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29005707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44.42KB
物理实验基础知识.docx
《物理实验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基础知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实验基础知识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
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s1、s2、s3……则有
△s=s2-s1=s3-s2=s4-s3=……=aT2
由上式还可得到
s4-s1=(s4-s3)+(s3-s2)+(s2-s1)=3aT2
同理有
s5-s2=s6-s3=……=3aT2
可见,测出各段位移s1、s2……即可求出
……
再算出a1、a2……的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要测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刻度尺,导线,电源,钩码,细绳。
四、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处桌面。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5=0.1s。
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标明A,在第六点下面标明B,在第十一点下面标明C,在第十六点下面标明D,……,点A、B、C、D……叫做计数点,如图所示。
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s1、s2、s3……
(5)测出六段位移s1、s2、s3、s4、s5、s6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6)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实验原理”中给出的公式算出加速度a1、a2、a3的值。
注意:
T=0.1s。
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它就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常考点]:
1、求纸带的某点速度;2、求纸带的加速度(逐差法);3、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先打点再放手,打完点及时关闭打点计时器;4、开始打点时,小车紧靠打点计时器。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F=kX
实验器材:
轻弹簧、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三角板、重垂线、坐标纸。
实验步骤:
1.将铁架台放于桌面上,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垂直。
2.记下弹簧的原长(自然长度)l0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后,记下弹簧的的现长l及弹力F,算出伸长量x=l-l0,并改变钩码个数,多次测量。
数据记录表如下:
(略)
4.根据测量数据画出F-x图像。
(以F为纵轴,以x为横轴)
5.探索结论:
按照F-x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做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尝试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F-x是否为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应得出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的单位由F和x的单位决定。
[常考点]:
1、根据实验数据作图:
F-X图,m-X图等(在弹性限度内:
直线;超过弹性限度:
不是直线);2、根据图象(直线部分)求劲度系数k;3、结论表述:
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拉力成正比。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目的:
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
利用测力计测力作矢量图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测力计两个、细绳两段、橡皮条一段、白纸、铅笔、刻度尺、图钉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2-1)
点拨:
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
橡皮条、细绳、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测力计的挂钩应避免与纸面磨擦。
(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点拨:
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定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
(4)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点拨:
作图要用尖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方定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
[常考点]:
1、实验操作的要点:
用两个力拉和用一个力拉,要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力的等效性);2、数据记录:
O点的位置,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细绳的方向);3数据的处理:
作力的图示(注意:
要有标度),4、实际合力和理论合力的区分;5、结论表达。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仪器:
轨道小车、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天平、砂桶、砂袋(砂桶、砂袋也可用钩码代替)、纸带、刻度尺、细线、木块
如图,如果摩擦力可以不计,则对质量为m的砂桶和砂及质量为M的小车分别有
T=Ma
(1)
mg-T=ma
(2)
解得T=
当M>>m时,T≈mg
则
(1)式变为mg≈Ma所以,如果实验测得在M一定时,a∝mg,在mg一定时a∝
