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docx
- 文档编号:2900403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25KB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docx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摘要]:
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点,学校的社会环境及其特点对学校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学校管理既要适应和服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新的结合点和生长点。
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那么、学校对人(学生、教职工)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管理思想。
一种可以称为“以人为本”,一种可以称为“依法治教”。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上述两种管理模式。
但在有些学校管理中,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依法治教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关系,通常比较重视用规章制度管人,而忽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常常是学校的平稳运行有了保障,但人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没有充分地施展,直接阻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但两者的关系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能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它们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管理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依法治教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的关系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管理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不同的管理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但每一种模式或思想都有其长处和不足。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依法治教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灵活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为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发挥作用;加强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反思工作。
[关键词]: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依法治教、深刻反思的关系
目录
摘要、关键词(1页)
目录(2页)
一、在学校管理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意义。
(3页)
二、在学校管理中提出的“依法治教”的意义。
(4页)
三、“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的关系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页)
四、“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5页)
1、使用与培养的同步共振。
(5页)
2、服从与协调的相互结合。
(5页)
3、奖励与惩罚的共同作用。
(6页)
4、约束与激励的协同进行。
(6页)
五、加强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反思工作。
(7页)
1、观摩、借鉴,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
(7页)
2、多元化的视角,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7页)
3、整体构思,把全局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8页)
4、写反思日记。
(8页)
5、集体分析讨论,又称集体会诊。
(8页)
6、反思之后要学习。
(9页)
7、反思贵在实践。
(9页)
8、反思的目的在于创新。
(9页)
参考文献(10页)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点,学校的社会环境及其特点对学校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学校管理既要适应和服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新的结合点和生长点。
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那么、学校对人(学生、教职工)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管理思想。
一种可以称为“以人为本”,一种可以称为“依法治教”。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上述两种管理模式。
但在有些学校管理中,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依法治教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关系,通常比较重视用规章制度管人,而忽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常常是学校的平稳运行有了保障,但人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没有充分地施展,直接阻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但两者的关系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能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它们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管理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依法治教的提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的关系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管理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不同的管理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但每一种模式或思想都有其长处和不足。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依法治教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灵活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为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发挥作用;加强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反思工作。
我想就二者的内涵及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关系以及充分发挥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作些探讨。
一、在学校管理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以柔为核心,用柔的方法,通过激励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以感情联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乃至达到“未见其人,先有其心;未至其地,先有其民”的效果。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
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
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被管理者为主体,更多地关注人(学生、教职工)的独立性、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情感与沟通。
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尽量使其发挥所长,积极鼓励其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尊重教师的见地和建议,营造民主氛围,使学校的奋斗目标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从全体教师的高度凝聚力中产生不竭的发展动力;高度重视教师的创新,积极引导、支持和协助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建立教育教学成果专项奖励制度,奖励并大力推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等等。
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二、在学校管理中提出的“依法治教”的意义。
“法治”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非子“法治天下”的思想。
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重视制度的作用,而不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法理而不重视人情,只相信制度与法。
