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docx
- 文档编号:2899913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86KB
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docx
《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
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
26位逝者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雅虎资讯
前言:
“死亡”越来越贵,留下的纪念却越来越少
“死亡”正在变得越来越昂贵:
天价墓地、高价哭坟、雷人祭品……尘世的喧嚣和功利没放过这最后的宁静之地。
跪拜的,不是逝者的遗骸,而是铺成数尺见方的人民币;怀想的,也不是充满未知的彼岸,而是充斥着彩电和Iphone的翻版人间。
墓志铭,自然也是被淡忘了。
偶有附庸风雅者,也是穷尽溢美之词,恨不得在小小版面上刻尽一生的“功名”,生怕被后人所忘。
还有一些人,他们在短暂的人生中发出过耀眼的光芒,纵然身在九泉之下,也以自己的墓志铭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态度、人性的崇高与伟大。
有收获,有遗憾,有骄傲,有伤感……如水滴石穿,漫长的岁月和无数的喜怒哀乐都凝结在短短的句子里,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比他们幸运的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还有改变的时间和机遇,因为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修改自己的墓志铭。
”
假如人生可以倒转,从死往生生活,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心境可能会完全不同。
张岱:
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
章诒和曾说,若生在明清,只嫁张岱。
说的就是这位好娈童好美食的风流人士。
张岱活在明清交替之际,出生仕宦,衣食无忧,其经历和文字都值得玩味。
四十岁以前,他在读书与享乐之间“摇滚”“摆荡”。
王朝更迭,命运逆转,中年的他立志修史,携带着浩繁的明史手稿,辗转于江南山林庙宇。
在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和痛苦的精神状态里,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历尽繁华,也阅尽苍凉。
有人这样形容:
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肯定是张岱。
他的人生恰如一句话:
人生不只有劳苦,还有诗意和远方。
傅奕:
青山白云人也,因酒而死
《旧唐书·傅奕传》记载,傅奕活到85岁,临终前,自撰墓志铭:
“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而死。
”
在文人辈出、明星满天的隋唐时代,傅奕算不上著名的人物,但也博学多才。
他精通天文历法,喜好老庄,生性放达,有《老子注》二卷等行世。
唐太宗贞观年间,傅奕自感年老体衰,遂告诫子孙自己的后事应该从简。
傅奕之“简”,倒没有省去撰写墓志铭,因为隋唐正是我国古代墓志铭盛行的时代。
傅奕叮嘱的“简”,一是要求丧事从简,不得奢侈。
甚至希望能像古人杨王孙那样裸葬;二是不想麻烦别人撰写墓志铭,自己早已准备好了。
傅奕的墓志铭自撰于醉酒之际。
某日,他大醉而卧,忽然又一翻身而起,写了一副墓志铭:
“傅奕,青山白云人也。
因酒醉死,呜呼哀哉!
”(《旧唐书》卷八十三)“青山白云”反映了了他一生恬淡的性格,“因酒醉死”则不无调侃色彩。
后世文人多以“青山白云人”谓放浪形骸于青山白云间的旷达之士。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中写:
“异史氏曰:
'青山白云人,遂以醉死,世尽惜之,而未必不自以为快也。
’”
司汤达:
活过、写过、爱过
“米兰人亨利·贝尔,活过、写过、爱过。
”
即使你不知道司汤达是谁,也一定知道《红与黑》这部享誉世界的作品。
司汤达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
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值得注意的是,司汤达生前并不被承认,受尽了冷漠和诋毁。
但他却依然要说:
“我写过了。
”即使世人并不认可他和他的写作,但她却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依然就这样地“写过了”……这样的坚守和倔强,今天读来,仍然震撼有加。
那么,他“爱过”了么?