,就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操作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质量M,在砂桶内加适量的砂,用天平测出砂和桶的总质量m(要保证m<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 (2)把纸带系在小车上,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 把木块垫在装有打点计时器的木板一端下面,调节木块位置使小车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这时,小车所受摩擦阻力与小车所受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平衡(注意此时未挂砂桶)。 (3)把系在砂桶上的细线绕过木板上的定滑轮后系在小车上,把小车放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放开小车,便在纸带上留下反映小车运动状况的点迹。 取下纸带并编上号码。 (4)给小车换上新纸带,保持小车质量不变。 往砂桶内加一些砂,并称出其质量(注意仍需保证m< 重复步骤(3)。 如此做几次。 对各次实验所得的纸带取好计数点,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小车的加速度,分别记入表格中。 (5)保持砂桶总质量m不变,往小车上依次加不同数目的砂袋(其质量预先测出),重复步骤(3)几次。 把各次纸带数据记入下面的表格中。 (6)分析实验数据,看是否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和保证M>>m是减小本实验系统误差的关键。 采用上述“垫板法”平衡摩擦力,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在改变小车质量的实验中不需再调。 调匀速时,先进行目测,最后应打一条纸带观察,看是否调到匀速了。 为了保证M>>m,小车质量应足够大。 如果所用小车质量较小,可在小车内装一些砝码以增加总质量。 (2)本实验的数据处理主要是用打点纸带测算加速度,可以逐差法求加速度,也可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 (3)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用比例法验证: 即看比值 , ,……等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否为同一恒量(等于小车质量M);乘积M1a1,M2a2,M3a3……等是否为同一恒量(等于拉力mg);也可以作出a-F图像和a- 图像,看图像是否为直线来验证。 (4)如果平衡摩擦力做得不好,则图像不会通过坐标原点;如果不满足M>>m的条件,图像将会是一条曲线。 [常考点]: 1、误差的减小措施: 摩擦力的平衡(例如: 垫高木板),M>>m等;2、由纸带数据求速度和加速度;3、作出a-F图像和a- 图;4、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5、实验结论的表达(要有前提条件),例如: 小车质量不变时,小车加速与合力成正比。 合力不变时,小车加速度与小车质量成反比。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目的: 探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电源,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弹簧测力计,砝码盘和砝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下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如图实6-1所示。 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小车从O点到2、3、4、5点的距离,及在2、3、4、5点的瞬时速度。 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点的过程中,合外力F(等于绳的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k,可由下式计算: , 其中n=2,3,4,5……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 2.在实验小车上先固定一个测力计,测力计的挂钩连接细轻绳,轻绳跨过定滑轮,挂一个小盘,盘内放砝码。 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即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 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几次。 4.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0,并在纸带上从任意点开始依次选取几个点,记作1,2,3,4,5,6,测量各点到0的距离x1,x2,x3,x4,x5,x6。 5.计算出打下2,3,4,5时小车的速度v2,v3,v4,v5。 6.计算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的过程中合外力F(大小等于测力计读数F)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k,并填入下表。 7.在坐标纸上画出ΔEk——W图像。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以ΔEk为横轴,W为纵轴,做出ΔEk——W图像。 注意事项: 1.长木板应尽量光滑,如果摩擦力较大应先平衡摩擦力。 可以在长木板下端垫小物块。 2.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常考点]: 1、纸带数据处理;2、作图,由图象得结论;3、误差分析;4、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5、若用砝码的重力代替拉力,则要求M>>m;若用测力计(或力传感器)测量拉力,则不要求M>>m(想想为什么? )。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 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 mgh= ,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 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由公式 vn= ,或由vn= 算出,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 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h3……。 6.应用公式vn= 计算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1、v2、v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 ,进行比较。 注意项事: 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纸带和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 2.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 3.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常考点]: 1、纸带速度的计算(或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动能的增加量);2、纸带连接重物端的判断;3、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先打点再放手;4、纸带第一个点速度是否为零的判断: 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mm;5、误差分析及见小误差的措施。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一、实验目的: 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阻值,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原理: 用刻度尺测一段金属导线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导线的直径d,用伏安法测导线的电阻R,根据电阻定律,金属的电阻率ρ=RS/L=πd2R/4L 三、实验器材: ①金属丝②千分尺③安培表④伏特表⑤(3伏)电源⑥(20Ω)滑动变阻器⑦电键一个⑧导线几根 【点拨】被测金属丝要选用电阻率大的材料,如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或300瓦电炉丝经细心理直后代用,直径0.4毫米左右,电阻5~10欧之间为宜,在此前提下,电源选3伏直流电源,安培表选0-0.6安量程,伏特表选0-3伏档,滑动变阻器选0-20欧。 