在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以泰罗的“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思想为代表。
泰罗创造了管理中的“动作研究”,以定额、定规、定标来规范和约束工人,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
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之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健全教育法制,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依法治教是学校根据法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各种规定要求,规范人在学校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言论与行为。
它明确规定教职工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其核心是让人按照规定和要求工作。
制订学校规章制度,实施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行政主体的内在需求。
对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的,同时避免自身工作的随意性,克服教育管理上的倾向性、片面性,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的关系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哲学上对关系的解释是比较复杂的。
我们就一般意义上说,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讨论两者的关系时,通常就是分析他们的差异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二者的概念内涵各不相同,在学校管理中的侧重点和作用也不相同。
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实施依法管理,有利于理顺各种管理关系,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从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
但人毕竟不是“物”,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无条件地接受指令和规定。
规章制度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以后,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
否则,管理者的指令就有落空的危险。
即使被强迫执行,也会带来种种后遗症,特别是容易滋生逆反心理,给学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发展。
但是,缺乏一定的制度的约束,不利于建立规范的秩序,会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尽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学校管理这个主体来说,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的落脚点都在学校的发展上,它们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
两种管理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校的管理更趋于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
四、“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教”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不同的管理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但每一种模式或思想都有其长处和不足。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依法治教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灵活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为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发挥作用。
1、使用与培养的同步共振
依法治教强调对人的使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更注重对人的培养。
学校管理的一个关键工作,就是研究对人的使用和培养。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
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于承担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任务的教师而言,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坚持使用中培养和边培养边使用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在政治、教学业务、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培训。
培训要目标明确,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有学校根据青年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一年上路,两年合格,五年学科带头人”的成才要求,既有目标,又坚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相信只要措施得力,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服从与协调的相互结合
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达到服从的目的。
应该说后一种才是管理中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
要做到服从与协商的相互结合,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
某一学校在争创模范学校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
人心在创建中凝聚,事业在创建中升华。
这正体现了目标凝聚人心,实现共同目标下的积极的服从。
有效协调的前提是信任。
在罗德里克.M.克雷默和汤姆.R.泰勒编的《组织中的信任》一书中指出:
“显然,无论是在决定组织整体信任水平还是具体预期方面,管理者总是扮演主角。
大部分垂直方向上的交换都是由他们发起,因此不管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信任或是不信任程度如何,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回复。
”因此,在协调中,管理者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信任和协调配合。
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她工作能力较强,也曾是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但后来因家庭及个人问题,工作越来越消极,以至出现屡次违反劳动纪律,而且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安排不服从,受到过学校的处罚。
校领导多次与之谈心,但都因本人的逆反心理而收效甚微。
后来该青年教师结婚后,学校领导班子利用假期全体前往其家中慰问,使之感到学校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之后,这位青年教师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3、奖励与惩罚的共同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考核的基础,考核是奖惩的依据,考核和奖惩又是依法治教的保证。
无赏无罚固然不行,有赏无罚或有罚无赏在管理上都是不封闭的,赏罚分明是依法治教中巨大的管理动力。
但实施奖惩时必须慎重,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功不可顶过,过不可掩功。
既要防止躺在功劳薄上沉沦,又要防止自暴自弃。
特别是对于受过处罚的教师,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要适时地发现其闪光点,抓住时机,再晓之以情,予以肯定,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古语说得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
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宽容比奖励更有效。
有位校长早晨值勤时,发现一位平时工作认真,从来不迟到早退的教师竟然迟到了10分钟。
但这位校长并未指责,而是微微一笑,自然地说了声“你来啦”,就走开了。
这位教师事后也未受到处罚,但之后,再没有迟到过,工作也更加努力了。
当然宽容不是放纵,正是因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以及无形的约束作用,管理者的宽容才显得有效和有力。
离开了规章制度约束的基础,“宽容”便是纵容了。
4、约束与激励的协同进行
依法治教注重维护规章的权威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不能因个人亲疏和感情因素而影响“司法过程”;讲究用既定的规章来约束和控制管理对象。
但一味的控制使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
因此我们在约束的同时可以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
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
调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
学校领导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教职工中起表率作用。
要健全对学校领导的监督、约束机制。
比如,学校制订了党政干部廉洁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等。
学校领导必须置身于共同的约束之中。
只对下,不对上、不对己的约束,是达不到调动效果的。
