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00758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79KB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人生如旅行
李永海
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终于有一天,我们都会想不起来,曾经心痛的感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也要承受太多的苦难。
行走在这个布满荆棘同时也开满鲜花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的心里才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名利中穿行的芸芸众生,让生命的节拍慢下来,给心情放个假,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这需要一种豁达、率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需要经过一番历练。
岁月汩汩流淌的是青春的激情与率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阳光的情感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⑧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我以一种深情、豪迈的姿态整理好行李,理了理思绪,盼望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以虔诚的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⑨细雨暮色中,放慢匆匆的步履,我已不是过客,是归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②③段写了旅行时人们候车及乘车的情形,既表达了对人生际遇不同的感慨,又表现了作者的迷茫心态。
B.文章以“人生如旅行”为主线进行选材剪裁,写了人生旅途的种种情况,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人在旅途……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般疯狂生长着”,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旅人的漂泊之苦。
D.“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彻悟;时光易逝,自己会调整好心态,勤勉地走向下个旅程。
E.文章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将旅行与人生相结合,由此抒发自己的感悟,文章内蕴丰富而深厚,可读性强。
解析:
B项,“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错,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新看法,也就是说“人生如旅行”。
C项,“写出了旅人的漂泊之苦”错,应是“看着时光流逝而无助的心态”。
(答对一项给2分,多答不给分)
答案:
BC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4分)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之具象化,写出了它们占满回忆的空间凌乱而无序的状态。
(2分)“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写出了作者在面对往事时的无助、无力。
(2分)
3.作者认为“人生如旅行”,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及现实加以探究。
(6分)
答案:
①旅行意味着人生的漂泊,但唯有旅行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甘苦,才能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最终找到精神的家园。
②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很多事情,包括幸福的和苦难的,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能带给我们希望的阳光。
③人生如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不要被名利蒙蔽了眼睛。
④结合实际。
(考生可从不同角度作答,并结合实际加以说明,前3点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雨 中
赵 园注]
那小院中的雨,已记得不大真切,却似乎还能听到雨水打在无花果粗糙叶面上的重浊,还能看到有水泡在院内积潦上游移,倏忽明灭。
雨点敲击着房檐,尽管单调却也安适。
入夜,叶面和积潦上有灯火的反光,院中花木的香气,湿漉漉的,更浓了。
你在这时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
那小院中的雨。
这记忆中的雨,是根源于开封小院中的童年的。
告别童年之后,似乎只有一个雨夜,常常让我感到温馨。
那是一个春雨之夜,在家属区和大人们巡夜。
过后很久我才发现,那春雨的一夜,那巡夜中琐琐细细的情境,竟如此强烈地感染了我。
但是,雨对于当年那个心性柔弱善感的女孩来说,更经常的是阴郁。
那种湿漉漉的感觉,那种人与人被隔绝的感觉,常使她怀有与年龄不相称的荒凉之感。
那也是一个春雨之夜,只不过雨不是温柔的“淅淅沥沥”。
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
他们在附近挖渠,遇到了雨天。
她与同学们一起睡在农家的阁楼上,她和其他女孩一起躺在泥水斑驳的楼板上,只觉得如在荒野上似的无助。
楼梯处有一盏油灯,不时有人上下。
墙上晃动着的巨大人影,夸张而怪诞。
但她并没有想到某一个童话情节——那是个太现实的时代,她早已失掉了童话感觉,只是想家,想躺在自己的那张床上。
男同学更惨,他们的住处是公社的牲口棚,铺着稻草。
由那次的经验,她发觉了雨的脏:
那泥泞,那被鞋底践踏的湿乎乎的稻草。
因了“出身”这一种原罪,也因了道德自律,那时的我拼出了吃奶的气力,几乎是在自虐式地苦干:
挖渠,翻地,运肥,收割;朗诵,发言,写所谓“革命诗”……尽管如此,却仍不能免于被怀疑:
她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
革命动机是否纯正?
