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篇.docx
- 文档编号:28985596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2.77KB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篇.docx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把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及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今天是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大肥羊学校”参观。
走进校门,就看见校长慢羊羊在给大家出口算题。
我们和他们比一比,看谁算的快!
1、出示:
30×2500×32000×4
2000×4你都算得这么快,你是怎么算的?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都是从个位乘起的,你为什么不从个位乘起啊?
我们先算2×4,就是把2000看成了2个千,2个千乘4等于8个千,所以是8000。
问:
想一想,在计算着三道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算的?
(都是把多位数乘一位数变成了一位数乘一位数。
)
这里,“变”在数学里叫做转化。
(板书:
转化)
2、师:
同学们算得这么快,校长非常高兴,亲自带大家去参观学校的图书
馆。
(出示课件)
校长说——我们学校打算再买一些图书,您们愿意帮我算算价钱吗?
出示课件:
学校图书馆买了3本《365夜故事》,每本28元。
一共需要多少元?
列式。
估算。
师:
28×3到底等于多少呢?
请你把这道题笔算出来。
注意:
为了节约时间。
只列式并笔算,不写答题。
师:
找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竖式。
师:
你算得和他一样吗?
那我们再跟估算的结果比较一下,还是比较接近的。
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
[板书:
多位
数乘一位数]
(通过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复习、整理,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结合生活情景,初步探究笔算方法
(1)、师:
图书馆还打算买几套《小小科学家》丛书。
请看大屏幕:
学校图书馆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
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
每套280元,要买3套。
你会列算式吗?
[板书:
280×3=]
列式。
估算。
师:
观察280×3和28×3哪不一样?
(280后面有0)
问:
我们会计算28×3,280×3是新知识,你们愿意试试笔算这道题吗?
生:
自己试着笔算一下这道题。
(实投出示:
学生说一说算法。
方法一:
280
×3
840
师:
这位同学用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准确。
方法二:
280
×3
840。
)
师:
①、这位同学也算对了。
他这样写行吗?
②、实际是想先算什么?
(28×3)。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笔算的不同方法,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
)
(2)、
[板书:
280]
①、刚才,他把3和谁对齐了?
(28)
[板书:
280
×3)
②、0还乘3吗?
为什么?
好,那0×3这步我们就省略了。
③、卡片挡0,那我们先算了什么?
等于多少?
结果是84行不行?
为什么不行?
看来,这里的28表示的是——28个十。
(板书:
28个十)
④、撤卡片,84表示的是84个几呀?
(板书:
84个十)
所以,我们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结合“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基础,明白第二种笔算方法的计算道理。
)
师:
刚才我们估计了280×3的准确值比900小,笔算的结果果然如大家所料是840。
你们太能干了!
2、、观察比较、巩固计算方法,体会方法简便
(1)、师:
请你笔算这道题。
[板书:
2800×3=]
生:
笔算练习。
师:
实投展示学生的算法:
评价。
[2800
×3]
、谁看明白了,他先算了什么?
、他省略了几步?
、他一下就省略了两步,你觉得这种新方法怎么样?
、对了,咱们数学最大的优点就是简洁。
咱们快来看看这个新方法。
(2)、[板书:
2800
×3]
①、3和谁对齐?
②、先算了什么?
③、挡0,28表示什么?
④、直接写84,84表示什么?
⑤、撤卡片,为了得到的是84个百,我们要在84的末尾添上个0。
(3)、师:
这几种方法你更喜欢谁的?
为什么?
看看这道题:
2800000×3
问:
你想用哪种方法笔算?
说说计算步骤。
师:
为什么同学们都选择用新方法笔算啊?
(简便。
)
小结:
对,在数学计算时,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我们就用简便方法计算。
3、观察讨论,辨析、概括计算方法
(1)、讨论:
师:
仔细观察一下这几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
生1:
积的后面都有0。
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
末尾有0]
生2:
都先计算的是28×3。
师:
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都把3和28对齐了。
这样就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
(2)师:
这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吗?
(积的末尾0的个数不同。
)
问:
为什么会这样?
(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
(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感悟“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就是把末尾有0的多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再与一位数相乘的计算道理。
并逐步抽象出计算方法,并且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
)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简便的方法做两道题。
(小篇子4、5两题。
)
4、质疑讨论,明确算法
生:
计算
1500
×6
9000
问:
这道题因数末尾有两个“0”,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三个“0”?
(独立思考,讨论。
)
生:
因为15×6=90,再在末尾添两个“0”,积末尾就有了三个“0”。
师:
你说的真好!
90末尾的0是算出来的,后面的两个0才是添上的。
这道题又一次证明了,按照今天学习的新方法计算的时候,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学生在比较中产生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讨论解决疑问,并明确计算方法。
)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
不用计算,判断末尾有几个“0”。
230×42500×3150×4
生:
手势表示。
2、找错误,并改正:
350×6=210
350
×6
210
3、拓展题:
出示课件:
4、1、0、0组成任意的三位数,与2相乘,请你写出一个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竖式:
(分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收获,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四年级第四单元的概念教学课《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学习小数。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因为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以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来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在教学中要重过程,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特点,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环节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类推、迁移等学习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测量,知道小数的产生,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发展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小数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和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问:
米尺有什么作用?
当学生回答后。
老师说现在咱们就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有几米。
当老师测量三次后,指着剩下的部分问:
剩下的部分还够不够1米?
如果用米作单位还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
不能。
老师问:
那用什么数来表示?
学生回答:
可用小数来表示。
师接着说:
对,可用小数表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长遇到。
例如:
在测量人的身高、物体的长度时经常遇到得不到整米数,这时咱们就用小数来表示。
什么数是小数呢?
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
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一)认识一、两位小数
出示例1主题图让生观察
1、师问:
从图上看把1米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长多少分米?
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是几分之几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生答:
0.1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3分米写成0.3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如下:
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师问: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一位小数可表示成几分之几的数?
0.1表示几分之几?
0.3表示几分之几?
2、师问: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是多少厘米?
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7厘米、13厘米分别写成0.7米、0.13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厘米→1/100米→0.01米
7厘米→7/100米→0.07米
13厘米→13/100米→0.13米
师问:
从上面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0.07表示几分之几?
0.53表示几分之几?
(二)认识三位小数
师问:
若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照这样分,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
每1份是多少?
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8毫米是几分之几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13毫米是几分之几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师问:
从上面看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0.013表示几分之几?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毫米→1/1000米→0.001米
8毫米→8/1000米→0.008米
13毫米→13/1000米→0.013米
师述:
若把1毫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用分母是10000的分数来表示,写成小数就是四位小数。
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五位小数等。
(三)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问:
1/10里面有几个1/100?
1/100里面有几个1/1000?
在这些分数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0)“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0)
师述:
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这样的数就叫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写作0.1;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写作0.01;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1/1000,写作0.001;
三、课堂练习
(一)做教科书第51页的例1及“做一做”的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后订正。
老师可强调做题时要看一看小数的单位和要求的单位是否与一致。
(二)练习九的第3题。
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练习九的第4题。
通过手势比划用小数表示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小数十几意义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
(四)练习九的第5题。
让学生写出各数中不同数位上的2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技术单位,体会位值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
什么是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五、课后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小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
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
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
测量面积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
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
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师: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
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师:
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
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
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
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如:
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
(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
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六)、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
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
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
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优秀 教案