五、加强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反思工作。
教育质量,既是当今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线,也是生命线。
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即时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行动的改进与提高。
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
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定、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提升着,实践质量在提高着。
一、反思教育的涵义反思:
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
“反思教育”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实践中,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发展。
一些教师确定了反思的对象,但常常苦恼于无处着手,觉得没什么内容好写,没什么话要讲,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难以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
这就需要进一步谋划反思的具体方法。
1、观摩、借鉴,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应该说是当今教学中亟待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说的是我们要善于在同行中观摩和借鉴,失败者必有失败的原因,成功者必有成功的秘诀。
从失败者身上,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训,警示我们少走弯路;从成功者身上,我们可以观摩其方法,引导我们多走捷径。
以课堂教学为例,老教师经验丰富,几十年结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作法和技巧,值得我们观摩与借鉴;新教师思维活跃,易于接受富有前瞻前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观摩与借鉴。
总之,要想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教师,必然是一个虚怀若谷,善于观摩,勤于思考的教师。
2、多元化的视角,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有多重的教育视角,如基于实践经验的个性化视角、基于教师集体经验的整体性视角、基于教育理论的理性化视角等。
在教育反思中不能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
教育理论能赋予教育事实以指导意义,不仅能够将教师个人的观点和具体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还能使教师的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鉴别能力更强。
3、整体构思,把全局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反思,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
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有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两种反思的方式都是允许的。
但最好是经历教育事件的全过程,这样做决不是因为可以获得全面的经验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教育事件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具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
4、写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或一周工作结束后,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特别是课堂中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或叫"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反思日记或周记,不是为了作秀,不是图有形式,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目的是,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对此,有识之士(陶继新)以“成功保险”方式,激励教师每日“写千字文一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坚持十年,如未跻身成功者之列,保险公司愿“以一赔百”。
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5、集体分析讨论,又称集体会诊。
在医学领域专家会诊是攻克疑难杂诊的最好办法,引用到教学领域通常以公开课、示范课的课后点评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集体的反思。
可惜的是这种形式未推广到日常教学之中,还未形成日常化的会诊机制。
理想的机制,一是以校本研修为平台,教学处经常组织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师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拿出最佳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共享。
二是教师每周至少要邀请同行来听一节课或听别人一节课,听课前将自己的课前设计说给备课组的同行听,课后请参与听课的教师点评,这是一种同事之间的互评,形式不拘,也可用聊天的方式进行。
这是解决教师当局者迷的好方法。
三是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请学生帮助归纳分析。
加强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高质量的反思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体验和感情的倾诉者,更应该是一个虚心和专注的倾听者。
倾听总会带给你或“豁然开朗”或“耳目一新”的心灵感动,激发你更深刻的教育思考,引发你全新教育视角的建立。
6、反思之后要学习。
一个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从未感到自我满足,善于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的教师;一个虽然不知所有问题答案,但对主要问题抱有兴趣,并善于从常规中发现问题的教师;一个不断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敞亮自我、并随时准备从他人(包括学生)那里学习的教师;一个从未声称自己“学会了教学”但从未放弃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感悟到“学会教学”意味着什么,并成为教学的专家。
7、反思贵在实践。
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比想象丰富得多。
反思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能将教学中的反思定格在坐而论道的玄思,重要的是将反思中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把反思的结果运用于实践,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行的通,有的方法行不通,以求新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实践。
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
“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智慧的一条重要途径。
8、反思的目的在于创新。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学校我听了90%以上教师的课,有的听过数次,发现教师们都有各不相同的教学惯例、格式,对此社会学家皮埃尔称之为“日常教学惯习”。
惯习何以生成?
来自于初始经验,即“学徒式观察”。
“学徒式观察”有两点,一是来自于自己的教师,所有教师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常常使他们形成了关于教学是什么的印象;二是来自初当教师时,师傅或成功教师的言传身教。
由“学徒式观察”与日常的教学生涯中积淀而成的教学惯习,积极一面是经验丰富,消极的一面是不少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成为教改的落伍者,匠气十足,行动古板,缺乏灵性,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专业命运。
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封闭的惯习系统,并未成为教学竞争中可利用、可炫耀的资本,反而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
可见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面对变化不定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
同时,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
有学者指出:
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新平著《教育组织范式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2、韩岫岚编《MBA管理学方法与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7.10
4、罗德里克.M.克雷默和汤姆.R.泰勒编《组织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
5、满盈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代中学管理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管理 以人为本 法治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