四、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三次测量导线不同位置的直径取平均值D求出其横截面积S=πD2/4. (2)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悬空挂直,用毫米刻度米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测三次,求出平均值L。 (3)根据所选测量仪器和选择电路的原则画好电路图1,然后依电路图按顺序给实物连线并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4)检查线路无误后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几组I、U值,分别计算电阻R再求平均值,设计表格把多次测量的D、L、U、I记下来。 【点拨】测量时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应控制在0.6A以下,本实验由于安培表量程0~0.60A,每次通电时间应尽量短(以能读取电表数据为准),读数完毕立即断开电键S,防止温度升高使金属丝长度和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 计算时,务必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不能先分别求电压U和电流I的平均值,再由欧姆定律得平均值,否则会带来较大计算误差。 五、实验记录: 略 【注意事项】 (1)测量金属导线的直径时要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金属导线的电阻和电流表的内阻相差不很大,因此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应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开始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应调至最大,实验过程中通过金属导线的电流不宜过大,以防止温度升高电阻率发生变化。 【点拨】 (1): 为了减少电阻的计算误差,可以作U-I图象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2): 经验表明,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①采用外接法则由于伏特表的分流影响,造成电阻测量值偏小,若误用内接法则安培表分压影响更大。 ②仪表读数存在误差。 六、实验结论: 由实验表中数据计算得出,待测金属丝的电阻率平均值。 [常考点]: 1、电流表和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选择;2、电流表内接、外接法的选择;3、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接法的选择;4、电表量程的选择;螺旋测微器的读数;5、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措施;6、数据的处理。 实验八: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一)目的: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二)原理: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而使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对一只灯泡来说,未正常发光和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可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它的伏安特性曲线应该是一条曲线。 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可得: ,即在I-U坐标系中,图线的斜率等于电阻的倒数。 (三)器材: 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四)步骤: 1.按图实连接好电路,将开关置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置于输出电压为0的位置。 2.闭合开关,逐渐调节滑动头的位置,增大输出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示数,填写在表格中。 3.整理器材。 4.并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小灯泡的 图像。 观察图线并进行分析。 (五)注意事项: 1.因本实验要作出 图线,要求测出一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电流值,因此滑动变阻器要采用分压接法。 2.电键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动到图中的A点。 3.电键闭合后,调节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灯泡的电压逐渐增大,可在电压表读数每增加一个定值(如0.5V)时,读取一次电流值;调节滑片时应注意使电压表的示数不要超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4.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过高,以免烧毁灯泡。 实验时,应使灯泡两端电压由低向高逐渐增大,不要一开始就使小灯泡在高于额定电压下工作。 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如果灯丝由低温状态,直接超过额定电压使用,会由于灯丝瞬间电流过大而烧坏灯泡。 [常考点]: 1、电流表和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选择;2、电流表内接、外接法的选择;3、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接法的选择;4、电表量程的选择;5、实验的标准操作: 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动到图中的A点;6、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措施;7、作图及根据图象计算某一电压下灯泡的实际电阻、功率;8、将灯泡接如某一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路中,灯泡的实际功率。 实验九: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目的】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改变R的阻值,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I、U值,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出几组 、r值,最后分别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此外,还可以用作图法来处理数据。 即在坐标纸上以I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I、U值画出U-I图象(如图2)所得直线跟纵轴的交点即为电动势值,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电阻r的值。 