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8998614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1.99MB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要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v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v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v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
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
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
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v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
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
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
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3)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建设与规划,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4)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3)、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棋盘式;对门不对路,对路不对门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3、古希腊古罗马城市规划的特点:
古希腊:
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2)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法学家希波丹姆提出的一种城市布局模式:
城市布局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探求几何与数字的和谐,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
代表:
米列都城(Miletur)
古罗马:
城市建设特征:
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罗马病
城市规划思想:
(1)、实用主义态度
(2)、突显秩序与彰显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3)、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4、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
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全面占领
(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宗教图景
(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自然秩序
景观多变、亲切宜人的“无规划”与“自然主义”
5:
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巴洛克风格:
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宽广整齐的街道呈环形+放射状
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在指导思想上,它是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
在观念形念上,它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风格的规划思想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二者联系:
在规划领域,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始终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发展。
本质目的一致:
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6、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他人为社区代管。
2)模式与布局:
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1)单个田园城市布局:
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兼做公园的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2)城市联盟:
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1.2万英亩、5.8万人)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霍华德思想的核心)。
3)理论要点:
:
①城、乡结合,构建城市—乡村磁铁
②限制单一城镇的人口规模
③土地的公有,开发利益的社会还原
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职业的自足性
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转移,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②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
7、恩维的卫星城理论:
1)概念:
卫星城:
是一个经济、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卫星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卧城”阶段、“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卧城"阶段
特点:
① 距母城较近。
公路交通16公里左右
② 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主要解决居住问题
③生产工作依赖母城
如巴黎卫星城的特点:
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
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
①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②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联系,距离母城20公里左右。
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
①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
②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对母城依赖小。
③交通便捷,高速铁路通勤,距离母城较远。
一般60-80公里
8、伊利尔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观点:
①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②城市的密集地区应分裂成集镇和地区,由绿地将它们分开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
9、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理论:
主要观点: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a300万人口城市
b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c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d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e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f中心思想: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2)光辉城市:
核心观点:
a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b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10、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
v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
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
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v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
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
从建筑师的角度,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11、其他城市规划理论:
1)索里亚.玛塔线性城市理论
v基本原则:
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v城市形态:
由铁路和干道串连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v目的:
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2)戈涅的工业城市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3)盖达斯的学说
vA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vB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12、雅典宪章:
提出:
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与会者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问题,分析了33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认为绿、太阳、空间是理想城市追求的目标。
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产生了著名的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
a.系统阐述了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b.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c.要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1、什么是城市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城市规划的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
对象的多样性;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施过程的多面性
2)、政策性、法规性3)、长期性、经常性4)、实践性、地方性
3、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五个编制体系:
1)城镇体系规划2)总体规划(还总体规划纲要才)3)城市分区规划4)控制性详细规划5)修建性详细规划
4、总体规划的含义、内容
含义:
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内容:
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编制专项规划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建议。
5、城市规划编制程序:
6、城市规划的审批:
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法》第21条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
”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1)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
(2)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3)国务院指定的城市;
(4)直辖市。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1)除国务院审批城市以外的设市城市;
(2)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县城)。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1)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
(2)市管辖的建制镇。
第四章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1、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
1)城市自然环境与资源2)城市人口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广域规划及上级规划5)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历史6)城市土地利用和建筑物现状
7)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状况8)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9)城市工程系统(城市基础设施)10)城市环境状况
2、城市的自然环境分析: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土地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地质;水文地质)
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降雨、风速、日照、风向等)
水文资料(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流域规划、山洪等)
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图、航空影像图、遥感图像等)