是的,他是“爱过”的。
他爱过一位女演员,爱过一位平民女子,爱过一位女革命者,爱过一位伯爵夫人……他爱得奋不顾身,却无一例外,全都无果而终,终生未婚。
但他的确是“爱过”的。
他有资格说出这句话。
关于“活过”,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说这句话。
司汤达从小就有一种叛逆的性格,就有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为此不惜与维护贵族专制统治的生父决裂,不惜与墨守封建教会教规的教父决裂,热情洋溢地参与到了民主、共和的斗争中去。
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与芸芸众生之中能够活出一个自己来,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司汤达,做到了。
隐士王绩的自撰墓志铭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
若顽若愚,似骄似激。
院止三迳,堂唯四壁。
不知节制,焉有亲戚。
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无思无虑,何去何从?
垅头刻石,马鬣裁封。
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
王绩,唐朝第一隐士。
他在朝廷里干不下去,回到家乡,听说附近有一个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服食养性”,“非其力不食”,而且三十年间始终如此,立即动了心——这样的人可以结交为友!
大约拜访过几次,后来也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干脆搬了过去,结庐相近,与其为邻。
那位脾性古怪的仲长子光先生终日不语,两人却饮酒甚欢。
谁也不说话,举杯相碰,一杯又一杯,喝得很高兴,喝完了,种田的种田,弹琴的弹琴,写诗的写诗,或者想睡觉就去睡觉。
这样的饮酒小聚,从内容到形式,可谓是奇怪至极。
每个人,都在寻觅自己人生仰慕的对象,都在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些人立志当官,于是熟稔官场规则,忝列其中。
有些人刻意经商,不惜破译商贾秘密,求富于时。
王绩的人生理想,是以远他三百年前的著名隐士陶渊明为楷模,成为陶的隔世弟子。
应该说,王绩学陶渊明,是学得极为神似的一个。
辞官、归隐、嗜酒、耕作、著书、弹琴、自作《墓志铭》……简直是一整套的学习。
当隐士,其实真的挺难,必须放弃很多,忍受很多,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王绩立志将自己修炼成为一个隐士,他努力几十年,成功地做到了。
洛克:
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着满足生活的人
自由主义政治之父洛克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
“停下你的脚步阿,路人!
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
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着满足生活的人。
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
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做为典范。
让他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被掩埋吧。
如果你要寻求作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找寻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它地方找到阿。
”
曾有人说,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
虽然洛克一生中经历了王政复辟、伦敦大火、伦敦大瘟疫等许多历史事件,他仍没来得及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理念被实践。
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在洛克的时代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他的一生以追求真相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为目标,而物质上,则“以自己的小财产过着满足生活”,值得我们学习。
冯玉祥: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
冯玉祥,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48年出国考察途中,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自称是“大兵诗人”,把自己的诗称作“丘八诗”,一生写1400多首诗歌。
他曾自谦地说:
“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冯玉祥的诗真挚、朴实、通俗,自成一体,内容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时事。
周恩来曾评价:
“丘八诗体为先生作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
”
冯玉祥不幸离世之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
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
1940年5月30日冯玉祥写自题诗《我》,按其所嘱此诗被刻在泰山墓壁上。
启功:
身与名,一起臭
1978年,正值66岁盛年的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以幽默的风格记述一生: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
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他却不愿被称作爱新觉罗·启功。
有人给他写信,上书:
“爱新觉罗·启功收。
”他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
生病的时候,他在门上贴了“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的字条,可是只贴了一天,就被人揭走收藏。
66岁时,他自撰墓志铭,自嘲: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27年后,墓志铭最终“镌刻”在他的墓碑上。
九十三年的漫长人生,启功经历过怎样的坎坷,是今天许多人难以想象的。
但是,良好的家教,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还有乐观善良的性格,使他能够超然对待人世间的荣辱冷暖,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而又深邃的赤子之心。
“经历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这么乐观?