【实验器材】 待测电池,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滑动变阻器(10Ω),电键,导线。 【实验步骤】 1.电流表用0.6A量程,电压表用3V量程,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到一端使阻值最大。 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数据(I1、U1),用同样方法测量几组I、U的值。 4.打开电键,整理好器材。 5.处理数据,用公式法和作图法两种方法求出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值。 【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可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干电池。 2.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电动势E会明显下降,内阻r会明显增大,故长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3A,短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5A。 因此,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读电表要快,每次读完立即断电。 3.要测出不少于6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用方程组求解时,要将测出的I、U数据中,第1和第4为一组,第2和第5为一组,第3和第6为一组,分别解出E、r值再平均。 4.在画U-I图线时,要使较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不予考虑。 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的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5.干电池内阻较小时路端电压U的变化也较小,即不会比电动势小很多,这时,在画U-I图线时,纵轴的刻度可以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 但这时图线和横轴的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 不过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照样还是电源的内阻,这时要特别注意计算斜率时纵轴的刻度不从零开始。 [常考点]: 1、作图并根据图象求E和r;2、电流表内接和外接带来的误差: ①电流表内接: E测 E测=E真,r测>r真;虽然电流表外接E的测量准确,但r的误差非常大,综合考虑,本实验采用电流表内接法。 3、当纵坐标U不是从0开始时,根据图象求E和r。 实验十: 多用电表的使用 (一)目的: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二)原理: (三)器材 多用电表,标明阻值为几欧、几十欧、几百欧、几千欧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小螺丝刀。 (四)步骤 1.机械调零,用小螺丝刀旋动定位螺丝使指针指在左端电流零刻度处,并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插孔。 2.选挡: 选择开关置于欧姆表“×1”挡。 3.欧姆调零: 在表笔短接时调整欧姆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右端电阻零刻度处,每一次换电阻档都要从新进行欧姆调零。 (若“欧姆零点”旋钮右旋到底也不能调零,应更换表内电池) 4.测量读数: 将表笔搭接在待测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值 5.换一个待测电阻,重复以上2、3、4过程。 6.多用电表用完后,将选择开关置于“OFF”挡或交变电压的最高挡,拔出表笔。 (五)注意事项 1.多用电表在使用前,应先观察指针是否指在电流表的零刻度,若有偏差,应进行机械调零。 2.测电阻前,必须把待测电阻同其它电路断开,不能用两手同时握住两表笔金属部分测电阻。 3.合理选择量程,使指针尽可能指在中间刻度附近(中间1/3)。 若指针偏角太大,应改换低挡位;若指针偏角太小,应改换高挡位。 一般比被测电阻的估计值低一个数量级,如估计值为200Ω就应该选×10的倍率。 每次换挡后均要重新欧姆调零,读数时应将指针示数乘以挡位倍率。 4.测量完毕后应拔出表笔,选择开头置OFF挡或交流电压最高挡,电表长期不用时应取出电池,以防电池漏电。 [常考点]: 1、各种电表的读数;2、重要的操作步骤: 例如测电阻时,每一次换档都要从新进行欧姆调零;所测电阻要与电路断开;机械调零看需要进行;测电阻时使指针接近表盘中间位置,测量完毕开关置置OFF挡或交流电压最高挡等。 3、使用时保证电流“正进负出”。 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一)目的: 1.知道传感器的作用. 2.观察热敏电阻和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着热信号和光信号做怎样的变化. (二)原理 传感器是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如光敏电阻。 热敏电阻等)将感受的信号(如力、热、光、声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物理量(一般是电学量)从而直接反应出具体变化。 (三)器材 热敏电阻、多用电表、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光敏电阻、铁架台(装有铁夹)、导线等。 (四)实验步骤 1.热敏特性的实验 (1)在烧杯内倒入少量冷水,放在铁架台上,将悬挂在铁架上的温度计放入水中 (2)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将两支表笔短接,调零后再将两支表笔分别与热敏电阻的两个输出端相连。 (3)将热敏电阻放入烧杯内水中,在欧姆挡上选择适当的倍率,要重新欧姆调零,把两支表笔接到热敏电阻两输出端,观察表盘指示的热敏电阻的阻值,记入表格内。 (4)分几次向烧杯内倒入开水。 观察不同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记入表格内。 (5)通过比较这些测得的数据,看看热敏电阻的阻值是怎样随温度变化的。 (6)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交流高电压挡,拆除装置,将器材按原样整理好。 2.光敏特性实验 (1)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选择适当的倍率,将两支表笔短接后调零。 (2)把多用电表的两支表笔接到光敏电阻的两个输出端,如图实16-1所示,观察表盘指示的光敏电阻的阻值,记录下来。 (3)将手张开放在光敏电阻的上方,挡住部分照到光敏电阻上的光线,观察表盘所示光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记录下来。 (4)上下移动手掌,观察表盘所示光敏电阻阻值的变化。 (5)拆开装置,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交流高电压挡,整理器材。 (五)注意事项 1.烧杯中倒入开水后,等温度稳定后再读数。 2.欧姆表每次换挡后都要重新调零。 3.测热敏电阻时应待热敏电阻温度变化后再测量。 4.实验中测量的元件只能代表这些元件的特性,不能代表所有元件的特性。 [常考点]: 1、光敏电阻的特点: 光照越强,电阻越小;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实验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