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word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9004531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39KB
最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word文档.docx
《最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word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word文档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
本文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如何呢?
如果可行,又该怎么进行“学科渗透”呢?
为此,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
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譬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
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
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为“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为“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为“学会竞争”等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浅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
因此,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应注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
易言之,其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过于“实在”,过于“线性化”。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
这种渗透事实上是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常规工作”,因而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
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应该说,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除了恐吓型管理模式有辱学生人格而不宜采用外,其他各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譬如,民主型管理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归属感较强,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但教师的控制作用较弱,有时管理效率不高。
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年级稍高的学生或班风较好的班级。
强制型管理方式效率较高,教师控制性强,但学生自主性差。
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学生或班风较差的班级的早期管理阶段。
宽松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好,学生自主性强,但管理成效差甚至无成效。
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高年级且自觉性强的学生,也适合自我管理能力强的班级。
当然,这是相对的。
很多情况下教师要根据班级、课堂乃至每一节课的性质来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管理方式。
但学要指出的是,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
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
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
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2.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如果说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是策略性的话,那么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则是操作性的。
这种操作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的有效管理也是落实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Emmer)等人对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明显的影响。
同样,埃默等人的研究和埃弗森(Everlson)等人的研究也分别证实,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在课堂活动组织和在对学生反应的反馈方面也有明显差异。
此外,无数的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
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
好比到一个商场买东西,消费者希望获得舒心的、有价值的服务,而服务员则想方设法营造某种氛围以打动消费者,以便使消费者能愉悦地接受消费。
如果这种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成功的,消费者就乐于接受并享受消费,如果是不成功的,消费者可能就不消费或即使消费了也不会有好心情。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所指出的:
“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
因为教师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
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注意目标设定、课堂管理外,还要讲究教学策略,尤其是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内部渗透。
这种策略归纳起来至少应体现以下3个反面: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是语文学科也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
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有些教师寻找的“渗透点”只是为了方便制作CAI课件,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学科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
因此,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才)出手”,应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犹如在目标设定中曾指出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辅目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主目标”。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
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如果一节课45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
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程度,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3.要讲究灵活渗透
我们常说:
教无定法。
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也没有固定方法。
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
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
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
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
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
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
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
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
至于体育棵,有学者认为更始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6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既然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就是完全可行的。
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教学目标引导乃至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其他环节。
显然,从学科教学目标的演进轨迹看,无论是国外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和克伯屈(Kil-Patrick)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都可以看出学科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即学科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当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
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无非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一要科学,二要合理。
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各学科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首级(第1级)目标”,或称为“主目标”。
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第2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
这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可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如社科类可较多直接结合相关题材进行渗透,自然科学类可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渲染,而艺术、体育类课程则应更多地通过活动以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
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学科 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教育 若干问题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