”北京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侯刚是启功先生一生当中惟一的一名工作助手。
他曾这样问先生。
先生答道:
“我从不温习烦恼。
人的一生,分为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很短暂,很快也会过去,只有将来是有希望的。
”老舍:
文艺界的小卒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
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
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
1966年8月24日,北京太平湖,一个疲惫瘦弱的老人因不堪凌辱投入了湖中,这位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悦,热爱生活,懂得幽默的老人,就这样孤独绝望的走了。
入墓之日,连一捧骨灰都无,投太平湖自尽后,火葬场将他的骨灰遗弃。
北京市文联出具的证明函称:
“我会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
”老舍先生之死,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沉思,这也是历史的悲剧。
老舍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朴素自然、待人真诚、谈吐举止优雅大方,风趣幽默,丝毫没有作家架子的人。
他对自己“文艺界小卒”的定位更是值得后来者学习。
“文革”结束后老舍获得平反,人们临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排了一个灵堂,桌上放了两个骨灰盒,其中一个盒前有一张老舍的画像,盒里有老舍用过的两支笔和一副眼镜,还有一两朵小花。
萧乾:
度过平凡一生的一个平凡人
这又是一位自撰墓志铭的名人,不同的是,他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作等身的作家:
萧乾。
“死者是度过平凡一生的一个平凡人。
平凡,因为他既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个坏蛋。
他幼年是从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受过鞭笞、饥饿、孤独和凌辱。
他有时任性、糊涂,但从未忘过本。
他有一盏良知的灯,它时明时暗,却从没熄灭过。
他经常疏懒,但偶尔也颇知努力。
在感情旋涡中他消耗——浪费了不少精力。
中年遭受过沉重打击,如晴天霹雳。
他从不想做官,只想织一把丝,酿一盅蜜。
历史车轮,要靠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人来推进,他也希望为此竭尽绵力。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志向。
他是微笑着离去的,因为他有幸看到了恶霸们的末日。
”
这般篇幅的墓志铭实属鲜见,虽说长了些,但并不冗赘,也不乏味,相反,它似一位长者与后生的“对话”,娓娓而谈;如一位智者瞑目前的“自白”,款款而言。
萧乾一生可点可圈之处甚多,诸如:
上世纪三十年代,主编天津、上海、香港《大公报·文艺》,为我国众多作家提供创作园地;“二战”期间,是活跃在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写下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错划右派平反后,他迎来了创作“第二春”,1990年,80高龄的他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萧乾内心确实“有一盏良知的灯”,尽管命运乖蹇,“时明时暗”,但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有一腔追求文学的殷殷之情,因此,“良知的灯”“从没熄灭过”。
他却在墓志铭中淡淡地写上一笔:
“只想织一把丝,酿一盅蜜”。
这正印证了他曾说过的一句话:
“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诺贝尔:
生平的重要事迹,无
诺贝尔成名以后,他的哥哥要他写自传,他没有答应,后来迫不得已,只好自撰墓志铭:
“爱弗尔·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当他呱呱落地时,本可断送于仁慈医生之手。
主要美德:
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
主要过失:
终身不娶,坏脾气,消化力弱。
仅有的愿望:
不要被人活埋。
最大的罪恶:
不敬财神。
生平的重要事迹:
无。
”
今天的人们知道诺贝尔,多是因为用他的遗产所创立的诺贝尔奖。
事实上,这个名字的伟大远远不止于此,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所以诺贝尔被称为炸药大王。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
他生前有两句名言:
“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多么质朴无华的语言!
却道出了真谛。
奢华的语言,包裹着华丽外衣的语言,有时候是不管用的。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
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
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
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亚历山大大帝:
现在,一抔土已使他心满意足
“曾经,整个世界对他说来都太小,现在,一抔土已使他心满意足。
”
亚历山大大帝,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
他用13年时间征服当时欧洲视角的“已知世界”,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
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富盛名的征服者,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他的志向如此远大,整个世界都显得如此之小,而死后,也不过是一抔土。
正如有人说,任你风华绝代,艳冠天下,到头来也是红粉骷髅;任你一代天骄,坐拥万里江山,到头来也终将化成一抔黄土。
尘归尘,土归土,万般繁华终究会如流水般易逝。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
戴高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戴高乐的遗嘱早在1952年就写好并密封起来,要求在他去世后才许启封。
遗嘱写道:
“我希望在科龙贝教堂举行我的葬礼。
如果我死于别处,我的遗体务必运回家乡,不必举行任何公祭。
我的坟墓必须是我女儿安娜安葬的地方,日后我的夫人也要安息在那里,墓碑上只写:
夏尔-戴高乐(1890-?
