜牧__业
农作物
__水稻__、油菜、棉花
__玉米__、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
工业
我国重要的__综合性__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建筑
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墙体严实__厚重__,屋顶坡度__小__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2.位置特征描述的主要方面
3.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要素
4.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要素
[例1](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
(1)~(3)题。
(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B )
A.降水多B.风力大
C.日照强D.气温高
(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D )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
(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 )
A.渔业B.林业
C.种植业D.牧业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其他气候特点,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
第
(2)题,思维过程:
风沙满地跑→风力大,房子像碉堡→低矮、窗小,光长石头不长草→干旱→屋顶缓。
第(3)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渔业。
二 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5)植被差异的形成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区域差异分析类答题模板
要素分析
涉及内容
自然要素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推断所处的温度带和风带)、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岸还是西岸)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地形类型构成、比例及分布、地势起伏状况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
矿产
种类、数量及组合状况
人文要素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
城市
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及城市化状况
农业
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
工业
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调整方向
交通
交通和通讯的通达度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例2](2017·江苏卷)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双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BD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双选)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AB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 第
(1)题,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B正确;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D正确。
第
(2)题,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A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B正确;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C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D错误。
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发展阶段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九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大到小依次为三、二、一
[例3](2016·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
(1)~
(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从Y轴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
第
(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0)最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大力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能降低能耗,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大技术投入等方式降低能耗,D项错误。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D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第2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四万多公顷盐碱地。
读图回答3~4题。
3.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十三 地理环境 发展 32 影响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