我无力克服那种时时泛起的疲惫。
似乎从那时起,我就常常处在投入与逃避、兴奋与疲惫之间,既惧怕喧嚣又不耐寂寞,在“群”中不胜其扰,独处又有被冷落的悲哀——这是经历了那个革命年代的人的一种矛盾。
成年之后的人生中,与雨有关的诗意已日渐稀薄:
你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只是在偶尔的行旅中,在你短暂居留的城市的楼窗边,那滴滴答答的雨声,水光闪闪的街道,才使你感到内心的触动。
单位宿舍的生存使你失掉了某些精微的感受能力:
你冷落了月色,忽略了雨声,你对四季的流转渐渐迟钝,你甚至对这些失去也不再动心。
然而,如果你是所谓“文人”的话,这实实在在的失去,会使你察觉到自己人生的荒芜。
偶尔,在工作的间隙,我仰在椅背上,会想起一条长长的雨巷,夹巷的高墙散发着土腥味儿,一枝伸出在巷上的树枝,滴一串凉凉的水珠在脖子里。
我仍梦着那温润的雨,那长巷,那雨中的一派晶莹,那唯有雨才能给予你的极幽深的静。
在这一瞬间,我似乎又与童年经验相遇了。
那小院中的雨。
一九九三年十月
(有删改)
注]赵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生于1945年,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反右运动中,被归为“右派子女”,饱受磨难。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以“雨中”为题,串起了作者人生中的很多经历。
“雨”成为本文的线索。
B.首段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以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夜的特有情调,令人浮想联翩。
C.“发觉了雨的脏”,一语双关,暗示了作者从此以后需要面对与忍受的种种境遇。
D.作者无力克服时时泛起的疲惫,其根源是她当时年龄尚小以及心性的柔弱善感。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往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认识,真实可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拟人手法”不准确。
D项,“其根源……”不正确。
(答对一项给2分,多答不给分)
答案:
BD
5.“那小院中的雨”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那小院中的雨”反复出现的妙处进行分析。
这样,先要在文中找到每次出现的情景,然后结合这些情景进行分析。
分析时,一定要结合雨的特点,如文中所提到的“湿漉漉”“幽深”等,并体会这种雨境所带来的生活体验,使其与文章的主旨相联系。
另外,还要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体会其对表现中心、照应前文的作用。
答案:
①突显作者情感:
强化“小院中的雨”的安适、温润、幽深等特点,强调“小院中的雨”是自己一生中最感滋润最具情调的。
②深化“雨中”题旨:
强调“小院中的雨”所勾起的童年经验使“人生的荒芜”得到美化和抚慰。
③增强表达效果:
首尾呼应,反复强调,富于抒情性和感染力。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6.有文论家说:
作叙事文时,人称不宜经常更换,最好始终如一。
本文在人称使用上却不断变化,请结合不同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文中人称的变化进行探究,写作时,人称不变,可以使文章清晰自然;而人称不断变化,则能够使文章充满灵性。
而每一种不同的人称,也有着具体的作用。
第一人称,像是一种亲身的经历,让人感到真实;第二人称,仿佛是在对话,让人感到亲切;第三人称,是一种转述性的角度,让人感到真实、客观。
在具体分析时,只要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第一人称的作用:
增强真实性、亲切感,似作者亲历。
②第二人称的作用:
富有亲切感,似作者与我们娓娓而谈。
③第三人称的作用:
客观公正,似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陈述。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回忆小学生活注]
格 致
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由1.5公里乡村土路和2.5公里火车道组成。
6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30米。
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
那是一所小学校,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
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
上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
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
有电就有灯,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
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
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在它静止的时候,在它大叫的时候。
它接近一个乐器。
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锤。
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
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
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
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
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
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
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
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齐步——跑!
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
我的同学有27名。
二年级读完的时候,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了。
三年级要到距家750米的小学接着读。
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相距1.5公里。
学校把1.5公里从中间断开,形成两个750米的上学之路。
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行,各自走过750米,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合。
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200米。
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1500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那么,这200米的误差是有意的。
据我的分析,这与我的父亲有关。
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父亲是大队书记,也就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
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200米。
原因有二:
一是另一个屯子大,孩子多;二是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他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
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
于是,我向前多走的200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
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
我的同学有25名。
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200米的上学之路。
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200米无关。
一个叫海,生得眉目清秀,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
他经过了两年学习,掌握了1+2=3,但2+1=?