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价值(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用地适用性评价:
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第五章城市发展分析与预测
1、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如何确定城市性质:
1)依据
(1)历史依据:
从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基本、主导因素入手分析
(2)区域依据:
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空间发展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主要是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2)方法:
(1)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结构:
区位商法、用地比值、劳动力和产值比重
(2)分析城市的客观影响范围:
与城市宏观区位相联系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般应把宏观区位的作用列为城市性质的内涵。
(3)适当考虑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历史文化实行、风景旅游属性等。
2、城市人口定义:
是指从事非农业生产、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视为城市人口。
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
劳动力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增长率法、现代城市人口预测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预测法、人工神经网络法。
4、城市用地规模:
宏观宏观总量控制法: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Ⅰ
60.1-75.0
Ⅱ
75.1-90.0
Ⅲ
90.1-105.0
Ⅳ
105.1-120
规定人均用地<120m2/人
5、城市发展方向:
:
城市各项建设过魔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的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空间扩展类型:
外延型扩展、更新改造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生态结构、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其他因素。
第六章城市用地及其规划
1、城市用地相关概念
城市用地:
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用于非农业生产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built-uparea):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和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城市用地分类
代号
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
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R
C
M
W
T
S
U
G
D
E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特殊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Residential--
CommercialandPublicFacilities
IndustrialManufacturing
Warehouse
Transportation
StreetandSquare
MunicipalUtilities
GreenSpace
SpeciallyDesignated
WaterAreaandOthers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Ⅰ
60.1-75.0
Ⅱ
75.1-90.0
Ⅲ
90.1-105.0
Ⅳ
105.1-120
2)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3)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大城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但不宜超过30%。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V级的小城市,其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取下限。
※风景旅游城市及绿化条件较好的城市,其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15%。
※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4、工业用地基本条件:
1)用地条件
地形:
平坦,坡度0.4—2.0%
工程地质:
地质条件好,承载力强,
水文地质:
地下水位低
水文条件:
不受洪水威胁
面积与形状:
面积大,形状适宜
2)供水条件
连续稳定的供水
3)动力条件
电力热能
4)交通运输条件
运输量+运输成本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连续运输
5)其他条件
5、防止工业用地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1)防止废气污染:
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宜分散布置
要注意地形、气象条件
设置必要的防护带
采用高烟囱排放废气、集中烟尘
2)防止废水污染:
水源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
废水重复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污水集中处理
重视建设水源卫生防护带
4)防止废渣污染:
综合利用,合理布置废渣堆场
5)防止噪声污染:
传播途径上控制,在噪声源与接受点之间进行防护(隔离带、遮挡建筑、按噪音分区)
6、工业区概念:
在一定地域上,以一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的工业企业群,或共同制造协作配套产品,或在共同市政工程设施基础上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7、工业用地布置原则:
①符合工业自身要求
②处理好与居住区的关系
③不妨碍其他城市功能用地、节约用地
④注意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8、仓储用地布置原则:
(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地势地形:
高、平、有一定坡度
地下水位:
较低
土壤承载力:
高
(2)有利于交通运输,考虑与工业及物流配套设置
(3)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同类仓库尽可能集中布置。
(4)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仓库的平面布置必须集中紧凑
(5)注意城市环境保护
防止污染,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6)特殊要求
特种仓库,尤其是危险品仓库必须设置在城郊独立地段上,与使用单位处于同侧。
9、公共设施布置基本要求:
1)分级配套布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配套:
城市中公共设施应按需要配备齐全,局部地段应按服务功能与对象成套设置
分级:
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分级,把不同级别的公共设施适当相应组合,形成不同等级的公共中心,使公共设施的布置与城市的功能、人口、用地的分布格局有相应的整合关系。
2)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有利于城市交通组织,在布局上要有意识地避免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及其附近过于集中布置吸引人流的设施。
4)考虑各种设施的自身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10、绿地分类:
11、绿化覆盖率:
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但它是研究绿量和衡量绿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
绿地率:
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如城市绿地率和居住用地绿地率等。
屋顶绿化不计人绿地面积。
12、绿地的形态:
基本形态:
点状、线状、面状
绿地系统布局形式:
块状(点状)绿地、带状(网状)绿地系统、环状绿地系统、楔形绿地系统、复合绿地系统
13、绿的系统规划布置的原则:
1)合理分级均衡布置2)网络原则3)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相结合4)内外结合形成系统
14、居住用地的选择: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
(2)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
(3)周边环境(各类基础设施、污染情况等)
(4)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5)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公共设施、就业设施)
(6)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
(7)留有余地
14、居住区详细规划技术指标概念: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hm)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hm);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hm),或以住宅建筑面积(10m)与住宅用地面积(10m)的比值表示,此值即是住宅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hm)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10m)与居住区用地(10m)的比值表示,容积率为无量纲比值;
第七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与城市之间的衔接方式(案例)
铁路:
基本原则:
让铁路尽量方便城市,发挥其最大运输效能,不对城市造成干扰。
线路的布局:
A避免铁路过分接近城市B处理好铁路线路与城市用地扩展之间的关系C、减少或解决铁路与城市的相互干扰:
—线路布置在各分区边缘—铁路两侧植树绿化—妥善处理线路与城市道路的矛盾—减少过境列车对城市的干扰—改造市区原有的铁路线路—将通过市中心的铁路建于地下
公路:
A、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适当深入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相接。
B、与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应尽量从城市边缘通过。
C、城郊各区之间的联系交通,常常通过设置环城道来解决。
航空港:
机场的位置适宜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
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宜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而不宜穿过城市市区。
大城市,往往设有几座航空港,它们各有分工以满足不同类型交通的需要。
航空交通较小的城市,不足以单独设置航空港时,则航空港的选址要考虑到与相邻城市共同使用的问题。
2、市内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3、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
按照道路的等级:
⏹①快速路
⏹快速路上应设置中间隔离设施,分隔对向车流。
拖拉机、轻便机动两用车、电瓶车、自行车和其它非机动车不得行驶其间
⏹②主干路
⏹联系主要工矿企业、交通枢纽、市中心的道路,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线。
此干道较宽。
红线30-45m,车行道宽14—18m。
⏹③次干路
⏹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交通线。
⏹④支路
⏹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按使用性质分
(1)交通性道路
⏹要求行车快速畅通,避免非机动车及行人频繁过街造成的干扰。
交通性道路还必须与公路及工业、仓库、交通运输等用地有方便的联系,同时与居住、公共建筑等用地有较好的隔离。
道路线型应顺直,并形成网络。
(2)生活性道路
⏹要求的行车速度相对低一些,不受交通性车辆的干扰,同居民区有方便的联系,同时对道路又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要求。
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应满足交通流畅、安全和迅速的要求
2)规划干道路网骨架,形成完整的干道路网系统
3)充分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走向
4)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5)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
6)有利于各种工程管线的布置
5、路网形式
①方格网式(棋盘式)②放射环状道路系统
③自由式④混合型道路系统
形式分类
特征
优点
缺点
方格网式
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
适用于平原地区
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不会造成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交通分散,不能明显地划分主干路,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行驶距离较长,曲线系数可高达1.2~1.41
环形放射式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形成,放射干道担负对外交通联系,环形干道担负各区间的交通联系。
适用于平原地区。
对外对内交通联系便捷,线形易于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原理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