)。
”
“葬礼要由我儿子女儿和儿媳在我私人助手们的帮助下安排,仪式必须极其简单。
我不希望举行国葬,不要总统、部长、议会代表团和公共团体代表参加。
只有武装部队可以以其身份正式参加,但人数不必很多。
不要乐队吹奏,也不要军号。
不要在教堂或其他地方发表演讲,国会不要致悼词,举行葬礼时,除我的家庭成员、我的解放功勋团战友和科龙贝市议会成员外,不要留别的位子。
法国的男女同胞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陪送我的遗体到达它的最后安息之地,以给我的身后遗名增光,但我希望要默默地把我的遗体送到墓地。
”
“我声明,我事先拒绝接受给予我的任何称号、晋升、荣誉、表彰和勋章,不论是法国的还是外国的。
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项,将违背我的最后愿望。
”夏雨田:
一生没有多大贡献,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夏雨田是谁?
他是中国相声界首位大学生,是“中国新相声的开路人”,是2003年“年度杰出文化人物”。
2004年7月30日去世。
在自度生命无多的日子里,夏雨田在病房召集家人开家庭会议,为自己口述了一段墓志铭:
“我一生没有多大贡献,但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
诚哉斯言。
夏雨田是一个好人。
在夏雨田住院期间,流传着他为另一位离休老病友搓澡的故事。
整整一年时间,夏雨田用自己当年体验生活时学到的鄂式搓背法,让这位老病友受用不少。
病室的护士说:
“如果×××是在位的领导,这事也平常;但他是没有权力的病人,夏老师也是肝腹水患者,难得啊。
”
他用燃烧的生命使我们知道,让人刻骨铭心的不是一个人的相貌,不是一个人的地位,甚至也不是一个人留下的文字、声音,而是一个人的精神、勇气与爱。
杨一笑的冷幽默: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杨一笑,号凌虚子,又号一瓢道人。
生卒年不详,宋神宗时期人氏,自云春分时所生。
其人高逸不凡,狷狂放达,学识博杂,行事怪僻,每多奇谈异论。
时人以之为异,是以为作传以记之。
后杨一笑殁,葬云梦泽西鹿鸣山,其碑志曰: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
史上是否真有杨一笑其人,已经完全不可考。
但出自《杨一笑传》的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
而“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更是被广为传播,明明是自杀,却丝毫不见其悲苦之气。
面临生死大限,依然收放自如,调侃自己,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心境,今天,有几人能学得?
当时的人们都评价说,孔子见老子,回来后说“我今天见到老子了,龙一样的风采”。
而杨一笑这个人,学究天人,才砾古今,有神鬼不测之机,夺天地造化之秘,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就像龙一样吗?
萧伯纳:
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
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萧伯纳年轻的时候,便名声大噪了。
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有一次写信给他,说:
“假如我们两个结婚,生下的孩子头脑像你,面孔像我,该有多好哟。
”萧伯纳接到信,笑了笑,一本正经地给她回了一封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要是生的孩子,头脑像你,而面孔像我,那岂不是糟透了!
”
与幽默的语言风格相似,他看待人生也颇为达观,视死亡如同叶落归根一样自然。
海明威:
恕我不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只是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的细节各有不同。
”海明威曾经无惧无畏坦然豁达地谈论死亡,谈论生命的结束。
一语成谶,多年以后,他践行了自己的这句话,用很特别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61年7月2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家里,用猎枪轰掉了自己的大半个脑袋。
半个世纪以来,海明威以及他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经久不衰而又兴致盎然,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关于文学的传奇。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的墓志铭也充满了美式幽默的味道。
他惜墨如金,句子简洁短促,被称作“电报体”。
有一个人写了封讽刺信给海明威,信上说:
“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
现附上一块钱,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
”海明威收下那一块钱,然后回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字:
“谢!