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3-1=?
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名叫彦,他的问题在文字上。
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写字用的力气最多,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
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
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划入纸的纤维,像是石刻。
他手里的笔画,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
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
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
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
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
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
那750米又200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
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
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
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
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
父亲栽树,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不算政绩的年代。
(选自格致《减法》,有删改)
注]节选自格致的散文《减法》第一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
7.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先从眼前写起,“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然后写6年前的小学生活,全文结构严谨,自然流畅。
B.文章以“路”为线索,先介绍“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6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
C.学校的“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办学条件的简陋,而能用上电铃、电灯,则又表明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
D.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
E.文章写道:
“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
”作者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含蓄地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
解析:
B项,“文章以‘路’为线索”表述有误,本文的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且文中并未展现读书求学的“艰辛”。
E项,首先“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说法不正确,文中无此暗示;其次“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的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主题也不在于批判应试教育。
答案:
BE
8.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分)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
就表达技巧而言,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用“站起”和“扑倒”来写声音的响起和骤然消失,用“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写声音的整齐、急促。
这样写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趣。
就思想内涵而言,借助孩子的好奇,写出了电铃声音的独特,展现了现代文明在农村的进展。
答案:
该句采用拟人手法,把声音响起说成是人的站立,把声音前后相继说成是人的前后拥挤,把声音的骤然消失说成是被突然扑倒,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既生动形象,又极有情趣。
(2分)这样写展现了“我”对电铃这一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具体地说明了“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
(2分)
9.文章结尾写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6分)
解析:
描写杨树是在记叙两个失学孩子的事迹之后,加之杨树“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据此可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
杨树的描写安排在结尾,且在上学路上,而前文有关于上学之路的记叙,据此可从照应前文的角度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
杨树是“景”,“景”中有情,可从借景抒情、增强意蕴的角度来阐述写杨树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
①杨树长在上学之路的两旁,写杨树展现了上学路上的景色,照应前文有关上学之路的记叙。
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中的杨树象征成长中的青少年,写杨树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注。
③杨树是上学路上的一景。
借杨树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抒发了对失学儿童的同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增强意蕴。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4分)
天 姿
刘醒龙
①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②沿着巴河水线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
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③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拂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
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
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④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
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
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者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⑤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械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
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
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
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
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
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
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
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⑥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
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
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
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
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
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
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⑦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
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
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
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
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
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
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
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
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⑧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
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
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⑨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⑩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与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解析:
A项,“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与工作”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厌倦”生活与工作之意,“纷乱如麻”不是形容生活,而是形容道路的。
E项,“游踪为线索”有误,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也不妥,文章并不是以景物描写为重点。
(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答案:
AE
11.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择两种结合原文语句做简要赏析。
(4分)
解析:
本文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
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然后结合手法和内容进行赏析即可。
如“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这是把红叶当人来写,是拟人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指出其修辞效果,即揭示了红叶的精神品质。
答案:
(1)拟人,例如“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等赋予红叶人的情态,揭示其精神品质;
(2)比喻,例如“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这一比喻很新颖别致,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叶的神韵,也给秋天增添了生气;(3)排比,例如“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从不同角度赞美红叶;(4)反问,例如“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引发读者的深思。
(写出两种即可,每种2分)
12.“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加以探究。
(6分)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内涵,如“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展示出乌桕生长在贫瘠的地方,但它却能够忘却愁苦,展示美丽。
由“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可知,乌桕之所以能成就美丽,靠的就是坚忍不拔之志。
“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说明了信念的作用。
然后,结合现实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
(1)忘却愁苦,展示美丽。
乌桕生长在贫瘠的山间田埂上、坡岸边,依然将红叶高高擎起。
(2)成就美丽人生梦,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
乌桕之所以能在田间地头成就美丽,靠的就是坚忍不拔之志。
(3)求索的路上,要有信念。
从朝露到晚霞,从黄昏奔波到黎明,从春到秋,支撑乌桕的力量就是信念。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限时 训练 专题 十二 文学 文本 阅读 散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