”
他的幽默和简练,延续到生命最后一刻。
丘吉尔:
我已经预备好去觐见我的造物主
“我已经预备好去觐见我的造物主。
但造物主是否也预备好经受接见我时的巨大折磨,就要另当别论了。
”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有史以来最铁腕、最传奇的首相,是与罗斯福、斯大林并称二战“三巨头”的政治家,也是近代较长寿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碑文广为流传。
如果说一个人的碑文就是一部微缩版的个人传记,那么通过上面这样简短的一句话,您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丘吉尔?
丘吉尔波澜起伏的政治生涯塑造了他一代政治伟人的性格。
与此同时,他身上所具备的一系列特性却并没有被他政治上的光环所遮蔽。
譬如,他的幽默和豁达。
丘吉尔性格豪爽,活泼幽默,享有“快乐首相”的美名。
他竞选首相曾几次失败,但毫不气馁,最后如愿以偿。
他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
虚怀若谷,使他摆脱许多烦恼。
他胸襟坦荡,豁达大度,待人宽厚,能够谅解他人,是一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
幽默与乐观伴随他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生,乐观主义精神也帮助他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生,乐观主义精神也帮助他茺过了无数艰辛的岁月,使他长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小仲马:
生有时限,死无穷期
写了名著《茶花女》的作家小仲马,死后被安葬在巴黎附近的蒙马尔特公墓中。
这像凉亭的陵墓,别具一格,亭顶上刻着小仲马写的墓志铭:
吾寓于生,吾寓于死。
吾固重生,尤重于死。
生有时限,死无穷期。
这些有玄妙,又有些哲理的语言,是小仲马的生死观。
他想表达的是,生只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死亡却属于永恒。
如此平和的面对死亡,值得我们学习。
类似的还有赫瑞斯的墓志铭,在他提前为他撰写的墓志铭里,这样写道:
这是个快乐的人,而且是个独乐的人。
这个人可以说今天是他自己的,内心无忧无虑的人,能够说,让他们明天倒霉去吧,反正我活过了今天。
陈寅恪祭王国维: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他是“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的课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
陈寅恪一向推崇学术独立,尝语后学:
“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之事?
但两者之间,自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作学问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学问。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陈寅恪明确表示: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正如词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坚决拒绝了所长一职。
胡适:
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墓志铭由知名学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壮为先生书写。
胡适先生是较早的把由主义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在那个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他始终高举的民主和自由旗帜,始终恪守的知行合一的处世风范,在120年后的今天,仍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也许在今人看来,胡适的民主思想、自由观念等都显得过于简化,也缺乏一种与现实中国政治对接的可能性,可是胡适的魅力不在于他建构一套缜密而宏大的理论,他不是一个伯林所谓刺猬型的学者,而毋宁是一个狐狸型的在诸多领域“但开风气不为师”的知识分子,更难能可贵的是胡适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这种不但坐而论道,而且起而躬行的处世方式,对有公共关怀的知识分子而言,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沈从文: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没有冢,没有墓园,没有一点庄重的氛围。
一片逼仄的台地上,在一些零乱的草木中,立着一块石头,成为墓的标志。
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刻有至亲的挽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墓地左前侧还有块石,黄永玉先生的话刻在石上: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他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是个不二的典型。
“台湾骂我是反动文人,在大陆,共产党说我是反共老手”。
他在30年代曾因误会被鲁迅讥之为“孥孥阿文”,解放后又被郭沫若、丁玲等排斥而被“活埋”几十年,被窒息夭折于政治的风雨中,再也无法用他那无尽的才华致力于文学创作。
之后,他在凄凉与寂寞中转向文物研究。
几十年来,在不断的凄苦及磨难中,他总是那样温和地微笑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6 逝者 墓志铭 告诉 我们 该怎样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